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設計自己的教學,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親切地與學生交流、對話,合作拓寬了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獲得了更大的輕松和自由。
關鍵詞:化學 課堂教學 合作學習 調查研究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昂献鲗W習”是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上師生、生生有效互動合作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教學過程,并在其中獲得豐富有質量的學習經(jīng)驗的教學交流活動。針對這個問題對溫州高一段部分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現(xiàn)將高中化學課堂合作學習的調查結果、問題分析以及解決對策歸納如下:
一、調查內容、范圍、樣本的確定
本次調查采用紙質問卷和個別訪談的方法。問卷內容主要是有關于高中化學課堂學生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分組分工策略、教師參與情況、討論、交流以及評價主體等提煉出近20個熱點問題,設置為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及簡答題。調查對象為溫州市高一年級段學生隨機抽取的20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200份當場共收回問卷190份,其中確定為有效問卷為180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80人。調查范圍的廣泛性和調查對象的隨機性,并配合對溫州市部分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高一段化學教師和個別學生進行訪談等,保證了本次調查結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收回有效問卷匯總統(tǒng)計,并結合近一年來的教學實踐、課堂觀察、隨班聽課和個別交談,以及和高一級段任課化學老師一起對調查數(shù)據(jù)結果進行分析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問題:
1.合作學習只是流于一種形式
合作學習還是簡單存在于生生之間,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前后四人組隊,以便分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內部各成員之間缺少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教師沒有依據(jù)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內容的性質,靈活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也沒有為學生的合作提供針對性的指導。
從表中問題1—3問卷統(tǒng)計可以看出,課堂合作學習主要還是存在于生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占75.6%。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較隨意,目的性較弱,前后四人一組或隨機組合的占93.3%,根據(jù)學生特點及合作的要求只占6.7%。老師參與討論的只占25.6%,通過訪問了解一般情況老師只會問一下合作學習的進展及完成情況,很少參與到學生中間來。
2.合作學習小組之間的差距比較大
雖然教師在分組前,照顧到了學生之間的差距及男女同學間的比重,但往往忽視了“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重要性。學生間的差距、學生間的矛盾沒有及時解決,這使得我們很多合作學習小組“名存實亡”,或是只“作”不“合”,或是“各自為政”。
從表中問題4—5問卷統(tǒng)計可以看出,“你在課堂合作學習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嗎?”選擇回答經(jīng)常的占40.0%,偶爾回答的占23.3%,幾乎不回答的占36.7%。對于課堂合作學習達到“同組異質,組間同質”只占21.1%,教師沒有根據(jù)學生的性別、氣質、興趣、成績等特點進行科學分組,而是根據(jù)學生座位自然而單調分組仍然是主要形式占57.8%,這樣影響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發(fā)揮。
3.無明確分工,討論、匯報無序性
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沒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責任分工。合作學習前沒有作預先的準備,多數(shù)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意見就算完事。許多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最終演變成了個人的表現(xiàn)或是競爭的課堂。討論、匯報無序性表現(xiàn)嚴重,沒有形成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下表是對問卷中幾道題回答情況的統(tǒng)計:
根據(jù)表中問題6—8的問卷統(tǒng)計,對于“你們班課堂合作學習有明確的分工嗎?”這一問題52.3%認為沒有或有時有;“你每次課堂合作學習時知道應怎么做嗎?”有時知道和不清楚的占55.5%;以及從“你對課堂合作學習中有爭論問題怎樣做?”選擇聽學習優(yōu)秀同學的占44.4%,選擇記錄下來全班討論的占31.2%,選擇不了了之的占24.4%等情形來看,小組合作學習還沒有具體分工,出現(xiàn)合作無序、隨意化傾向,無法真正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4.缺乏必要的評價制度保障
對課堂合作學習評價,沒有一套與之相匹配的評價體系與其相適應,尤其是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的表現(xiàn)情況沒有給予必要的評價反饋。小組合作學習處于有合作、無競爭,表現(xiàn)好壞無所謂狀態(tài),缺乏科學、積極的激勵、反饋等評價機制,學生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續(xù)發(fā)展的內驅力。
表中問題9—10問卷可以看出,對學生課堂合作學習表現(xiàn)情況有評價只占總數(shù)的33.3%,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占66.7%,新課程評價大力倡導的學生自評、互評只占31.1%,而教師過多地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實際意義上的“合作學習”也就無從談起。
三、建議與對策
1.教師要事先設計好問題
筆者認為進行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中等難度的、有真實情景的、有挑戰(zhàn)性的以及解決途徑和結論不惟一的問題。太易和太難的問題都不適合,太容易的問題無需討論,太難的問題,小組討論難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深入縝密的思考,設計不出好的方案。真實問題情景有助于激發(fā)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有挑戰(zhàn)性的和解決途徑和結論不惟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員參與評價和獲得成功感。給出的學習任務是否恰當,是教師設計這項教學活動的一個關鍵。
2.創(chuàng)建基層合作學習小組
基層合作學習小組也是建立在良好的小組活動基礎之上的。與傳統(tǒng)的合作學習小組相比,基層合作學習小組有著更長期的、比較穩(wěn)定的合作伙伴;長期地合作促進了組內成員的互助與發(fā)展,使學生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盡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tǒng)、有結構的教學組織形式。首先,教師應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組,一般來講,小組由4—6人組成。采取的是異質分組的辦法(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不盡相同),組成比較長期的、比較穩(wěn)定的合作伙伴。其次,教師要給每個小組下“達 任務”、分配“ 工作”,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被賦予特定的職責。第三,班級匯報交流學習成果時,教師要積極引導每位組員站在小組的立場上,增強集體榮譽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組合作中全力以赴。
3. 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
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培養(yǎng)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昂献鲗W習”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地方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中去。研究結果表明,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小組合作表現(xiàn)”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它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個人對集體學習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告訴給學生,并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比量化的評價更有效果,更能激發(fā)學生再接再厲,燃起學生奮發(fā)的欲望。
4.師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從問卷調查中了解,這一代的中學生是以獨生子為主要構成,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少關心他人的機會,缺少與同伴合作的種種情感體驗。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們的合作學習小組無法進行,沒有建構一支良好的團隊小組,沒有健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組織、評價制度。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師生間、生生間彼此間的心靈溝通了,課堂才有互動。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1)在學生思維受阻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2)在學生意見不統(tǒng)一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3)在問題的答案不唯一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啟迪,思路得到開闊,訓練學生的協(xié)作、團結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課堂合作學習中,師生間、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能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才會呈開放態(tài),教學重心才會下放。
綜上所述,從現(xiàn)實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并初步確定了合作學習分組分工、合作形式、教師指導、交流與評價等因素對合作學習的效果影響。由于合作學習強調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并借此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因而這種教學理論較之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更具現(xiàn)代性。合作學習由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轉向以學生學習為主,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激勵性評價落實到實處,推動新課程教學的變革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詹姆斯·H·麥克米倫.學生學習的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2
[2]吳俊明,王祖浩.化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58-161,172-174
[3]楊永利,才衛(wèi)國.合作學習的策略和方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8)
[4]袁愛清,舒曼.影響合作學習效果因素的調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