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馮國瑞敦煌莫高窟雜詩五十首》系馮國瑞先生于1955年參觀敦煌莫高窟時所作,它們反映出50年代莫高窟人對敦煌藝術的基本理解,且未收入《絳華樓詩集》當中,故將此加以校注刊布,以慰先生后裔宏愿。筆者校錄時保持原稿全貌,詩句中夾有原注者照錄不變,文中出現(xiàn)有題記年代誤識、文字疏漏、窟號錯亂、句義有疑及引用典故者,在注釋中一一注出。
關鍵詞:馮國瑞;敦煌雜詩;五十首;校注
中圖分類號:1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2-0090-07
馮國瑞(1901—1963),字仲翔,號牛翁,又號漁翁,晚號麥積山樵、石蓮谷人,甘肅天水人。為隴右著名學者、詩人。早年就讀于甘肅省立第三中學,同時在存古學社師從前清翰林哈銳,進士任承允學詩和研讀古文。1922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1926年秋畢業(yè)。同年,又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時研究院主任為吳宓,教授為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講師為李濟等,皆是著名學者。就讀清華期間,尤得梁啟超賞識。1927年夏畢業(yè)。先后曾任甘谷縣立中學、甘肅省立第三中學教員,甘肅省通志局分纂,蘭州中山大學(后改為蘭州大學)教員,青海省政府秘書長,陜西省政府顧問,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西北師范學院國文系教授。解放后,任蘭州圖書館特藏部主任,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甘肅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文史館館員。1963年3月13日病卒,享年63歲。
“仲翔博學多聞,其詩才氣橫溢,音節(jié)繁會,長篇極意鋪陳,而能得其要領;短篇取材宏富,亦能方軌先正。”馮君詩著頻豐,刊行有《絳華樓詩集》,另有散篇詩作發(fā)表。先生曾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參觀考察莫高窟,作《雜詩五十首》一篇?!峨s詩》局促于記敘,雖非上品,但所記見聞頗系統(tǒng),它反映了50年代人們(可能主要是常書鴻先生)對莫高窟藝術史的基本理解,有一定參考價值。今有先生嫡孫(馮念武)將祖父手稿復印一份贈敦煌研究院,筆者拜讀時發(fā)現(xiàn)雖有馮國瑛、馮國磷二氏先后整理、增補刊印《絳華樓詩集》及其他詩作,但均未見收錄該詩稿,有興之余得以校注,在此刊出,以慰先生后裔宏愿。
一
不到敦煌漫六年,重來正好夏初天。綠陰如幕籠崖窟,得意振衣繡佛前。
鳴沙窟外有余音,黨水北流耀碎金。絕似冷泉靈隱路,千章夏木拱禪林。
三
西來象教犍陀羅,中土交流異采多。晉魏權輿迄唐宋,登臨覽勝一高歌。
四
宏我兩京炎漢光,涂將胡粉界朱匡。佛圖天竺參中法,寰宇更無此寶藏。
《北堂書鈔·設官部》引《漢官儀》:“奏事光明殿省,皆胡粉涂書,古賢人淑女?!薄冻鯇W記·居處部》引蔡質《漢儀》:“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紫朱界之,畫古烈士?!?/p>
五
窟興西晉不須猜,史證敦煌釋道開。巖谷窮棲勤服煉,石虎消沉肯再來。
《法苑珠林·冥祥記》:“西晉沙門釋道開,燉煌人。出家山居三十年后,唯吞小石子,行步如飛。石虎建武二年自西平迎來?!?/p>
六
典午紛更鮮孑遺,靖恭文獻萃未衰。當時畫手興邊郡,圖寫宋纖事可稽。
