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臺有一個“文化之旅”欄目,邀我推介一部書,我便選擇了《儒林外史》。主持人問什么推介這本書呢?我覺得理由如下。
學界向有《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說,分別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我對此一直耿耿于懷,為什么《儒林外史》就不能躋身其中,從而成為“五大名著”呢?我以為,與《紅樓夢》相比,《儒林外史》的確頗有差距,但與其它三部相比,則未必不如。首先,那三部長篇小說均屬“集體創(chuàng)作”,是在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之上,在歷年歷代的史書、話本、戲曲諸種文本的基礎(chǔ)之上,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流傳、增刪和積累,最后才由一個作家或幾個作家先后加工整理而成;而《儒林外史》完全是一個作家的獨立創(chuàng)作,它表現(xiàn)了一個作家完整的藝術(shù)風格與獨創(chuàng)精神。同時那三部小說所宣揚和體現(xiàn)的價值觀念,尤其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里“成王敗寇”的價值觀,還有小說中連篇累牘的暴力與血腥的描寫,這些都是我無法認同的。它與“儒林外史”的反科舉、反禮教、反迷信的主題不能同日而語,與吳敬梓“個性解放”的價值觀,與他反對納妾、主張一夫一妻制的思想相比,更是有著天壤之別。這是我推介“儒林外史”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講究的是“溫柔敦厚”,諷刺自然就比較淡薄了,有些所謂的“諷刺”還不幸淪為滑稽與笑話類。《儒林外史》則迥然不同,用魯迅先生的話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諷刺之書”。文學的靈魂是什么?竊以為就是批判,惟有批判的精神才能支撐起文學的大廈。我們的古人只根據(jù)皇權(quán)專制的需要,記住了孔子的“溫柔敦厚”的詩教,怎么忘了這位夫子還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呢?“怨”是什么?不就是批判,不就是包括諷刺在內(nèi)的批判意識么?在一個等級森嚴的專制社會里,只有這種“怨”才最能引發(fā)他人的聯(lián)想與同情(“興”),最能讓廣大民眾了解事實的真相(“觀”),并產(chǎn)生普遍的共鳴(“群”)。文學史已經(jīng)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只有這種“怨”的文學,這種充滿批判精神的文學,才是最感人的文學。從文藝復(fù)興開始,西方文學就高舉起批判的大旗,到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出現(xiàn),更是把這一批判精神推向了高潮。但在中國,文學的批判和批判的文學始終也未成為主流,諷刺文學也就更難以形成氣候了。這樣,《儒林外史》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空前的,但遺憾的是它似乎又是絕后的,因為自那以后的一些所謂“譴責小說”,其諷刺的手法都難以運用得像吳敬梓那么嫻熟、那么犀利。現(xiàn)代以降,魯迅先生的許多小說,如《阿Q正傳》、《高老夫子》、《肥皂》,以及老舍、張?zhí)煲淼热说囊恍┬≌f,都頗得諷刺的真髓,只不過他們創(chuàng)作的主要精力和成就并不在這方面。待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諷刺小說,哪怕諷刺手法,都幾成絕響。就連以諷刺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相聲,也多以逗笑為能事;不少人甚至將調(diào)侃、挖苦和耍貧嘴,也誤認為是諷刺或幽默了。這就不能不讓我對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儒林外史》,越發(fā)高看一眼。
《儒林外史》諷刺的主要對象,恰如魯迅先生所言,“機鋒所向,尤在士林”。中國的“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層,跟現(xiàn)代定義的“知識分子”絕不可相提并論。知識分子的特征不僅僅在于有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她)必須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而這后兩點恰恰是中國的士所不具備的,因為他們都有著極強的依附性。從秦代以前的王侯養(yǎng)士,到隋唐以后的科舉制度,都不過是為了把讀書人收買和籠絡(luò)到自己的門下。即使在科舉的正面效應(yīng)比較顯著的盛唐,也不過如唐太宗說的“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自古以來,中國的士除了“學而優(yōu)則仕”之外,別無選擇??婆e制度既印證了孔子的這一教誨,又誘惑起世上所有讀書人“金榜題名”的欲望。然而,即便科考及第、高中狀元又如何呢?也不過就是獲得一個朝廷恩準的奴才資格,可以自豪地說聲“奴才遵旨”“奴才該死”罷了。自明清兩代以八股文取士之后,科舉制度越發(fā)走向腐朽與沒落,出現(xiàn)周進、范進乃至馬二先生這樣的腐儒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出現(xiàn)嚴貢生、嚴監(jiān)生乃至王仁王德這樣的敗類則更不足為奇。既然《儒林外史》的“機鋒所向,尤在士林”,那么我們今天的讀書人、文化人讀讀它又有什么不好呢?不妨以《儒林外史》為鑒嘛!看看里面是否也有自己的影子,至少應(yīng)該弄明白,是做一個如小說人物杜少卿所說的“未見得好似奴才”的士呢,還是做一個如薩義德所說的“擁有超然于任何集團和利益之上的是非與真理標準”的知識分子?不知為何,每每翻開《儒林外史》,看到范進、嚴致中、匡超人、牛布衣這些人物的嘴臉,就覺得特別眼熟——這大概就是我推介這部長篇諷刺小說的第三個理由吧!
責任編輯 肖 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