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韓非子》的人可能還記得那個很悲壯的故事: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在荊山得到一塊玉璞,如獲至寶,他恭恭敬敬地把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命玉匠鑒定,玉匠看了一眼說:“這不是玉,是一塊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欺騙他,就下令砍了他的左腳。
厲王死了,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帶上玉璞獻給武王。武王命玉匠鑒定,玉匠仍然說:“這是一塊石頭?!蔽渫跻舱J為卞和欺騙他,就下令把他的右腳也砍掉了。
武王死后,楚文王繼位。卞和懷抱玉璞在荊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最后竟流出血來。文王得知后,派人去問卞和:“天下被砍掉腳的人成千上萬,為什么唯獨你哭得這樣悲痛?”
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痛心自己被砍掉了雙腳,痛心的是寶玉被人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誣為騙子呀!”
文王聽了,命玉匠把玉璞加工了,果然得到一塊稀世珍寶。文王大喜,給寶玉起個名字,叫“和氏璧”。
從這個故事看,卞和是個有信仰的人。他堅定不移地認為他得到的玉璞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玉。為了堅守和維護自己的信念,忍受著莫大的污辱和巨大的犧牲。他對別人視而不見的美好事物癡愛不疑,對人們以為不可能存在的珍貴信賴始終。
信仰是卞和生命的力量,是他心中最高的情感,也是他失去雙腳仍充滿希望生存下來的重要信念。信仰為卞和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若是沒有信仰,或是稍有動搖,恐怕他的精神早已崩潰了。
卞和承載著自己的信仰,就像天宇承載著繁星,他把信仰作為終生的精神支柱,所以才滿懷熱情地永遠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像有些人把信仰只當做一種逢場作戲,或當做一種時髦,當做一個美麗的符號。人們從卞和的身上可以得到證實,一個有信仰的人,是不可戰(zhàn)勝的人。
可是卞和的信仰又多少近乎于愚忠。為什么寶玉非獻給帝王不可?伯樂如果不識千里馬,天下總還有有識之士,何必一定要吊死在“帝王”這棵樹上?看來卞和還不僅僅是想證明他得到的確實是一塊寶玉,是不是還想通過進貢王上,自己也撈一點什么?否則除了獻給王上以外,還有許多可以得到證實的手段。若是楚文王也昏庸不識寶玉,卞和可還有第三只腳?
這個故事也說明環(huán)境對一件事情成敗的重要。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地區(qū)也好,如能有一位明君,有一位開明的領導者,那個地方的環(huán)境就好了一大半。雖說不能“巴望好皇帝”,但好皇帝總比壞皇帝于民有利。厲王武王使寶玉蒙塵,讓卞和含冤,證明了英國人哈代說過的一句話:“身居要職的平庸者隨便做出的決定,在某個關鍵時刻竟影響事態(tài)發(fā)展達一百年之久?!倍斞陨餍械奈耐鯀s能明察秋毫,撥云見日,使冤案大白于天下。所以不要簡單地拒絕“好皇帝”。在沒有太陽的沉夜里,你能拒絕月光與燈光嗎?
厲王與武王自己都不識玉,但是他們又何嘗不想獲得寶玉?他們的毛病出在太偏聽偏信了。玉匠說什么,他們便信什么。那玉匠是否“貨真價實”也未可知。他們不去作任何負責任的鑒定,只是看了看就斷言:“這不是玉,是一塊石頭?!庇捎谒麄冞@一句不負責任的話,便砍掉了卞和的兩只腳。
這件事涉及到用人是否得當。厲王武王身邊的玉匠,是真玉匠還是假玉匠?有真才實學嗎?是經過嚴格考核上崗的,還是拉關系走后門混進來的?從兩個玉匠那種信口開河,毫無責任感的態(tài)度看,沒有一個屬于兢兢業(yè)業(yè)、德高藝精的那類匠人。為君者用了這種人可能亡國,為長者用了這種人可能敗家。這類歷史教訓并不鮮見,可是后人是不是都認真地吸取了教訓?
文王的做派與前者不同,他不是只讓玉匠看一眼,而是“命玉匠將玉璞加工了”,剝去“玉衣”,真相大白,使寶玉見了天日。文王只不過是多說了一句話,玉匠只不過是動了一回手,整個世界和人生一下子都光明了。這件事給人的啟迪是深刻的,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往往是只需要多說一句話,或多向前邁進一步,或僅僅是舉手之勞,其結果便是天壤之別。多那么一點或少那么一點,決不是粗心與細心之別,而是有責任心與無責任心之別,是嚴肅認真與敷衍了事之別。領導者尤其如此。
“一個不平凡的人對待平凡的人,要比對他自己及同他一樣的人更溫和,這不僅是出于禮貌,這簡直是他的義務。”說這句話的是一位德國的哲學家和詩人,叫尼采。他有些觀點我接受不了,或是不太贊成,但是這句要求上等人要對普通人“溫和”的話,我非常欣賞。因為溫和意味著尊重,亦意味著責任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