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戰(zhàn)爭損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但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往往會被人忽視,這就是人才的流失。
1922年10月25日,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在未來“人民的敵人”布柳赫爾和烏博列維奇的指揮下攻取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在俄國,一場持續(xù)了5年左右的國內戰(zhàn)爭就這樣結束了。紅黨終于戰(zhàn)勝了白黨。但雙方都沒有從中撈到好處。
據文獻資料估計,在國內戰(zhàn)爭和武裝干涉過程中俄國遭受到的物質損失總計為290億至500億金盧布。從1917年秋季至1922年年底國內人口減少了1300多萬人。而某些 “種類”,如技術知識分子可以說實際上已經消失。所以,當上世紀 20年代初布爾什維克想要使沃爾霍夫水電站投入運行時,甚至不得不從瑞典、德國和美國召來工程師。
由于俄國內戰(zhàn)有大約200萬人遷居外國。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全球知名的知識界、科學界和藝術界的杰出人物。
俄羅斯大作家伊萬·布寧1920年由俄國移居外國。在國外生活了30余年,主要住在法國。1933年,他榮膺諾貝爾獎。他至死都對新政權懷有刻骨仇恨。
另一位舉世聞名的俄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于1919年僑居國外,在歐洲和美國生活,用俄文和英文寫作。他的作品曾被推薦諾貝爾獎,卻因一部臭名昭著的《洛麗塔》而與之失之交臂。他對蘇聯政權明顯蔑視。
1920年,第四位世界國際象棋冠軍亞歷山大·阿廖欣以不敗記錄取得蘇聯第一屆國際象棋冠軍稱號。1921年他同一位瑞士女公民結婚,接著攜妻移居國外。此后,蘇聯國際象棋界領導宣布他為白俄。阿廖欣于是再沒有回國。
工程師弗拉基米爾·茲沃雷金1917年差一點沒逃脫士兵的私刑。在俄國顛沛流離,1919年移居美國。全世界公認他是電子射線發(fā)射管的發(fā)明人,而正是因為有了電子射線發(fā)射管,電視的發(fā)展才成為可能。他也是電子顯微鏡的發(fā)明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他領導了軍事援助俄國基金會。
飛機設計師伊戈爾·西科爾斯基早年在俄國時就設計成功了“伊里亞·穆羅梅茨”型飛機,這種飛機為多發(fā)動機航空技術奠定了基礎。由于俄國航空工業(yè)的崩潰和幾個親密戰(zhàn)友被殺的慘劇,他移居到了法國。自1919年起他在美國工作,設計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機,即那架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獨一無二的旋翼式飛機。他對蘇聯政權十分忠誠。
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因為不接受布爾什維克的革命,于1917年底前往瑞典,又從那里到了美國。不過,1943年,他卻將從自己的音樂會上獲得的票房收入捐給了蘇聯——用于反對共同的敵人。
大劇院和瑪利亞劇院的主要獨唱者費奧多爾·夏里亞賓起先擁護革命。1918年,在藝術活動家中他第一個被授予共和國人民演員稱號。然而,1922年夏里亞賓去國外演出后沒有返回。盡管在蘇維埃俄國許多人稱他為“白衛(wèi)軍的應聲蟲”,但他就是不入外國籍。
作家、劇作家和批評家阿爾卡季·阿韋爾琴科于1917年僑居國外,與弗蘭格爾的部隊一同撤退至君士坦丁堡。甚至連列寧都不得不承認他的抨擊性文章集《從背后用12把刀刺革命》雖然內容極其反蘇,卻是一本才華出眾的書。
[編譯自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