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乃東胡的一支,世居漠北的鮮卑山而得名。是我國北方三大古民族之一,中世紀以后更為活躍。其名起源,據(jù)《史記·匈奴列傳·索隱》引服虔曰:
東胡,鳥桓之先,后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
鮮卑族不因為居匈奴東而稱東胡,則東胡非其本名。所以學者呂思勉據(jù)洪鈞《元史譯文補正》中說:
按拓跋氏之先,實來西北利亞。《魏書》云:其國有大鮮卑山。
文中提到鮮卑族發(fā)源于鮮卑山,因地而取其族名,那么鮮卑山到底在何處?
學者丁謙在《(漢書·匈奴傳)考證·北方三大人種考》一文中提到:
大鮮卑山在俄屬伊爾古斯科北,通古斯河南。今稱其地為悉比利亞,悉比即鮮卑轉音。
以上兩位學者都以今西北利亞或悉比利亞為鮮卑轉音,因其古今譯音互異,實際上是以地為族名。今俄屬西北利亞,在清代中葉前為我國藩屬,其地在先秦時期為匈奴聚居之地,而且在我國東北方,所,以當時的史書中將匈奴的名稱前加上方位詞“東”,以表示區(qū)別。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東胡開始進入燕國與齊國等地(今遼寧、河北、山東以北),在漢語中稱之為北戎、山戎,等同于華夏諸戎。其后匈奴趕走東胡,東胡殘部敗走烏桓山,所以以烏桓為名,但后來又不稱烏桓而叫鮮卑。
鮮卑部落的形成較為復雜,其大部是從東胡部落分出的一支,其中有春秋時期山戎部落的后裔。早先他們游牧狩獵于我國大興安嶺中部和北部。
東漢末年,曹操大破烏桓,遷其余部入居我國華北地區(qū)。這就是慕容鮮卑的始祖,除烏桓這一部落外,還有一支世居在我國北方的大興安嶺一帶(今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的呼倫貝爾市),這個部落叫拓跋鮮卑。
前面提到,鮮卑族以居地鮮卑山而得名,那么鮮卑山究竟在西北利亞的通古斯河南,還是我國東北境內的大興安嶺呢?圍繞鮮卑族的起源問題,我國史學工作者長期以來爭論不休,成為史學研究的一個懸案。
據(jù)考證:在戰(zhàn)國時期,鮮卑和烏桓部落均屬于東胡部落聯(lián)盟,后來逐步成為東胡的族類和別支,語言與習‘俗和烏桓略同。秦漢之際,匈奴破東胡后,他們又以各族相聚,分別恢復鮮卑和烏桓族于世。自公元二世紀以來,鮮卑部落不斷南遷和西進,占據(jù)匈奴故地,分布于東起遼東,西至隴右一帶廣大地區(qū)。
鮮卑部落各部之間發(fā)展也不平衡,對南遷西進的鮮卑部落,復與匈奴、丁零、高車、烏桓、漢族等民族融合,因而形成許多新的族別,按其發(fā)源地及分布狀況,大致可以分為東部鮮卑、北部鮮卑和西部鮮卑。東部鮮卑經過檀石槐,軻可比能等部落聯(lián)盟而發(fā)展成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諸部;北部鮮卑主要指居住在大興安嶺的拓跋鮮卑;西部鮮卑有禿發(fā)氏、乞伏氏及甘肅、青海吐谷渾部組成,其中禿發(fā)部、乞伏部在南北朝時期,先后建立了南涼、北涼、前涼、后涼、西秦等軍事小國。南遷的拓跋鮮卑先進入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活一百年后進入華北北部,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后改魏,后人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兼并北方諸少數(shù)民族。
我國考古工作者經過多方努力,于上世紀80年代初終于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盟)境內的大興安嶺林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古老的石洞,而且在洞壁上刻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所刻的祭祀祝文。這一發(fā)現(xiàn)結束了史學界長期以來的爭論,破解了鮮卑族起源的懸案。
美麗富饒的大興安嶺,古代叫金山。從我國最北端的漠河西至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西拉木倫河谷地,全長1400多公里,寬150-300公里,從高空俯視山嶺,恰似一條綠色長龍,山花遍地,森林茂密,處處給人以綠色和樹木的清香,是我國最大的原始林區(qū),總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
大興安嶺林區(qū)的石洞,名叫嘎仙洞。其洞的規(guī)模并不算大。該洞南北深90多米,東西寬20米,石洞高20米。它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盟)的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西北9公里處的勒拿河上游的森林苔原地帶,由于年代久遠,人跡罕至,嘎仙洞周圍被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在過去的文獻中,有鮮卑人居“石墟”的記載,但無具體方位。嘎仙洞的發(fā)現(xiàn),明確了古鮮卑人的世居地,族源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鮮卑人有“大會林”的習俗,即轉山祭林活動,在穿著上,男人剃光頭,頭頂留一小辮,身穿胡服。
