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中國佛教禪宗定祖之爭

        2008-01-01 00:00:00李文生
        敦煌研究 2008年3期

        內(nèi)容摘要:本文收集了現(xiàn)能見到的各種有關(guān)禪宗的傳法世系,并對各種傳法世系中的六祖和七祖做了詳細(xì)的辨證,也對六祖、七祖之爭的實質(zhì)做了進(jìn)一步分析。

        關(guān)鍵詞:禪宗傳法世系;“六祖”;“七祖”;定祖之爭

        中圖分類號:G256.1;B946.5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3-0086-07

        眾所周知,慧能世稱中國禪宗六祖,這已為中國佛教史和近世研究者所公認(rèn)。然而新近讀《珪和尚紀(jì)德幢》時,竟知該幢中提出了中國禪宗傳燈史上又一個傳承世系表,即法如大師為禪宗六祖,元珪和尚為禪宗七祖,且禪宗六祖、七祖還不僅這兩個,現(xiàn)據(jù)所知資料介紹如下。

        一 禪宗傳法世系中所見的六祖和七祖

        1 《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少林寺東1公里處法如塔)(法如638—689年,碑立于唐永昌元年,即689年)載:

        南天竺三藏法師菩提達(dá)摩紹隆此宗,武步東鄰之國,傳日神化幽跡。入魏傳可,可傳璨,璨傳信,信傳忍,忍傳如。當(dāng)傳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傳哉!

        由此看來,法如明確宣稱自己死后,無接法弟子可傳。

        該碑的傳承列表于下: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

        2 《導(dǎo)凡趨圣心訣》(敦煌遺書P.3559及P.3664)載:

        初,菩提達(dá)摩以次傳惠可,惠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大師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傳弟子道秀等。

        道秀是否為神秀,尚不可妄斷。其系譜為: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道秀……

        3 《傳法寶記并序》(唐杜朏撰巴黎藏敦煌遺書)所列傳法順序為: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神秀

        神秀是否師從法如,待考證。

        4 《唐中岳東閑居寺故大德珪和尚紀(jì)德幢》(現(xiàn)存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元珪644—716年,幢立于唐開元十三年,即725年)載:

        自達(dá)摩入魏,首傳惠可,可傳璨,璨傳信,信傳忍,忍傳如,至和尚(元珪),凡歷七代,皆為法主,異世一時。

        眾多求法弟子中,惟有李元珪自稱是法如的嫡傳弟子。

        該幢的傳承世系為: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元珪

        5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金石萃編》卷77,唐裴凗撰文,碑立于唐開元十六年,即728年)云:復(fù)有大師諱法如,為定門之首,傳燈妙理。弟子惠超,妙思奇拔,遠(yuǎn)契元蹤;文翰煥然,宗途易曉。

        6 《楞伽師資記》(敦煌遺書,唐凈覺撰于唐景龍二年,即708年或約于唐開元八年,即720年)所列傳承順序為:

        7 《大唐故大智禪師碑銘并序》(《金石萃編》卷81,大智禪師即義福658—736年,碑立于唐開元二十四年,即736年)載:

        禪師法輪始自天竺達(dá)摩。大教東流三百余年,獨(dú)稱東山學(xué)門也。 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遞相印屬,大通之傳付者河?xùn)|普寂與禪師二人,即東山繼德七代于茲矣。

        該碑之師承世系如下: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大通(即神秀)—(普寂)(義福)

        8 《唐大證禪師碑》(《金石萃編》卷95,大證禪師即曇真703—763年,碑立于唐大歷四年,即769年)載:

        始自達(dá)摩傳惠可,可傳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大通,大通傳大照,大照傳廣德,廣德傳大師,一一授香,一一摩頂,相承如嫡,密付法印。

        此碑傳承世系如下: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大通(即神秀)—大照(即普寂)—廣德—大師(即大證)

        9 《大照禪師碑》(《全唐文》卷262,大照禪師即普寂651—739年)載:

        吾受托先師,傳茲密印。遠(yuǎn)自達(dá)摩菩薩導(dǎo)于可,可進(jìn)于璨,璨踵于信,信傳于忍,忍授于大通(神秀),大通貽于吾,今七葉矣。

        此碑傳承順序為: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普寂

        10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宋高僧傳》卷8,慧能638—713年)載: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師轉(zhuǎn)相付授,豈徒爾哉?嗚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懸絲,小子識之?!?/p>