《十七史蒙求》:“晉宋纖,字令艾。敦煌人。隱于酒泉南山。不應州郡辟命,太守楊宣畫其象于閣上。出入視之。卒,謚亢虛先生。”
七
石匠曾聞雷卑石,塑師難遇楊會之。琢鐫瑞像窮金雘,到處無名段段奇。
《法苑珠林·感應錄》:“石匠雷卑石等,造釋迦像。坐高三尺五寸,連光及座通高六尺五寸,盡琢鐫之奇,窮金雘之妙?!?/p>
八
敦煌古鏡出巴黎,建窟永和賴此題。紛裂華夷當日事,不忘晉朔玉門西。
巴黎藏P.二六九一敦煌出《沙州城土鏡》,建窟在晉穆帝永和九年。
九
殘卷咸安紙韌堅,猶存正翔義熙前。列窟何從分晉魏,真維呵壁問青天。
友人尚存東晉《道行品法句經(jīng)》有“咸安三年十月二十沙彌凈明題記?!?/p>
十
藝風兩魏接高齊,詡詡入神望欲迷。因念畫工曹仲達,傳摹西瑞更堪題。
《西域傳》記隋文帝開教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得畫像一本,圖寫流布,遍于宇內(nèi)。時有北齊畫工曹仲達者,善于丹青,妙畫梵跡,傳摹西瑞。
十一
樂傅法良跡已陳,傳聞建窟始西秦。難尋索靖仙巖字,想像劈窠筆有神。
周柱國《李君修佛龕碑》有云:“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傅,戒行清虛,執(zhí)心恬靜,常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于傅師龕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于二僧?!绷咛迫祟}記“晉司空索靖題壁號仙巖寺?!?/p>
十二
繼躅傅師大代強,瓜州刺史東陽王。寫經(jīng)普泰存天壤,更證唐碑記載詳。
周柱國《李君修佛龕碑》有云:“樂傅、法良發(fā)其宗,建平、東陽弘其跡?!薄段簳ば⑶f紀》,建義二年八月丁卯,封瓜州刺史元太榮為東陽王。《周書》<申徽>、<令狐整傳>,俱作東陽王榮,可知刺史東陽王即元榮。石室寫本《摩訶衍十八不共法卷》,有大代普泰二年東陽王元榮題記。
十三
元魏百余石窟群,中心柱上雨花紛。四圍隱塑窺經(jīng)變,親見莊嚴異耳聞。
十四
偉矣舍身飼虎圖,擲還肢體血模糊。旁觀猶羨龐兒俊,頂踵利人墨者徒。
二五四窟有北魏畫飼虎圖。
十五
藻井紛繁四壁同,翻摹幾載展青宮。畫人微惜輕文字,書法闕臨大統(tǒng)雄。
二八五西魏窟,曾臨摹全窟壁畫在北京故宮展出。今見此窟經(jīng)變,說明甚多。且有大統(tǒng)四年等題記,似應與畫并重為宜。
十六
繞閣騰云舞帶開,諸天飛去復飛來。何妨化卻身千億,一個妙姝一善才。
十七
揮毫雄健張肌肉,厚粉濃堆變眼皮。鉛褪才知非本相,幾多供養(yǎng)余麗姿。
魏畫多鉛褪變色者,于墻角壁端較陰暗處,仍有不變色,依然姣好。凡粉白高鼻及粉白大眼皮皆非本相。
十八
折腰行似穿山甲,竭力看如比目魚。表里石龕羅萬象,十年一榻可安居。
十九
當年窟外有巡廊,廊斷壁穿損畫墻。規(guī)復舊觀今日事,措持莫再待商量。
二五九號魏窟,危崖絕壁,亟待支柱。
二十
“莫高”本義肇于隋,發(fā)愿宏文剩墨題。佳句《小弁》須記取,分明托意在毛詩。
二一
沙磧曼蜒勢莫高,九層杰閣響云墩。嘉名肇錫原《詩》義,寄興山泉石室牢。
莫高窟:根據(jù)“莫高窟”六種文字之至元殘碣,以為自元代始有此名。又有以“莫”當作“漠”為解者。此次在四二三號隋窟正面佛像須彌座正中,有隋人墨跡發(fā)愿文中“莫高窟”三字。確知“莫高”解釋實見《詩·小弁》(八章):“莫高匪山,莫浚匪泉?!逼湟馍躏@。
二二
六朝文藻擅風華,鏤月鋪金賦璨霞。開皇喜見真題記,獨留奇跡在瓜沙。
三○二隋窟有“開皇十六年”題記,繪塑風格得由此斷定,隋代窟群其數(shù)逾百。
二三
隋塑精微意奧深,絳唇啟齒似聞音。神威金甲天王怒,不覺斯須毛發(fā)森。
二○六隋窟塑畫絕勝,天王神采奕奕,尤為生動。
二四
