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上海金控格局之累,上海銀行將尋求獨立上市
籌劃上市多年卻遲遲未果的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銀行),近日終于在股權結構調整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敦斀洝酚浾邚纳虾=鹑诮缫晃粰嗤耸刻帿@悉,上海銀行一項重要的國有股權轉讓計劃已于近日完成。目前,上海聯(lián)和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聯(lián)和投資)已經成為持有上海銀行15.09%股權的大股東。
《財經》記者獲悉,上海銀行的國有股權重整之后,不再進行私募,而將直接啟動上市計劃。此前,上海銀行曾打算完成一輪私募之后再上市。
隨著聯(lián)和投資終于走向前臺,其多年來所扮演穿針引線的特殊角色,注定它將在上海銀行上市,以及未來更為廣闊的滬港臺三地銀行合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上市馬拉松
上海銀行最早于2000年提出上市計劃。孰料,作為國內綜合實力排名位列前茅的城市商業(yè)銀行,上海銀行八年來仍未能如愿以償。昔日城商行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兄弟”——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等,卻已捷足先登。
上海銀行原名上海城市合作銀行,1995年12月29日,在98家原上海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市聯(lián)社的基礎上合并發(fā)起設立。上海城市信用合作社以其凈資產折股9.5億元投入,上海市、區(qū)兩級財政投資4.58億元,上海市上投投資管理公司、上海聯(lián)和投資有限公司等12家單位投資人民幣1.5億元。資本合計為15.68億元。
此后,上海城市合作銀行多次進行增資擴股,包括對內募集職工股和對外募集內外資法人股。
2000年,“上海城市合作銀行”正式更名為“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本增至20億股,并提出盡快公開上市的計劃。此時,國際金融公司(IFC)已參股其中。
截至2001年底,上海銀行的股本總額增至26億股。在此期間,上海銀行又引入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參股8%)、香港上海商業(yè)銀行(參股3%)等投資者,同時,IFC增持至7%,外資機構合計持有上海銀行股份達18%。
此時,上海銀行吸收外資商業(yè)銀行參股、并由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投資,不但早于各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在國內商業(yè)銀行亦屬首例。
2005年,上海銀行全力向上市發(fā)起沖刺。當年12月,上海銀行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打包出售了近30億元不良資產,使其該年末不良貸款率降至4%以下。
同時,上海銀行2005年年報顯示,該行當年實現(xiàn)凈利潤12.6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達13.46%。上海銀行向外界公開表示,當年凈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銀行主動調高了資產減值損失或呆賬準備金,此舉正是為上市做準備,以使各項財務指標符合監(jiān)管要求。
上市計劃被一再推遲,癥結在于其股權結構。由于歷史原因,上海銀行股權一直較為分散,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未超過10%。同時,與其他城商行相似,上海銀行的自然人股東眾多,早在城信社時代,內部員工與管理層持股的比例已很高。截至2001年底增資完成后,上海銀行自然人股東合計持股比例高達30%以上。
上海銀行內部人士多次向外界表示,股權結構得到合理調整,是上海銀行公開上市的一項必要條件。上海銀行高層曾明確稱,比較合理的股權結構,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應達到20%-30%。
聯(lián)和投資增持
2007年上海銀行的上市之路還有一段插曲。由于上海國際集團被定位為上海金控的整合平臺,浦發(fā)銀行成為該集團銀行板塊的旗艦企業(yè),上海有關部門提出,上海銀行與浦發(fā)銀行,應該仿照恒生銀行與匯豐銀行的合作模式進行整合,以增強競爭力。
“一份關于浦發(fā)和上海銀行合并的方案曾上報至上海金融辦?!币晃恢檎哐灾忚?。
這一整合方案也遭到上海一些金融界人士的反對:浦發(fā)銀行和上海銀行同為上海本地銀行,有一定的相似度,合并后協(xié)同效應有多大?是不是資源的重復?整合的困難又有多大?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最終,這一合并方案胎死腹中。
有關資料顯示,2002年5月,上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受讓了上海市財政局持有的上海銀行全部股份,合計持有上海銀行8.4%的股份。2007年底,上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被劃歸上海國際集團,后者被認為是上海政府打造金融控股集團的重要嘗試。
“上海銀行不會被納入正在打造的上海金控集團版圖,也不會被納入其銀行板塊進行整合?!敝檎邔Α敦斀洝酚浾叻Q,“上海銀行將走獨立上市之路。”
知情者向《財經》記者透露,近日,上海銀行原第一大股東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將其所持8.4%股份全部劃撥給聯(lián)和投資。
