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姓,是我國百家大姓之一。呂姓發(fā)源于何地?目前的姓氏學(xué)者一般認(rèn)為源頭在南陽,新蔡是繼發(fā)源頭。本人認(rèn)為呂姓的真正源頭在新蔡,南陽才是呂姓的繼發(fā)源頭之一。追根求源,還得從伯夷說起。伯夷是炎帝之后,本姜姓,舜帝時任“秩宗”,即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后來因為佐大禹治水有功,于夏初被封于呂,建立侯爵呂國,稱呂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解釋說:“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可見,呂首先是伯夷的榮譽(yù)稱號,含有褒獎之義,然后才是他封地的名號。因此,學(xué)術(shù)界一致認(rèn)為,呂姓是伯夷受譽(yù)立國形成的姓。
伯夷之呂在何處,《史記》沒有指明,只說伯夷“封于呂,或封于申”,而未講明呂在何處。由于周朝時期南陽境內(nèi)有兩個相鄰的子爵小國—呂國和申國,后來一些學(xué)者便認(rèn)定伯夷之呂在南陽,于是便有了“呂姓發(fā)源于南陽”的說法;對新蔡之呂,則認(rèn)為是南陽之呂滅國后析出的東呂。事實并非如此。
新蔡之呂的來歷
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的《竹書紀(jì)年·西周地形都邑圖》載:“呂在新蔡北?!蔽鲿x司馬彪《后漢書·郡國志》:“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绷骸⒄选堆a(bǔ)注》引《地道記》釋“新蔡”條:“故古呂國?!碧啤だ罴Α对涂たh志》“蔡州”條:“新蔡縣,西北至州(汝南)一百五十里,本漢舊縣,古呂國也。”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呂者……其地蔡州新蔡是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入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qiáng)國所并,其地后為蔡平侯所居?!彼巍遁浀貜V記》、《路史》、《通志》及明《資治綱鑒補(bǔ)》,清《讀史方輿紀(jì)要》、《大清一統(tǒng)志》、《河南通志》和明、清《汝寧府志》均作此說。
清朝乾隆年間重修的《新蔡縣志》載:“夫呂胎于伯夷,允于子牙,鬯于甫侯,《詩·大雅》所謂《嵩岳》毓靈區(qū)也。旁汝墳而為侯國,樸浸溉焉?!薄霸谖籼茍蛎牡涠Y,佐禹治水有功,封呂侯于此地?!保ㄇ蹇滴跛拇虏炭h令呂民服:《大呂書院碑記》)
伯夷封呂應(yīng)是夏初,其為宋國吞并在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淪于楚在周頃王元年(前618年)。呂都位于現(xiàn)在的新蔡縣城古呂鎮(zhèn)。新蔡國都城是在呂都的基礎(chǔ)上修建的,夯土式建筑,今故城遺址猶在,周長7公里,已列為河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原古呂國境內(nèi)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城東北隅有呂侯墓群,明清以來有大呂書院、大呂中學(xué)、大呂仙莊等。
從新蔡走出的呂氏歷史名人有呂尚(姜太公)、漢高后呂雉等。其中姜太公故里在城北五十里姜寨鎮(zhèn),“姜寨春耕”是古時“新蔡八景”之一。漢高后呂雉生于新蔡,十幾歲時其父為躲避仇家報復(fù),攜家逃至單父(今山東單縣),后又轉(zhuǎn)奔沛縣。司馬遷著《史記》時由于資料殘缺,不僅把呂后父親記為單父人,而且連呂后父親的名字也不知道,只稱呂公。直至?xí)x人著《漢書舊儀》時,才考證出“呂公名文,字叔平,汝南(郡)新蔡(縣)人”。因而,明、清以來的《新蔡縣志》,均載呂雉是新蔡人。
南陽呂、申的來歷
《竹書紀(jì)年·周平王后(東周)地形都邑圖》載:“呂在南陽西?!睎|晉徐廣《史記·集解》曰:“呂在南陽宛縣西?!碧啤独ǖ刂尽?、《元一統(tǒng)志》、清《讀史方輿紀(jì)要》均轉(zhuǎn)引徐廣注語,作類似說?!洞笄逡唤y(tǒng)志》卷一百六十六:“呂城,在南陽縣西南三十里,周穆王時封呂侯于此……今南陽縣西有董呂村,即古城?!?/p>
上述“南陽之呂是周穆王時所封”的說法,與《竹書紀(jì)年》的記載相矛盾?!吨駮o(jì)年》成書時間早,如果南陽之呂是周穆王時所封,該書不會記為“呂在新蔡北?!痹摃吨芷酵鹾蟮匦味家貓D》所以記載“呂在南陽西”,只能說明,南陽之呂是進(jìn)入東周(春秋)以后的封國。況且即使南陽之呂是西周初年周穆王(前976~前923年在位)所封,也與夏初的伯夷封國相差1100多年。
筆者認(rèn)為,假如“宣王世改呂為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確有此事,南陽之呂應(yīng)是周王朝為了某種需要,在南陽地域重新設(shè)立的新的呂國。否則,為什么要“改呂為甫”呢?也有另一種可能,即南陽之呂是在進(jìn)入東周以后,周王朝為了對付楚國,在南部邊境另行設(shè)立的呂國,類似于南陽申國的受封情況。但不管實際情況如何,南陽之呂決不是伯夷的封國。
兩個相關(guān)問題的基本結(jié)論
由上述關(guān)于新蔡之呂和南陽之呂的來源可以得出結(jié)論:
