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號稱“楓葉國”,這個名稱果然名不虛傳,這里生長著成千上萬的楓樹,不僅是秋天賞楓葉的好去處,還是楓糖的主要產(chǎn)地。加拿大著名的“楓樹大道”東起魁北克城,西至尼亞加拉大瀑布,在這塊沿圣勞倫斯河長達800公里的地帶上分布著大小糖廠上萬個。加拿大楓糖產(chǎn)業(yè)發(fā)達,楓糖制品的產(chǎn)量占全球總量的80%以上,僅是魁北克一省的產(chǎn)量便占到全球產(chǎn)量的70%。
每年的三月末四月初是采集楓汁,熬制楓糖的季節(jié),也是加拿大傳統(tǒng)的楓糖節(jié)。楓糖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是加拿大人回歸傳統(tǒng)、緬懷歷史的重要日子。在一個太陽暖暖的下午,我們一行驅(qū)車去久負盛名的楓糖小屋過楓糖節(jié)??笨说娜氯匀淮汉锨?,春風吹過,楓糖飄香。無數(shù)的男女老幼穿行在山林里,吸引他們的是清香可口、沁人心脾的楓糖和制做楓糖的楓糖小屋。
到了楓糖小屋,先別急著進去觀看制糖,也別急著去品嘗加拿大的農(nóng)家飯菜。最先做的,也是最愜意的,就是坐著馬車到楓樹林里觀看采楓汁。走在楓樹林中,我們看到每隔幾棵樹上就掛著個小鐵桶,在樹干上插入一個像鴨嘴的東西,楓樹汁液慢慢順著鴨嘴一滴一滴地流進桶里,有人會定時來采集小桶里的楓汁,這楓汁最后通過高溫燒煉,就可制造出高濃度的楓糖。我用手蘸了點兒透明無色的楓汁,嘗了一下,能感覺到淡淡的甜味。想不到這淡淡的楓汁經(jīng)過提煉后得到的楓糖會變得那么甜。
魁北克人熬制楓糖的“師傅”是北美土著——印第安人。而在印第安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一個印第安人看到一只小松鼠爬到楓樹干,他驚奇地看到小松鼠咬斷樹枝,好像在喝什么,這時他看到一串新鮮的水珠從樹干里流了出來。于是他模仿小松鼠,折斷了一枝樹枝,然后他嘗了嘗樹干中流出的水,居然是甜的!從此以后他的部落便學(xué)會了取楓汁制糖的技術(shù)。
從楓林中看采楓汁出來,就要去看制糖,品嘗富有詩意的楓糖棒棒糖了。在楓糖屋里,煉糖工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楓樹汁加熱蒸煮,制成黏稠香甜,具有琥珀色澤的楓糖漿。煉糖工熟練地用勺子把熱騰騰的糖漿潑到冰雪槽上冷卻。游客可以用小木片卷起粘著冰雪的楓糖漿,盡情品嘗這大自然給予的甘甜。棒棒糖又冰又甜,口感軟軟的,吃時只覺冰和糖一起慢慢滑下喉嚨,非常舒服。沁人肺腑的楓糖香甜無比,唇齒留香。如果不是怕因太甜而倒了牙,我們真想一直吃下去。
楓林逛累了,制糖看夠了,棒糖吃膩了,剩下來的就是楓糖之旅的重頭戲:傳統(tǒng)的農(nóng)家大餐。古樸的楓糖木屋,裝飾著傳統(tǒng)的馬燈、木桶、車輪、馬鞍等等,處處顯示出法蘭西文化的古樸和滄桑。我們以為進去馬上就可以吃飯,誰知道里面人滿為患,吃飯竟然要排隊。等了有40分鐘我們終于可以進去。穿戴著傳統(tǒng)服裝的服務(wù)員笑容可掬地端出魁北克農(nóng)莊用來招待客人的飯菜:薯條、面包、沙拉、酸黃瓜、火腿、雞蛋、牛奶等等。而后還有特色菜——老奶奶的豌豆湯和澆了楓糖的小薄餅。澆了楓糖的小薄餅就像國內(nèi)的玉米煎餅,不同的是澆上楓糖漿,然后卷起來吃,餅是酥軟的,糖漿是香甜的,吃完后用舌頭舔舔留在唇邊的楓糖漿,意猶未盡的感覺讓你不由自主地想再吃一個。即便是你不諳此道,吃得楓糖漿順著你的胳膊流下來,你也不必在意,盡可以不顧吃相大快朵頤。
吃飽喝足了,該到楓糖小屋里逛一逛,買點兒正宗的楓糖回去慢慢享用了。玻璃柜臺里擺著做好的糖塊,有些制成楓葉的形狀,有些是小動物的形狀。楓糖塊因大小不同,價錢不一,還有瓶裝楓糖汁、奶油楓糖、抹早餐面包上的黃油楓糖醬、太妃糖,以及楓糖咖啡、楓糖茶、楓糖餅干等各式點心。
在加拿大,楓糖代表了一種文化,維系了一種傳統(tǒng)。有位加拿大朋友說:“楓糖不只帶來一種甜的感覺,它還是我們燦爛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先人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蹦贻p的加拿大,卻保留著一項古老的制糖技術(shù),這技術(shù)古老到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確值得加拿大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