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詩歌是漢語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經(jīng)常閱讀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能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詩歌鑒賞,這一常考常新的題目,經(jīng)受住風雨的洗禮,仍然屹立在高考的主戰(zhàn)場。其實提到詩歌鑒賞,2002年是個分水嶺。這一年,該考點歸入“古詩文閱讀”板塊,由客觀體變?yōu)橹饔^題,從Ⅰ卷移到Ⅱ卷,刪除了“新詩閱讀鑒賞”,按照高考由易到難所劃分的五個等級,詩歌鑒賞為最高等級,E級。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詩歌是漢語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經(jīng)常閱讀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能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古典詩詞對比鑒賞題型因其承載信息量大,綜合檢測性高,以能更準確地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而備受命題人員的青睞。寫詩,情動而辭發(fā);讀詩,披文以入情??v觀2007年高考,詩歌對比閱讀這一新的題型務必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guān)注。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歌對比閱讀,下面把18套高考試卷中考查該考點的5套試題簡單梳理一下。
遼寧卷主要涉及思想感情。考察的是唐王維的《秋夜獨坐》和宋周弼的《夜深》。兩首詩均談到夜景,王詩寫的是秋夜,寫出了山中果落、燈前蟲鳴的夜晚景象,表現(xiàn)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周詩寫到春夜春雪初停、殘月掛山的靜景,表現(xiàn)了寧靜安適的心境。
重慶卷仍然涉及思想感情。蘇軾《海棠》和白居易《惜牡丹花》兩首詩主題雖同為賞花,卻有著明顯的不同:蘇詩中通過“泛崇光”、“空蒙”、“紅妝”等詞,表達了東坡對盛開的海棠花的喜愛之情;白詩通過“惜”、“惆悵”、“殘”、“惜”等詞表明了詩人對將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湖北卷涉及表達技巧、思想感情。作者均為唐朝詩人,吳融的《華清宮》通過寫景狀物、宮內(nèi)宮外的強烈對比,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統(tǒng)治者;李約的《過華清宮》通過詠史抒懷、今昔對比,諷刺統(tǒng)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的興衰。
江西卷還是涉及思想感情??疾斓氖峭硖圃娙烁唧负晚f莊,所選詩歌分別是《金陵晚望》和《金陵圖》。高詩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畫不出來的;韋詩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現(xiàn)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因而說傷心是畫得成的。
浙江卷涉及表達技巧。把唐劉禹錫《烏衣巷》、金吳激《人月圓》、元趙善慶《[中呂]山坡羊》三首詩、詞、曲放在一起對比考察,這是2007年18套試卷中唯一與眾不同的題型。浙江是文化大省,人杰地靈,此題目旨在彰顯浙江的文化底蘊,不過也實在難為了考生。三篇作品都借燕子來傳達作者的興亡盛衰之感:劉詩今昔對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體現(xiàn)了詠史詩的特色;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趙曲以議論作結(jié),點破興亡,明快直露,帶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我們應當意識到,對比閱讀是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的一大亮點,也是高考對“新課標”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和積極回應?!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把年代、作家、題材、體裁、風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組編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從作品的主旨立意、謀篇構(gòu)思、意境格調(diào)、語言風格、社會意義以及美學價值等方面加以對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對比閱讀,較之以往單純考察一篇作品,難度的確是加大了,但它可以充分考察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辯證分析能力,避免不少學生考前的“押題猜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因而是一種絕好的題型。對比閱讀關(guān)鍵是比,那么高考一般都從哪些方面比呢?
