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1644年入關(guān),順治皇帝登基后鑄行“順治通寶”算起到1850年咸豐皇帝上臺的200余年間,清王朝用于流通領(lǐng)域的行用錢幣一直以小平制錢為主,極少變化。
然而自1850年清咸豐帝登基后,一方面西方列強染指中國,挑起戰(zhàn)事;另一方面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清朝廷內(nèi)外交困,軍費開銷劇增,滇銅原料難以北運,京局鑄錢銅料奇缺,市場硬通貨不足。為緩解局面自咸豐三年始,朝廷下令允許各省設爐鑄大錢,由此引發(fā)了“咸豐錢亂”。一時間各式各樣的咸豐大錢充斥市井坊間。元寶、通寶、重寶名目繁多,錢幣大小輕重不一,比值混亂,精制與劣造同在,厚重與輕薄并存。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以至于今天的人們尚不知咸豐錢亂之時到底共鑄造了多少種大錢。《咸豐錢匯》是收錄咸豐大錢相對較多的錢譜,但是仍然無法搜羅殆盡,一些新的出譜的咸豐大錢款式被不斷地披露和展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從另一個方面表現(xiàn)出了中國古錢幣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以及中國錢幣文化的深厚底蘊。
咸豐大錢一般有折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等十一個等級。其中有一種是戶部寶泉局所鑄造的背書“當五十”闊緣特大型試鑄樣錢的“咸豐重寶”。從形制和質(zhì)量來看,此錢厚重,大氣,與后來實際流通的當五十錢相比較,重量和尺寸都遠大于流通中的當五十錢。因此可知其為初期鑄造的大樣錢,在制作實際流通錢幣時對尺寸和重量進行了減少和減重。
此錢幣直徑61毫米,厚度4.6毫米,穿口9×9毫米。特征是:文字渾厚樸茂,字跡清晰,筆畫無粘連;錢幣地張微凸,穿口齊整,錢輪周正,為魚脊背;材質(zhì)為黃銅,銅精質(zhì)細;黑漆古的傳世包漿古樸,手感溫潤,滑膩如玉。
華光普先生的《古錢目錄》列其為“闊緣特大型試鑄樣錢”。是屬于“咸豐重寶”錢幣中的佼佼者之一。現(xiàn)將筆者收藏的清寶泉局“咸豐重寶”初鑄樣錢圖片奉上,與泉界朋友共賞共識。(編者:未見實物,讀者自鑒。)(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