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明星做廣告,已經(jīng)是十分普遍的事了,作為局外人,筆者不知道他們與商家是怎么簽訂合同的,這些對藥品如感冒、活血化瘀等做廣告者,親自試用過沒有?有效率是多少,負(fù)面效應(yīng)怎么樣?他們一概不講。我們不是整天喊叫“要和國際接軌”么,可外國卻不是這樣。比如德國,對做藥品廣告,就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做廣告者若要做藥品廣告,一定要對后果負(fù)責(zé),不能出了鏡拿了錢,拍拍屁股就走人,而我國的明星做廣告,便是一“告”拿錢就“平安無事”了。
而更讓人們擔(dān)心的是,做廣告竟做到孩子身上來了,步履蹣跚的幼兒,也要拍拍“黃金搭檔”,嘴里喃喃地說著“黃金搭檔……”還有什么牙膏、護(hù)膚液等等。固然這些商品不一定都有害,但對孩子們的心靈卻是有害的。據(jù)媒體披露,有一孩子,名叫陽陽,為某童裝作促銷廣告,主持人讓他用手指指鼻子,說:“我是小笨豬。”引來了觀眾的一片哄笑,陽陽當(dāng)場就哭了,以后不愛說話,晚上常常從夢中哭醒。還有的孩子在熒屏上對媽媽說,不要吃她做的食品,而要吃某某超市的食品,在吃超市某食品時,一副津津有味的樣子。據(jù)孩子的媽媽介紹說,自孩子做了這個廣告之后,變得對食物更加挑剔了。另外,家長和老師們對孩子出口成章的廣告詞,也顯得很無奈。比如,有的家長叫孩子回家吃飯時,孩子則說:“太太樂雞精,好好吃耶!”又比如,有位老師對她的學(xué)生說,自己頭痛,有位調(diào)皮的學(xué)生便接過老師的話茬說:“無痛人流,不疼!”弄得那位女老師哭笑不得。我們不可否認(rèn),電視臺和商家,不做廣告不行,不做廣告何以賺錢,但在做廣告時,還是少打孩子的主意,多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考慮考慮為好,因為你們自己也有兒女??!
然而,還有比這更糟糕的呢。筆者在《新民晚報》上,看到司馬心寫的一篇題為《帶血的戲說》文章,文中說的是某電視臺出了一道競猜題:“中國4名工人在巴基斯坦遭襲,這樁血案中,幾人死傷?”A、三死一傷;B、二死二傷;C、一死三傷,趕緊拿起你的手機(jī)發(fā)短信,答對者有望獲獎。文中又披露,侯耀文死后,一家日報的“讀報有獎”迅即出題:侯耀文遺產(chǎn)有多少?1、三四千萬元;2、四五千萬元。答對者有機(jī)會獲健身月卡一張!另外,關(guān)于侯耀文的兩次失敗的婚姻,他的初戀是誰,他的私生子是誰等等,“充斥報端,擠滿熒屏,一時之間,好不‘娛樂’”!
其實,像侯耀文這樣的死后種種猜測,已不足為奇,前一陣子陳曉旭死后的被媒體炒作,比侯耀文死后要熱鬧非凡多了。作為媒體,偶爾獵奇,無可厚非,雅俗共賞么。但不可惡意炒作,特別是像某電視臺出的那道關(guān)于中國4名工人在巴基斯坦遭襲的競猜題,簡直是對人性的泯滅。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當(dāng)今的媒體上,這也不是個例,看人受重傷而棄之不顧,鼓勵人跳樓自殺,大喊,跳呀,怎么不跳,怕死了吧!自稱墮胎創(chuàng)紀(jì)錄的女孩——不是不時可以聽到看到嗎?媒體這樣為賺錢出賣尊嚴(yán),實在令人感到痛心。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為個人是如此,作為各媒體,亦應(yīng)如此。在通過各種渠道賺錢時,還是少賺些昧心錢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