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筆者因籌辦“耀州窯陶瓷展”,前往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工作了一個星期,期間通過參觀、考察及與日本同行的交流,對該館的收藏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阪位于本州的關西地區(qū),是日本僅次于東京的第二大城市。它北與日本著名的千年古都——京都相鄰,東邊則緊靠日本另一個著名都市——奈良市,這兩個城市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大阪古稱“浪速”、“難波”。據(jù)日本史書記載,神武天皇乘船至九州向東航行巡視,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滾,遂將此地稱為“浪速”。大阪之名是因為附近多山,上町臺一帶坡地面積廣大且坡面平緩,始稱為“大坂”,明治初改稱大阪。這座城市瀕臨瀨戶內(nèi)海,市內(nèi)河道縱橫,自古以來憑借河海交匯之優(yōu)勢,與國內(nèi)及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進行頻繁的交往,位于大阪的港口“難波津”就是與海外進行交流的重點地區(qū)。
被稱為“水之都”的大阪歷史悠久,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彌生時代的遺跡多處。歷史上曾有幾代天皇在此建都,位于市內(nèi)的難波宮遺址即為建于七世紀中葉的奈良時代的古皇宮。市內(nèi)的名勝古跡還有平安時代的大會佛寺,江戶時代的丹珠庵,明治時代造幣局的泉布觀等。位于東區(qū)的大阪城是16世紀末的霸主豐臣秀吉所建,是大阪最著名的旅游觀光景點,包括13處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chǎn)的建筑。其主體建筑天守閣巍峨宏偉,鑲銅鍍金,十分壯觀,內(nèi)部保存有豐臣秀吉的木像、使用過的武器及繪畫等。此建筑后遭遇火災被毀,現(xiàn)在的大阪城為1931年民間集資重建,唯有城內(nèi)的櫻花門因全用巨石砌成而免遭火焚,成為目前僅存的遺跡。大阪的名勝古跡還有日本最早的官寺——四天王寺,于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攝政時所建,也是幾經(jīng)燒毀后重建。住吉大社則是全日本住吉神社的總本宮,是為祭祀航海安全的保護神于公元三世紀時創(chuàng)建,該大社的四棟本殿已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夾在堂島川和土佐堀川兩條河流之間的中之島位于大阪市北區(qū),從江戶時代就是經(jīng)濟、金融中心,聚集在這里的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和中央公會堂等西洋建筑都是著名的觀光名勝。以專門收藏東洋陶瓷而聞名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就位于以玫瑰園著稱的中之島公園附近。
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的收藏主要來自于舊安宅產(chǎn)業(yè)(株)的收集品。安宅產(chǎn)業(yè)的原會長安宅英一是一位極具藝術天分的收藏家,在他的指導下,安宅產(chǎn)業(yè)從戰(zhàn)后的50年代就開始收集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陶瓷,至1976年時已收集了1000件左右。從1969年開始,就陸續(xù)舉辦陶瓷展,供公眾參觀研究。1975年舊安宅產(chǎn)業(yè)(株)出現(xiàn)經(jīng)營危機,其珍貴收藏品面臨失散的危險,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后由住友集團收購全部捐贈于大阪市,并捐贈巨額資金建館收藏、展示這些珍貴藏品。1982年11月,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正式建成開放,并從1992年起開始收集日本陶瓷。同時又接受了在日韓國人李秉昌捐贈的351件朝鮮陶瓷和中國陶瓷。通過不斷的捐贈與收購,館藏品得到不斷地充實,目前約有2000多件藏品。上世紀90年代末該館又進行了擴建。新館是世界上首次嘗試以自然采光展示的美術館,在空間設計上富有新意,部分區(qū)域適時讓自然光進入,將陶瓷原本的色彩與光澤展露無遺。目前,該館已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設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東洋陶瓷寶庫之一。
