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量的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都具有非線性、時滯性、不確定性和時變的特點,要建立精確的模型十分困難,因此研制具有魯棒性的自校正器逐漸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介紹了一種廣義預測自校正控制隱式算法且對其進行仿真研究,分析仿真結(jié)果,總結(jié)參數(shù)變化對整個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結(jié)果說明了該算法的有效性。
關(guān)鍵詞:廣義預測控制;自校正;隱式算法;工業(yè)控制
中圖分類號:TP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08)07-141-03
Implicit Arithmetic fo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Self-Tuning Control and Simulation
LIN Wei1,SUN Xianbo1,2
(1.Automation School,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2.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445000,China)
Abstract:As many industrial processes have many features such as nonlinearity,uncertainty and time-variability,it is seriously difficult to build exact models.Therefore,developing robust self-tuning controllers has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s.It introduces an implicit arithmetic fo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self-tuning control,and makes a simulation of it.Then analyzes the results and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variety on entire system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ed can give good performance.
Keywords: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self-tuning;implicit arithmetic;industrial control
1 引 言
工業(yè)控制在現(xiàn)代社會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實際的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往往表現(xiàn)出很強的非線性特性,用常規(guī)的線性控制方法已經(jīng)難以取得期望的控制效果。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對控制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這一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把廣義預測控制推廣到非線性系統(tǒng)控制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預測控制的思想是由Richalet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最早產(chǎn)生于工業(yè)過程的預測控制算法主要有:模型預測啟發(fā)控制( MPHC)[1],模型算法控制(MAC)[2]和動態(tài)矩陣控制(DMC)[3]。在此基礎(chǔ)上出現(xiàn)了基于對象參數(shù)模型的預測控制算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larke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類基于離散時間參數(shù)模型的預測控制算法:廣義預測控制(GPC)[4]。該算法以CARIMA模型為基礎(chǔ),采用了長時段的優(yōu)化性能指標,結(jié)合辨識和自校正機制,具有較強的魯棒性,模型要求低等特點,并有廣泛的適用范圍。廣義預測控制大致分為顯式和隱式兩種算法,顯式廣義預測控制算法是先辨識對象模型參數(shù),然后利用Diophantine方程作為中間運算,最后得到控制率參數(shù)。由于要做多步預測,需多次求解Diophantine方程,計算量較大,占線時間長。對比之下,隱式算法則不需要辨識對象模型參數(shù),只是根據(jù)輸入和輸出數(shù)據(jù)直接辨識求取最優(yōu)控制律的參數(shù),從而可避免上述問題。為了驗證隱式算法的可行性和優(yōu)越性,本文將對其算法進行介紹,并進行仿真研究,分析仿真結(jié)果,總結(jié)參數(shù)變化對整個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
2 廣義預測自校正控制隱式算法
2.1 對象模型
設(shè)被控對象的輸入輸出模型為CARIMA模型,描述如下:
A(z-1)y(k)=B(z-1)u(k-1)+C(z-1)ξ(k)/(1-z-1)
(1)
其中m為輸入階次,n為輸出階次,ξ(k)為白噪聲序列,y(k)表示輸出,u(k)表示輸入。為了簡單起見,令C(z-1)=1,A(z-1)和B(z-1)分別為:
A(z - 1)= 1 + a1 z - 1 + … + an z - n
B(z - 1) = 1 + b1 z - 1 + … + bm z - m
2.2 最優(yōu)控制律
2.2.1 目標函數(shù)
為了柔化控制作用,引入?yún)⒖架壘€:
