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敦煌石窟中的佛座圖像研究之一

        2008-01-01 00:00:00
        敦煌研究 2008年2期

        內容摘要:通過對敦煌石窟幾大類佛座的系統(tǒng)整理,看敦煌石窟塑、畫的佛座與中原等地的異同及其規(guī)律。須彌座等佛座可能是影響我國由席地跽坐變垂足倚坐坐姿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石窟;佛座;須彌座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2-0016-09

        佛座是佛教藝術品中的附屬物,和家具的關系雖然較遠,但在某些方面仍與家具有一定的關系,佛座樣式的流行還對我國古代人們的跽坐坐姿轉變?yōu)榇棺愣淖擞绊懼卮蟆挻蠛廊A的佛座對后來的所謂羅漢床、甚至于帝王專用的高背寬敞的寶座,都有間接或直接的影響。本文旨在拋磚引玉,以待更多的研究者對敦煌石窟的佛座進行探討。

        敦煌石窟中常見的佛座有四大類型:須彌座、金剛座、獅子座、蓮花座。它們與中原地區(qū)所見的佛座多數(shù)是相同或相似的,當然也有本地特色。

        象征須彌山的座就稱作“須彌座”。與中國佛教藝術造像和繪畫類似的須彌座,我們在犍陀羅佛教藝術發(fā)育期的造像中也曾見到一二。如,《向佛奉獻四只乞食缽》,佛結跏趺坐在鋪有吉祥草的上下各有三疊澀、中間淺刻三朵四瓣花的須彌座上;犍陀羅佛教藝術成熟期后期的《帝釋天拜訪佛陀》,龕內有火焰紋背光的佛陀結跏趺坐在“Д”字形的寶座上,中間部位陰刻線刻出五個菱形圖案,正在修禪人定,下面和周圍有各種動物,以顯示場所的荒涼和佛前眾生的安寧。在印度南部出土的公元3世紀的石灰?guī)r雕刻《難陀出家和戰(zhàn)斗場面(舍利爭奪戰(zhàn)?)》中,就有類似須彌座的寶座(圖版12)。

        1、敦煌石窟須彌座第一種類型:其特點為上下作長方形平臺,中間束腰部位也是稍厚的長方形(體)列格或畫或塑壺門。壺門乃皇宮中的門,后來演變?yōu)榻ㄖA部位的細部名稱,諸如殿堂階基、佛床、佛帳、須彌座的束腰部位各柱間,刻、畫、砌成類似葫蘆形曲線框狀的圖形。在敦煌石窟中佛床須彌座和晚期洞窟壁畫的下部墻裙、佛壇四周等通常也畫有此種形式的圖案,壺門內常畫有伎樂、火焰寶珠等紋飾。