        (神)會于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神)會序宗脈,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盡圖績其影。

        慧能傳所載的傳法世系順序如下: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11,《唐蘄州東山弘忍傳》(《宋高僧傳》卷8,弘忍601—674年)載:

        初,忍于咸亨初(按:應(yīng)為唐龍朔元年較為可信)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慧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陽。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宗自茲始矣。

        《弘忍傳》明確稱弘忍將法衣授給慧能,慧能受法服后到嶺南韶陽弘揚(yáng)頓悟法門。神秀未受法衣到北方荊門、洛陽倡行漸悟法門。禪宗南北二宗自此開始。

        慧能既受法衣,理所當(dāng)然地應(yīng)是弘忍的法嗣,亦即禪宗六祖。

        12 《歷代法寶記》(唐無住編,唐肅宗上元元年即760年成書,760年)所列傳法世系為: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13 《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定祖圖》(北宋契嵩著,成書于1061年)所列傳承世系均為: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14 《唐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金石萃編》卷114,圭峰禪師即宗密780—841年,碑立于唐大中九年,即855年)載:

        自迦葉至達(dá)摩,凡二十八世。達(dá)摩傳可,可傳璨,璨傳信,信傳忍為五祖,又傳融為牛頭宗;忍傳能為六祖,又傳秀為北宗;能傳會為荷澤宗,荷澤于宗為七祖,又傳讓,讓傳馬,馬于其法為江西宗;荷澤傳磁州如,如傳荊南張,張傳遂州圓,又傳東京照,圓傳大師,大師于荷澤為五世,于達(dá)摩為十一世,于迦葉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該碑傳法世系順序為:

        15 《唐凈藏禪師身塔銘》(《金石萃編》卷87,凈藏675—746年,塔建于唐天寶五年,即746年)載:

        師乃如如生象,空空烈跡??伞㈣?、信、忍,宗旨密傳;七祖流通,起自中岳。師亦心苞萬有,慧照五明;為法侶津梁,作禪門龜鏡。于是化流河洛,屢積歲辰;不憚劬勞,成崇圣教。

        凈藏禪師先從師道安,后從師慧能;回避了誰是六祖,而稱凈藏為七祖。

        該塔銘的世系傳承為: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凈藏

        16 《大唐東都荷澤寺歿故第七祖國師大德于龍門寶應(yīng)寺龍首腹建身塔銘并序》(現(xiàn)存洛陽市文物工作一隊,神會684—758年,塔銘刻于唐永泰元年,即765年)載:

        門人比丘慧空撰。粵自佛法東流,傳乎達(dá)摩,達(dá)摩傳可,可傳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能傳神會,宗承七葉,永播千秋……有皇唐兵部侍郎宋公諱鼎,迎請洛城,廣開法眼。樹碑立影,道俗歸心;宇宙蒼生,無不回向……享年七十有五,僧臘五十四夏,于乾元元年五月十三日荊府開元寺奄然坐化……有廟堂李公嗣虢王,再迎尊顏于龍門……永泰元年歲次乙巳十一月戊子十五日壬申入塔。門人比丘法璘書該塔銘的傳承譜系為:

        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會

        二 關(guān)于禪宗六祖之辨證

        從以上15條有關(guān)禪宗六祖的史料來看,稱弘忍為六祖者僅一條,稱法如為六祖者有五條,稱神秀為六祖者有三條,稱慧能為六祖者有六條。我們通過史實的辨別分析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

