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沙塵暴肆虐的季節(jié),突然想起了那篇名文——《向沙漠進軍》。
“多快好省”只一年的“大躍進”,緊隨其后就是物資匱乏三年的大饑饉。不怨人口多,只怪糧食少,閉關鎖國的政策使情況雪上加霜。在“自然災害”的第三年,確切些說,1961年2月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向沙漠進軍》,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
《向沙漠進軍》原文共21段,有3個小標題: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怎樣同沙漠斗爭,使沙漠為人類造福。后來,此文精簡為12段并去掉了小標題,收入中學語文課本,沿用至今。只要在網(wǎng)上敲入“向沙漠進軍”,馬上會搜索到課文原文及多種針對此文的教案和教學材料。讀過此文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應有幾億,而且還在不斷增多,此文影響不可謂不大。
“向沙漠進軍”的初衷是“保護農(nóng)田”“開辟綠洲”。經(jīng)過了四十多年的“進軍”,結(jié)果如何呢?以文中提到的毛烏素、巴丹吉林、塔克拉瑪干三大沙漠為例,它們的面積已經(jīng)分別由約1萬、約4萬、約32.4萬平方公里(《辭海》1979版)擴大為1.4萬、4.43萬、33.76萬平方公里(《辭?!?999年版)(1961年《向沙漠進軍》文中毛烏素沙荒只有800多萬畝,1999年為1.4萬平方公里,約等于2100萬畝)?!拔覈哪娣e已達263.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近三成,每年荒漠化凈擴展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6670平方公里),僅沙化土地每年就凈增369萬畝(246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擴展,5%是干旱等氣候原因,95%是人為因素”;“我國沙漠化土地中,人類活動導致的現(xiàn)代沙漠化土地就有37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威脅18億畝耕地“紅線”》,見《今日國土》2007年6月號,總第48期)。
我們說“向奧運進軍”,意味著我們走向奧運;從奧運的角度來說,奧運也在“走”向我們?!跋蛏衬M軍”也是一樣,我們向沙漠進軍,沙漠也在向我們進軍。到目前為止,“向沙漠進軍”,是人勝利了,還是沙漠勝利了,是人進沙退,還是沙進人退,歷史和現(xiàn)實都已經(jīng)做出了回答。
《向沙漠進軍》的作者竺可楨先生是杰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26年竺可楨明確指出“我國人口過多”(4.3億)?!叭丝趩栴}之嚴重,則尤以我國為甚也”?!拔釃鴦t目前即已人滿為患”(《論江浙兩省人口之密度》)。1936年又說“中國現(xiàn)在人口為4.5億”,“即使人口不再增加,也已經(jīng)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中國地理環(huán)境》)。1955年7月19日,竺可楨在全國人大小組會上發(fā)言“國家對于人口應有個政策,不能任其自由發(fā)展”。因發(fā)表提倡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新人口論》,馬寅初于1960年1月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不久又被免去全國人大常委。即便如此,1962年4月,竺可楨再次指出節(jié)制生育和水土保持工作乃當今之急務。
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13年(1936—1949),貫穿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始終,經(jīng)歷了5000里的文軍長征(浙江大學從浙江西遷貴州),在那樣堅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下把浙大從只有3個學院的地方院校,發(fā)展成擁有7個學院、10個研究所、30個學系,學生達兩千多人,成為當時全國最完整的兩所綜合性大學之一,甚至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為“東方的劍橋”。 竺可楨為浙大制定的校訓是“求是”,要求學生具有“科學的方法”“公正的態(tài)度”“果斷的決心”。 “向沙漠進軍”的失敗,當然與竺可楨先生毫無關系,而是由于人類不實事求是,不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過度繁衍,過度向大自然索取,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使雪山積雪減少,草場退化,土地沙化?!氨贝蠡摹弊兂闪恕氨贝髠}”,損傷了“地球之腎”,現(xiàn)在不得不像其他許多地方那樣,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荒”?!芭c人斗,其樂無窮”這句名言,幾十年前就被人重新句讀為“與人斗,其樂無,窮!”(李蔚蘭《遲到的祭奠》)不講科學一味蠻干地與天斗,與地斗,結(jié)果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一句話可以是一種理論、一種重要思想、一種學說,但在得到理論和實踐的驗證前,一句話就是一句話、一種立論、一種猜想、一種假說。
1999年版的《辭?!窙]有“進軍”這個詞條,2005年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進軍”是這樣解釋的:“軍隊出發(fā)向目的地前進”(712頁)。這種解釋只是“進軍”的本義,沒有引申義,顯然不夠“現(xiàn)代”,不能滿足要求?!跋蛏衬M軍”與“向奧運進軍”中的“進軍”肯定不是一個意思。我的理解,在“向……進軍”這一句式中,如果向的后面進軍的前面是個正面的詞,如科學、法制、民主、奧運等等,進軍就是獲得、贏得、爭取的意思,或者說“化”,如民主化、法制化、科學化等等;如果向的后面進軍的前面是個負面的詞,如沙漠、愚昧、腐敗、貧困等等,進軍就是征服、清除、消滅的意思。“向沙漠進軍”本意是要征服沙漠,使沙漠為人類造福,但由于方法不對頭、措施不得力,卻得到了沙漠化的結(jié)果,這不能不使我們浩嘆與深思。
1998年4月,竺可楨的隨筆集《看風云舒卷》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非常榮幸,本人忝為該書責編。倏忽十年,再展陳編,仍然有所得,有所感。書分五部分,為隨筆、教育文選、專業(yè)論文、政論、日記摘抄?!断蛏衬M軍》只是其中的一篇,用的是原文,而不是課本中的節(jié)選,盡管那種版本主題更突出,內(nèi)容更緊湊。竺可楨文集或文選中,我想肯定也都用原文,而不會用節(jié)選。
《看風云舒卷》較全面地反映了竺可楨先生在各個領域的貢獻和學術造詣,《我國南宋的氣候》《二十八宿起源之說》《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王陽明先生與大學生的典范》《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等文章至今仍不失其光彩。本書的序與后記,是編者——竺可楨先生的秘書沈文雄所做,介紹了竺可楨先生非凡的一生、卓越的貢獻和高尚的人格。附錄兩篇,一篇全面介紹了竺可楨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作者是浙大前校長楊士林;另一篇介紹了竺可楨先生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尤其是人格培養(yǎng),作者是浙大畢業(yè)生馬國均,1941年選擇竺可楨先生做“進德修業(yè)的導師”的唯一學生。這些介紹文章使我們對大師有了親切的了解。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涌現(xiàn)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的科學巨匠、文化大師(竺可楨28歲即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他們的道德學問,今日已罕見,思之惘然。通常我們說了解某個人,其實只是知道該人的若干逸聞趣事,有些還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還是要看他的著作(如果有的話),看他的所作所為。
責任編輯 肖 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