        莫高窟北魏第246窟中心塔柱東向面塑釋迦、多寶二佛共坐佛座,上部為一平臺,臺的下部側面畫仰蓮,中間為三壺門,下面為覆蓮,座底為一長方形,上五壺門內畫有蓮花和火珠圖案。北魏254南壁《降魔變》、北周第298窟西壁《說法圖》等主尊坐的這種座具較為標準。與此座相似的還有西千佛洞隋第8窟東壁后部《說法圖》佛結跏趺坐在“Д”字形座上,座面鋪有軟墊;莫高窟初唐322窟南壁中央《說法圖》佛倚坐一“Д”字形座,座底一長方形平臺和仰蓮,佛足踩二蓮花腳踏;莫高窟初唐第332窟窟頂西披《釋迦、多寶佛》二佛各坐一蓮花,其下為長的“Д”字形座,中間畫有三壺門圖案;初唐第334窟龕頂《說法圖》,倚坐佛坐“Д”字形座,足踩一覆蓮腳踏;盛唐第23窟北壁《法華經變》中一菩薩坐在上面為蓮花座的“Д”字形的座,即上下面均是一平臺,中間為長方形每面各一壺門;盛唐第194窟西壁龕內塑倚坐佛座,上下各一平臺,中間一長方體,座底為一四方平臺;盛唐第320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西側十六觀中畫有一佛座;中唐第159窟南壁《法華經變》中,一涅槃佛臥于“Д”字形須彌座的佛床上,中間部分的前后各四壺門、左右各二壺門,床后有成蔭的綠樹;第75窟南壁晚唐塑龕臺,上部為“Д”字形,下部為一厚的長方體臺座,上坐一別處移來的隋代塑佛;五代第61窟南壁《法華經變》中一涅槃圖畫面上,佛臥于長方形的“Д”字形佛床上,上層平臺邊緣上畫一排方塊,方塊正中畫圓圈。床的中段畫有四壺門,床底也是一平臺,邊緣畫一排圓圈圖案。德國勒克柯劫吐魯番麻布畫《訶梨帝母倚像幡》有頭光的訶梨帝母著紅地上有菱形紋飾的袍,正抱一嬰兒喂乳,倚坐在座面為二疊澀(疊澀),中間束腰,底下又為二疊澀,上裝飾卷草紋,整體為褐色的寶座,四周有八個童子或奏樂、持果物、游戲。這樣的寶座,敦煌五代至宋繪畫P.4518(24)《襖神圖像》中(圖1),一戴桃形冠的女子坐“Д”字形座,左手托一盤,上立一犬類動物。榆林窟西夏第2窟甬道頂畫坐佛即坐“Д”字形佛座,佛足也踩一“Д”字形腳踏;榆林窟西夏第29窟南壁東側《真義國師和男子供養(yǎng)者像》,有頭光的國師盤腿坐于圓形軟蒲團墊上,座面上畫有攔水線,下部為“Д”字形須彌座,其中間部位四面各畫有一大的壺門,與其他“Д”字形須彌座略有區(qū)別的是,該座下有四足,此座當稱作“高座”。與該座相同的寶座有同期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唐卡《觀音圖》,菩薩游戲坐于上段為蓮花,下段四方形,上下各二疊澀,中間每面有一壺門,座底有云頭紋足的須彌座;榆林窟第10窟南壁東側元畫佛傳上部涅槃床,呈“Д”字形,前后各三壺門、左右各一壺門;還有畫面西側條幅上佛坐一“Д”字形座;榆林窟第2窟元代畫《三面八臂觀音》,菩薩趺坐上段為蓮花,下段為“Д”字形的須彌座。

        另,莫高窟西魏第288窟南、北壁前部各畫一鋪《說法圖》,佛座上部平臺上鋪軟墊,中間為長方形,下部為二疊澀。與此座相似的有第270窟北壁隋《說法圖》,佛趺坐上部為一平臺,中間為長方形,下部為二疊澀;初唐第321窟南壁《寶雨經變》(或《十輪經變》)主尊座面上帶蓮花,上下各二疊澀,中間畫有二壺門的“須彌座”。藏經洞中出土的絹畫也有同樣的須彌座,北宋《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中,地藏菩薩半跏趺坐在上下層各二疊澀的須彌座上,上畫五、六種花紋,下方有二蓮花腳踏,此座坐面上畫有明顯的攔水線,這是須彌座中少見的。其他地區(qū)也有相同的樣式。山西云岡石窟北魏浮雕塔的基座,上部為三疊澀,中間收縮處多呈長方形(此處通常畫或刻壺門),下部為二疊澀。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其基座上下均為三疊澀,中間四面各浮雕有圓形三人面。