w(k+j)=αiy(k)+(1-αi)yr, j= 1,2,…,n
(2)
式中,yr,y(k)分別為設(shè)定值和輸出,α為柔化系數(shù),0<α<1。目標函數(shù)為:
J=E{∑nj=1[y(k+j)-w(k+j)]2+
∑mj=1λ(j)[Δu(k+j-1)2]}
(3)
式中n表示最大預測長度,m表示控制長度(m 2.2.2 最優(yōu)控制律 y(k+1)=g0Δu(k)+f(k+1)+E1ξ(k+1) y(k+2)=g1Δu(k)+g0Δu(k+1)+ f(k+2)+E2ξ(k+2) … y(k+n)=gn-1Δu(k)+…+g0Δu(k+n-1)+ f(k+n)+Enξ(k+n) 對于矩陣[WTHX]G[WTBZ]的求取,只需要并列預測器的最后一個方程即可: y(k+n)=gn-1Δu(k)+…+g0Δu(k+n-1)+ f(k+n)+Enξ(k+n) 令X(k)和θ(k)為: X(k)=[Δu(k),Δu(k+1),…,Δu(k+n-1),1] θ(k)=[gn-1,gn-2,…,g0,f(k+n)]T 上式可寫成這樣的矩陣形式: y(k+n)=X(k)θ(k)+Enξ(k+n) 若Enξ(k+n)為白噪聲,采用最小二乘法遞推可得到矩陣[WTHX]G[WTBX]和向量 3 仿真研究 為驗證該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對離散有界非線性系統(tǒng)進行仿真研究??紤]系統(tǒng)模型為: y(k)-1.5y(k-1)+0.7y(k-2) =u(k-1)+1.5u(k-2)+ξ(k)/(1-z-1) 將這個非最小相位系統(tǒng)構(gòu)成非線性控制系統(tǒng),如圖1所示。 圖1 非線性特征的非最小相位控制系統(tǒng) 對于RLS的參數(shù)初始值:p0=105I,gn-1=1,f(k+n)=1,ξ(k)為[-0.2,0.2]均勻分布的白噪聲,對控制量限幅的繼電器斜率K=0.5。其中,p表示時域長度,n表示預測長度,λ1表示遺忘因子,m表示控制長度,λ表示控制加權(quán)系數(shù),α表示柔化系數(shù)。以下的仿真結(jié)果都是在p=6,n=6,λ1=1的前提下得到的。 3.1 m改變對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yīng)?/p> 比較圖2和圖3,當m從2變成3時,產(chǎn)生了超調(diào),引起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故較小的m對控制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使輸出變化平緩,有利于控制系統(tǒng)穩(wěn)定。而較大的m表示有較多步的控制增量變化,雖增大了系統(tǒng)的快速性,但不利于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圖2 跟蹤給定值特征曲線(m=2,λ=0.8,α=0.3) 圖3 跟蹤給定值特征曲線(m=3,λ=0.8,α=0.3) 3.2 λ的改變對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yīng)?/p> λ的引入是為了抑制過于劇烈的控制增量,以防止系統(tǒng)發(fā)生劇烈振蕩。比較圖2和圖4,當λ從0.6變?yōu)?.8時,控制量減少,輸出響應(yīng)速度減慢,但穩(wěn)定性增強了。因此,增加λ,輸出響應(yīng)速度減慢,有益于增強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3.3 α的改變對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yīng)?/p> 比較圖2和圖5,當α從0.3變成0.8時,系統(tǒng)的快速性變差,而魯棒性提高,因此,柔化系數(shù)α對系統(tǒng)的魯棒性有重要的影響。對于α的選擇也必須在動態(tài)品質(zhì)與魯棒性之間折衷考慮。 圖4 跟蹤給定值特征曲線(m=2,λ=0.6,α=0.3) 圖5 跟蹤給定值特征曲線(m=2,λ=0.8,α=0.8) 4 結(jié) 語 本文通過對廣義預測控制進行改進,提出了廣義預測自校正控制隱式算法,并進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控制長度m、控制加權(quán)系數(shù)λ和柔化系數(shù)α的變化對整個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仿真結(jié)果證明了該算法的有效性和優(yōu)越性。 參 考 文 獻 [1]Richalet J.Model Predictive Heuristic Control:Applications to Industrial Processes[J].Automatica,1978,14(5):413-428. [2]Rouhani R,Mehra R K.Model Algorithmic Control(MAC) Basic Theoretical Properties.Automatica,1982,18(4):401-414. [3]Culter C R,Ramaker B L.Dynamic Matrix Control——A Computer Control Algorithm[C].Proc.of Join Automatic Control Conference,1980. [4]Clarke D W,Mohtadi C,Tuffs P S.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Part 1 and Part 2[J].Automatic,1987,23(2): 137-160. [5]趙文峰.控制系統(tǒng)設(shè)計與仿真[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6]陳希平,朱秋琴,王彩霞.廣義預測控制算法的研究[J] .控制工程,2005(5):35-37. 作者簡介 林 偉 男,1969年出生,浙江寧波人,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微系統(tǒng)智能控制理論與控制技術(shù)。 孫先波 男,1976年出生,北宜昌人,湖北民族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講師,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