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亦稱頌琴、雅琴、瑤琴、玉琴、七弦琴,別稱絲桐、綠綺等,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西周時期已與瑟、鼓、簫等同時演奏,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对娊?jīng)》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古代文人將琴作為必修科目之一,數(shù)千年來,琴棋書畫似乎成了文人的標(biāo)志性修養(yǎng)。據(jù)記載,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早已成為中國文人情感、節(jié)操觀念的生動寫照。
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xué)等方面早已形成完整的體系,被稱之為“琴學(xué)”,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在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功能上,沒有其他樂器可與之相比。宋人陳在《樂書》中說:“琴者,樂之統(tǒng)也?!边@一語便道出了琴在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地位。
古琴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蘊藉、瀟灑飄逸的風(fēng)格特點,最擅長以“虛”、“遠(yuǎn)”來營造一種空靈的氛圍,追求含蓄、內(nèi)在的意境,善于以簡約、自由、散漫的形式來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涵。
古琴最早是依鳳的身形而制成。其實古琴之形與人的身體更相對應(yīng)。琴有頭、頸、肩、腰、尾、足,僅從琴形而言,便可說古琴乃通靈之物。
古琴,面圓而法天,底方象地,龍池8寸通八風(fēng),鳳沼4寸合四氣。琴長3尺6寸5分(約120—12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寬6寸象征六合。前寬后狹象征尊卑,五弦象征五行,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12微分別象征12個月,加居中大微則代表君,象征閏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古琴,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xiàn)了中國音樂藝術(shù)的至高境界。
古琴與一般民族樂器不同,每張琴差不多都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玉玲瓏”、“飛泉”、“九霄環(huán)、“大圣遺音”等幾張?zhí)拼徘?,無論是其年代、形制、音色,均稱鳳毛麟角。民間的古琴收藏則更為可觀,僅我所知,西安藏家的“春風(fēng)”、“玉簫”,沈陽藏家的“飛爆連珠”,天津藏家的“秋嶺鳴鶴”,北京藏家的“春雷”、“松濤”,成都藏家的“清和”,鄭州藏家的“梅梢月”,以及本人所藏的“綠煙”等古琴,皆為名貴而難得的古琴珍品。每當(dāng)琴友往來時,各自捧出寶琴相互觀賞,若遇擅操者奏上一曲則更盡雅興。
我所藏古琴,桐面梓底,造型為仲尼式。龍池上方刻“綠煙”,龍池左下側(cè)篆刻一方長印“珂花道人”,龍池下篆刻一方大印“創(chuàng)觀齋主人”,腹內(nèi)刻“大明洪武戊申吉日藍于慶造”?!按竺骱槲湮焐辍睘楣?368年,即大明開國紀(jì)年(洪武元年),距今已630余載。該琴通體髹紫紅漆,光澤鑒人,小蛇腹斷紋清晰精美,音色清越圓潤。
承祖上恩德,我有緣與“綠煙”相知相伴。20世紀(jì)60年代初期,由于早年喪母,軍旅中的父親又無暇照料,年幼的我便被送回鄉(xiāng)下的老宅,寄養(yǎng)在大伯的家中。鄉(xiāng)下的老宅坐落在石壘的大院內(nèi),遠(yuǎn)遠(yuǎn)望去就像一座石頭城堡。大院內(nèi)除寬敞的正房外,還設(shè)有東、西廂房,僅此足以顯示它昔日主人的地位,“綠煙”便在這處老宅中靜養(yǎng)多年。
記得在縣城工作的四叔每次回來,晚飯后總是從西廂房里請出“綠煙”,端坐在開滿紫色牽?;ǖ膲η?,凝神靜氣片刻,便盡情地彈奏一曲。當(dāng)時,四叔見我似懂非懂地看著他和“綠煙”,彈畢便手撫我的頭問:“你喜歡嗎?”我點點頭。
時至1965年,在四叔的言傳身教中,不滿7歲的我便能在琴弦上跌跌撞撞地彈撥出一些雜亂無章的“樂曲”。一個深秋的早晨,四叔從縣城匆匆地趕回來,抓著我的小手,背上“綠煙”便乘車趕往省城。在一幢簡樸的公寓里,我們見到了一位鶴發(fā)童顏的長者。四叔躬身參拜后,回身說:“快拜見顧老師?!薄昂美?!好啦!”長者邊說邊讓我們坐下,他那和藹可親的面容和謙謙儒雅的氣度,讓我繃緊的心弦一下子松弛下來。授藝的第一次,他便是要求我忘掉以前那些“跌跌撞撞”的彈撥之法。他從調(diào)弦、正音、指法、坐姿等基礎(chǔ)一一教起,并約定每月來他處輔導(dǎo)一次。記得在最后一次輔導(dǎo)時,他對我們說:“‘綠煙’是張難得的好琴,要精心愛護它,回去用心練吧!”
臨別前,他捧出視同生命的“飛瀑連珠”對四叔說:“來吧,就讓‘綠煙’與‘飛瀑連珠’同和一曲《流水》吧!”沉靜片刻,琴聲悠然而起,不知不覺中,夜色已籠罩大地,在微弱的星光下,我的心神隨著琴聲在太空中漫游。
在動蕩的年代里,為防不測,伯父將“綠煙”縛于廂房的懸梁之背,才躲過了那場災(zāi)難。不久,落落寡歡而年輕的四叔不幸病逝,從此,我的練琴學(xué)藝之心便漸漸泯滅。1992年,我來新疆謀生,這張世傳的“綠煙”便成了我須臾不離的珍愛之物。
曾為我?guī)煹念櫭犯壬水?dāng)代琴壇宗師,四川華陽人,生于古琴世家,1959年后任沈陽音樂學(xué)院教授,系著名的川派古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論家、鑒賞家。他不僅琴藝高超,琴學(xué)博深,還擅鑒識古琴,詩文、書畫無所不精,一生致力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藝術(shù),擅彈《流水》、《醉漁晚唱》、《秋塞吟》、《瀟湘水云》等琴曲。與查阜西合編過《存見古琴曲譜輯覽》,著有《琴學(xué)備要》等,1990年去世。
(責(zé)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