        唐天祐二年(905)《阿育王銅塔》的基座上部魏二疊澀,中部每面各三壺門,下部魏三疊澀。到了五代象王建墓葬中,他的墓棺床基座是“Д”字形,座底刻一周覆蓮花。莫高窟第329窟前室西壁門兩側五代畫《毗沙門天王赴那咤會》各有一幅“Д”字形的“須彌座”,中間畫有三格壺門,還有五代第146窟頂部的四角各一天王,均坐有寬大而華麗,上下各有疊澀,中間左右畫有三、四壺門的須彌座,該座為敦煌石窟中天王坐須彌座的典型代表,與同期王建棺床基座相似。宋代的《營造法式》之《石作制度》“殿階基”條載:“造殿階基之制,長隨間廣,其廣隨間深,階頭隨柱心,外階之廣以石段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四周并疊澀壘數(shù)令高五尺,下施土襯石,其疊澀每層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內平面作起突壺門造。”同書卷15《磚作制度》“須彌座”條載:壘砌須彌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磚,以二磚相并,以此為率,自下一層與地平,上施單混肚磚一層,次上牙腳磚一層,次上罨牙磚一層,次上合蓮磚一層,次上束腰磚一層,次上仰蓮磚一層,次上壺門柱子磚三層,次上罨澀磚一層,次上方澀平磚兩層,如高下不同,約此率隨宜加減之。上中下三部分的名稱,上部由寬向窄收縮數(shù)層謂之“疊澀”;中間列格或畫或刻有壺門處,稱之為“束腰”,下部由窄向寬放大數(shù)層也名之謂“疊澀”。遼應歷七年(975)《王進卿造釋迦坐像》,趺坐佛坐上部為蓮花,中間為上下各二疊澀的須彌座,下部為覆蓮的組合座。北宋寶元元年(1038)河北趙縣陀羅尼石經幢,基座上下各為三疊澀的扁平須彌座,有6米左右,上下第二疊澀間有四立柱支撐,上下第三疊澀間由五立柱分為四格,束腰的每格內刻有力士人物等圖案。基座上部建有八角形須彌座兩層,束腰部分每面雕刻廊屋各三間,上刻有仕女、歌舞伎樂等。河北正定縣龍興寺摩尼殿為宋皇佑四年(1052)造,殿中的主尊及二菩薩均坐上段為蓮花,其下為二、三疊澀的須彌座。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發(fā)現(xiàn)的遼代貼金彩繪磚函內,一涅架佛臥佛床即為須彌座形,束腰部位有壺門。這種基座初始于佛教造像、塔座等后來又擴展到建筑物和桌、案(特別是明代)等家具的束腰部位上,家具史家從這里找到了家具名詞“束腰”和“托腮”的來歷,這類由三部分組合的結構通常被家具史家和建筑史家稱作“須彌座”。但近現(xiàn)代家具的“束腰”不但與須彌座的名稱毫無二致,連形狀也無差別;敦煌研究院的霍熙亮先生則稱上下座面和座底均有疊澀、中間為六棱柱體形的佛座也為“須彌座”。莫高窟回鶻(西夏?)第245窟西壁龕內塑倚坐佛座(兩種座合一),上面的座上部為一平臺,中間為長方體,下為覆蓮。下面的座上部為“凸”字形二疊澀,中間還是“凸”字形,每個立面均為壺門,下為覆蓮,座底仍為“凸”字形(圖2)。“凸”字形的這種佛座,在四川廣元千佛崖第223窟主尊跏趺坐一上部為蓮花、其下即“凸”字形二疊澀、中部為束腰、下部有底座的須彌座,該窟作品時代可能要晚于宋代。

        2、敦煌石窟須彌座第二種類型:其特點為上下層由數(shù)層疊澀,中間束腰部位為長方形或畫或塑壺門。帶疊澀的佛寶座,印度在貴霜時代的石刻上曾出現(xiàn)過,早于中國。印度2世紀貴霜時代的《佛陀坐像》獅子座坐面即二疊澀(圖版13)。印度4—5世紀《降魔成道圖浮影》上仍有佛跏趺坐二疊澀的須彌座(圖3)敦煌唐宋時代“須彌座”圖像和泥塑數(shù)量眾多,僅次于蓮花座數(shù),此座式常見有趺坐和倚坐兩種形式。

        “Д”字形須彌座從數(shù)量上說,在敦煌石窟中不在少數(shù),下表所列的洞窟內還有:

