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祥
劉偉祥(1863~1936年)。字倫山,河間縣南里店村(今屬任邱市)人。
劉自幼酷愛武術(shù),幼年拜劉曉蘭為師習(xí)形意拳法。清光緒三年(1877年)隨師去易縣清西陵經(jīng)商賣肉,師將其介紹給守陵人郭云深,郭蔑視劉之功。劉不服,欲與郭比試,劉剛觸郭身,即被擠出丈余。又觸,被擠出更遠。劉心服,拜郭為師,繼習(xí)形意拳法。光緒十七年(1891年)后,又尋劉奇蘭、宋世榮、白西園等深造。他常往來易縣、北京之間,隨著功藝增深。其名亦廣為傳播。功成后。在京東通縣、三河等地當(dāng)武術(shù)教師。當(dāng)時,當(dāng)?shù)赜腥朔Q“飛賊”的康小八,清廷幾次下令緝拿未成。劉邀康飲酒,欲勸其改邪歸正??祱?zhí)意不聽,劉將其打翻在地,緝獲交送官府,被傳為佳話。不久,有人編《捉拿康小八》劇,在京東公演。民國初年,劉在易縣河北省立第七中學(xué)、保定河北大學(xué)與第二師范任武術(shù)教師,保定國術(shù)館第一任館長,其徒甚眾。民國17年(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shù)館舉辦武術(shù)比賽,他任裁判。后應(yīng)邀為華北、山東武術(shù)比賽裁判。
王振鵬
王振鵬(1864~1940年),回族,滄州南門外人。
王幼年拜城內(nèi)劉成章、戴鳳岐習(xí)滑拳,從師多年,頗得二師農(nóng)缽。平時對“端木人”、“千斤墜”、“磨缸”、“推慢板”、“踢搓鐵球”、“掃帚把子”、“圈砘子”等基本功把握嫻熟,常練不輟。藝成后,于滄州護院。時,有一河南嵩山少林寺和尚,法號震明,來滄于城內(nèi)撂場會武。所言其走遍十三省未遇敵手,耳聞滄州武林豪杰甚眾,特來小試,并赤足碾行一趟,所行之處,可挖起土來,騰出數(shù)尺,身法甚速,功深可見。時,滄州馬云龍、李慶臨等聞訊到場觀看,雖覺和尚狂妄,但念及其為外地之人,未與他較。第二日,和尚仍叫陣。于是,眾武友商定王振鵬下場與和尚角技。始十余合,王用指點中和尚肋部,拱手作罷。和尚不服,云不分勝負,應(yīng)繼續(xù)比武。王無奈,只好繼續(xù)角技。王左手虛晃,和尚以為是真,欲施閃展之功。王見其足下重心轉(zhuǎn)移,乘隙順手進肘,擊中和尚左肋,兩根肋骨折斷,跌坐在地,始云滄州果然名不虛傳。后悔不該口出狂言。
王好打抱不平,年37歲時,一日行到江岔子(今解放橋東頭),遇人稱劉黑爺之老漢,用木獨輪車推著一車糧食,不小心碰在一兵勇身上。老漢連連道歉,可這一兵勇不由分說,用力推倒老漢糧車,老漢氣急。和兵勇打起來。王振鵬上前指責(zé)兵勇,兵勇出口不遜,又見十?dāng)?shù)個兵勇也走至近前,態(tài)度更加蠻橫。王怒,將此人打倒。其他兵勇見狀,一擁而上,將王團團圍住,王用上衣作幌,運用滑拳二十四式法,以土打人,土到人到,兼施纏、拿、點穴之術(shù),制服一群兵勇。后上司聞訊,知其名,羨其藝,意聘其為保鏢,王婉言謝絕。
王振鵬授徒甚眾,其子王俊亭及徒張寶安、張寶升、張寶印、劉國恩、尹家章、王瑞聲等,武功上乘。
馬振祥
馬振祥(1866~1945年),又名云樵,鹽山縣大韓村鎮(zhèn)(今黃驊市黃驊鎮(zhèn))人。