該館收藏的中國陶瓷在數(shù)量上僅次于朝鮮陶瓷,不僅量大、質(zhì)精,而且品種多,時代跨度長,從東漢的釉陶到明代的青花、彩瓷都有收藏,其藏品幾乎涵蓋了中國陶瓷史上各個著名窯口的著名品種,既有充滿宮廷趣味的官窯器,也有在傳統(tǒng)鑒賞領域被忽視的民窯作品。但清代的中國陶瓷不在安宅的收藏范圍之內(nèi),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是他們認為唐宋元明是中國陶瓷最為華美,并充分發(fā)展到成熟的時期,因此宋代瓷器是這批瓷器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其二是由其在收藏中奉行的“徹底的完美主義”即日本學者所說的“安宅品味”所決定的,要求藏品的品質(zhì)要具有“靜謐”和“峻烈”感,認為陶瓷器不應該簡單地給人以美學價值,更多的應該是具備使人精神高揚奮發(fā)的力量。
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中有13件分別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重要文化財,其中有2件被指定為國寶,11件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此外還有一件被指定為重要美術品。日語中的“文化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chǎn)”。日本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明治初期的1871年,日本政府就頒布了保護工藝美術品的《古器物保護法》。1950年日本制定了首部《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規(guī)定設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委員會,專門負責文化遺產(chǎn)的全面保護。其保護范圍包括古建筑、書畫作品、手工藝品、自然景觀、地下文物等,還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也列入保護范圍。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有很多被列為國寶、重要文化財和重要美術品,其中就包括有為數(shù)不少的中國陶瓷精品?,F(xiàn)在就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些流失在海外的國寶——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被列為重要文化遺產(chǎn)的中國陶瓷精品。
●油滴天目茶碗口徑12.2厘米,南宋建窯產(chǎn)品。碗內(nèi)外壁釉面上散布著均勻密集的閃著銀灰色光澤的小圓點,淺褐黃色的碗沿釉色均勻整齊,貌似扣金工藝的裝飾效果。碗外壁施釉不及底,可看見黑灰色的胎。此件油滴釉茶碗無論從造型還是油滴的形成效果,都可稱作是宋代建窯燒制的最為完美的一件油滴釉產(chǎn)品,因此它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名貴結晶釉之一,盛燒于風靡點茶與斗茶的宋代,以建窯產(chǎn)品質(zhì)量最佳。它的著色劑主要是鐵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為5.34%,二氧化硅與三氧化二鐵的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高,在燒制過程中鐵氧化物聚集,冷卻時形成飽和狀態(tài),并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析出晶體,形成閃著金屬光澤的油滴狀圓點。油滴的形成對于燒制火候和釉層薄厚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火候過急,氧化還原氣氛控制不當,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成為油滴。如果釉層過薄,燒制過程中釉聚集少或達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過小。由此可見,燒制一件完美的油滴釉產(chǎn)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油滴在宋代也被稱為“鷓鴣斑”,是因其酷似鷓鴣鳥胸部羽毛的斑紋。油滴盞和兔毫盞一樣,都是當時倍受珍視的飲茶用具,宋人有詩云:“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不僅中國的達官貴人喜用它來斗茶,也受到酷嗜茶道的日本人的青睞,并由當時在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故此類黑釉瓷在日本被稱為“天目”瓷,是被日本收藏界認為是茶道世界中享有最高地位的陶瓷制品。它對日本的茶道及陶瓷業(yè)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15世紀的瀨戶窯所生產(chǎn)的天目茶碗即是仿其制作的。此件油滴天目茶碗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傳世品。它最早的持有人是豐臣秀吉的養(yǎng)子關白秀次,后流入位于日本京都的西本愿寺,經(jīng)三井家、若狹酒井家傳來。