        3、敦煌石窟須彌座第三種類型:上中下三層均為六棱形或六棱體柱形,中間束腰部分或畫或塑成壺門狀,座底或覆蓮或仰蓮,而平視呈近似于“Д”字形狀,仍為須彌座。莫高窟北周第250窟西壁龕內塑倚坐佛,座的上層為二疊澀,中間為長方體,下層為一層平臺的須彌座(圖版14)。隋244窟西壁塑說法佛座,上下各六棱二疊澀,中間六棱每面一壺門。隋第276窟南壁《說法圖》、隋第278窟南、北壁中央畫《說法圖》、隋第303窟北壁中央《釋迦、多寶佛》、隋第383窟南壁龕內塑交腳菩薩、隋第394窟南北壁《說法圖》二佛座等佛、菩薩座多相似,座的束腰部位多是六棱柱形。與此相似的須彌座有麥積山北周26窟頂正披《涅槃變》上的佛跏趺坐的須彌座。隋第420窟頂西披《法華經變》百獸聽法畫面中,佛趺坐在上下層均為二疊澀的須彌座上,座基為覆蓮花,但特別的是佛頭光上部有一(錄皿)頂形蓋,在佛座座面的前側和右側有兩根可以見到的細立柱支撐,動物們在聆聽佛法。

        該畫面的北側也有同樣的須彌座,這類帶頂蓋的須彌座之后就幾乎不見。隋第427窟中心柱南向面龕內塑禪定佛佛座;初唐第71窟西壁龕內塑趺坐佛座,佛座上一蓮臺,其下為一圓形平臺,中間為六棱柱體,每條棱附近又塑有一立柱,座底為六棱約七疊澀;初唐第78窟西壁龕內塑坐佛,座上部可能是蓮花,中間為六棱柱體,下部為六棱五疊澀;初唐第322窟西壁龕內塑趺坐佛座,上部為蓮花,中間為六棱柱體,每面一壺門,每個棱附近各塑有一立柱支撐上部,下部為六棱五疊澀,座底為覆蓮和六棱薄平臺;初唐375窟西壁龕內塑上下均為六棱柱體平臺,中間也為六棱柱;盛唐第320窟西壁龕內塑佛座,上部為“п”形,中間為三疊澀,其下為三壺門,下部為五疊澀組合而成的座。該窟南壁中央《釋迦說法圖》,佛座分兩部分,上部為“п”形,而下部則為上下各二疊澀,中間為長方形組合而成的座;盛唐第353窟西壁龕內塑菩薩座,上部為蓮花,中間為六棱柱體,每面一壺門,下部為六棱六疊澀。中晚唐時的這類佛座大大減少。五代第146窟西壁馬蹄形佛壇上塑佛座,分兩段,上段為蓮花,其下段為六棱二疊澀,中間為六棱柱體,下部為五疊澀。

