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民自治在我國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基層民主的啟動階段、提高階段以及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階段。隨著我國基層民主的迅猛發(fā)展,有兩個問題引起了中央領導的普遍關注:農村一些地方的村組織兩委關系緊張,村書記、村主任爭權奪利,中共中央采取了許多監(jiān)督村干部的政策措施,有效遏止了矛盾的尖銳化;我國農村村民的民主參與意識薄弱,解決的根本辦法是大力發(fā)展市場經濟,補充科學技術、法律法規(guī)知識,對村民進行必要的民主啟蒙與民主訓練,從而實現(xiàn)由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型。
關鍵詞:村民自治 基層民主 小農意識 公民意識
當世世代代的農民在阡陌田間,用長滿了老繭的雙手,投上象征自己莊嚴民主權柄的選票時,當他們從壓抑的腹腔開始煥發(fā)出強烈的政治訴求和參與熱情時,一場徹底摧毀鄉(xiāng)村治理傳統(tǒng)甚至改變國家政治生態(tài)秩序的革命性質變,已經悄無聲息的發(fā)生了。草根民主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載體,作為鄉(xiāng)村治理框架的一個層面,抑或是鄉(xiāng)村生活的一種符號,在中國一片片廣袤的鄉(xiāng)村大地上萌發(fā)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由文化素質相對低下、民主觀念相對薄弱的中國農民承擔推進基層民主的艱巨任務,確實存在很大的難度。但這種由下而上的民主實踐,或許正是中國特色語境的一種自然選擇。這種扎根在中國最基層的草根民主,不僅與九億中國農民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同時也在更大意義上實踐著整個國家民主政治的建設路徑。
旨在農村基層推行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的村民自治,無疑是中國草根民主本土化的歷史性標志,它符合中國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和廣大民眾的意愿。中國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后,大隊和小的生產隊兩級農村基層管理組織的癱瘓,導致無人管理村莊里的“公共事務”,農民出于自我管理的需要,仿照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制1980年廣西宜山縣三岔公社合寨村村民自發(fā)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這是中國農民的偉大民主創(chuàng)造,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個里程碑。1982年我國修訂頒布的《憲法》第111條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第一次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從此開創(chuàng)了村民自治這一空前廣泛的社會主義基層民主的先河。1994年,在全國民政會議上,民政部對村民自治活動作出了重要概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目前,全國60多萬個村委會,已經全面實施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億萬農民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第一次農村基層社會真正的、全面的直接民主實踐,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發(fā)展,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從而使中國農民擺脫了數(shù)千年來在政治上的依附地位,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民主尊嚴和政治人格。
村民自治在我國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層民主的啟動階段,時間是1988年到1992年。在這個階段,農村工作的重點是在普及民主。中國幾千年來的“無我”狀態(tài)致使中國缺乏推進民主的最起碼的歷史資源和理論依據,民主的程序和組織干部資源也不健全,現(xiàn)實的條件制約了村民自治的進程。另外中國農民自身政治上的不成熟以及與村民自治理論上的先進性之間的協(xié)調,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因此說服村民實行民主,貫徹村民自治,普及民主比規(guī)范民主內容在此階段就顯得更為重要。不管選舉程序是否規(guī)范,是否有其他勢力干預選舉的進行,只要形成一種民主選舉的慣例,每三年選舉一屆政府。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行政權力的畏懼、迷信心理就會逐漸破除,在自治的實踐中就會逐步萌發(fā)權利主體意識,從而積極的參與民主選舉,在實踐中行使自己神圣的民主權利。
第二個階段是基層民主的提高階段,時間是從1992年到1995年。在這個階段中,農村工作的重點是在普及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民主化進程。民主的關鍵在于政治利益。歷史上,在利益關系的驅動下,農民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掌握政權、參與掌握權力的制度和措施。民主推行到這個階段,關鍵是要解決和貫徹民主的程序問題。在一些地方,宗族勢力插手村落社區(qū)公共事務,出現(xiàn)了嚴重的政治化傾向。甚至縣干部也會通過提名、投票的程序,從而操縱村干部的選舉,以權謀私,都引起了農民的極大不滿。有些地方農民頻頻上訪,其矛盾的焦點就集中在民主的程序是否完善上。因此,推行民主必須規(guī)范具體的程序,沒有規(guī)范的民主程序的保證就不會有公正的民主選舉。而秘密劃票間就是在這一階段為保證公正自由的民主選舉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項程序。
第三階段是1996年以后的基層民主的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階段。在這一階段出現(xiàn)了著名的“海選政治”。海選是農村選舉時用的比較多的詞匯,它是一種東北方言,是農民為了防止少數(shù)人控制提名權,而自發(fā)采取的直接選舉來確定候選人的“大海撈針”的辦法,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主制度。此制度規(guī)定:凡年滿18周歲、具有村民資格的人都可以直接參加選舉,從村民選舉委員會工作人員的構成、候選人的推薦到正式選舉,最終結果都由民眾選舉裁決。這種草根民主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更具有直接性和廣泛性。它是在普及民主的過程中,由每個村的農民中涌現(xiàn)出的一批精英人物,運用驚人的智慧通過實踐逐漸摸索出的一套規(guī)范的民主選舉制度。民主對于村民來說就是政治利益,對制度來說關鍵就是程序。如果脫離了二者,就根本無法進行。
