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jié),驅(qū)車三百公里,與幾位新聞界同行自駕務(wù)川,及至縣城,已是月掛中天。
行前友人申元初言,到務(wù)川不可不看中祜祠。元初先生學識淵博,叉桑梓情深,每每說起先人申祜,口若懸河,豪氣于色,焉能不為之心動!所以,車甫停下,便不顧疲憊,趁著月色尋訪起申祐祠來。
先后打聽數(shù)人,皆無功而返。后問一長者,才得知當?shù)厝朔Q申祜祠為“申家祠堂”。雖然有長者的指點,我們還是頗費了些周折,才在縣城一個拐彎抹角的小巷深處找到了目的地。
月光下的申祜祠,朦朧、肅穆。祠堂的正門為四柱三門的石牌樓,中門兩邊,有一對圓形石鼓。鼓面浮雕清晰,圖案別致。旁門兩側(cè)為立式石雕,形狀怪異,象征仡佬圖騰。
推中門進入,里面為四立三間。但見空堂之內(nèi),衰草萋萋,網(wǎng)結(jié)檐廊,頓時,一股西風割腕般的蒼涼之感襲上心頭:申祐祠一明御史忠節(jié)公祠,緣何這般蕭索,莫非又是一道“文革”留下的傷痕么?……
盡管如此,申祐祠依然讓人感受到中式古祠的建筑魅力,牌樓高聳,四柱壁立,青瓦紅墻,左右對稱,猶如一位滄桑隱者,背靠菠蘿山麓,面對五百余年的倥惚歲月,淡定超然!
透過大門石柱楹聯(lián)“于殉節(jié)十六人中獨缺其名,無得而稱是為至德;從請祠三百年后重修茲廟,奚期所作乃日頤宮”,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巨人的背影,不由聯(lián)想起申佑那短暫而大氣跌宕的至境人生。
穿過542年的時間遂道,天池來雁,古老的仡佬族火炭地埡,赤子降臨,賜名申祐。載曰:幼時“有至性,穎異不群?!币灾潞髞碇信e人、入太學、升進士,一路高歌,春風得意,官至巡案御史。
申祜之才可鑒,申祜之德堪嘆。想他24年之短暫人生,居然集“救父拯師代君死”之三節(jié)大義于一身:孩提時期杖策救父于虎口;弱冠之年挺身拯師于帝前;隨駕出征,又為救帝而殉難于沙場。
那場戰(zhàn)爭史稱“土木之變”,于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七月,來自于大漠的瓦刺軍兵犯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nèi))。年輕的申祐,即以明御史扈從隨英宗帝親征,不料陷于敵軍重兵包圍,危如累卵。緊急關(guān)頭,年輕御史目光如電,洞悉情勢,當即替穿“龍衣”,換乘“龍輿”,引敵于己,最終血染征袍,時年二十有四。這是一首不畏虎、不懼帝、不怕死的英雄贊歌,也是一支忠孝兩全的節(jié)義婉曲。
當我藉著月光,仰望祠門之上那隱約可見“大節(jié)光昭”、“千秋完節(jié)”、“流芳百世”之橫幅題額,不禁愴然!為何“殉節(jié)十六人中獨缺其名”,是皇帝的疏忽。還是英宗的狹隘,我無從判斷。好在有“無得”而為“至德”的評價,許有慰藉??梢姡釉谌诵?,碑在人心。
“子孝臣忠萬古揚。豸冠凜凜肅清霜;晚聽鶴聲歸老屋,寒留松影覆高崗”。重溫清康熙學者張大受的悠遠吟唱,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
想務(wù)川自古有“仡佬之源,丹砂古縣”之美譽,必定有與眾不同的精彩瞬間散落在淵深的歷史長河。你看,從洪渡河畔的漢墓群,到大坪鎮(zhèn)的翁溪橋;從明珠般的文啟閣,到玉雕似的東升塔;從古樸厚重的三門桃符牌坊,到雕刻精美的仡佬民居窗欞……無不印證了這片神奇土地的歷史文明是何等的厚重與燦爛!
物華天寶,地靈人杰。遙想當年,中祜師出太學。其忠來自于德育,其才來自于教化。由于受祜“千秋完節(jié)”的影響,務(wù)川的教育一時蔚然成風,敷文、淳化、修文、羅峰、培元等眾多書院相繼建立。據(jù)《務(wù)川縣志》載,僅明清兩朝,就出了83位進士、舉人,形成了一道絢麗的人文風景。正因為有秀美的山川河流,有溫潤的春風秋月,有千百年來的文化滋養(yǎng),務(wù)川才走出了像以申祜為代表的眾多杰出兒女……
結(jié)束對申祜祠的訪問,我的眼前忽然不見了片刻前的蕭索與破敗,取而代之的是數(shù)百年前那建祠之初的盛況。我仿佛看了色彩鮮艷,富麗堂皇的主祠正堂,看到了端坐其上的申祐塑像,看到了精美浮雕、看到了清晰詩聯(lián),看到了緬懷先賢的蕓蕓來者……
我想,讓茲廟長存,讓忠魂有依,拷問的是務(wù)川人的眼光與智慧。相信申祜祠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征、一座豐碑的載體,定能與川岳同在,與星月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