嘎仙洞的洞壁上有一塊石刻祝文,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派大臣李敞等人,帶牛羊祭品和臘燭紙錢前來祭祖時刻下的。整個祝文共19行201個字。祝文的首句為:天子燾謹敞等,用驥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全文的大意為:從宣帝推寅開始,便從大興安嶺東麓越過大興安嶺,再從它的西頭進入方圓千余里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這是第一次向南大遷徙,這是推寅率領族人遷入大澤之地的經歷過程。大澤即為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湖泊和沼澤地。
嘎仙洞處在美麗富饒的勒拿河上游,大興安嶺東麓的山間石崖上,在石洞前方有一塊較平的臺地,鮮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這塊臺地上種植青稞等糧食作物,來維持他們的生活食糧。
在石洞的四周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高大的樺樹、松樹、山楊樹等,松籽可以吃,樹木可以取暖,樺樹皮可以作床墊和家具。特別是到了秋季,各種樹木的葉子變得五顏六色,猶如鋪在山上的地毯,真是美不勝收。山間溝壑中的泉水,如同美妙的琴聲,不絕于耳,真是山水如夢,宛若仙境。在那茂密的森林中,生長著馬鹿、野豬、駝鹿、黑熊、狍子、雪兔、水獺、天鵝、雉雞、飛龍,還有山澗中的魚類等,真有點民謠所唱的那樣:棒打狍子瓢舀魚,雉雞飛到鍋里頭。同時還生長著防風、黃苓、龍膽草等名貴藥材,還有榛子、柿子、紅豆、木耳、蘑菇等山珍。林中湖泊眾多,河流交錯,生長著許多水生動物和珍貴魚類。生活在這森林中的鮮卑人,夏季種糧,秋天拾果,冬天狩獵,過著悠閑的游牧生活。富足的物質基礎,也為他們后來發(fā)展壯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另外,嘎仙洞及祝文的發(fā)現(xiàn)不僅解決了鮮卑族的起源問題,同時也為解決中俄邊界爭端提供了佐證。清代初年,俄國沙皇勢力不斷向西北利亞和遠東地區(qū)發(fā)展,侵占了我國大片領土,甚至把大興安嶺北麓也說成是他們的領土。為了證明大興安嶺廣大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國政府曾多次組織人員實地尋查,經過長期的艱苦勘查,終于在上世紀的1980年發(fā)現(xiàn)了嘎仙洞及洞壁上的刻字祝文,為順利解決中俄邊界糾紛提供了實物證據(jù)。古老的嘎仙洞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洞壁上的刻字祝文已被封存。
筆者有感于如上發(fā)現(xiàn),寫了“石洞仙蹤”一詩,以資紀念:
仙洞何代鬼神修,云鎖千年洞壑幽。
路險苔深攀可到,窟含深邃涉難求。
石床冠履今何在?板桌棋枰自昔留。
今人長羨神人,無須栽種役耕牛。
據(jù)《魏書》所記,鮮卑拓跋部的酋長拓跋毛,曾組成36個部落,其中包括99個氏族聯(lián)盟,毛被推選為大酋長。當東漢王朝擊敗北匈奴之后,拓跋部酋長拓跋詰汾乘虛南遷,經歷“九難八阻”,一路拼殺,走出了高山深谷,舍棄了古老的嘎仙洞。率部眾進入北匈奴舊地游牧。詰汾立下大功,在部落中享有崇高威信。詰汾之子拓跋力微并吞了強大的沒鹿回部,其他部落大人(頭人)紛紛歸附拓跋力微,在很短時間內,拓跋力微成為統(tǒng)帥騎兵20多萬的大酋長。向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徙。呼倫貝爾被稱為“北方民族的搖籃”,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里就在額爾古納河東岸。同時又是游牧文化和狩獵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有關資料顯示,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形成了額爾古納河和嫩江兩大水系,這兩大水系孕育出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由于這些水分的滋養(yǎng),形成了我國優(yōu)美而富饒的草原,生長1000多種植物和400多種野生動物,被人們稱為天堂草原。當他們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之后,在關內正好是三國鼎立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封建統(tǒng)治者也失去了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控制,生活在呼倫貝爾草原的鮮卑族過著悠閑的游牧生活,加上那里有呼倫湖等眾多湖泊,水草豐茂,畜牧興旺,人口迅速增加,很快形成了一個軍事聯(lián)合體,地域也不斷擴大,東西長達萬里,南北寬七千余里,敕勒歌中唱的那樣“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當時鮮卑族游牧生活的真實寫照。
拓跋力微殺了白部大人(頭人),諸部畏服,拓跋部從此正式取得了統(tǒng)率權。力微也取得了大酋長的世襲權。部落聯(lián)盟開始進入了原始國家。在這個原始國家里,大酋長和四部大人(頭人)共同管理國家大事,沒有法律和監(jiān)獄,議定判決。沒有文字,只在木板上刻花紋用以記大事,號令發(fā)布全憑語言。
拓跋力微死后,經過內亂之爭,即公元295年,力微少子祿官繼承大酋長位。祿官部下猗盧率部往西發(fā)展,居盛樂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市)。這時候正是西晉八王之亂,代郡失意的漢族官吏衛(wèi)操兄弟等10余人投奔拓跋部,均受到猗盧的重用,再加上漢族商人的幫助,公元308年猗盧統(tǒng)帥三部,公元314年猗盧推選為代王,立代國。經過多年的磨合,公元338年,力微九代孫什翼犍接替代王位,開始建年號,置百官。什翼犍孫拓跋珪硅于公元386年再建立代國,大破匈奴劉衛(wèi)辰后,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于公元398年在并州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帝。