●木葉天目茶碗 口徑14.7厘米,南宋時吉州窯產(chǎn)品。碗呈斗笠形,斜直壁,小底,圈足,是宋代流行的典型的茶碗樣式。碗內(nèi)壁黑色的釉面上貼一褐黃色的樹葉,葉脈清晰可辨,惟妙惟肖,極富天趣。其裝飾工藝是將天然樹葉經(jīng)腐蝕處理后,貼在素器上,施釉焙燒,樹葉的形狀及脈絡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這種裝飾方法是宋代吉州窯獨特的創(chuàng)造,經(jīng)常裝飾于黑油茶盞的內(nèi)壁上。有單片樹葉的,也有兩片或三片樹葉疊在一起的,或殘葉稀疏,或滿葉鋪地,在黑色釉面的映襯下,好似水面上漂浮的片片落葉,頗合文人情趣,使之在品茶之余,也收獲了一份詩情雅韻。此件茶碗也是一件流傳有序的收藏品,經(jīng)加賀前田家傳來,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青釉點彩鐵斑紋玉壺春 高27.4厘米,元代龍泉窯產(chǎn)品。是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中的另一件國寶。它有微微敞開的喇叭口,修長的瓶頸,柔順的溜肩,稍有下垂的圓腹,大小適中的圈足,優(yōu)美的輪廓線既流暢又有跌宕起伏,整體造型既中規(guī)中矩,又婉約動人,可謂完美至極。而更為誘人的還是那如同美玉一般的釉色,光澤柔和透亮,濃翠瑩潤,恰似青梅色澤,因此,這種釉色又被稱為“梅子青”。此種釉色是龍泉窯于南宋時創(chuàng)燒,它對瓷胎的白度要求較高,釉料采用在高溫下不易流動的石灰堿釉,在1250℃~1280℃之間的高溫和較強的還原氣氛下燒造,釉面的玻璃化程度高且略透明。釉面上的褐斑是元代龍泉窯繼承唐代越窯青瓷而來的裝飾方法,它給造型及純凈的釉色增添了一種動感。此件器物原由鴻池家族收藏,后傳入該館。
●青釉鳳耳瓶 高28.8厘米,南宋龍泉窯鼎盛時期的制品。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瓶盤口,長頸呈直筒狀,斜折肩,桶形腹至底部微收,凹足。與形體曲折婉轉的玉壺春瓶迥然不同的是,這件青瓷瓶的形體輪廓線幾乎全以直線組成,就連頸部的鳳形雙耳也是挺直了脖頸,使整體造型具有了挺拔、莊重的藝術效果。此瓶的釉色為南宋時龍泉窯創(chuàng)燒的粉青釉,色調(diào)青綠、粉潤,優(yōu)雅,猶如半透明的青玉雕就。粉青釉也是石灰堿釉的一種,它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粉青釉的成因首先是因石灰堿釉高溫下粘度較大,不易流釉,這樣釉層就可施得厚,使器物的釉色通過適當?shù)臏囟群瓦€原氣氛達到柔和淡雅的玉質(zhì)感;其次是粉青釉的釉層中含有大量的小氣泡和未熔石英顆粒,它們使進入釉層的光線發(fā)生強烈散射,從而使其在外觀上獲得一種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白瓷刻花蓮紋洗 日本重要文化財,宋代定窯產(chǎn)品。此器口徑24.5厘米,直口,深腹,平底,凹足。胎土潔白,質(zhì)致密,器壁薄。器身內(nèi)外壁均刻有蓮花紋樣,線條流利??谘責o釉為芒口,以金屬扣邊,為定窯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曲陽一帶,創(chuàng)燒于唐代早期,終于元代。其大宗產(chǎn)品為白釉,胎白質(zhì)堅,薄胎,釉色白中泛牙黃,并因覆燒形成無釉的芒口。在定窯窯址和墓葬及傳世定窯器上的題款均發(fā)現(xiàn)有刻“尚食局”、“尚藥局”及“奉華”、“德壽”、“慈?!钡然始覚C構和宮殿建筑的名稱,說明定窯在北宋時曾為宮廷和官府燒制瓷器,由此可見其產(chǎn)品的優(yōu)良品質(zhì)。
●白地褐花牡丹紋瓶 高17.3厘米。日本重要文化財,北宋定窯產(chǎn)品。瓶小口微敞,頸部極短,圓肩圓腹,大平底。此種造型俗稱“吐嚕瓶”,與后代的太白尊極為相似,應是后者的濫觴。宋代定窯除生產(chǎn)白釉器外,還生產(chǎn)有黑釉、醬釉、綠釉及白地褐花(即鐵銹花)等品種。此器的裝飾手法應為剔花,即在器表施上褐色釉料,待釉料半干時,將花紋部分或紋樣以外的釉層剔去,露出胎體,施釉燒成后釉色與胎地形成對比,花紋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剔花裝飾技法始于磁州窯,后陸續(xù)被其他窯場采用。