        弘忍六祖說見《楞伽師資記》一書。該書是弘忍的弟子玄賾之弟子凈覺所作,以《楞伽經(jīng)》為禪法宗旨,記載自南朝宋至初唐8代13人的傳承思想。求那跋陀羅(中天竺僧人,南朝宋人華)是《楞伽經(jīng)》的譯者,故將他視為禪宗第一世,用以體現(xiàn)《楞伽經(jīng)》在這一系統(tǒng)的崇高地位,依據(jù)《楞伽經(jīng)》,將菩提達(dá)摩定為二世,惠可為三世,僧璨為四世,道信為五世,弘忍為六世,弘忍的弟子玄賾(撰《楞伽人法志》)、神秀、慧安三人定為七世,神秀的弟子普寂、義福、景(亦作敬)賢、惠(亦作慧)福為八世,這8代13人皆是尊奉《楞伽經(jīng)》并依此為立論依據(jù)?!独阗熧Y記》中充滿著爭斗和排擠。其一,該書從不提得袈裟(即法嗣)的慧能;其二,慧能和神秀本是同學(xué),又都是弘忍祖師的高足,是書只提弘忍的弟子神秀、玄賾、慧安三人,弘忍的其他弟子慧能、智詵、義方、法如等七人皆被排除,因前三人曾做過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的國師,名聲權(quán)勢均顯赫一時,故被尊為七世;其三,凈覺是玄賾的弟子,他寫《楞伽師資記》的目的在于爭當(dāng)玄賾的法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和地位,以上事實充分說明《楞伽師資記》是記述初期禪宗尤其禪宗北宗傳承的,是排擠南宗禪宗正統(tǒng)地位的,純是為宗派斗爭的需要應(yīng)運(yùn)而生的佛教史傳作品。

        法如六祖說見《法如禪師行狀》、《導(dǎo)凡趨圣心訣》、《傳法寶記》、《珪和尚紀(jì)德幢》、《皇唐少林寺碑》?!秱鞣▽氂洝肥翘迫硕艝F撰,記述北宗禪的菩提達(dá)摩等禪師的傳略、禪學(xué)思想以及北宗禪的傳承譜系。此書所列北宗禪的傳承世系為:菩提達(dá)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神秀。禪宗自五祖弘忍以下南北分歧,北宗以神秀為六祖,南宗以慧能為六祖,均自詡己為正統(tǒng),各序師承。杜朏則于弘忍和神秀之間增加其師法如,乃是杜朏為了宣揚(yáng)北宗師承和效法尊師,故將其師法躋于神秀之前。這不難看出杜朏的良苦用心。按照傳統(tǒng)禪宗的傳法世系,弘忍為五祖,世所公認(rèn),可弘忍圓寂后,南北兩宗法統(tǒng)之爭如火如荼,杜肋則用《傳法寶記》編撰傳法世譜的方式與南宗六祖慧能一派爭奪禪宗正統(tǒng)地位的。

        《法如禪師行狀》提出了有關(guān)禪宗六祖的第一個傳承系列,稱法如為禪宗六祖,但是《宋高僧傳》卷8《弘忍傳》記云:“(弘忍)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陽。”這里明確地說明了禪宗五祖弘忍付法(東山法門)服(袈裟)于慧能,根本沒有提及法如??疾於U宗諸傳燈史,大抵多言甚至可以說皆稱慧能受法服,弘忍不但傳法給慧能,而且還付給他一件從初祖達(dá)摩至五祖弘忍歷代祖師相傳下來的袈裟(信衣),以為物證,此稱傳衣?;勰芤院?,衣止不傳,這已為傳統(tǒng)所公認(rèn)。至于《法如禪師行狀》所云“(弘)忍傳(法)如”,乃是弘忍死后14年,唐永昌元年(689)法如圓寂后,法如一派弟子們?yōu)榱颂Ц咦饚煼ㄈ缭诙U宗中的地位和名聲,而編排的以其師法如為六祖的中國禪宗史上第一個傳法世譜。

        《珪和尚紀(jì)德幢》是元珪的弟子、大敬愛寺沙門智嚴(yán)撰文。該幢亦云“(弘)忍傳(法)如”,即法如為禪宗六祖,但《宋高僧傳》卷8《弘忍傳》中只字未提弘忍傳法給法如這件事,反倒明確記載了“(弘忍)乃以法服付慧能”。這可謂有史可證,有據(jù)可查。從禪宗諸傳燈錄來看,大抵皆言六祖為慧能,未嘗稱法如為六祖的。稱法如為六祖者,乃法如一派徒子徒孫為了宣揚(yáng)北宗師承和抬高本門派聲望而編排的傳法系統(tǒng),