拓跋詰汾的另一支,詰汾庶長子禿發(fā)匹孤,可能因戰(zhàn)爭原因,在曹魏時,被鄧艾收容,最初居住在隴西等郡(今甘肅隴西縣西南),與漢人雜居,史稱隴西鮮卑,大概因皮膚較白,又稱為白部鮮卑。以后逐漸向廣武(今甘肅永登縣),姑臧(今甘肅武威地區(qū))發(fā)展,逐步向農耕發(fā)展。由禿發(fā)匹孤的后代禿發(fā)椎斤繼承酋長位,史稱河西鮮卑,統(tǒng)領禿發(fā)部落,椎斤死后,由其子禿發(fā)思復鍵統(tǒng)領部落,于太元十九年死(公元394年),由長子禿發(fā)烏孤繼位,由于他雄猛勇戰(zhàn),滿懷遠大志向,與大將紛陀謀劃奪取涼州、金城,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擊敗乙弗、折屈等部落,在湟水谷地修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土族自治縣西北)作都城,自稱西平王,為南涼第一代國君。
鮮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我國北方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先后兼并了五胡十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統(tǒng)治了將近150年,即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今天為什么沒有這個民族?他們到底去了哪里?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領貴族和文武百官及鮮卑兵馬20多萬人,自嚴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這些貴族及官員家眷及奴隸,總數(shù)超過百萬人,此后鮮卑族分為洛陽和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包括六鎮(zhèn))兩部分。遷入洛陽及六鎮(zhèn)的人大體已經漢化。鮮卑族作為一個統(tǒng)治民族,前后不到30年,就融入被統(tǒng)治的漢族中,這是北魏孝文帝堅持民族大融合的結果。同時孝文帝還下令禁止鮮卑人穿胡服,若見婦女還穿著鮮卑族服裝,要追究群臣違詔的罪名。又禁止群臣在上朝時,在朝堂上說鮮卑話。如有違者,30歲以下的官員,一律免職;30歲以上者,準許從緩改變。又令鮮卑人自稱是河南洛陽人,死后埋葬在邙山,不得還葬北土。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再次下令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他帶頭將皇室宗親改為元姓,自己將拓跋宏改為元宏?;首逯械耐匕鲜细臑殚L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首逯性芯判?,加上元姓共計十姓,相互間不準通婚。其他貴族的姓氏也隨之改變。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在這次改姓運動中,共144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有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為最貴。孝文帝還規(guī)定漢士族的門第高下,認定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四姓為最高門第,與鮮卑十姓地位相同。另外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博陵崔氏的門第也很高。太武帝賜禿發(fā)破羌為源姓,對南涼后裔說:“卿與朕同源,因事分立,今可為源氏?!?/p>
北魏孝文帝為了加速鮮卑族的漢化過程,還下令實行鮮卑人與漢族人通婚。他自己帶頭娶盧、崔、鄭、王及隴西李氏女人宮,又強令他六個兄弟聘漢族貴族士女為正妃,指定元禧聘隴西李氏女為正妃,元干聘代郡穆明安之女為妃,元羽聘河南滎陽鄭平城女為妃,元雍聘范陽盧神寶女為妃,元勰聘隴西李沖女為妃,元祥聘滎陽鄭懿女為妃,將原來的正妃降為側室。有了皇族與漢士族女通婚的先例,一般的鮮卑人與漢族人也就自然通婚了。這樣龐大的鮮卑族在很短時間內就融入漢民族之中了。但也有一些鮮卑族因居住邊遠地區(qū)而保存下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融入別的少數(shù)民族,如今天的錫伯族、土族等民族,均由拓跋鮮卑和慕容鮮卑傳承下來的。
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北魏孝文帝在這次改姓運動中(包括賜姓)將推寅,檀石槐,拓跋氏,禿發(fā)氏、普六茹、步六孤、穆陵氏等鮮卑復姓改漢姓。改變了過去三字或四字復姓,既明了又簡單,而且又好記。這些新的姓氏,融入了百家姓,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姓氏文化的內容。
總之,自五胡十六國以來到隋朝楊堅滅北周的三百年間,我國中原地區(qū)成為各民族融化的大熔爐,凡從商、周、秦、漢各朝前后出現(xiàn)的各少數(shù)民族,大部分都融合到漢族之中。融合各民族的炭火,就是漢民族的經濟和文化。從東漢末年以來的戰(zhàn)亂時代,經過民族大融合,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fā)展,人口有了較快增加,使封建社會逐步走向繁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