大凡到過雁蕩山的,總要去游一游大龍湫。因為大龍湫與靈峰、靈巖并稱為“雁蕩三絕”,并在三絕中獨占鰲頭:而且,又與壺口瀑布、黃果樹瀑布和吊水樓瀑布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名瀑,并以其單級落差197米而取勝。
沿著錦溪,由下而上,踩著石級,前行兩三里,便到了大龍湫。沿途奇峰怪石,懸崖疊嶂,崇聳嵯峨。有天柱巖、剪刀峰、抱兒峰,還有狐假虎威、千佛巖和連云嶂;但其中最最耐看的,或者說最最看不厭的,還是那剪刀峰。剛剛進(jìn)入時,就見到一座巨大山峰,它的上部有一道裂縫,好似巨斧劈開,分成左右兩片。左片較粗,右片較細(xì),如同剪刀的雙刃。遠(yuǎn)遠(yuǎn)望去,整個山峰就像一把大剪刀。正如王思任所說“分開千仞,欲剪青天”。往前不遠(yuǎn),那剪刀峰又像一只啄木鳥,立于樹梢;此時正伸出巨喙,啄著“樹木”。再往前,那剪刀峰又變成了一只大熊,憨態(tài)可掬;正眼望前方,昂首向前爬行。行至“中立”,再看剪刀峰,就是一根擎天石柱,哪還有什么剪刀的影子?難怪人們要稱它為“玉杵峰”“天柱峰”。前行幾步,回首剪刀峰,又變成了一根桅桿;上插云天,下掛落帆。再前行幾步,那剪刀峰又變成了海上風(fēng)帆:正劈波斬浪,揚帆遠(yuǎn)航。真可謂是變換角度看山峰,移步換景各奇妙。正如蘇軾所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欣賞完剪刀峰,也就到了大龍湫。大龍湫,因如蛟龍而得名,甚是奇絕:它儀態(tài)萬千,在空中騰飛而下,好似蛟龍飲澗;它變化無窮,在潭上翻卷跳躍,又好比蛟龍戲水。但最為奇絕的,還是它會因季節(jié)不同而多姿,因晴雨變化而多彩。陽春三月,它從嶂頂飄瀉下來,悠悠忽忽,晃晃蕩蕩。不到幾丈,它就化為團(tuán)團(tuán)煙云;臨近潭面,它又變成塊塊棉團(tuán)。它時而如同白色的紗縐,時而又好像青色的煙霧;它時而化為無數(shù)向下的箭頭,時而又變成無數(shù)奔竄的銀蛇。盛夏季節(jié),特別在雷雨初過,它像一條發(fā)怒的銀龍,以排山倒海之勢,從半空中猛撲下來;以雷霆萬鈞之力,從峭壁間直搗潭心。那聲音如雷轟響,震天撼地;那氣勢雄壯粗曠,不可抗拒!秋冬季節(jié),雨水稀少,瀑布如珠簾下垂,落到一定高度,就化為水霧。如果天氣晴朗,它就像一斜散珠,散散落落,隨風(fēng)飄蕩,上下飛騰。如果陽光普照,它就像一條長虹,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絢麗耀眼。如此說來,按照時令看瀑布,別有滋味在心頭:春夏秋冬變態(tài)多,風(fēng)晴雨雪奇景濃。
其實,大龍湫是以水為魂的,是因水顯靈的。無水,則無“龍”,無“龍”之聲威;更無“湫”,無“湫”之靈氣。仰起頭來,從上往下看:水從山頂缺口,沿著峭壁,脫韁而下;好似一條巨龍,翻卷騰躍,從半空飛下。于是,形成了一條瀑布。因為落差太大,山風(fēng)吹拂;它的上半段似白練飛舞,下半段如煙霧翻騰。站在谷底,平視正前方:瀑布沖擊谷底,洗凈泥塵,造就了水池;瀑布撲擊水面,翻騰跳躍,似龍起舞;瀑布不停飛下,跌入水池,鑄就了清澈的龍?zhí)?。潭面碧水泱泱,冰涼颼颼,細(xì)石累累。轉(zhuǎn)過身來,往下去看:瀑布不停飛下,龍?zhí)恫粩嗨疂M;自然,水就向外面溢出,向低處奔流,就逢石開路,遇峰開道;依著山勢,沿著山谷,咆哮而下,鑄成了綿長的錦溪。順著錦溪,再往下看:錦溪奔騰急湍,浪花翻飛,勢不可擋,一瀉而下;一路高歌,一跌再跌,匯合了無數(shù)細(xì)流,形成了寬闊的長澗——筋竹澗。一言以蔽之,流水位置不相同,形成景觀就不同;轉(zhuǎn)移空間看流水,瀑潭溪澗景相異。
如此說來,變換角度賞山峰,會有不同的聯(lián)想;轉(zhuǎn)換時令觀瀑布,會有不同的感受;改變空間看流水,會有不同的景觀。觀賞自然風(fēng)景如此,洞察社會現(xiàn)象,難道不是如此嗎?不光如此,恐怕更有甚者!更有妙者!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xué)陳祥書(2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