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被陌生人輕輕拍一下肩,或者對著你噴一團霧,你就會對其言聽計從,不但交出所有錢物,連存款密碼也毫無保留——類似案件近來時有發(fā)生。不少人猜測,是犯罪嫌疑人使用了某種高效“迷魂藥”。那么——
很多人想知道,世上真有這種“拍一拍、噴一下,就能令人意識模糊、任人擺布”的藥物嗎?它的成分是什么?普通老百姓應(yīng)該如何防備呢?
出人意料的是,在詢問了多位麻醉科醫(yī)師之后,記者了解到,所謂的“迷魂藥”根本是子虛烏有。廣州醫(yī)學院麻醉學系副主任、廣醫(yī)二院麻醉科主任黃煥森表示,“不管從學界還是從臨床看,那些所謂讓人聞一下就立即失去知覺的迷魂藥根本不存在?!?/p>
黃煥森介紹,目前臨床上所用吸入式麻醉藥,一般情況下都需要5~6分鐘以上才能致人昏迷,即使是濃度非常高的情況下,也需要2分鐘以上時間,而且這一效果的前提是必須在密封環(huán)境下(比如戴上面罩)。而在車站、人行道這樣的開放環(huán)境下,要達到這樣的濃度顯然是不可能的。對于那種“抽一口煙,然后把煙噴到行人臉上,就能使人迷糊”的傳言,就更不可信了。據(jù)一位麻醉科醫(yī)師介紹,溶于香煙中的麻藥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有這種藥物,那在把別人熏暈之前,抽這種煙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就先暈了。
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會會長、首都醫(yī)科大學友誼醫(yī)院麻醉科主任李樹人也持同樣觀點。他表示,那種拍一下就讓人迷糊和喪失意識的“迷魂藥”,無論是從西醫(yī)還是中醫(yī),無論是從臨床醫(yī)學還是藥理學上講,都不可理解。對于用“迷魂藥”讓人任其擺布,甚至自行到銀行取款后交給犯罪嫌疑人,專家認為更不可能。因為如果真的被藥物麻醉,人就應(yīng)該處于昏迷狀態(tài),不可能完成去銀行取款等一系列活動或被問出密碼。大部分專家認為,吸入一定濃度麻醉藥(比如把吸入型麻醉藥倒在毛巾上,捂住人的口鼻),能夠使人麻醉(昏迷),但意識被他人控制,目前還是辦不到的。
不僅是專家,警方也否認這種“迷魂藥”的存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部主任、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常務(wù)理事王大為教授指出,公安部門接過的案子中,不少人被打劫后都稱自己被下了迷藥,但根據(jù)公安部門的偵查,至今沒有一例得到查實。
一位干了幾十年刑偵工作的老刑警告訴記者,這類案件其實都是當事人因為貪心被騙,后因害怕被家人責怪而謊稱被“下了迷藥”。上世紀90年代初,曾有一批香港老人熱衷投資,結(jié)果上當被騙去錢財,因擔心被子女或朋友說愚蠢及責怪,他們就編造說被迷藥控制意識。香港警方調(diào)查后曾進行了披露,香港媒體也曾進行報道。
不過,雖然目前并沒有“噴一噴就讓人喪失意識卻又行動自如的迷魂藥”,通過飲料、食物麻醉受害人的藥物卻是存在的,犯罪分子最常用的是三唑侖。
三唑侖是鎮(zhèn)靜安眠藥的一種,口服后吸收快、起效快、催眠效果好,與大家比較熟悉的安定相比,它的催眠效果要強45~100倍。服用三唑侖后,很快就會出現(xiàn)疲倦、頭暈、步態(tài)不穩(wěn),甚至跌倒等癥狀。過量使用三唑侖會使人進入昏睡狀態(tài),甚至死亡。歹徒一般先將藥物混合在食物或飲料中,然后誘使受害人主動吃下,待藥物發(fā)揮作用后實施搶劫或傷害。他們給受害人用藥的劑量超過一般催眠所需量。
因此,要防范這類搶劫,大家一定要防止“藥從口入”,不要輕易吃陌生人的飲料、食物。而街頭那些所謂的“迷魂藥”,多數(shù)只是一種街頭騙術(shù),是騙子的花言巧語迷惑了受害人的心智,與藥物無關(guān)。
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