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險利益原則在國際貨運保險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且具有特殊性,被保險人在投保的時候,必須考慮他是否對投保的標的具有或將會具有保險利益。本文從一則典型案例出發(fā),分析了國際貨運保險中的保險利益原則,以便對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保險利益;國際貨運保險;風險
中圖分類號:F84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5-0053-03
一、國際貨運險中保險利益的含義與特征
(一)保險利益的定義
保險利益,又稱可保利益或可保權益,是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這種利益,實質上是一種與保險標的有密切聯(lián)系的合法經濟利害關系。在保險中,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必須與保險標的具有一定的利害關系,才能同保險人訂立有效的保險合同,當保險標的遭受承保范圍內的損失時,才能獲得保險人的賠償;反之,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沒有這種利害關系,其與保險人訂立的保險合同是無效的合同,這是保險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保險利益原則。在保險實踐中之所以要明確保險利益原則,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保險的補償功能,防止保險成為一種賭博行為和道德風險的發(fā)生。[1]
在海運貨物保險中同樣遵循這一原則。海運貨物保險中的保險利益原則,按照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的規(guī)定,是指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必須具有可保利益,而且強調被保險人在保險標的發(fā)生損失時必須具有可保利益,否則保險人對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目前的國際慣例與我國的保險實踐也遵循了這一條規(guī)定。[2]
(二)國際貨運保險中保險利益的特征
由于國際貨物運輸存在固有風險,有關國際運輸?shù)膰H公約及各國法律均規(guī)定承運人對因船舶駕駛和管理方面的過失造成貨物滅失或損壞可以免責。[3]因此,國際貿易中對運輸?shù)呢浳镞M行投保以尋求保障就顯得相當重要。這就決定了在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保險利益是決定保險合同效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被保險人必須在損失發(fā)生時對運輸中貨物具有保險利益,否則無權請求保險賠償。國際買賣中的貨物所有權在運輸當中經常發(fā)生變動,因此國際貨運保險中的保險利益原則又有一些特殊性。
1.合法性。即被保險人對貨物有法律認可的利益。這種合法的利益也就是依附于貨物并被法律規(guī)范所認可的權利和所承擔的貨物風險。如果被保險人對該貨物無法律認可之利益,則訂立的保險合同無效。如以走私貨物投保、投保國家法令禁止出售、出運的文物、毒品等,因其不為法律所允許,即使保險公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予以承保,待了解事實后有權解除合同或拒絕賠償損失。
2.可確定的經濟性。即保險利益是明確的和可以證明的金錢利益,是可用貨幣、金錢計算的利益。雖然國際運輸中規(guī)定貨物為定值保險,可包含待銷商品的利潤加成投保,但這樣一種利益也應是確定的,并可實現(xiàn)的。實踐中,被保險人多根據國際商會制定的《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中的規(guī)定,按發(fā)票價值的110%加成投保。
3.現(xiàn)實性。這種利益不是沒有根據的主觀臆斷的利益,它是客觀存在的利益,貨物出險會對被保險人造成損失或產生責任。否則,被保險人就無保險利益可言。《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及《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對風險的轉移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貿易方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貿易術語來明確各自承擔風險的區(qū)段。這時在考察保險利益時,就需具體分析損失發(fā)生的區(qū)段和貿易方選擇的貿易術語的規(guī)定。但是對風險承擔的認定亦可能因為買方拒收貨物或者賣方行使中途停運權等原因陷入不明狀態(tài)。
