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社會思潮中,“一切向前看”何時演變成了“一切向錢看”?這五個字中哪一個關鍵詞輕輕撥動了一下方向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突然有一天,我們在經(jīng)濟建設風馳電掣的“磁懸浮”中向外一看,已經(jīng)置身于一個陌生的世界,并身不由己地遠離著心靈中的伊甸園。
據(jù)報載,在一次青年人的網(wǎng)絡投票調查中顯示,青年人將“追求更多的錢”排在了第一位,占到投票者的72.68%。目前國人對于金錢追求的動力,超過了其他很多更貧或是更富的國家,表現(xiàn)為一種急于致富的大眾心理。這種對金錢的熱望并沒有隨著豐衣足食而緩解,好像一團烈焰般燒遍每個角落,燒得人心焦躁,失去正常思維和感悟的能力,甚至引發(fā)種種社會問題和犯罪行為。
一、貧富差距的現(xiàn)狀
針對“一切向錢看”現(xiàn)象,有許多研究認為是來自于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令人震驚和唏噓的僅僅是貧富之差距嗎?或者僅僅看到社會的不公義嗎?
改革之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其用意是刺激人們的致富心理以帶動全民族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先富起來的人中,不乏靠勤勞與機遇白手起家的平民個體企業(yè)家,但更多的是直接或間接的權錢交易,造成了貪污腐敗、環(huán)境污染問題突出、個人道德倫理的滑坡等等。市場的隨機、政策的多變、國企的轉型等,所有市場經(jīng)濟初期必然產(chǎn)生的問題,在這個沒有超越性約束力的社會中,都成了一道道撕開的傷口。
傳統(tǒng)中依靠人的“自律”、“自我完善”、“自成為義”織成的道德倫理袍子,已是“補不堪補”。樹了再多的標兵模范,補增了無數(shù)新的法令條律,貪官仍是比比皆是,婚姻仍是紛紛破裂。
是中國仍太窮,還沒有富到“知禮儀”的地步嗎?自然家園的破壞、精神家園的荒蕪已經(jīng)是觸目驚心。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是作為流通貨幣的“錢”嗎?還是人的生存定位、價值取“向”?
二、生存的兩種定位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教導人輕富貴而重禮義道德的內容?!墩撜Z·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貧而樂,富而好禮者”被他認為是有“義”的人,是人生存的最高境界。
人的存在具有現(xiàn)實性和超越性。人作為生命存在,當然有物質的層面,有為“活著”的物質需求。但人的生命存在,并不僅僅是物質肉體的存在,不僅僅只有現(xiàn)實性的存在,它還有更為重要的,生命意義的存在性。人本能地在維持自然生存基礎上,會力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使自己生命的存在達到更完滿的狀態(tài)。而這個人生價值,取決于他設立的生存定位。
中國文化中的輕商、輕金錢,是建立在以“人的義”(做個義人)為生存價值標準上的。當人的生存價值一再改變,“清貧有德之士大夫”、“根正苗紅的工農(nóng)出身”、“個人服從集體的一顆螺絲釘”、“勞?!?、“萬元戶”、“財富榜”等等,不同的人生價值觀不斷解體、新建,建立在此岸人類社會的、境遇性的、人的生存定位也就必然隨波逐流,不斷變遷。
沒有對永恒的敬畏與認識,人的生存就成了偶然,無價值預定的“始”,而“終”也是灰飛煙滅。既然生命“產(chǎn)生”并“歸于”無意義的進化,此生存在的定位就只能在“此岸”,是境遇性的,隨時變化的。我是誰?誰是“人”?都取決于社會當時的定位。人們的追求與努力就只能是,盡量滿足這種短暫、無確定、非真理,甚至無理性的對“人”價值的定位。
如果否認存在一個超越而永恒的生存定位,生命存在的價值就只有當下性和物質性,那么“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生存觀和生活方式就成為合理,這正是目前社會各種問題的內在基因。從不犯規(guī)的人是傻子,犯規(guī)而被抓住的是倒霉蛋,對于犯規(guī)而又不被抓住的人,人們懷著憤恨羨慕他。
雖然很多調查表明財富的增長并不能帶來幸福程度的增加,雖然絕大多數(shù)人不愿意承認“錢”能買到一切,但財富事實上成了“此岸”社會可以定量的物質標準,成了一種生存價值定位。于是,沒有超越性生存定位的人就必然被“財富”或別的相類似物質主義的“定位”所捆綁。
三、公義公平的基石
社會經(jīng)濟學者指出:只有當貧富分化與“不公正”、“不合理”、“不公平”相關聯(lián)的時候,才真正會激化社會矛盾。我贊同這一觀點,這是社會政府的責任。但對于個體的人,何為“公正、合理、公平”?每一個人都本能地從既得利益出發(fā),爭取獲得并占有最大的“財富”,實現(xiàn)人生價值,滿足自己的生存定位。
當“潛規(guī)則”的“公平”引起人們正義的憤怒時;當“愛情不排隊”遭遇買兇殺母子的“大奶”時;當“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笑貧不笑娼”成為現(xiàn)實時,不斷增厚的法典,層出不窮、顧此失彼、甚至彼此矛盾的條例,真能帶來“公義”嗎?