一、伯夷之呂在新蔡不在南陽,新蔡之呂不是南陽之呂滅國之后析出的東呂。因為南陽之呂比伯夷生活的年代晚了1300多年,也即新蔡之呂比南陽之呂早得多。南陽之呂公元前688年滅于楚,新蔡之呂公元前666年滅于宋,彼此滅國時間僅僅相差32年。當(dāng)時,新蔡之呂屬周王室統(tǒng)治,直到南陽之呂滅國70年后的公元前618年,才淪入楚的勢力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楚國雖有“滅國不絕祀,徙亡國之君食邑它處”的慣用做法,但絕不可能將滅國之君徙封于它的勢力范圍之外。而亡國之民即使逃亡之后為了紀(jì)念故國以國為姓,也不可能在周王室的地盤上再復(fù)制一個新的呂國來。在當(dāng)時,封國的權(quán)力只有周王室才有。雖然楚國的勢力在不斷壯大,但它對自己所吞并的周朝小國稱邑不稱國。如公元前493年新蔡第二次淪為楚地后,楚稱之為新蔡邑,而不稱為新蔡國。退一步講,假如當(dāng)時確有大量的南陽呂民逃到新蔡地盤,周王室又確實想在新蔡地盤上重置呂國,那么,這個始封于新蔡之呂(即所謂“東呂”)的人應(yīng)該有名有姓,可為什么所有的史籍都沒有提及呢?這也與新蔡大呂亭是夏文化遺址而非春秋文化遺址的考古結(jié)論相悖。
實際情況可能是,西周時期在呂侯入朝作司寇之后,新蔡之呂因國內(nèi)無君,日漸衰微,在諸侯國中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小,而呂侯因為編寫《呂刑》有功,周宣王為了加強(qiáng)對南部邊境的統(tǒng)治,就把謝邑西邊的一塊地方加封給呂侯,成為一個新的子爵呂國。筆者認(rèn)為,南陽之呂有可能是周宣王時加封給呂侯的南呂,曾經(jīng)與新蔡之呂并存于世200多年,其影響后來逐步超過了新蔡之呂,但新蔡之呂決非南陽之呂滅國之后析出的東呂。
二、姜子牙故里在新蔡,而不是其他地方。姜子牙又名呂尚,是呂姓的第一位名人?!妒酚洝R太公世家》云:“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苯友郎钣诠?1世紀(jì),那時只有一個呂國,即后來為蔡平侯所居的新蔡之呂,也即伯夷的封地。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nóng)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岳,為諸侯伯,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睋?jù)唐朝官助重修《陽夏謝氏淵源世系圖》載,炎帝第十四世孫為共工,第十七世孫為伯夷,第五十二世孫為呂尚。這更加印證了呂尚與伯夷是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
至于一些史籍把姜子牙說成是宛(南陽)人、汲(衛(wèi)輝)人、莒(日照市東港區(qū))人、許(許昌)人,都有可疑之處,南陽之呂的封國時間比姜子牙的出生時間晚了200年左右,姜子牙怎么會“以國為氏,故名呂尚”?莒子國是周武王時的封國,比姜子牙出生年代晚了近百年,且莒、呂音義不同,姜子牙何能“以國為氏”?實際上,此說是根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及“或曰隱于東海之濱”附會而來的。而“東海上”泛指“東夷之土”(徐廣:《史記·集解》),即當(dāng)時“淮夷”生活的黃淮中下游地區(qū),并非專指東海之濱。而新蔡古時多水,到處湖泊相連,正屬“東夷之土”。傳說伯夷的父親皋陶當(dāng)時就是東夷的部落首領(lǐng),后來做了舜的典獄長。“或曰隱于東海上”,“隱”于不等于“生”于東海。至于“許人”說,僅見于許仲琳所編《封神演義》,純屬小說家言,不足憑信。“汲人”說雖有《汲冢竹書》(姜子牙)“魏之汲邑人”可資為憑,但因與呂國毫無關(guān)系,且該書成書年代與姜太公生活年代相差八九百年,疑系根據(jù)傳聞所記,并不可靠。因而,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說:“(汲縣)城西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有太公廟,廟側(cè)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姜太公故里也。”當(dāng)時,《汲冢竹書》已出土,又有后漢《太公碑記》言之鑿鑿,可酈道元“不畏浮云遮望眼”,僅以“相傳”表述之。
目前有學(xué)者認(rèn)為:新蔡是姜子牙的出生地,日照是姜子牙的隱居地,衛(wèi)輝是姜子牙的成就地(牧野之戰(zhàn)),臨淄(封地營丘)是姜子牙的歸宿地。而南陽、許昌與姜子牙生平并無特別關(guān)系。
至于姜子牙出生的具體地點,在新蔡只有姜寨一說。該鎮(zhèn)歷史上一直為新蔡所轄,直到新中國建立后才劃歸臨泉縣。2005年年底,臨泉縣成立了“姜子牙文化研究會”。近年來出版的《中國縣市概況》、《安徽人物大辭典》,均將姜子牙列為“臨泉姜寨人”,姜子牙還被選入“安徽名人館”。因姜寨過去屬于新蔡,現(xiàn)在屬于臨泉,所以姜子牙故里臨泉說、新蔡說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但呂姓發(fā)源地仍以新蔡說為正。
————————————————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蔡縣文聯(lián)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