4.可轉移性且無需保險人的同意。在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因為保險標的的流動性與被保險人的多樣性,所以保險利益反映的不是固定不變的關系,保險利益在一定條件下會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對國際貨物具有保險利益的人包括了貨物的賣方、買方、提單質權人等。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的保險利益隨保險單的背書而轉讓,且并無須保險人同意。因為保險合同并不是被保險的財產的附屬物,不能隨同貨物的當然轉讓而轉讓。
在國際貨運保險中,對保險單的轉讓不必像一般財產保險單那樣須經保險人同意并簽發(fā)批單才生效,否則,被保險人就會失去許多交易機會而影響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同時,國際運輸中的貨物安全處于船長、船員等的控制中,而非貨主所能控制,保險標的所有權的轉移不會使危險情況改變。因此,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保險單可以經被保險人背書作出轉讓的意思表示而轉讓,并無須保險人同意。
二、保險利益轉移與風險轉移的關系
保險利益在財產險業(yè)務中是人們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一種經濟利害關系,這種經濟利害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對標的物的所有權上。國際貨運保險同其他保險一樣,被保險人必須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一般財產保險中,我們認為財產所有權人對其財產當然具有保險利益,因此財產保險中所有權與保險利益密切相關。但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各國對于所有權的轉移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有些國家規(guī)定所有權在訂立合同時即轉移,而有些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貨物所有權須在賣方把貨物交付給買方時才轉移于買方。然而,不論所有權是否轉移,貨物在運輸途中遭遇惡劣氣候、海嘯等自然災害及觸礁、沉沒等意外事故的風險一直客觀存在著,并影響著雙方的貿易。[4]因此人們?yōu)榱私灰椎姆奖?,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就產生了將所有權與風險相分離的習慣和做法,并使之成為了在法律意義上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習慣。于是,在現(xiàn)代貿易中,風險轉移擺脫了與所有權歸屬的聯(lián)系逐漸獨立出來。而保險的目的就在于為承擔風險的人提供風險保障。在國際貿易中承擔了貨物風險的人,將因貨物的滅損而遭受經濟損失,因其安全到達而獲益,而無論該貨物是否為其所有。為解決上述問題,保險法也增加了相應的規(guī)定,即在貨物所有權轉移之前,如果風險發(fā)生了轉移,買方因承擔了貨物損失的風險責任而具有保險利益。[5]
在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確定保險利益的轉移時間,均以貨物風險轉移的時間為依據。要弄清風險轉移的時間,在國際貨運保險中對于理賠關系的成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直接涉及到是由買方還是賣方承擔損失風險的問題,也就決定了損失發(fā)生時,保險單持有人是否具有保險利益的問題,從而決定了該理賠關系是否成立。
在我國的進出口實踐中通常都使用《IN-CORTERMS 2000》中的某種價格術語,來確定風險的轉移,對常用的僅適合水上運輸?shù)娜N主要貿易術語—FOB、CFR、CIF規(guī)定買賣雙方風險劃分的時間和地點,全部都是以裝運港裝貨船舶的“船舷為界”的,也就是說貨物在有效越過船弦之前,風險由賣方承擔,賣方對貨物具有可得利益,若貨物發(fā)生承保范圍內的損失時,應由賣方向保險人索賠;而在貨物越過船舷之后,貨物的風險由賣方轉移給買方,買方對貨物具有可得利益,發(fā)生損失時買方有權向保險公司索賠,而賣方因失去可保利益而無權向保險人索賠。[6]因此國際貨物運輸中保險利益的轉移取決于風險的轉移。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紹
2005年3月,湖南某紡織品公司(賣方)與香港某公司(買方)簽訂了一份全棉針織男褲的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條款如下:數(shù)量是80000條;金額總價為CFR荷蘭鹿特丹USD70000;裝運口岸與目的地,廣州—香港—荷蘭;交貨期,2005年5月底前。2005年5月20日,賣方委托的生產廠家將300箱貨物裝上卡車運至廣州裝船,由于駕駛員過失,卡車翻入河中,致使貨物落水打濕,使其中100箱成為次品。該紡織品公司與事故地公安局出具證明證實了上述貨損事實。2006年1月,香港買方公司申請某保險公司廣東分公司對貨物進行檢驗,并出具商檢報告。保險公司于2006年10月正式向買方公司理賠22萬港元,2007年4月起,保險公司向紡織品公司代位追償,但是遭到了拒絕。
以上案例經過了法院的審理,其裁決結果是紡織品公司拒絕保險公司的索賠請求有道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審理結果呢?這依賴于我們對國際貨運保險中保險利益原則的正確理解。