和諧、公義的社會是人民和政府共同追求的,然而和諧與公義的基石──生命之平等──來自哪里?短暫若不在永恒之中,此岸若不與彼岸相應,生存只能是無目的的漂泊,道德只能是脆弱易破的自欺。當人們的“頭上三尺”已無“神明”時,自律豈能制約罪性,又有什么必要“制約”罪性?更多時候,罪性披上了“本性”的衣袍,堂皇張揚于集市。
當一年輕女孩公然在網(wǎng)上征求被包養(yǎng),當征婚啟事越來越“交易”赤裸時,公開辯論的雙方都“義”正辭嚴。這種以青春作為“原始積累”的合理性可以被討論,正是基于此岸性的生存定位,是當今的社會土壤提供了其“合理性”。利用權勢巧取豪奪、貪污受賄、玩忽職守、媚上欺下,職業(yè)道德急速下降,就連素來具有神圣光環(huán)的醫(yī)療、教育領域也不再是清潔之地。
不關心社會和他人、自私而唯利是圖、麻木不仁只求實利、言行不一輕視誠信、毫無原則失去底線……這一切已經(jīng)漸漸成了社會中普遍認可的為人方式,許多人不問世事,狂熱淘金,觸犯法律只是輕重、巧笨的區(qū)別,經(jīng)濟犯罪大有年輕化、知識化的趨向。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勞而獲是可恥的;政府評勞模帶紅花,也是為了推崇勞動。然而,從古至今,人們一邊無法回避刻在人心版上的準則、良心,一邊出于肉欲私情悄悄地向往“外財”。當文化高舉浮淺的“人本主義”、“本能”、“自由”時,那么,你可以選擇勞動的喜悅,她也可以選擇不勞而獲的喜悅,何罪之有?
網(wǎng)上就有思想前衛(wèi)的大學生發(fā)帖評論說:“女大學生也是普通女人,物欲橫流的花花世界對她們也充滿著誘惑。掙錢的途徑很多,‘賣’也是其中之一吧!我相信存在的東西就是合理的,出賣智能、出賣靈魂和出賣身體的性質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存方式的權利,不是么? 我不知道女大學生賣淫究竟惹了誰,究竟觸痛了人們心靈的哪一根神經(jīng)?”
人若否定了永恒與絕對真理的存在,又憑什么確立道德倫理?憑什么認可“良心”的存在?人若僅活在物質的層面,而生命也不過是物質進化過程微塵般的片斷,弱肉強食難道不是自然進化法則嗎?出賣一切可以出賣的,掠奪一切可以掠奪的,難道不是商品社會通行的“公正公平”嗎?
人們的心靈,卻超越了物質,在私欲物欲的波濤中,無法充耳不聞良心中的責備。今天《論語》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復盛之勢,正是人們渴望借著先哲們領悟并記錄下來的良心之音、天地之聲,來喚醒自己昏睡的良知。但他們以為這良知的聲音來自于人,若不能因這聲音而認識天道,良知終必因其難行、不可行、不值得行、行也不得彰,而再次漸漸微弱。
四、大學生的價值觀
青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他們的價值取向,一方面是前十、二十年社會文化的積淀反映,一方面又預示著未來的社會價值取向。故而,讓我們看一下當今大學生的價值觀,為我們明天的生存環(huán)境把個脈。
當今時代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知識爆炸的時代。今天的大學生與以往各個時代的大學生相比,知識豐富、眼界開闊,卻相對缺少激情、動力和道德標準。其思想思維和行為方式,隨著社會變革的影響、全球化文化思潮和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影響,在具有多元化和獨立思考的優(yōu)勢同時,也呈現(xiàn)出令人吃驚的混亂與錯謬,而這種混亂與錯謬正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縮影。
片面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的實現(xiàn),形成人生價值觀的偏傾;在價值的主客體判斷標準上的二重性,造成以集體主義的價值標準評判別人,以利己主義的價值標準評判自己。市場經(jīng)濟在促進社會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唯利是圖、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錢權交易、浮夸虛榮等等丑陋現(xiàn)象,對尚處于思想認識形成期的大學生,造成了理想信仰上的迷茫和思想行為上的嚴重腐蝕。
貧富差距因社會分配不公而迅速加劇以及對高消費生活有意無意的渲染,使得人們心理產(chǎn)生極度不平衡現(xiàn)象,拜金主義思潮“一切向錢看”成為社會共識,這使得錢多錢少成為不少大學生衡量人價值的主要尺度,價值判斷趨向實用化、功利化,形成追求虛華、不尚務實的心理特征。