        神秀六祖說見《大智禪師碑》、《大照禪師碑》和《大證禪師碑》?!洞笾嵌U師碑》系唐朝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撰文。大智禪師即義福,從神秀學(xué)北宗禪法,為北宗神秀禪門之杰。據(jù)《舊唐書》卷99、《新唐書》卷129《嚴(yán)挺之傳》、《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16載:嚴(yán)挺之平素歸心釋典,師事惠義。開元(713—741)末惠義卒,挺之服麻送于龕所,臨終前遺令葬于大智禪師義福身塔左側(cè)。《宋高僧傳》卷9《義福傳》則稱義福卒,葬于伊闕龍門奉先寺之北岡,“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由此可見嚴(yán)挺之迷溺佛法之深。嚴(yán)挺之為其恩師義福撰寫碑文,一則為表彰恩師義福之功德;二則宣揚(yáng)北宗師承:達(dá)摩為初祖……大通(神秀)為六祖,普寂、義福為七祖;三則為其師義福的北宗禪張目。由此可見嚴(yán)挺之在《大智禪師碑》中提出了一張禪宗傳承表,其目的是主張立神秀為禪宗六祖。此乃禪宗門派相爭之碑文也。《大證禪師碑》系唐朝詩人王維之弟、宰相王縉撰文,書法家徐浩書丹。大證禪師即曇真,先從師長老大照禪師普寂,后從廣德大師學(xué)北宗禪法。據(jù)《舊唐書》卷118、《新唐書》卷145《王縉傳》云:王縉好佛尤甚,造佛寺無窮,常以果報說代宗;大歷四年(769),王縉妻卒,舍宅為寺,奏其額曰寶應(yīng),度僧30人住持。該碑文又云:“(王)縉嘗官于登封(今河南省登封市),因?qū)W于大照(普寂),又于廣德素為知友,大德(大證)弟子正順即十哲之一也,視縉猶父。”由此可見王縉于登封為官時,嘗出入佛門并與嵩岳佛寺名僧大德研習(xí)佛法,結(jié)為知友。普寂和義福是北宗神秀的兩大傳法門人,普寂又是王縉的老師,普寂的接法弟子廣德與王縉又是知友。由此足以說明王縉雖為俗世官吏,確與佛門結(jié)緣綿長且甚深。為了表彰其師和師兄弟以及抬高北宗神秀禪法的名望地位,特撰碑誄,并編排北宗禪的傳法順序,為北宗禪張目。

        中國禪宗付衣傳法凡六世,即初祖達(dá)摩,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為東土(中國)禪宗六祖。自六祖慧能以后只傳法不傳衣。此乃禪宗六世定祖之說之大概,亦為中國佛教史和學(xué)術(shù)界所公認(rèn)。人們一講到禪宗六祖,便說“南能北秀”,這是因為中國佛教禪宗傳到五祖弘忍以下,宗風(fēng)派性暢行,分為南北兩支,即弘忍的兩位高足弟子慧能與神秀分為南北二宗。以慧能為代表的一支,主張頓悟,以禪宗正統(tǒng)自居,當(dāng)初活動的地區(qū)在南方,被稱為南宗;另一支以神秀為代表,主張漸悟,利用政治權(quán)勢大為流行,因活動地區(qū)主要在北方,被稱為北宗。由于慧能所倡導(dǎo)的修行方法簡易速成,不需要長期修行,不用學(xué)習(xí)艱澀深奧的佛教經(jīng)典以及繁瑣的佛教哲學(xué)思辨,而靠靈性豁然省悟禪性,在瞬間即可領(lǐng)悟佛理,忽然覺悟,立即成佛。因此南宗的頓悟教義受到人們的歡迎,再加上慧能的弟子們在各地的大力傳弘,于是使慧能為代表的南宗禪法逐漸成為禪宗的正統(tǒng),后來慧能的南宗日益隆盛,傳承不絕;神秀的北宗日漸冷落,數(shù)傳絕嗣。最后慧能的簡捷方便的頓悟修行的南宗取代了神秀的繁瑣累世漸悟修行的北宗,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和代表。

        慧能的禪學(xué)思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偉大變革,對中國唐朝以后的佛教和宋明理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因此,尊慧能為禪宗六祖,認(rèn)為他是中國禪宗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這已為世所公認(rèn),毋庸置疑。

        三 關(guān)于禪宗七祖之辨證

        禪宗七祖說,牽涉神秀、普寂、元珪、凈藏、神會等5人。從以上15條禪宗傳法世系來看,稱神會為七祖者有兩條,稱神秀為七祖著有兩條,稱凈藏為七祖者有一條,稱普寂為七祖者有三條,稱元珪為七祖者有一條。我們通過對佛教史籍的辯析考證就不難了解其中的緣由。