劃撥完成后,聯(lián)和投資將持有上海銀行15.09%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聯(lián)和投資為上海市國資委獨資公司,加之上海各區(qū)縣財政局持有的股權,國有股東在上海銀行所持股份達到25%-30%。
聯(lián)和投資于2006年即開始了收集上海銀行股權和退出浦發(fā)銀行的一系列行動。當年,該公司以約3548萬元的價格向申信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工會協(xié)議收購了約1155萬股上海銀行股份。同時,以約2.5億元的價格拍得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所持上海銀行8240萬股。至2006年末,聯(lián)和投資已持有上海銀行約1.74億股,占總股份約6.69%。
同年,聯(lián)和投資將持有的全部上海浦發(fā)銀行1500萬股國有法人股(占浦發(fā)銀行總股份0.383%),以7800萬元轉讓給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聯(lián)和投資行事低調,頻頻在多個合資、創(chuàng)投項目上顯露大手筆。該公司成立于1994年9月,惟一發(fā)起人股東為當時的上海市計委,注冊資本1億元。其后,經過多次國資產權劃撥和增資,目前注冊資本達到17.15億元,至2006年12月,聯(lián)和投資的全資股東由上海市計委變更為上海市國資委。
該公司工商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該公司的對外投資額達22.4億元,投資的各類公司達38個。目前,該公司除聯(lián)泰大都會人壽,還是上海航空(上海交易所代碼:600591)的第一大股東,并與微軟公司合資成立了上海微創(chuàng)軟件有限公司,更充當中國網通最早的發(fā)起人之一。
三地合縱連橫
知情者透露,聯(lián)和投資的介入或許意味著上海銀行下一步合縱連橫的開始。
早在2006年,上海銀行便設立港臺業(yè)務部,還特別推出滬臺之間匯款一日通業(yè)務,逐步展開了滬、港、臺三地“上海銀行”的合作。
臺灣和香港的“上海銀行”,分別是指“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與“香港上海商業(yè)銀行”;前者是后者的控股股東,其創(chuàng)辦人為上海老一輩銀行家陳光甫。目前,榮式家族的榮鴻慶與榮智權父子分別擔任臺、港“上海銀行”的董事長。
早在2001年底,香港上海商業(yè)銀行參股上海銀行3%股權后,時任上海銀行行長傅建華即向外界表示,上海銀行正在加快滬港臺三家銀行在資本紐帶上的緊密合作,并希望未來滬港臺三地銀行在資本運作上進行合作。多年來,上海銀行一直將H股上市作為其首選方案。
實際上,上海方面目前已成為香港上海商業(yè)銀行的大股東,并先后派出了兩名董事。香港上海商業(yè)銀行公告顯示,1999年3月起,原工行上海分行行長沈若雷以申聯(lián)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身份,出任香港上海銀行董事。自2004年,傅建華以申聯(lián)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的身份,亦加入香港上海銀行董事會。
據《財經》記者了解,申聯(lián)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正是聯(lián)和投資的附屬公司。1998年前后,聯(lián)和投資在英屬開曼群島發(fā)起成立了申聯(lián)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投入約5.97億元,占34%股權,隨后又在香港成立申聯(lián)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投資5585萬港元,亦占34%股權。
目前,沈若雷還兼任聯(lián)泰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這家壽險公司此前是聯(lián)和投資與花旗銀行在上海成立的合資公司,花旗銀行與大都會保險分家后更名為聯(lián)泰大都會。目前聯(lián)和投資仍持有這家合資壽險公司50%的股權。
隨著上海銀行股權的逐步收攏,聯(lián)和投資終于走向前臺。多年來所扮演穿針引線的特殊角色,注定它將在上海銀行上市,以及未來更為廣闊的滬港臺三地銀行合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上海銀行2007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上海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1.82億元,不良率2.99%。前十大股東中,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有8.4%、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持有8%、國際金融公司7%、上海聯(lián)和投資有限公司6.69%、上海黃浦區(qū)國有資產總公司3.08%、香港上海商業(yè)銀行3%、上海匯鑫投資經營有限公司2.62%、上海浦東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1.92%、上海市閘北財政局1.62%、上海市盧灣區(qū)財政局1.53%。
截至2007年底,該行總資產達3212億元,人民幣存、貸款總額分別達到2579億元和1499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15%,全年實現(xiàn)稅前利潤3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