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淅川縣南50公里丹江口水庫西岸的龍山腳下發(fā)掘了一批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現(xiàn)選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介紹如下:
神獸 2件。圖1通高48厘米,長47厘米,寬27厘米。圖2通高48厘米,長46厘米,寬24.6厘米。兩件神獸大小、造型基本相同,紋飾相同。龍首,虎頸,虎身,虎尾,龜足。龍張口,吐舌,龍首上又有六條龍。其脊背上有一方座,方座下面有一方形榫,插于神獸脊背上的方形孔內(nèi)。座上又有一只奔馳狀的獸,前爪立于方座上面的曲尺形柱上,兩后爪后蹬,并分開卡于神獸頸上部,卷尾,口銜一條蛇形龍的尾部。蛇形龍昂首,頭上有三只角,吐舌,躬身。神獸身上鑲嵌綠松石,其圖案有龍、鳳鳥、虎、云紋、渦紋等。龍、鳳鳥、虎的形象生動,蛇形龍鑲嵌在神獸頸的中部,虎鑲嵌在方座前的脊背的兩側(cè),鳳鳥則到處鑲嵌。從神獸的鑄造情況看,是分鑄的,即龍頭、舌、身、尾、插座及插座上怪獸的角、蛇形龍均為分鑄,然后組合在一起。鑄造時即將龍、鳳鳥、虎、云紋、渦紋及眼等留為凹槽,待鑄成后,再將綠松石按其形狀磨成,拼好后鑲嵌在凹槽內(nèi)。這兩件神獸頭均外扭,其最上部的龍角上有一穿孔,腹的下部有一半圓形鈕。神獸造型奇特,制作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畫像壺(圖3)通高41.8厘米,口徑12.4厘米,底徑14.6厘米。侈口承蓋,長頸,鼓腹,上腹兩側(cè)各飾一個鋪首銜環(huán),下腹內(nèi)收,平底,高圈足。蓋頂隆起,作圓笠狀,下部納入壺口內(nèi),蓋上附有四個環(huán)形鈕。蓋上正中鑲嵌一個柿蒂紋,鈕間有四組獸,每組有兩只立獸,頭相對,獸昂首,張口,目圓睜,挺胸,站立,短尾上翹。器表飾滿鑄造時鑲嵌上去的紅銅畫像。畫像分七層,每層又分?jǐn)?shù)組,層間及組間用對頂三角形圖案隔開。從上往下,第一層為鳳鳥,共三組,每組有兩只鳳鳥。鳥尾相對,昂首、張口、翹尾、站立。第二層有三組畫像,內(nèi)容相同,正中間有一個仙人,頭上有雙角,雙耳很大,向兩側(cè)展開,人面,雙手似翼而展開,雙腿叉開,右側(cè)有尾,兩側(cè)各立一只鳳鳥。鳥頭向外,有冠,展翅,曳尾,似展翅欲飛狀。第三層有三組畫像,正中一組畫像,兩條龍昂首,翹尾,上捧一位仙人;仙人頭上有雙角,鳥首,象鼻形嘴,展翅,雙腿外蹲,人足,襠下有三叉形鳥尾,仙人的兩側(cè)各有一只虎;虎頭面向仙人,虎張口、昂首、躬身、翹尾上卷,呈飛躍狀。該組兩側(cè)的下角有云氣紋。第四層有四組畫像,內(nèi)容相同,每組有兩人、兩獸、兩只小山羊。每組畫像又分為兩部分,中間有云氣紋將其隔開,一人站立,右(或左)手執(zhí)劍,雙腿叉開。有一獸勾頭,躬身翹尾,似用角抵人狀,脊如鋸齒,似很兇猛,其身后又有一只奔跑狀的小山羊。第五層有四組畫像,每組兩人、兩獸。一人頭上有冠,左(或右)手執(zhí)盾,右(或左)手持劍,面對一只老虎;虎昂首,張口,前腿半蹲,躬身,翹尾,后腿用力,有一尖狀棍刺中虎的頸部。其下角有云氣紋。第六層有三組畫像,每組畫像為兩人、兩獸、一仙人。仙人居中,鳥首,鳥嘴,頭上有冠,下有兩翅膀外展,最下正中為三叉形鳥尾。仙人的兩側(cè)各有一組斗獸畫像,一人左(或右)手抓著獸角,右(或左)手持劍。獸為雙角,勾首,前腿已失去平衡,躬腰,翹尾,后腿也無力反抗,獸身上有梅花點。第七層有六組畫像,每組一獸,似犀牛,鼻上有一角,似站立狀,兩組犀牛頭相對。在這七層畫像中,一至六層的每組畫像均左右對稱,第七層的六組畫像也兩兩對稱。每幅畫像左右對稱,布局嚴(yán)謹(jǐn),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責(zé)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