        神秀七祖說,見《傳法寶記》和《楞伽師資記》?!秱鞣▽氂洝诽迫硕爬咦T摃诰幣疟弊诙U師承順序時,杜朏為了表彰尊師法如,故在五祖弘忍與神秀之間增加其師法如,于是法如便為六祖,神秀為七祖。弘忍諸弟子中佼佼者有慧能、神秀、慧安、智詵、法如,他們五人同師事弘忍,本是師兄弟,況且法如聲稱他沒有接法的弟子,《法如形狀》:“當(dāng)傳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傳哉!”,言之鑿鑿,信史可證,豈能有神秀師從法如之說?這顯然是法如一派僧俗弟子們門戶之見所列的傳承世譜?!独阗熧Y記》尊神秀為七祖。該書所編排的北宗傳承世譜也是禪宗門派斗爭的產(chǎn)物。

        普寂七祖說,詳見前面神秀六祖說之《大智禪師碑》和《大證禪師碑》,此不贅述。

        元珪七祖說,僅見于《珪和尚紀(jì)德幢》。該幢是元珪弟子、大敬愛寺沙門智嚴(yán)敘文。幢文云:“自達(dá)摩人魏,首傳惠可,可傳璨,璨傳信,信傳忍,忍傳如,至和尚(元珪),凡歷七代,皆為法主,異世一時?!蔽闹性曅Q自己是法如的接法弟子即七祖。但《法如禪師行狀》稱自己無接法弟子。孰是孰非,尚難判定?!东暫蜕屑o(jì)德幢》又載元珪在唐垂拱二年(686)曾于少林寺聽法如禪師開講禪要后,大通心要,唐永昌元年(689),法如死后,元珪南下荊州當(dāng)陽玉泉寺,從師神秀,旋即返回嵩陽?!端胃呱畟鳌肪?《元珪傳》卻未提及元珪師事法如、神秀以及受其禪法,而是記述他和嵩山神討論佛法并為嵩山神授戒的神奇故事。由上來看,可能北宗法如一派當(dāng)時聲威高強(qiáng),為了依傍名僧大德及追敘師承,元珪的門人智嚴(yán)、仁素等將尊師元珪自詡為禪宗七祖。這顯然是為了皈依法如門派而編排的傳法定祖之說而已。

        凈藏禪師七祖,說僅見于《凈藏禪師塔銘》。凈藏先至中岳會善寺禮謁老安(又稱道安、慧安)禪師,親承咨問,十年有余。大師圓寂后,凈藏遂往韶郡,求法于慧能;后又到荊南,尋睹大師,親承五載,獲慧能認(rèn)可,付法傳燈。凈藏求法習(xí)禪功底之深,佛學(xué)造詣之高,深得慧能大師認(rèn)可和贊許,并授以佛法相傳,但是,《宋高僧傳》卷8、《景德傳燈錄》卷5《慧能傳》及《六祖壇經(jīng)》等均未提及此事。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凈藏先后師事老安和慧能,曾把南宗禪傳人嵩岳,兼功禪宗兩宗。當(dāng)時禪宗兩宗關(guān)于正統(tǒng)和六祖之爭水火不容,勢不兩立,使凈藏?zé)o可奈何,所以他回避了誰是禪宗六祖的問題,而自稱為七祖。

        神會七祖說,見《神會塔銘》和《圭峰禪師傳法碑》。神會先師從神秀學(xué)習(xí)禪法,后參拜慧能得禪法之精奧,并得到慧能的臨終授記?;勰芩篮?,神會在洛陽大力宣傳慧能學(xué)說。自稱為慧能嫡傳的神會,曾在滑臺(今河南省滑縣)大肆宣揚(yáng)五祖弘忍傳法給慧能之事;竭力主張自達(dá)摩至慧能的六世傳衣付法世系;并以慧能嫡系派的身份,與北宗代表人物展開激烈的辯論,抨擊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傳承是傍,法門是漸”,不是禪宗的正統(tǒng),而稱自己的“師承是正,法門是頓”。神會后遭北宗暗算,被趕出京城及至貶遷。神會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赫赫功勞。叛亂平定后,唐肅宗以神會有功,召神會入內(nèi)道場供養(yǎng),極盡禮敬;又于洛陽重建荷澤寺供其居住。神會得到朝廷的助力,禪宗南宗頓門大盛,禪宗北宗漸門從此衰落不振。唐德宗貞元二年(796),朝廷敕立神會為禪宗第七代祖師。一場禪宗正傍、嫡庶之爭,到此宣告結(jié)束。鑒于神會在禪宗發(fā)展史上的貢獻(xiàn),結(jié)合中國佛教傳統(tǒng)說法以及學(xué)者公認(rèn),神會當(dāng)推為禪宗七世祖師,毋庸置疑。