●青瓷刻花牡丹紋瓶 高16.7厘米,北宋耀州窯產(chǎn)品,日本重要文化財。此瓶也被稱為“吐嚕瓶”,但與上一件瓶不同的是此件口沿翻轉,肩與腹部的轉折線比較明確,腹部輪廓線幾為直線,加強了造型的形式感。當然,此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刻花裝飾與釉色的完美結合。瓶的頸肩交接處用刀平剔出三層似線似面的臺階式弦紋,肩部刻覆蓮瓣紋,瓶的下部則刻兩條凹弦紋和仰蓮瓣紋,形成上下呼應的效果。腹部以一仰一側的兩朵盛開的纏枝牡丹作為主體紋樣,枝條上綴滿飄動的花葉,形成繁花似錦的富麗景象。橄欖黃色釉面晶瑩透亮,可將瓶體上的花紋一覽無余。耀州窯素以線條犀利灑脫的刻花裝飾享譽中外,這與該窯陶工獨特的刻花技藝分不開的。根據(jù)現(xiàn)代復仿制工藝證明,宋代耀州窯刻花工藝使用的刀具至少有四種以上,即直角刀、三角刀、梳齒刀、尖針刀等。一般花紋的刻劃用直角刀和梳齒刀即可完成,先用直角刀刻出花瓣、枝葉和輪廓線,以刀法的深淺、平直表現(xiàn)出線條的粗細變化和花葉的透視效果,再用梳齒刀刻出植物的花筋、葉脈及水波等。而宋代耀州窯的瓷釉加工精細,配方科學,青釉熔融成玻璃相的效果相當成功,使其青釉色澤清幽晶瑩,透明度強,釉料在高溫下的粘度和流動度也恰當適中,這樣的釉料罩在富有立體感的花紋上,自然形成色彩由深變淡或由淺變深的漸變色階關系,將枝干、葉片、花瓣霍然托出,形成了強烈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綠釉黑花牡丹紋瓶 高35厘米,宋代磁州窯系產(chǎn)品。日本重要文化財。此瓶造型優(yōu)美,口沿向外翻卷,形似一朵盛開的大喇叭花,修長的頸部至肩部微微內(nèi)收,圓潤的斜肩,肩以下向內(nèi)急收至底部又向外撇,形成一個喇叭形底足,瓶的最大徑位于肩腹交界處。整個形體似一曲跌宕起伏的樂曲,富有節(jié)奏與韻律美。紋樣的布局也別出心裁,將一片花葉布置在頸部,頗具新意。瓶的胎土雖不甚細白,但使用了化妝土裝飾工藝,這也是磁州窯系常常運用的方法,以遮蓋胎土的缺陷,使釉面顯得亮麗勻凈,色彩對比分明。綠釉黑花是瓷器釉下彩品種之一,是在燒成的白底黑花器上罩一層綠釉,再經(jīng)低溫燒成。此器顯然是在用黑彩繪畫后,又用尖狀工具勾劃出紋樣的輪廓線及花筋葉脈,再罩上綠釉。
●青花牡丹紋盤 元代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這是一件私人捐贈的藏品,也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此盤折沿,器形碩大,口徑達44.5厘米。裝飾有圖案式紋樣,分為三層,盤內(nèi)底中央飾四朵不同樣式的卷枝牡丹花,盤壁是二方連續(xù)纏枝番蓮,口沿飾細線卷云紋,各層花紋之間以兩組細雙線弦紋相間。盤外壁與內(nèi)壁的花紋相同。青花料顯然使用了進口的波斯鈷料,這種鈷料含錳量少,含鐵量高,且含鉀,青花色澤濃艷幽靚。這件青花盤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此種鈷料有深色結晶斑塊的特點,形成了花朵濃淡有別的立體感和透視效果。底足內(nèi)無釉,可看出胎質(zhì)細白堅致,圈足非常規(guī)整,這似乎與元青花修坯不夠精細的特點相悖,是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青花是高溫釉下彩之一,它用含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用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經(jīng)考古發(fā)掘證明,最早的青花出現(xiàn)于唐代河南的鞏縣窯,但成熟青花瓷的燒制則出現(xiàn)于元代的景德鎮(zhèn),這是由當?shù)氐闹拼稍系奶匦院凸に囁經(jīng)Q定的。景德鎮(zhèn)元青花瓷胎在當?shù)厮吻喟状傻幕A上,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了氧化鋁的含量。景德鎮(zhèn)元青花的釉色白微青,光潤透亮。這些優(yōu)良的制瓷原料和優(yōu)秀的制瓷工藝為成熟元青花的出現(xiàn)提供了條件。
●青花蓮池魚藻紋罐 元代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高28.2厘米。這件藏品系在1973年東京的一次拍賣會中所得,后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據(jù)說,它在拍賣會上的出現(xiàn)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此罐直口,廣肩,圓腹,底足微向外撇,凹足,造型敦厚沉穩(wěn)。此類元青花罐通常有一個荷葉形蓋,很可能在流傳過程中丟失。罐上的青花裝飾以圖案式和繪畫式相結合,口頸部位繪連續(xù)的波濤海水紋,肩部飾二方連續(xù)的纏枝牡丹花,腹部的畫面上則是一幅蓮花盛開的夏日景象,幾條魚兒在荷花盛開的蓮塘里或覓食,或嬉戲,或小憩,或兩兩相伴,竊竊私語。若將整個畫面展開,定是一幅洋溢著生活氣息和情趣的中國畫。罐的下部則飾有元青花瓷器中常見的蓮瓣形開光,內(nèi)繪海螺、火焰等紋飾。此件罐所用的青花料也應是進口鈷料。
