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張試卷定終身”的英語測試機制,對學生英語實際能力的考察甚微,對英語教學情況的反饋不夠準確,教學質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探討改進外語考試機制,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英語的教學質量是目前急需進行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英語;考試機制;教學質量;測試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08)01-0011-02
眾所周知,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考試。但考試確是衡量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師教學情況的反饋,對學習和教學具有重要作用。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目前的英語測試機制對學生英語實際能力的考察甚微,對英語教學情況的反饋不夠準確,教學質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改變單一的考試形式是十分必要的。為探究考試形式的多樣化,我們首先關注英語測試的發(fā)展。
一、語言教學與測試理論的發(fā)展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時期,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單項測試模式一直是語言考試的主流。這一時期,考試突出強調評分的客觀性,測量學家為此精心設計了單項選擇題,用來考查考生的各種語言能力。70年代后期,語言學家Carroll認為單項測試的主要缺陷是一次僅測量一個語言點,這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現實生活中語言的實際應用,因此他建議考試的重點應該是語言的交際功能,而不應該是各種語言要素。
與此同時,隨著語言教學理論從重視語言要素的掌握到強調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轉變,語言交際能力測試開始受到大家的青睞。Hymes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認為一個人進行語言交際時不僅需要一定的語言知識,還須具備語言本身以外的社會文化規(guī)則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Mundy拓展了這一觀點,指出所教授的語言應該與學習者當前和未來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Van Ek在他的《入門階段》一書中將這一理論付諸于實踐,對交際法在課堂教學和試卷設計中的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使語言教學開始從偏重語言結構向偏重交際情景與交際任務轉變,語言測試也隨之提出了材料真實性的要求,同時開始從單項測試模式轉向重視某一特殊語言情景下的測試任務。
隨著語言教學和理論的發(fā)展,我國英語考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首推高考英語改革。高考英語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從命題導向與改革力度(包括對試卷結構的調整)的角度看,高考英語改革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標準化考試試驗期(1985-1992年);2.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標準化考試發(fā)展期(1993-1995年);3.NMET標準化考試成熟期(1996年-)。整個高考英語的改革與發(fā)展集中體現在三個轉向上,即由知識立意為主轉向以能力立意為主;由改革NMET形式轉向改革NMET內容;由側重高校選拔人才轉向側重中學推行素質教育。正如周遠清所說,“當前,我們改革的著眼點要更多地直接地放在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上,這是全面貫徹全教會精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精神?!盵1]
二、考試形式的探索與實踐
1.對平時成績和管理進行改革。
以前,我們只是注重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課下和課外活動不甚了解?,F在,我們增加了平時成績的比重,將每班的學生劃分4~6人的學習小組,由小組帶頭人對自己的組員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課下,每個小組進行的活動,包括參加英語角、到圖書館學習、看英語電影等等都記錄下來,課前預習的內容和課后復習的內容也要記錄下來。這樣,老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在課上可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講解和提問。對于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小組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這樣不僅激發(fā)了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全體學生參加到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中。這種透明的公開考核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促進了學生的合作學習。
教師是合理評價機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導者,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教師還需要講究評價策略,做到指導與激勵相結合,特別是對小組中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應注意到他們的點滴進步。
2.對期末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
語言是一種綜合性的言語活動,聽、說、讀、寫在語言交際中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不可偏廢。因此,在考試形式上我們增加了口語考試。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知識,更是一種語言工具??谡Z是英語能力的最直接的體現,口語能力不是學生語言的個別能力,而是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聽力、語體、外國文化知識、反應能力和口語流暢程度等多種知識技能在內的綜合能力。但由于口試實施起來受到時間和人力的限制,所以許多英語考試都沒有進行過口語測試。連全國的英語能力測試,包括四、六級考試和A\\B級能力測試,也是近兩年才剛剛加設了口語考試,而且還是要求試卷成績達到一定的分數才行。這不能不說明我們在英語考試機制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弊端。英語包括聽、說、讀、寫綜合知識與技能,測試也應該全面兼顧,因此,增設英語口語考試是必要和必然的。我們克服了現實困難,做了如下嘗試:
將聽說技能的訓練融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并在學期考核中有明確的要求。通過綜合學生的平時課上出勤率、是否積極地參與課堂語言活動、課下的學習表現、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主動參加課外語言實踐活動的次數、期末考試等多方面的評價指標,給出該學生的最終成績,即總評成績。在考核形式上采用課上+課下;筆試+口試;主、客觀題型相結合,不斷加大主觀試題分量的形式。學生的總評成績由口試成績、平時成績、期末考試三部分組成,每部分成績分開記載,期末合并后為總評成績。各項所占的比例為:
a.口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20%
b.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20%(出勤次數、新課預習情況、課上參與語言活動、課下小組英語自主活動情況、平時小測等項)。
c.期末考試:占總評成績的60%
注重對學生課下學習和對聽說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引導、督促學生盡早形成課后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提高他們對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表達能力的重視。而且每學期從始至終對學生的課堂和課后學習情況進行跟蹤考核記錄在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一目了然,真實反映出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能力提高的過程。
三、建立多樣化評價體系
實踐證明,科學的評價活動是教育活動科學化的需要,正確運用教育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評價指標的設立要以其合理性、可操作性及有利于調動學生外語學習的興趣以及促進學生更加自覺、有效地學習為宗旨。
1.完善外語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
好的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不僅包括以學生為對象的質量監(jiān)控制度,而且要有以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為對象的系統的評價體系。我校通過采用三級監(jiān)控手段:校督導組與專家組、校園網絡學生評價系統以及同行聽課制度,能及時反饋和指導教研活動和師資培訓,可以全過程、多角度地監(jiān)控和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保證和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2.重視過程性評估。
過程性評估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教師通過學生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jiān)督,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教育的發(fā)展要以人為本,既是面向所有學生的,又是面向每個個人的。我們只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考試機制,注重課堂教學,重視課外活動;強調從實際出發(fā),著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荚囆问蕉鄻踊?,從多方面了解和考查學生的能力,才能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遠清.深化高考改革 推進素質教育[J].中國考試,2001,(1).
[2]曹軍.大學英語測試改革勢在必行[J].21世紀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05).
[3]姜華.高職高專英語的測試評價機制改革勢在必行[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2.
[4]王坦.論合作學習的教學論貢獻[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5]Read, Charles,李庭薌等譯.英語測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Hatch, 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