        榆林窟五代第16窟西壁南側的《文殊變》和北側的《普賢變》獅子和大象背上的座完全相同,上段為蓮花,下段為六棱二疊澀,中部六棱每面畫有壺門,內有寶珠圖案,六棱單層平臺下為蓮花座底。榆林窟五代第33窟北壁西側《降魔變》佛座上段為蓮花,下段為六棱上下各一層的座,中間六棱形畫有方格,座底為覆蓮。宋第76窟東壁門北《八塔變相獼猴大塔》,主尊倚坐在束腰蓮花座上,雙足踩一蓮花腳踏。座下一大須彌座,上層為二疊澀,分別畫一排小方塊,內為上下和左右對角三角形,看似富有立體感。中間畫有約四壺門,內畫火焰寶珠紋,下層為一平臺,座底為覆蓮花;第256窟中心佛壇上宋塑趺坐佛(佛像清代重修)坐一上層為二疊澀,中間為二壺門,下層為六棱形二疊澀,座底為覆蓮花的須彌座。第289窟西壁龕內宋塑趺坐佛座,整體為六棱三疊澀,座底為圓形覆蓮臺;榆林窟西夏第2窟南壁東側、中間、西側三鋪《說法圖》主尊均是結跏趺坐在上段為仰蓮花座,中間段為六棱柱形收縮的二疊澀,其下畫六棱柱體,每面有二、三格,內畫有蓮花等,再下有六棱柱形收縮的二疊澀。下段還是六棱柱形擴大的二疊澀,座底為六棱框內畫的小覆蓮花。疊澀層上分別畫有忍冬紋、回字紋裝飾圖案(圖4);第206窟南壁中央西夏畫《說法圖》,主尊倚坐上段為蓮花,蓮花下為二疊澀,再下為三層疊摞一起的長方形,中間段為四壺門(“回”字形),下段為二疊澀,座底為覆蓮花的須彌座,腳踏也是須彌座形。榆林窟西夏第3窟南壁二層格畫上,有上為蓮花、下為六棱柱形中間收縮的佛座;東壁佛壇上,塑佛(兩邊各立一菩薩像)和左右觀音趺坐像,三尊的座相同,都是上段為塑畫結合的蓮座,下段的上下層均為六棱柱體,收縮部分分別為塑畫結合的仰蓮和覆蓮瓣,中部每面各一壺門,底六角各塑一只腳,此窟塑像清代可能重修過,至少重涂過顏色,此六棱須彌座與東千佛洞(西夏、元)第2窟中塑畫的佛、菩薩座相同,可能為同一時期重修或重涂過顏色;肅北五個廟石窟1窟(西夏、元代)畫右手持塵尾趺坐的菩薩坐在上部為蓮花,下為六棱形平臺,中間為六棱柱形,上畫壺門圖案,座底同樣為六棱形平臺和六棱形二疊澀;宋第55窟西壁《勞度叉斗圣變》舍利弗座具,上部為蓮花,其下為六半圓弧線呈波浪形二疊澀,中間也是六半圓柱,上面畫有壺門,下部又為六半圓弧線呈波浪二疊澀;P.4524《降魔變文畫卷》(圖5)中的舍利弗座具,與壁畫《勞度叉斗圣變》中的舍利弗座具相似,分三段,上段是蓮花座、中間為六棱柱形,上畫有豎線等,豎線下畫一圈三道橫條線、下段也是為六棱柱形,比上面的六棱柱形要略大些,上畫門洞形,似為壺門的裝飾。榆林窟第39窟中心柱東向面龕清塑趺坐佛佛座,上下均為三疊澀。中間有三根立柱的座。這種類型的佛座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均有若干幅圖像和泥塑;另一類上部為平臺,中間為倒梯形,座底為二、三疊澀。如初唐第70窟西壁龕內塑趺坐佛,坐一具上部為平臺,中間為倒梯形,前面還塑有二立柱支撐上部,座底為二、三疊澀,這兩種類型的座,敦煌石窟中并不多見,有可能是清代人在佛座上重塑或修補過。

        敦煌壁畫《維摩詰經變》維摩詰所坐架子床,帳頂部均有飛來須彌座圖像,但是《維摩詰經》中則明確記載是維摩詰施神力,“應時彼佛須彌燈王如來,遣三萬二千(師子座)”,“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著重號系筆者所加)居士為文殊菩薩等施獅子寶座。隋第277窟北壁西側文殊菩薩在帳中坐一“Д”字形座,座底為覆蓮花??勺C古代敦煌的畫工都對所謂“師子座”的形式刪繁就簡,畫作“須彌座”。“師子座”畫起來可能要繁瑣,畫工將重筆全部放在了人物的刻畫上,其余簡化,故此,《維摩詰經變》中居士維摩詰架子床帳頂部,須彌燈王如來遣三萬二千師子座均改換為隨云氣飛來的“須彌座”寶座的樣式,省略了兩獅子的形象。中唐第159窟東壁門南《維摩詰經變》帳頂上方的寶座(圖版15);晚唐第138窟東壁《維摩詰經變》南側帳頂上方的寶座(圖版16)都是須彌座。元代第465窟中央佛壇較其他時代洞窟特別,壇是由四層圓臺逐漸疊澀而成(圖版17),能否稱須彌座,在此存疑。真正按照佛經繪制維摩詰施神力譴三萬二千獅子座圖像的,目前看到較早而典型的是山西平順大云院五代《維摩詰經變》數(shù)幅乘云氣飛來的獅子座,幾乎每個座前都畫有二瑞獸獅子圖像(圖版18),在敦煌壁畫中幾乎不見這樣的獅子座圖像,通常多象征性的畫作須彌座形,而無獅子的蹤影。