初盛中晚詩分野,畫里猶然有四唐。領略剛柔兼氣韻,吟壇藝苑久齊芳。
二五
平生癖嗜耽金石,深刻大書作討探。殘碣猶能存信史,武周圣歷有千龕。
周柱國《李君修佛龕碑》有云:“推甲子四百他歲,計窟室一千余龕,今見置僧徒?!睘槌跆瓶呷鹤钍⒅C。
二六
緇素云趨雜管弦,雕檀鏤壁極優(yōu)闐。仙禽瑞獸紛翔顧,珍木奇花競絢妍。
二七
經(jīng)變西方凈土雄,樓臺高矗盛唐風。殫精竭智真能手,不讓丹青右相工。
二八
涅檠法相見三鋪,畫塑相參絕世無。體貌衣冠風尚異,大蕃回鶻雜羌胡。
二九
垂拱二年題記存,留名造窟望黃昏。大筆特書華爾納,盜畫壁間尚有痕。
三三五窟有:“垂拱二年優(yōu)婆夷奉高張思義所造?!奔氨I畫痕跡數(shù)處。
三十
毀宋出唐總是災,群姝屏列樂廷瓌。蛾眉秦虢簪花美,奪得周郎絹本來。
一三○唐窟前壁有樂廷瑰侍婢畫,系張大千剝出者。鄧白有臨本,大似周防美女簪花圖。
三一
大歷詩人傳十子,沙州貞石刻雙文。敦煌博士陰庭誡,凈剎雄才張一軍。
一四八窟有“大歷十一年”《李府君再修功德碑》,多關史事,補輯材料,文系陰庭誡作,尤為瑰麗。
三二
雍容帝釋畫圖中,仿佛閻吳真麗雄。久矣凌煙無寸跡,瓜沙終古見唐風。
三三
一家眷屬麗兼腴,八部天龍武且都。最是維摩神態(tài)異,病軀說法對文殊。
三四
顧畫難評女史箴,無名作者有深心。上元繪記真稀有,此事不忘告藝林。
三八六窟有:“上元三年”繪記。
三五
石室晚清發(fā)秘儲,寫經(jīng)縑素劫無余。借鈔域外流傳感,幾許人間未見書。
三六
藏經(jīng)洞里久勾留,林下雙姝寫俊游。塵榻畫鞋不飛去,留將遺事話千秋。
一七窟為舊藏經(jīng)洞,壁間存晚唐畫二佳人,土榻側畫有雙鞋。
三七
鑿開第二藏經(jīng)洞,敗壁記年余廣順。庋閣猶存一卷無,踟躊搔首將誰問。
近年發(fā)現(xiàn)一二六窟有五代后周“廣順三年”題記一則。繞洞有泥臺,架板僅余碎屑,字紙不成片段。
三八
索勛造窟最高層,唐建仍存柱八棱。徙倚危欄瞻望久,三危對峙勢崚嶒。
一九六窟唐建窟檐復原工程甚妥,壁間有墨跡題記:“敕歸義軍節(jié)度使瓜州伊西等州管內(nèi)視察處置押蕃落營田諸使定□軍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鉅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賜紫金魚袋上柱國索勛一心供養(yǎng)”
三九
紀功始見泥塑碑,雕額畫存技更奇。文字空傳敘利亞,何時沒滅至今疑。
四十
一角張騫奉使圖,晚唐墨沈亦模糊@。艱難史事懷疇昔,沙漠從今變坦途。
四一
道場涌現(xiàn)五臺山,法繪驚人贊普賢。文字偏旁創(chuàng)西夏,聯(lián)姻婚媾貴于闐。
六一窟五臺山圖極宏偉。
四二
節(jié)度瓜沙十一州,張曹接踵愿心稠。夫人娘子都供養(yǎng),盛矣出行列八騶。
四三
女冠剃度對花奩,有耳在墻口欲箝。些子微情能入畫,無窮經(jīng)變是華嚴。
四四
諸相天人萬態(tài)垂,蛇身人首傳伏羲。何須更作龍王解,神話權奇屬畫師。
三六一窟前壁有蛇身人首畫。
四五
宋建翠飛雁翅伸,檐題開寶字如新??呷簲?shù)遍諸供養(yǎng),微笑拈花如意輪。
四四四窟宋木建窟檐有:“……開寶九年……曹延恭……”題記。
四六
西夏窟群賦色微,河山俶擾見斜暉。猶將藻井窮心力,圖案精工世所稀。
二○七西夏窟藻井畫頗盛。
四七
絕壁升梯興正酣,枯禪密教畫中參。未聞枕秘時輪義,不壞金剛共此龕。
四六五元窟在窟群以北山盡處。
四八
支解如來事見頻,裂膚剝奪更何人。遺聞重問王圓祿,巨盜難忘斯坦因。
四九
新編四百八十窟,沙漠南移亦足虞。唐代千龕剩今日,發(fā)微啟秘望前途。
五十
藝苑精研十五年,常公健者更無前。棲遲五日欣瞻仰,贏得西行《野獲篇》。
(責任編輯 包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