馬幼年拜劉文石為師。習(xí)青萍劍,十余載練就軟硬功。成年后出外謀生,途經(jīng)津東軍糧城,川資已盡,賣藝以解一時之急。此時,一名叫王虎者闖進場中高叫:“哪里賣藝的。有何本事敢在此地撒野,不給你點顏色。你不知老爺?shù)膮柡?”說著。朝馬胸一拳打來。馬抽身撤步,順勢一帶。借其勢制其身,王摔倒場中。王大叫“你敢摔爺爺,等著”,便跑出場外。觀眾稱贊馬之武功,也勸說他速離此是非之地。
馬轉(zhuǎn)到津南土城,給一家打羅店(磨坊)當(dāng)伙計,白天磨面,夜間練武,每夜以一支蠟燭為度。掌柜名楊振山,其族兄楊尚義出任沙河縣知縣。上任前借族弟的轎車,讓馬做車夫,周游拜別權(quán)貴。一日傍晚,車至津西大洼,葦塘中竄出三十余人,手持器械欲劫車。楊甚怕,馬說:“不要怕,有我在!”他將鞭頭捋掉,手持鞭桿闖入盜群。眾盜不容分說,刀槍并舉,一擁而上。馬之鞭桿,指東打西,點頭擊背,眾賊頭破血流,四方逃散。從此,楊讓馬做護衛(wèi)。到任后,楊拜謁順天府喬知府。訴馬只身戰(zhàn)群盜之事。喬乘酒興要馬與其武師張某較藝,張被擊倒,負氣夜逃,喬留馬為貼身護衛(wèi)。光緒時,吏部尚書李蔭墀巡視江南。要選護衛(wèi),喬為討好上司,將馬薦與李。一日傍晚,馬隨李便服至長江岸邊,意雇船渡江,船家恐夜渡危險,留二人住船上,翌晨過江。飯后,馬見船家以篙代槍于岸邊演練,遂與船家攀談武藝。船家求教馬身手,馬抽出寶劍演練,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海江凝青光,博得船家喝彩。之后。船家要求切磋技藝,馬同意,但聲明點到為止。船家用槍,馬使劍,經(jīng)一番搏斗,船家棄槍于地,拱手道:“我輸了”。原來。馬劍挑船家扣絆,未傷其身。船家欲拜馬為師,馬見船家年長。為人正派。結(jié)為兄弟。從此,青萍劍馳名江南。晚年,與師弟賈耀亭商磋,根據(jù)其經(jīng)驗,優(yōu)選八式劍法,充實劍譜,使六趟青萍劍南365式發(fā)展為373式。
祁樹興
祁樹興(1870~1945年),南皮縣人。
祁自幼年即從韓玉林習(xí)武。韓為唐拳傳人,且通劈掛拳、八翻、炮錘、韋陀拳六趟及雙刀、雙鉤、七星槍等器械。祁從師十?dāng)?shù)年。得韓之全技,尤精雙鉤,人稱“雙鉤祁”。光緒十三年(1887年),祁因家境困難,至黑龍江省謀生。初入卜魁城(今齊齊哈爾市)。于街頭“撂地”賣藝糊口。后入卜魁府當(dāng)雜役,不久即以武顯身,擢卜魁府總教頭,兼任“雙勝鏢局”總管。民國17年(1928年),祁至哈爾濱,設(shè)武館授徒,從學(xué)者甚眾。在東北一帶頗有威名。
尹鳳元
尹鳳元(1871~1951年),回族,滄州南門外人。
尹幼里從師劉成章習(xí)滑拳。他練功刻苦,精于縱跳輕身之術(shù)。曾在燕京(北京)開館授藝。清廷一御教習(xí)在較藝中敗于尹之手下,尹聲名鵲起,飲雀京都。尹為人仗義,好抱不平。一次。京都馬家玉器店派人去清河鎮(zhèn)一夏姓之土豪家催收欠債。夏家非但賴賬不給,還惡語傷人。馬家遂約百人,持刀槍要去動武。尹聞訊后對店主說:“這么點小事。干嘛去那么多人,叫少東家跟我走一趟就行?!本┒汲青l(xiāng)均知尹大俠,店主見他要出面,當(dāng)然求之不得。到清河鎮(zhèn),尹道過名姓,只說了兩句話:是老老實實還錢,還是講打。當(dāng)時,尹折服御教習(xí)的傳聞早已到了清河鎮(zhèn),這個橫行鄉(xiāng)里的惡棍,懾于尹的威名,交出了所欠銀兩。