        從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壁畫和塑像看,榆林窟西夏時期塑、畫的佛、菩薩等座很有自己的特色,與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宋、西夏時期的佛座大有不同,無疑相同時期的作品粉本多有不同來源。榆林窟有的佛、菩薩等寶座,敦煌塑、畫作品中則沒有。這種跡象是否表明,西夏勢力當時對于敦煌地區(qū)的實際控制時間相對瓜州地區(qū)要短,同時說明沙州地區(qū)的回鶻勢力尚有一定的實力。莫高窟西夏時代的佛教藝術作品,可能是在沙州回鶻勢力還未增強的情況下,畫工們倉促在莫高窟留下的畫跡。西夏時期的作品多數(shù)是綠色底上畫千佛而已,不多的經變畫都是程序化的,不像在榆林窟繪制的如此細膩,還加雜描繪有世俗的場面。河西走廊武威天梯山石窟第1窟,中心柱正面下層龕外右側第二層北魏《說法圖》下部的一佛二菩薩,佛交腳趺坐在上下各二疊澀,中間有約三個壺門的須彌座上。此種須彌座與莫高窟同期的佛座相同。云岡石窟北魏第6窟后室南壁中部佛龕中間釋迦坐上下各二疊澀底為覆蓮的須彌座;第7窟后室小龕中有佛趺坐須彌座、后室南壁上層東、西兩側佛龕各有一交腳菩薩坐上下各二疊澀的須彌座;第9窟前室東壁中層南側龕一趺坐佛坐一上下各二疊澀須彌座;第10窟前室東壁底層南側龕內有趺坐佛坐一須彌座。“大代太和七年(483)”的《追遠寺僧造版鑄佛三尊像》,佛結跏趺坐在上下均三疊澀的須彌座上,右手作佛印,背后有火焰紋背光和頭光,左右各立一菩薩和各一獅子;太和時期的《銅佛造像》,佛趺坐在上下各三疊澀的須彌座上,背后有背光和頭光,火焰紋很長,基座是一長方形墩,正面淺浮雕一佛二菩薩(或二供養(yǎng)人)?!夺尰塾霸煜瘛妨褐写笸?546),和尚坐須彌座。麥積山石窟117窟正壁北魏如來像,坐“Д”字形座,座底為二疊澀的須彌座;133窟西魏第16號造像碑中段,三佛共同坐一具上下各為三疊澀,中間束腰為長方形的須彌座。另外,麥積山20窟、44窟正壁主尊佛各坐一具上下各二疊澀的須彌座。交腳菩薩和僧人坐須彌座較為少見,敦煌石窟中塑、作品中幾乎不存在。另外,釋迦、多寶二佛也是共坐須彌座的,如北魏熙平三年(518)《曇任造二佛并坐像》,二佛均半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背后各有一桃形頭、背光,座下的基座微呈梯形,中間形成壺門,座底為一長方形薄板,在此板上左側塑似一獅子,右側塑一長頸動物,二動物之間塑供奉的寶珠。與此相似的二佛并坐須彌座還有神龜二年(519)趺坐《釋迦多寶并坐像》,只是底座很高,也未塑動物等。

        河北曲陽縣出土的東魏天平四年(537)《朝陽村人造佛坐像》,佛趺坐于上下二疊澀的須彌座上,背光頭光殘,基座為長方形,右側刻有發(fā)愿文。與北魏時期須彌座的造型大體上沒有什么出入,石窟造像與金屬的單個造像,差別在于前者無基座,后者有基座。

        北齊《校書圖》中,有許多人共坐于一須彌座形的壺門床榻之上,當是受佛教須彌座樣式的影響所致。北齊天保十年(559)《張(口敢)鬼造佛碑像》,第二層淺龕內一佛四菩薩,龕外左右各一弟子、一菩薩,佛趺坐上下各二疊澀須彌座上,座底為覆蓮,弟子和菩薩立于蓮臺上。麥積山石窟北周第26窟正披《涅槃變》中,一佛結跏趺坐于上下各為一層六棱柱形平臺,中間束腰六棱柱形每面似有壺門的座;北周第27窟正披《法華經變》上釋迦、多寶二佛共坐一具上下為六棱柱形各二疊澀,中間每面均為壺門的座。

