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收藏了一件江戶時期的伊萬里燒大盤,高6.8厘米,口徑33厘米,足徑21厘米。盤敞口,深弧腹壁,圈足。盤內(nèi)滿繪五彩飛鳥戲花圖,左下方用紅色繪出水池的一角,水池四周圍有欄桿,池邊花繁葉茂,搖曳多姿,空中兩只飛鳥戲逗,穿梭飛翔,恬靜自得。此盤構(gòu)圖舒朗精巧,優(yōu)雅大氣,繪畫技法嫻熟,用筆自然流暢。盤中瓷繪紅、綠、黃、藍、赭、紫諸多色調(diào)俱全,色彩對比強烈,濃艷和諧,給人以五彩繽紛之感,畫面也顯得生機盎然,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元和二年,朝鮮人李參平率18名歸化的朝鮮人移居有田,在有田的泉山發(fā)現(xiàn)了優(yōu)質(zhì)的白色瓷石礦,并首次成功地燒制出青瓷和白瓷,宣告日本瓷器時代的來臨。因其制品從附近的伊萬里港運往各地,且肥前一帶窯業(yè)多在伊萬里商人的控制之下,故稱伊萬里燒。伊萬里燒的主要成就是燒制具有異國風格的器物,其青花瓷因模仿中國外銷瓷而被稱為“芙蓉手”,很有特色。
伊萬里彩繪瓷創(chuàng)燒于正保年間(1640-1648年),開始使用從中國進口的原料,并以明代萬歷、天啟五彩及潮州窯的紅綠彩瓷為藍本。不過,萬歷五彩是以釉上的紅色為主調(diào),而早期的伊萬里彩繪則以釉下青花為主調(diào)。令人驚訝的是,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伊萬里彩繪瓷已形成其線條遒勁、色彩對比強烈、圖案花紋繁茂豐滿的特色。
伊萬里盛期(1660-1763年)彩繪瓷受同時代繪畫、絲綢紋樣和西洋文化的影響,器物通體裝飾,在進行構(gòu)圖分割后添加地紋、花草、禽獸、人物、屋舟等紋樣,從而形成非常豐富的地紋和各種圖案組成的連續(xù)紋樣。由于伊萬里青花發(fā)色偏藍黑,紅彩偏暗,所以大量使用金銀彩(約始于1655年)是伊萬里彩繪瓷的又一大特色。在深藍、棗紅、朱紅的色塊內(nèi)以金色勾勒、渲染,甚至不惜為繁花似錦的紋飾鋪以大片金地,既掩蓋不足,又達到富麗堂皇的效果。
明治維新(1868年)后,有田派人赴歐洲學習先進的造瓷技術(shù)和西方繪畫技巧,并從歐洲購回蒸汽機等新式機器設(shè)備。至明治二十年(1887年),有田窯業(yè)進入了黃金時代。這時期的伊萬里彩瓷,更多的是從大自然而不是從傳統(tǒng)中尋找靈感,大量運用噴繪的技巧,使作品更真實生動,越來越強烈的血紅般的色彩逐漸成為有田彩瓷的主色調(diào)。(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