        四 禪宗定祖之爭之始末

        1 南北二宗對立相持時期

        神秀師事五祖弘忍,甚得弘忍賞識,在慧能受法衣以前,神秀已是弘忍的繼承人。弘忍死后,神秀到當(dāng)陽山玉泉寺傳法,倡漸門之說,學(xué)人很多。

        弘忍去世后約30年間,東山法門為武則天所尊崇。久視元年(700),武則天迎請神秀到洛陽、長安弘法,并向神秀親加禮拜。神秀北上后的六年間,備受王公士庶尊敬,被譽(yù)為“兩京(長安和洛陽)法主”、“三帝國師”。神秀年事已高,中宗令其弟子普寂代師統(tǒng)其法眾。神秀和二弟子普寂、義福在北方弘傳漸悟法門,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特殊推崇,北宗大行于北方。

        慧能師事五祖弘忍,得弘忍贊許,并授禪法和法衣,回到嶺南隱匿于山林中避難16年,后來又回到廣東韶關(guān)曹溪寶林寺弘傳頓悟法門,與北方占有勢力的神秀形成對峙的局面。

        武則天和唐中宗都曾詔見慧能人京,均辭,“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宋高僧傳》卷8《慧能傳》)。唐中宗又詔慧安、神秀二師人內(nèi)道場供養(yǎng),并向其詢問禪法,安、秀二師推讓說:“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這說明當(dāng)時神秀一系和慧能一系還未見有何爭論,正如《宋高僧傳》卷8《神秀傳》所說:“初,(神)秀同學(xué)(慧)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互得發(fā)揚(yáng)無私于道也……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庇捎谶@時南北二宗還沒有大的爭論,矛盾還沒尖銳化,故謂南北二宗的對立相持時期。

        2 南北二宗抗辯決勝時期

        六祖慧能去世后約20年間,北方中原盛行神秀的北宗學(xué)說,聲勢浩大。神秀的北宗禪上升為官禪,普寂以神秀為達(dá)摩的正統(tǒng),稱自己為神秀的繼承人。當(dāng)時北宗所立的法統(tǒng),無人敢加懷疑。

        自稱為慧能嫡傳的神會,為了弘揚(yáng)南宗頓悟思想,爭得南宗在禪宗中的正統(tǒng)地位,冒著生命危險北上,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在滑臺(今河南省滑縣)與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崇遠(yuǎn)展開辯論。他先聲奪人,樹立慧能的南宗,抨擊神秀的北宗,大力宣說普寂禪宗(北宗)與南宗之別,說明南北二宗宗旨、所修禪法、修行程序及傳法世系等皆所不同。同時大力宣揚(yáng)五祖弘忍傳法衣給慧能,不曾傳法給神秀,并力主從達(dá)摩至慧能,六代相傳,連綿不絕,達(dá)摩祖師六代傳下來的袈裟至今仍在南方曹溪,故慧能的南宗即是正統(tǒng)。神會又以慧能嫡傳的身份,竭力攻擊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傳承是傍,法門是漸”,并非是禪宗的正統(tǒng),而慧能才真正是達(dá)摩相傳下來的禪宗正統(tǒng),堪稱為第六代祖師(以上見神會《菩提達(dá)摩南宗定是非論》)。由于神會的大力弘揚(yáng),為慧能南宗的傳播和發(fā)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而神秀的北宗則門可羅雀,日漸衰落。“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及神會至,漸修之教蕩然,普寂之門衰歇?!?見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當(dāng)時南北二宗對立已經(jīng)形成,“頓漸門下相見如仇敵,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從此,南北二宗的界限更加分明,爭論也更加激烈,普寂、神會各立神秀、慧能為六祖,南北二宗紛爭也由此產(chǎn)生。自此,南方慧能一系被稱為頓宗,北方神秀一系被稱為漸教,歷史上所謂的“南能北秀”、“南頓北漸”之說即肇始于此。