        陜西麟游慈善寺石窟第1、3窟主尊佛和第2窟南、北壁下龕主尊均趺坐于上下有疊澀,中間束腰雕有壺門的座,其中第1窟等的某些雕刻手法有北周和隋代的造像特點,與隋末唐初的一般造像風格相似。吐魯番伯孜克里克中唐第17窟窟頂《西方凈土》中,有數(shù)幅佛趺坐在上段為蓮花,下段為六棱上下各二疊澀,底為覆蓮的座上,與敦煌同期的須彌座完全相同。另外,佛的腳踏也有不少是“須彌座”形式,如洛陽唐石刻倚坐長方形座上的優(yōu)填王像,雙足踩“Д”字形“須彌座”腳踏。莫高窟隋第405窟南壁中央《說法觀音》菩薩坐疊澀須彌座,雙足也踩“須彌座”腳踏。佛腳踏,巴基斯坦的坎答拉出土過1—3世紀貴霜時代的片巖雕刻《(釋迦)出家前夜》作品,在臥床下就有一帶腿的腳踏(圖6)。受笈多時代薩拉那特人造像影響的印度5世紀《說教中的佛陀》造像上也出現(xiàn)過,我國的腳踏看來是受印度的影響?!冻跆扑拇◤V元千佛崖菩提瑞像》佛座呈“Д”字形,為須彌座無疑。武周長安三、四年(703—704)《石造三尊佛龕》,佛倚坐須彌座,有頭光,足下二帶莖的蓮花腳踏E163。藏山西省博物館唐代《釋迦五尊造像碑》,上段佛坐長方形座,下段佛坐“Д”字形須彌座。龍門石窟武周時期擂鼓臺中洞,正壁彌勒跏趺坐在疊澀的須彌座上,左右為脅侍菩薩。

        宋金時代陜西郎縣石泓寺、閣子頭石窟第6窟東前柱南面下方造像,主尊坐一上段為蓮花,下段為須彌座。長清靈巖寺宋代僧人《法定塑像》,和尚即坐上下層均為二疊澀,中間束腰塑有壺門,座底有四云紋足。麥積山石窟宋代第191龕佛坐上下各二疊澀的須彌座。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發(fā)現(xiàn)的遼代“釋迦佛坐像”,趺坐一上部為蓮花座,下部為六棱二疊澀,中間束腰為柱形,上繪十字形花紋,下又六棱二疊澀組合的座。金代的趙城藏每一卷首均附裝“釋迦說法圖”一幅,形狀如廣勝寺上寺后殿造像,佛趺坐在上段為蓮花,下段上下二層各為二疊澀,中間束腰為三格,類似壺門的須彌座。日本京都二尊院藏的南宋繪畫《凈土五祖像》中,第一祖趺坐的是寶座,座面下部分至少有三疊澀收縮,座底被第二、三祖畫像遮擋,座背后畫有背屏,放鞋的腳踏也為“且”字形須彌座式,中間束腰為長方形,畫方塊圖案。