在社會上積極討論社會義務教育、救助貧困生的同時,大學生的消費狀況調查是令人深感震驚的。大學生中流行手機、計算機、MP3(MP4)新三件,且追求代代更新、時尚,種類繁多的宴會等高價消費、超前消費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消費主旋律,這種消費潮流造成了相對貧困家庭學生的精神壓力,而這種精神壓力甚至遠大于實際生活需求的經(jīng)濟壓力。一首流行于大學校園的順口溜,正反映了當今大學生的金錢觀:“一月五百貧困戶,千兒八百剛夠用,兩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戶!” 飲食、日常用品在學生的每月支出中已不是大頭,所占比例不到一半。許多大學生穿衣要名牌、吃飯要高檔;手機、計算機一個都不能少;生日會、老鄉(xiāng)會、歡送會、慶祝會,要參加就得付錢……
男生為愛一擲千金,追求虛榮的尊嚴與價值;素以清純美好形象活在人們心中的女大學生又如何呢?吉林省2007年7月10日《城市晚報》報道,吉林省婦聯(lián)對吉林大學等共計五所高等院校的女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90%的女大學生認為“在校談戀愛是大學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而有21.2%的人認為“傍大款”很正常。大學校園內清純、知性的女大學生不知何時竟與妓女、暗娼、三陪、按摩女、二奶、三奶……等名詞相關了,“大學生一夜情”、“高校驚現(xiàn)出租女友廣告”、“女大學生賣淫”等等新聞事件幾乎不再是新聞。
有媒體歷數(shù)當代女大學生“七宗罪”,享樂主義、勢利功利、性開放、虛榮心、金錢至上、幼稚無知、崇洋媚外,對女大學生的墮落不勝哀嘆唏噓。而一本女大學生的自傳《一個女大學生的墮落發(fā)跡史》卻說:“我用青春的下半身,換取富足的下半生”,儼然符合這個世代推崇的等價交換原則,并不覺得這是很羞恥的事,沒有錢買高檔服裝和化妝品才更令她們難堪。
女大學生是一群特殊人物嗎?她們的思想、行為同樣根植于這個社會,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與這個時代的人們是一致的。其中的掙扎與墮落同樣有辛酸和無奈,有種種可同情處,生活的壓力、高學費的負擔、女大學生就業(yè)難等等。然而,有多少成分是被生存所迫?又有多少成分是出于虛榮、貪欲和迷茫呢?
人們的震驚與忿然是特別針對女大學生嗎?不能寬容她們,不能如同寬容社會中別的族群,甚至自己嗎?我認為不是。這種震驚與氣憤來自絕望!最后一塊人間“圣地”──校園,被污染;心中純真的標志般的形象──校園里的女生,被污染。而且,這污染赤祼祼地呈現(xiàn)出來,讓人無法躲避這幻境的破碎。
《女大學生做形象代言,多少歡喜多少辛酸》一文,是一個貧困女大學生的真實自述,她在當今這樣一個社會潮流和校園風氣中,無法抵擋世俗自我價值定位的誘惑,試圖以青春換取金錢和尊貴,又力求保持貞潔,以最少的“犧牲”得到盡可能大的收獲。
她也許是聰明的幸運兒,能全身而退。然而,當人將身體作為物質出賣時,所要求的尊重是有限的;當眼睛會被幾張百元大鈔照亮,心會被五光十色的禮物誘惑,貞節(jié)的標價就只是高低之別了。
貧窮固然似乎是起因,然而文中的她以及文外的眾人,有幾個是因為饑餓而偷而賣?大都是為了貪欲、虛榮,為了自我價值的定位,要別人,要這個社會看得起我、羨慕我。不僅“賣”的是如此,“買”的也是同樣。
“老板”們要找女大學生有許多是覺得“夠檔次”,在朋友圈中可以炫耀一下,認為包養(yǎng)女大學生更能滿足虛榮心,有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而且越是名牌大學的越覺得有面子。更有文中這類所謂星探、導演,利用女大學生急欲出名得利之心,誘騙欺哄。但我不禁想問,若是物賣所值,碰到的是真星探、真導演,賣得了理想的價位,這樣的一次交換在當今社會,在大學生中是被羨慕呢?還是被唾棄?若是最后由三奶升任了大奶,過上優(yōu)裕富貴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被奔忙于找工作、找房子的女孩子們,甚至男生們羨慕還是不屑呢?
當一個社會以“人本主義”為中心運行時;當這個“人本主義”與“天道”徹底隔絕時;當人的社會文化中終極存在缺席時,“金錢至上”、“權力至上”,或者“愛情至上”本質上并無區(qū)別,而“一切向錢看”所點燃的地獄之火,也原本就在我們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