一、塑造形象對比閱讀
本知識點2007年沒有涉及??墒?007年不考,恰恰說明2008年值得注意。形象有客體與主體之分:客體形象是指作者在詩中可以描繪的物象;主體形象是指蘊藏在客體形象中帶有濃郁感情的人物形象,它可以是詩人,也可以是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古典詩歌形象是意蘊和情感的載體,它與作者思想感情、審美傾向之間有著相對固定的意義對應關(guān)系。比如“水”,可以指綿綿愁思、離愁別緒(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還可指時光流逝(《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不管將客體還是主體放在一起比較,我們都應能找出其點滴差別。如果是物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題目中會出現(xiàn)不同于一般慣常的用法,隨著情況的變化,其含義也可能發(fā)生變化。人是復雜的高等動物,對主體人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其結(jié)果也大相徑庭。
【典例呈現(xiàn)】閱讀下面兩首詩,簡析兩首詩中采蓮少女形象的不同點。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 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賞析】王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少女美麗、歡樂,充滿青春活力。
白詩描寫的是一位采蓮姑娘靦腆的情態(tài)和羞澀的心理。前兩句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荷花的深處有小船飛梭,畫面充滿了動感。后兩句轉(zhuǎn)入人物描寫,采蓮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說話卻又怕人笑話而止住,羞澀得在那里低頭微笑,不想一不小心,頭上的碧玉簪兒落入了水中。詩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細節(jié)精心刻畫,一個大膽含羞帶笑的鮮亮形象宛如就在我們眼前。
二、表達技巧對比閱讀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shù)構(gòu)思上的巧妙使用。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反問、設(shè)問、反復、互文、通感、借代等。表現(xiàn)手法包括:象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jié)操)、托物言志(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注重寫景(包括側(cè)面烘托、以景襯情、動靜映襯、虛實結(jié)合、卒章顯志)。結(jié)構(gòu)包括渲染鋪墊、首尾照應、結(jié)構(gòu)對比等。在做題時,一般來說不管題目是問藝術(shù)特色還是寫作特色或者寫作技法,不要受其迷惑,其實都是在問表達技巧。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種種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藝術(shù)效果,適當上升到感情的高度。表達技巧對比閱讀,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下,為了表現(xiàn)相同或相近的主題而呈現(xiàn)給我們千姿百態(tài)、風格迥異的過程展示。技巧,講究的是天衣無縫、水到渠成,千萬不可給人以做作之感。很多詩歌經(jīng)久不衰,往往是其中的表達技巧讓人折服,嘆為觀止。表達技巧對表現(xiàn)詩歌主題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分析比較這類詩歌,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角度、細微處落筆,“雞蛋里挑骨頭”,須仔細琢磨。
【典例呈現(xiàn)】閱讀下面兩首詩,談談采用藝術(shù)手法的主要不同之處。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蘇臺■覽古 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注]①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賞析]第一首將昔時的盛衰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zhuǎn)的也愈有力。
后一首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楊柳在春天又發(fā)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的不變、景物的不變與人事的變化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體相同,題材近似,但第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jié)句寫今日之荒涼陡轉(zhuǎn)之。我們應當意識到,前面寫得越著力,后面轉(zhuǎn)的也越有力。第二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xiàn)手段又各自不同。
三、感情基調(diào)對比閱讀
本知識點是2007年高考的熱點。其實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主體(作家主觀的思想感情)和客體(客觀的自然界或社會生活)相統(tǒng)一、相融合的產(chǎn)物,但詩歌是主體性最強、主題特征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的一種文學形式。任何作品,包括敘事文體的小說、戲劇,都不可能不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可以說沒有感情或者沒有激情就不可能產(chǎn)生藝術(shù)。也就是說,詩人對客觀世界、對社會生活的把握和表現(xiàn)是情感式的。雖說詩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蘊藏于藝術(shù)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說出來,但離開感情,一切將不復存在。
在具體分析思想感情時,必須要弄清楚詩歌的意境。意境是詩人以獨特的心靈感受所描繪的融入詩人情感的客觀世界,是主觀情感和客觀外物的完美統(tǒng)一。創(chuàng)設(shè)優(yōu)美的意境是詩人追求的目標,把握詩歌意境創(chuàng)設(shè)的方法是鑒賞詩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當清楚,意境是建立在意象的基礎(chǔ)上的。順藤摸瓜,我們還要弄清意象。意象對于意境的形成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讀者進入詩歌的意境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的。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鑒賞詩歌時,宜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guān)鍵。景和情是詩歌的孿生兄弟,優(yōu)秀詩歌在景和情關(guān)系的處理上,總是和諧默契、相得益彰的。
鑒賞、感悟是一種再加工的創(chuàng)作過程。感情不是憑空臆造的,它一般是通過一定的媒介加以表現(xiàn)。所以,我們在答題時,不可眼睛只盯著“感情”,要能把握住“感情”的前奏和鋪墊。
【典例呈現(xiàn)】簡要說明下面兩首詩各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
山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飛晚,山山黃葉飛。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賞析]第一首抒寫旅愁鄉(xiāng)思的小詩,是王勃在漫游巴蜀時所寫。詩人在寥寥20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由“高飛晚”“黃葉飛”一派蕭瑟凄涼的秋景,烘托了“悲”與“念”的復雜心情,表現(xiàn)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寓居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和歸鄉(xiāng)之思。
第二首通過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深秋圖,整幅畫面色澤斑爛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表達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悅之情。
另外,在答題時,還要注意品味推敲語言。中國古典詩詞力求語言精練、凝縮,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尋味。要注意動態(tài)詞語。這類詞語,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又極富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還要品味平常語,因為平常語往往能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在解答詩歌鑒賞對比閱讀題時須強調(diào)內(nèi)容的完整準確性以及語言的簡潔流暢性,書寫的工整規(guī)范也不可小視。其中,準確一指用語準確,二指表達到位;流暢,一指文句暢達,二指先后有序。為了使表達規(guī)范,宜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建議擬寫草稿,然后再進一步推敲。對于對比閱讀,要辨析其細微差別,還是那句話,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不可遺漏重要信息或者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堅持“三結(jié)合原則”(標題、作者、注解),勤加練習,多多感悟,注重積累,相信自己定會有所突破的。
[作者單位:安徽岳西湯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