實踐證明,村民自治為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從而使中國的農民擺脫了數(shù)千年的依附地位,獲得了自己獨立的政治人格。1998年,“海選”規(guī)則和秘密劃票間都被寫入了《村委會組織法》,致使這種草根民主程序有了法律的保障。同時產生了制度化的結構以保證村委會決策的民主性,這些不同的制度化結構包括了村民大會制度、村民代表大會制度、理事會、監(jiān)事會和村民小組長制度等等。這樣一種規(guī)范的選舉必然為全社會奠定一種民主的政治參與基礎。實踐證明,民眾熟不熟悉選舉程序,能否運用合法的民主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是一個國家能否穩(wěn)定實現(xiàn)社會轉型的基礎。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基層民主初步得到了實現(xiàn),從而奠定了以民主選舉為中心的政治制度,這個選舉制度包括提名制度、競選制度、秘密劃票制度以及公開點票制等,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村組織決策的民主性,這在中國的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隨著我國村民自治制度的推進,有兩個問題引起了中央領導的普遍關注:其一是我國農村的一些地方的兩委關系緊張,村書記、村主任爭權奪利;所謂兩委關系就是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關系,而村民自治是兩委矛盾產生的背景。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跟我國的體制有很大的關系。實行村民自治制度之前,我國農村的狀況是黨管干部,是自上而下的。實行了村民自治之后,執(zhí)行了選舉程序,如同計劃經濟里引進了市場因素一樣,就要引進選舉的變量,這樣也帶動了整個政治運作機制和人們的行為表現(xiàn)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政府的運作機制-實質上是自下而上的。雖然兩套班子的邏輯秩序是一致的,但原來一元化的權力結構演變成了二元化。這就引發(fā)了兩委的沖突和矛盾。村民自治的困境在于不能建立有效的村級權力結構的平衡,原因在于村民自治的自上而下的性質,無從產生自下而上的制衡國家權力的力量。雖然村民自治之中也有微弱的內部規(guī)則,但還沒有發(fā)育成熟為鄉(xiāng)土社會真正的自我治理結構。凡是沖突比較劇烈的地方,都是有一定財產基礎的村落。矛盾的焦點也就集中在對財產的話語權,以及人事決策權等方面。隨著矛盾發(fā)展的不斷尖銳化,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
其二是我國農村村民的民主參與意識薄弱。我國村民自治推行過程中的農民民主參與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缺乏規(guī)范的民主參與形態(tài)。這是由于農民在接觸“海選政治”這一新生事物時還缺乏足夠的心理素質和法律常識。村民自治之為草根民主,根本原因在于它植根于社會經濟和心理結構之中,使民主的理念廣泛深入到了中國的農村基層民眾。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其弱小性和粗糙性。在強大的國家權力面前,村民自治還只是羸弱的小草。當農民由草民茁壯成長為能夠有力監(jiān)督國家權力的公民時,村民自治就能正常的發(fā)育成長了。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民選舉時的熱情參與是一種缺乏規(guī)范意識的簡單形態(tài)。
農民民主參與意識薄弱的表現(xiàn)之一是盲從性。由于地方政府在民主選舉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宣傳和專業(yè)培訓,加之小農意識的狹隘經驗性、落后保守性和自我封閉性等因素。致使農民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能意識到自己手中選票的分量,對候選人也缺乏真實的了解和理性的判斷。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力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一種冷漠的從眾趨向,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帶有很大盲從性。表現(xiàn)之二是私利性。村干部的競選給農民帶來了不少的實惠,尤其是相對于收入很少、以耕種為生的農戶,更無法抵御其誘惑。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了賣選票,以及賄選等現(xiàn)象。選票的價格的直接決定因素是競選的激烈程度。這些幽靈無情的困擾折磨著草根民主的稚嫩的肌體。表現(xiàn)之三是狹隘性。很多地方的農村村民在行使民主權力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候選人的政治能力,而是宗族的勢力和家族房頭的勢力。這也是大部分地方村民政治冷漠的主要原因。村民的個體利益在各種勢力的影響下并沒有得到自由的表達,而是受到了外力的脅迫不情愿的選舉了宗族的人。村民很大程度上看到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實惠,本族的盛衰消長是村民選舉時的主要參考因素。
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沖擊農村的自然經濟結構和落后的生產方式,從而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型奠定社會經濟基礎;同時也要加強培育和扶植農村社會服務組織,大力補充科學技術,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型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加強法制教育,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型奠定思想基礎。要對其中的法律、法規(guī)作出明確規(guī)定,必須建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制度,真正做到還權于民,從而真正提高農民的主體地位意識。
全面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還要對廣大村民進行必要的民主啟蒙與民主訓練,從思想深處根除小農意識的枷鎖。要按照現(xiàn)代化建設的要求,不斷推進村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現(xiàn)代化,加快由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要鼓勵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在內的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的教育。徹底摒棄落后保守的傳統(tǒng)觀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和集體主義精神。
綜上所述,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村民自治的實踐來看,民主必須同廣大民眾的利益和程序結合起來,民主才會有堅實的生命力。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就能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開拓一片廣闊的農村天地。我們應該站在整個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角度去看待草根民主,讓村民自治與整個國家的政治文明建設協(xié)調并進。
參考文獻:
[1]包俊洪,吳治平.鄉(xiāng)村選舉中的兩票制[M].紅旗出版社,2004
[2]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4
[4]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學習讀本[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5]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6]彭真.彭真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1
[7]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