李登瀛
李登瀛(1871~1962年)。河間縣大張莊村人。
李出身武術(shù)世家。其父李占鰲是眾望武師。他自幼隨父練武,習(xí)綿張拳,青年時即揚名四鄉(xiāng)。直隸督軍曹錕駐保定時,募他人軍。曹錕為試他武藝,令軍長萬福麟親選兩名高手與李比武。此二人一名高大,人稱大力士;一名矮小,人稱猴子。軍人令下,“猴子”首先躍到李面前,進一招“黑虎掏心”,李急飛一腳,將其踢出數(shù)尺,“猴子”呆若木雞。不敢再斗。“大力士”隨即向李進招“猛虎撲食”,李泰然自若,先躲過一腳,緊跟就是一拳?!按罅κ俊币霍篝?。李一個“燕子抄食”狠狠抓住他,使其絲毫動彈不得。曹錕、萬福麟連聲稱“好武功”。從此,任李為武術(shù)教官。李為人忠厚,性情直爽,凡事認真,軍營中無人不佩服。但是,不久即知曹錕、萬福麟為民唾罵之名聲,遂辭職返鄉(xiāng)。返鄉(xiāng)前。營長沈崇英把一把刻有自己姓名的戰(zhàn)刀贈他留念,至今尚存。李返鄉(xiāng)后,設(shè)場授徒。求藝者甚眾。時有一翻子功出眾之王寶坤,從家鄉(xiāng)到保定一百余里。未遇對手,卻拜李為師。王的兩個弟子不服,派張德和送來信札,寫道:“中華民國改了良。徒弟就比老師強,如果你要不相信,明日北場去較量”。王異常氣憤,定要親自教訓(xùn)一番。他的兩個徒弟,均膀?qū)捬鼒A,身似鐵塔,大的號稱王騾子,二的叫傻密。李恐王寶坤氣大傷人,首先登場。“王騾子”一見李上場,上去就是一個流星拳。李敏捷閃過。用腳尖一點王的腳面,王腳立即腫大,疼痛難忍?!吧得堋币灰?,忙拜叩稱師。李扶起王,賜以藥物,教之以德,收二人為徒孫。
民國17年(1928年),李武功更強。較技時,常以羅成左把槍(大奇槍)取勝。去南京中央國術(shù)館參加國考獲拳術(shù)優(yōu)勝證書。南京國華銀行贈予刻有“我武維揚”銀盾。
李授徒甚多,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常向弟子講解愛國精神。激勵大家伺機抗擊日軍,以雪國恥。弟子王莊曾一腳踢掉日軍士兵大槍,抽出腰中軟刀削掉其頭,隨即參加八路軍。弟子李秋玲面對日軍欺凌而不懼。赤手空拳與日軍士兵搏斗,踢掉日軍大槍,又將其打入豬圈。
黃煥章
黃煥章(1873~1958年),滄縣小集村(今屬南皮縣)人。
黃自幼喜武,時八極拳師王勇于鄉(xiāng)間授徒。黃即投其門下,刻苦求藝。王愛其德才及毅力,傾心相授,十?dāng)?shù)年,黃得師之衣缽,武功精湛。民國24年(1935年),黃年過六旬,其時生活困難,攜眷至東北謀生。始靠賣藝和出售外科藥物及收徒傳技糊口,后輾轉(zhuǎn)至哈爾濱創(chuàng)立“會友鏢局”,以保鏢及授徒為業(yè),門徒眾多。
于國禎
于國禎(1873~1954年),東光縣于集村人,自幼從師本村于肇范習(xí)戳腳拳,20歲練就一身硬功。