        元代(1300年左右)《水月觀音像》,菩薩游戲坐于二疊澀須彌座上。藏傳佛教建筑中也有須彌座,如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的北京市妙應寺白塔基坐上就是二須彌座迭在一起的,正面為多棱形,上下各有四疊澀。到明代依然有此形狀的寶座,麥積山明代第25窟正壁菩薩坐像坐一具八棱柱體,每面一壺門,下部又為八邊形二疊澀的須彌座。炳靈寺第3窟明代畫《藥師佛》,佛趺坐蓮花上,蓮花下的座上下各一疊澀,中間束腰畫壺門的須彌座,呈“Д”字形,另外在該窟《說法圖》中呈“Д”字形的佛座也有不少;山西五臺山明代銅塔《五會兜率天》上部,佛坐一具“Д”字形須彌座。《天水冰山錄》(二)載明代嚴嵩之子嚴世蕃家被查抄后,清單上列有“檀香須彌座”家具,當然是一張很貴重的坐具。還有西藏唐卡《貢塘喇嘛像》,貢塘也是坐在上為蓮花、下為“Д”字形的寶座上。麥積山石窟的須彌座與敦煌壁畫及塑像須彌座并無大的差別,與其他地區(qū)佛教藝術中的須彌座大同小異。尤其是石刻和金屬鑄造的須彌座,其形態(tài)是一慣性的,壁畫中的須彌座裝飾較石刻略顯復雜,可能是因為石刻和鑄造制作難度大于繪畫的緣故。明代“萬歷青花開光人物大蓋罐”,上畫一右手持扇者即坐“Д”字形座上。四川安岳石窟明代《不空羂索觀音像》與安岳石洋鄉(xiāng)華嚴洞三圣窟右側的明代摩利支天像結跏趺坐的寶座完全相同[243,二座上部均是二疊澀,下部左右各一獸足腿,腿間形成壺門形狀,實際乃是一具四腿長凳的坐具,不是須彌座。不空羂索觀音的寶座,唐宋時期尚未見到有此種坐具。河西下觀音洞方形中心柱基座為“Д”字形,該窟明清時代可能是利用早期的洞窟繪制的藏傳密教壁畫。須彌座南方寺廟中也有。多棱柱形的須彌座在云南的西雙版納傣族的佛教寺廟中出現(xiàn)過,時代當很晚。如猛海佛寺中就有主尊趺坐在上段為蓮花,下段為八棱柱形的上下層均為二疊澀的須彌座上。明清佛教主尊的坐具,似乎有不少已經不符合佛門造像的儀軌,然而無可置疑的是束腰長凳,借鑒了須彌座的形式,對此家具史家已有定論。

        日本飛鳥時代法隆寺著名的繪有“薩埵太子舍身飼虎”的《玉蟲廚子》(607年左右)(圖8),其上下兩層的基座各為二、三疊澀,最下層的座底四面各一壺門形,與同期《橘夫人廚子》的基座形態(tài)相同。白鳳時代(645—697)的磚佛《方形磚仏三尊像》、《火頭形三尊像》,佛倚坐須彌座,兩手結定印,足下踩蓮花腳踏,其造型與北朝和隋唐造像相似。日本學者將上下有二、三疊澀的須彌座稱作“宣字座”。約繪制于奈良時代元明天皇(711年左右)的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畫《釋迦凈土》,佛結跏趺坐在須彌座(“宣字座”,圖版19)上,座底為覆蓮,二弟子、二菩薩,菩薩立于蓮座上。此時正是遣唐使來往頻繁的時期,佛座和器物上等與唐朝出現(xiàn)相似的圖案、圖像是完全合理的,這個階段正是日本大量學習和接受華夏文明的時期,但大和民族特有的先模仿后創(chuàng)新的時代尚未來臨。鐮倉時代(14世紀)的絹畫《釋迦三尊像》中的佛座較為特殊,上部為蓮花,其下為六棱二疊澀,再下每面為壺門,中間為二疊澀六棱臺,下部又上下各一層六棱形平臺,中間為六棱形每面二壺門。這與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唐宋時代紙畫《佛像》相似,佛坐上部為蓮花座,蓮花莖連接下部為二疊澀的圓臺,座底是覆蓮,蓮花與須彌合一的佛座(圖版20)。日本鐮倉時代的這種佛座為何種寶座,不好斷定。有壺門的須彌座造型,很明顯已融合了印度佛教和中原傳統(tǒng)文化兩者的內涵為一體。

        中國早期佛教藝術品上佛、菩薩倚坐寶座的坐姿,可能是影響我國由席地跽坐變垂足倚坐坐姿的重要因素,外來宗教、文化等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巨大,在坐姿上也可窺一斑。敦煌壁畫和塑像中的佛座因為成系列,上下延續(xù)千年,佛座的演變和發(fā)展有規(guī)律可循,因而對研究中國佛教藝術中的佛座造型是最難得,最便捷的資料,故此越顯得珍貴。

        (責任編輯 包菁萍)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免费|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美腿丝袜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app| 男女车车的车车网站w98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热门精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俺也去| 日本av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品av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av影院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亚洲视频不卡免费在线| 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视频|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 美腿丝袜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少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小说| 精品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多人 | 丝袜美腿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电影|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费| 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快色|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无遮挡网站| 国产一级自拍av播放|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