        天寶四年(745),神會應(yīng)兵部侍郎宋鼎之請,人東都洛陽荷澤寺。此時普寂、義福已先后去世,幾乎無人出來抗?fàn)?,由于神會大力弘揚(yáng)南宗頓悟法門,“南北二宗始判,人謂‘方遮普門之光,漸沒秀師之道’”(宗密《略傳》),于是曹溪頓悟法門大播于洛陽,進(jìn)而流行于天下?!毒暗聜鳠翡洝肪?《神會傳》亦云:“天寶四年方定兩宗,乃著《顯宗記》,盛行于世。”說的也是這件事。天寶八年(749),神會于洛陽荷澤寺為慧能立影堂,宋鼎為之撰文立碑;又序宗脈,震旦凡六祖,盡圖繢其影,太尉房琯為作《六葉圖》(《宋高僧傳》卷5《慧能傳》及卷8《神會傳》)。

        神會非難北宗領(lǐng)袖普寂,竭力反對北宗的漸悟說,因而引起一些人的疑懼,遭到北宗的仇視,神會曾三次被謀殺,但都得以幸免。天寶十二年(753),普寂的俗弟子御史盧奕,誣告神會在洛陽聚眾滋事,形跡可疑,不利朝廷,于是神會被逐出京師。神會被唐玄宗流放的兩年間,輾轉(zhuǎn)弋陽、武當(dāng)、襄陽、荊州等地,沒有安居傳教的機(jī)會。這是北宗排斥南宗的陰謀,是北宗對神會的報復(fù),表示北宗在政治上有勢力。神會忍辱負(fù)重,歷盡坎坷,雖然過著顛沛流離的貶逐生活,但他弘揚(yáng)南宗禪的志向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聲望反而大振。

        神會被逐的第三年即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fā),兩京陷落,玄宗避難逃到四川。為平定叛亂,朝廷需要大批軍費(fèi)開支。這時財政極度困難,于是朝廷請神會公開設(shè)戒壇度僧尼,把度僧尼收到的“香水錢”全部用來支援軍費(fèi),這對唐軍收復(fù)兩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安史之亂平定后,唐肅宗以神會有功,將其詔人宮中供養(yǎng),極盡禮敬;敕于洛陽重建神會曾居住過的荷澤寺,并使其居住,所以時人稱他弘揚(yáng)的禪宗為荷澤宗,稱他為荷澤大師。神會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南宗頓門大盛于洛陽,北宗漸門從此衰落不振。神會死后38年,即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唐朝廷敕封神會為禪宗七祖。最后,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南宗終于成為禪宗的正統(tǒng),中國佛教史上禪宗南北二宗的一場爭奪正統(tǒng)地位的斗爭,到此宣告結(jié)束。

        五 禪宗定祖之爭之簡括

        禪宗定祖之爭由來已久,約始于唐龍朔元年(661),一說咸亨三年(672),慧能赴黃梅東山被定為嗣法人之時,止于唐貞元十二年(796)唐德宗欽定神會為禪宗七祖,凡135年。前期自唐龍朔元年至開元二十二年(661—734),為兩宗對立相持階段,約73年;后期自唐開元二十二年至貞元十二年(734—796),為兩宗抗辯決勝階段,約62年。

        禪宗南北兩宗定祖之爭的目的是爭正統(tǒng),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要以正(嫡)滅傍(庶),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是以庶滅嫡,最后是南宗戰(zhàn)勝北宗?;勰茈m創(chuàng)禪宗頓悟禪法,但在其生前,南宗并未成為禪宗的正統(tǒng),后經(jīng)神會等人的大力弘揚(yáng),才使南宗頓悟法門得以盛行天下,并使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tǒng)。

        禪宗南北二宗之矛盾,從表面看起端于弘忍秘密授法衣給慧能,引起有得衣資格的神秀的不滿;從實質(zhì)來看,則是南北二宗在教義上的分歧,南宗主張頓悟,北宗主張漸悟。