19世紀末,義和拳由山東到吳橋,以練拳為媒介,收徒不分門派,擴大組織。其基層組織,幾十人不等,由一名武功高強者為首領(lǐng),稱大師兄。于集及附近村莊有五十多人加人義和拳,于被奉為大師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后,義和拳的聲勢越來越大,大師兄腰扎紅彩綢,率徒闖蕩。初時,他們燒教堂,殺洋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天津,于率領(lǐng)弟兄在獨流鎮(zhèn)與洋人交鋒,遭到洋人槍炮轟擊,死傷多人,于幸免于難,帶領(lǐng)余眾返回家鄉(xiāng)。不久,清政府頒布《禁示義和拳匪告示》,于逃往黑龍江省漠河,在一俄人辦的金礦淘金。礦上工頭認為他可欺,扣他工資,他忍無可忍痛打工頭。礦主得知,便命俄國鏢師去制服于。于知此人武功,早有提防。俄鏢師與他格斗,他只是躲閃,鏢師求勝心切,出長拳亂打,于見其閃出兩肋,便將身轉(zhuǎn)到其側(cè)面,用鷹爪猛擊鏢師左肋,使其倒地不能再動。這時,礦主只顧察看鏢師傷情,于在眾人掩護下逃出金礦。
劉文嶺
劉文嶺(1874~1930年),蒙古族,滄州北門里人。
劉自幼隨陳光治習(xí)燕青拳??炭鄪^進。民國7年(1918年)被直隸督軍曹錕部聘為武術(shù)教官,不久回鄉(xiāng)。
劉技藝較全,尤精穿手劃弧之技擊法,運用自如,可稱一絕。其為人仗義,一次在杜林集上,見買雞者因價格與同行爭吵。對方伸手打人,同伙一擁而上,劉勸阻不止,一氣之下與眾人交手。他以領(lǐng)開打之戰(zhàn)術(shù),一連打倒五六個。當(dāng)時一老者嚷道:“不要打了。真是有眼無珠,這是城里劉二爺。”后又派人來城里道歉。
劉一生收徒只有其弟劉俊嶺一人。
王永貴
王永貴(1875~1952年),滄州河西菜市口村人。
王師承邢八,攻太祖拳。他練功刻苦,拳械俱精,尤擅刀技。他與楊式太極傳人楊班侯交好。并得太極之術(shù)。
王之徒任國棟從役東北軍。晉升少將,在混成旅任旅長,王經(jīng)其舉薦,到東北軍講武堂任武術(shù)總教官,名聲頗著。
李省山
李省山(1877~1969年),青縣中街人。
李自幼習(xí)六合拳法。民國2年(1913年)至民國4年(1915年),在福建馬鴻逵部當(dāng)騎兵,后至博山為張氏公館護院。他與其他護院武士切磋武藝,并和一回族武士學(xué)得彈腿。民國6年(1917年)回家,將六合拳法和彈腿融于一體,具獨特風(fēng)格。民國26年(1937年)初,青縣成立國術(shù)館,縣長李玉琛任館長,聘李為常任教練,主持館內(nèi)教務(wù)。1959年李在天津市12縣民間體育比賽中。獲六合拳二等獎。同年被青縣城里高小聘為武術(shù)教師。
李為人忠厚。提倡國術(shù)一家,反對門戶之見與神秘觀及玄學(xué),從不自我炫耀,從不保守,敬重他人,因此亦受他人敬重。一次。他之徒與孫福太之徒演練雙手帶進槍。稍不慎,孫之徒受傷,他向?qū)O賠禮,并以己之骨傷科醫(yī)術(shù)為其治療,兩家更加團結(jié)。
李的刀、槍、劍、戟、棍、拐、鉤、鞭均具功底。經(jīng)常通過演練和授徒宣傳中華武術(shù)之珍貴。女兒出嫁,他將刻有“老李草房”字樣的刀、劍作為陪嫁禮物。意在傳播武術(shù)。
王慶豐
王慶豐,字俊臣,清光緒年間河間縣人,后移居天津。