(二)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買賣雙方簽訂的進出口合同對貨物的交貨條件CFR(即成本加運費)方式,適用于港口之間的海上貨物運輸。根據《INCOTERM2000》,CFR價格術語是屬于裝運港交貨價?!百u方負責租船訂艙,支付到指定目的港的運費,并在合同規(guī)定的裝運港和規(guī)定的期限內,將貨物裝上船,并及時通知買方;貨物越過船舷,其風險和貨物所有權(象征性)即從賣方轉移至買方;而買方則負責辦理從裝運港至目的地的貨運保險,并支付保險費?!边@意味著,CFR條件交貨地點在裝運港船上,風險自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起轉移,因此貨物于海洋運輸途中損壞或滅失由買方負責。湖南作為內陸省份,若要交貨必須要把貨物運到沿海港口裝船,貨物從工廠到裝運港期間的風險應由湖南賣方承擔。損失雖是由于生產廠家所致,但在賣方承擔風險的責任期間所發(fā)生的貨損均應由賣方對外負責再由賣方向有關責任人追償。
保險公司根據買方申請對貨物進行了保險,保險公司承諾的保險責任從湖南啟運地倉庫起算,一直到荷蘭鹿特丹的卸貨地倉庫。根據CFR術語,貨物從啟運地至越過裝運船船舷之前這段路中,貨物的風險和責任應該是賣方的,但是,買方一旦投保以后,只要貨損發(fā)生在承保范圍之內,買方就可以得到賠償。以CFR價格術語成交時,買方在投保時所交付的保費中也包括了風險和責任都不屬于自己的這一段路的風險,這顯然對買方是不合理。[7]既然這一段路的風險和責任是屬于賣方的,那就應該由賣方去買保險,是賣方與有關責任人之間的事情,與買方無關。另外,在CFR價格條件下,買方只有在接到賣方的已裝船通知后才辦理運輸保險手續(xù),該案中貨物既然沒有裝船,買方就不可能買保險,買方也就不能向保險公司要求損失賠償,保險公司也不能取得代位求償權。因此,買方從一開始就無權基于該保險合同向保險公司要求損害賠償,保險公司對保險利益的錯誤理解導致的錯誤賠償自然就不能向賣方湖南某紡織品公司代位追償。本案的貨物損失實際上與買方香港公司和保險公司沒有任何的關系,只是賣方與生產廠家及承運人之間的事情。
總之,在本案中,貨物在越過船舷之前,買方既不享有貨物的所有權,也不承擔貨物損壞或者滅失的風險,因而對貨物是不具有任何保險利益,也就不能對該批貨物向保險公司投保。香港買方就貨物內陸運輸途中的風險與保險公司簽訂的保險合同無效,保險公司無須對本案的貨損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也不能取得代位求償權向賣方追償。當然,香港買方的損失,可以根據合同條款追究湖南賣方的違約責任而獲得補償,貨物損失最終應由湖南賣方承擔,但這個問題就與保險公司沒有任何關系。
四、結論
保險利益原則是保險合同的重要原則,在貨物損失發(fā)生后,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要求保險公司保險理賠時,保險公司應該準確地判斷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在不具有保險利益的情況下,應該拒賠并且說明理由,而不應該不經過調查就進行保險理賠。
在普通的財產保險合同中,投保人、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是否具有可保利益通常進行較好的把握,然而在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投保人、被保險人是否對貨物具有保險利益往往取決于采用的貿易術語,取決于貨物的交貨地點與風險轉移界限。[8]因此,辦理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業(yè)務的業(yè)務員不僅要熟悉保險基礎知識,而且要熟練把握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貿易術語等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為錯誤理賠而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吳百福.國際貨運風險與保險[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2] 尹東年,郭瑜.海上貨物運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3] 汪鵬南.現(xiàn)代海上保險法的理論與實踐[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4.
[4] 孫成杰.論海上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利益原則[J].珠江水運,2006,(4).
[5] 覃有士.商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6] 梁煥磊.投保業(yè)務,把握保險的兩項重要原則[J].國際市場,2007,(2).
[7] 梁秀伶.W/W條款的正確理解和運用[J].對外經貿實務,2003,(6).
[8] 劉宇.淺析貿易術語與“倉至倉”條款[J].商場現(xiàn)代化,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