●青花花鳥紋盤 口徑50.5厘米,明永樂時期景德鎮(zhèn)窯所燒制。日本重要文化財,是最早進入安宅收藏視野的一件明代青花瓷器。盤口呈菱花形,折沿上繪有二方連續(xù)卷枝番蓮紋,內(nèi)壁散點式布置16組折枝花果紋,有石榴、荔枝、桃實、枇杷等果實,外壁口沿繪海水波浪紋,腹部也是繪16組折枝花卉紋,內(nèi)外互相呼應。盤的內(nèi)底中央則繪有一綬帶鳥棲于枇杷枝上啄食果實,形態(tài)活潑生動,宛如中國畫中的花鳥圖。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yōu)美而頗負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青花料多為波斯進口的所謂“蘇麻離青”,且原料加工精致,白釉很純凈。畫瓷藝術也更具有中國水墨畫風格,畫面布局疏朗,文人情趣益加濃厚。
●藍地白花牡丹紋盤 明宣德景德鎮(zhèn)窯制品,口徑38.7厘米。日本重要文化財。盤敞口外撇,腹較深,坦底,通體施藍釉,并在器內(nèi)底及內(nèi)外腹壁上均加繪白色花紋。在外壁一側的白色長方框內(nèi)書藍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藍釉屬高溫石灰堿釉,摻入適量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1280℃~1300℃窯內(nèi)一次燒成。低溫藍釉在唐代已經(jīng)普遍應用在唐三彩陶器上,而高溫藍釉則是元代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的瓷釉新品種。明永宣時期藍釉的燒造工藝技術更加成熟,特別是宣德藍釉質(zhì)感凝厚,色澤美艷,猶如藍色寶石,因此被稱作“寶石藍”,是藍釉中的上品。藍底白花是一種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瓷器釉下彩品種,在通體藍釉地色上,襯以白色花紋,再罩以透明釉高溫燒成。這種裝飾方法始創(chuàng)于元代,明代宣德、成化、萬歷和清代雍正時都有燒造,以明代宣德時的制品最為珍貴。此件宣德大盤以藍釉為地,器內(nèi)外均繪以白色花紋,藍地深厚勻凈,將白色的牡丹花襯托得更加鮮艷,更富有立體感。有學者認為其采用了類似剪紙貼花的方法留出白地,然后通體施藍釉后,揭去貼紙,漏出白地,并應用線刻的方法在白地上刻出花筋葉脈,再罩以透明釉高溫燒成。
●法華花鳥紋大壺 明代景德鎮(zhèn)窯燒制,高44.5厘米,日本重要文化財。法華也稱“琺華”,是一種特殊的陶瓷藝術,用特制帶管的泥漿袋在陶胎表面勾勒出凸線或堆貼紋飾輪廓,然后分別施黃、白、綠、紫等各種低溫釉料填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法華器的燒制技術源于琉璃,但法華釉用牙硝作熔劑,而琉璃則用鋁為熔劑。據(jù)《飲流齋說瓷》載:“法華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窯?!狈ㄈA有陶胎與瓷胎之別。陶胎法華多為山西所燒,常見制品有香爐、花瓶及動物等。瓷胎法華由景德鎮(zhèn)于明宣德時期開始燒制,興盛于明代中期。瓷胎法華燒成溫度高,器型有較大件的瓶、缸、缽等,彩料及裝飾也更為豐富和考究,藝術效果高雅。此件法華器為瓷胎,器形高大,形體輪廓線婉轉秀麗。裝飾以繪畫式與紋樣式相結合,頸肩部依次飾適合紋樣靈芝云、蓮瓣紋、云肩紋,嚴謹整齊;腹部飾兩組花鳥紋,詩意盎然;下部飾海浪紋,浪花翻滾。釉料色調(diào)豐富,以琺藍釉為地,并在紋樣輪廓線內(nèi)分別填上白色的花朵和浪花,黃色的花蕊,孔雀綠的羽毛和海浪。紋樣層次豐富,但繁簡得當,色調(diào)搭配鮮明而又雅致,是法華器中的一件杰作。
●三彩貼花寶相花紋壺 唐代器物,高30.9厘米,被指定為日本重要美術品。撇口,短頸內(nèi)束,廣肩鼓腹,凹足,形體高大端莊。器身以白釉涂成白色斑點,再以綠釉、褐釉間施以其間,頗具蠟染的效果。壺腹貼有三組寶相花與海石榴紋相結合組成的圓形圖案,圖案周以連珠紋相圍。海石榴系從伊朗傳入,進入中國本土后,常與寶相花、蓮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或是在盛開的花朵中心露出綻開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滿是石榴籽。海石榴紋最早出現(xiàn)于唐三彩陶器上。此件三彩器上頗似蠟染的釉面及海石榴和連珠紋的裝飾題材都深受西亞文化的影響。 (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