王曾從師張占魁、李存義習(xí)八卦掌、形意拳,頗得師愛,日久,于津名噪一時。其時,一友人遭數(shù)人欺,被迫約定某日決斗。友人求告王慶豐援急。王仗義相助,指日將對手三十余人打得望風(fēng)而逃,于是聲震津門。民國7年(1918年)9月,俄羅斯大力士康泰爾至京,于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舉行萬國賽武大會,自吹自擂,目無中國人。王慶豐隨師所率天津中華武士會數(shù)十人前往北京參賽??堤柭動崳瑑?nèi)荏至極,臨期則將“賽武”改為“演武”。王慶豐表演之拳械獲眾武林人士好評。后經(jīng)中華武士會推薦。于保定軍官學(xué)校任武術(shù)教師數(shù)年。
賈耀亭
賈耀亭(1877~1963年),鹽山縣韓村鎮(zhèn)(今黃驊市黃驊鎮(zhèn))人。母孔氏,知詩書,通繪畫,精算術(shù)。耀亭幼時受其母啟蒙教育,8歲人塾。受業(yè)于叔父賈靜泉。他天資聰慧。攻讀刻苦,青年時,詩文并茂,著《養(yǎng)正齋吟草》和《韜晦軒詩抄》。詩文之外,隨父賈靈泉習(xí)武學(xué)劍,讀《孫子兵法》、《兵法輯要》、《黃石公素書》,閱讀心得,匯集成冊,名日《兵法微窺》。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他送兩子兩孫奔赴抗日前線。本地淪陷后,敵偽企圖借他的名威,誘脅其出仕,他拒絕。偽軍大怒,剝奪其辦學(xué)授徒權(quán)利,斷其生活來源。但他威武不屈。貧賤不移。
賈系青萍劍術(shù)傳人,他與師兄馬振祥磋商,把365式發(fā)展為373式,修改了部分劍式名稱,重撰序言,使青萍劍術(shù)更臻完善。民國22年(1933年),南京中央國術(shù)館館長張之江派人請他帶六人去南京參加國術(shù)觀摩表演,青萍劍術(shù)獲高度評價。張之江留下他的弟子范鎮(zhèn)林、劉青峰為助教,義子寧芝光留館深造。并贈寶劍一口。從此,中央國術(shù)館方有青萍劍。
青萍劍術(shù)受戒律約束。多年很少外傳。賈打破門規(guī),開門傳劍,授徒多人,1953年至1960年間,賈在天津次子榮墀處就養(yǎng)。仍在南開公園義務(wù)教劍,學(xué)藝者有教師、工人、演員等。
1956年,年近八旬的賈耀亭應(yīng)邀列席黃驊縣政協(xié)成立大會。即興表演青萍劍術(shù),甚受歡迎,舞罷當(dāng)場賦詩贊譽盛世。
郭長生
郭長生(1896~1967年)。字恩普,滄州城里馬道街人。
郭自幼喜武。他力大臂長。身輕步靈,根基堅實。民國7年(1918年),被直隸督軍曹錕部選人武術(shù)營。此間,結(jié)識精通臂和苗刀術(shù)之劉玉春。因其聰穎好學(xué),深得劉之偏愛,除授以通臂拳法和苗刀外。并令其徒趙士奎授以劈掛拳法。民國12年(1923年),曹錕賄選大總統(tǒng),郭為其貼身護衛(wèi)。翌年,郭對曹之行為不滿而返鄉(xiāng)。民國17年(1928年),郭去南京中央國術(shù)館應(yīng)試,其劈掛拳快套贏得館長張之江贊賞,留館任教,后被派往外交部授藝。在國術(shù)館期間,他與馬英圖等磋商,又擷取眾家之長,發(fā)展劈掛拳法和苗刀之術(shù)。他身敏體靈,人稱“郭燕子”。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侵華日軍在滄開辦輔輪學(xué)校,三次聘其教授苗刀,并出高薪,被其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