        禪宗南北二宗矛盾的表現(xiàn)形式,此舉下面幾個特別的例子來說明。

        1 爭奪袈裟

        禪宗主張師徒傳授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不立語言,傳法時禪師還需將達(dá)摩傳下來的一件袈裟傳給嗣法弟子,即以此袈裟作為傳法的信物付給接法者。禪宗自達(dá)摩開始,袈裟只傳一人,得衣者即為法嗣。在慧能得袈裟前,神秀已獲得衣資格。后因弘忍臨時改變法嗣,將袈裟秘密授給慧能,這就引發(fā)了南北二宗曠日持久地爭奪袈裟和互相排擠。

        2 各序師承

        用編家譜的方法和借權(quán)勢來編排各自的傳法譜系,以示自己出于某大師的門下,或是某大師的嫡傳。如北宗《法如禪師行狀》、《導(dǎo)凡趨圣心訣》、《傳法寶記》、《珪和尚紀(jì)德幢》、《楞伽師資記》、《大通(神秀)禪師碑》、《大照(普寂)禪宗碑》、《大智(義福)禪師碑》、《大證(曇真)禪師碑》等佛教史傳和碑刻,皆記述禪宗北宗的傳承,只宇不提得袈裟(即法嗣)的南宗慧能等人,用以排擠南宗出禪宗的正統(tǒng)地位。反之亦然,如《弘忍傳》、《慧能傳》、《景德傳燈傳》、《歷代法寶記》、《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定祖圖》、《圭峰禪宗傳法碑》、《神會塔銘》等佛教文獻(xiàn)和碑刻,皆記述南宗的傳承世系。

        3 依附政治

        佛教與政治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問題,它包含著政治對佛教的利用和佛教對政治的依附。封建統(tǒng)治者出于其利益的需要,從政治上對佛教加以利用,使其成為維持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輔助工具。反之,佛教要想得到發(fā)展,就必須依靠統(tǒng)治者的支持。東晉僧人釋道安為迎合統(tǒng)治者的需要,在總結(jié)佛教發(fā)展的經(jīng)驗時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舉。”北魏僧人法果提出“現(xiàn)在的皇帝就是當(dāng)今的如來”,拜皇帝等于拜佛,從而使佛教依附于統(tǒng)治者,這種思想被北朝佛教長期繼承下來了。這清楚地說明了佛教對統(tǒng)治階級的依附關(guān)系,即佛教本身必須依靠統(tǒng)治者的力量來達(dá)到它推行教義和牟取僧侶特權(quán)的目的。這一原則,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盛衰的發(fā)展定律。

        在禪宗發(fā)展史上,我們可以充分看到其與統(tǒng)治階級的復(fù)雜關(guān)系。北宗神秀受到武則天的召見,迎入宮中,受到很高的禮遇,北上后的六年中,被譽(yù)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北宗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推崇,在北方得到了廣泛發(fā)展,并被稱為官禪?;勰艿哪献趧t一直在南方山林和平民中活動。據(jù)說北宗的俗弟子到嶺南做官,曾磨掉南宗的傳法世系碑文,使禪宗的正傍關(guān)系湮沒無聞,不為世人所知。自稱為慧能嫡傳的神會,為弘揚(yáng)慧能的南宗禪,冒著生命危險北上,三次遭到謀殺,都得以幸免。后來又遭到普寂俗弟子御史盧奕的誣告,神會遭貶流放,兩年之間轉(zhuǎn)遷四處,使其備受苦難,無安居傳教的機(jī)會,此是北宗依靠統(tǒng)治者的支持排斥南宗所致,這說明北宗依附政治有勢力,而南宗則沉寂于嶺南之地。安史之亂時,神會應(yīng)朝廷之請,設(shè)戒壇度僧尼,把度僧尼收到的“香水錢”用來充實軍費(fèi)平定了叛亂,得到了唐肅宗、德宗的尊崇,敕立神會為禪宗第七祖。神會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慧能的南宗頓門大盛,神秀的北宗漸門從此衰落,數(shù)傳而絕嗣。

        誠如上述諸原因,所以禪宗自五祖弘忍以后傳法定祖之爭日益增多,期間亦表現(xiàn)為各派之爭,傳法之偽作多有產(chǎn)生,各序師承,自詡本宗,競以傳統(tǒng)自任,并為之張目。

        (責(zé)任編輯 粱 紅)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爆爽久久久一区二区又大又黄又嫩|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a片|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一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操 | 屁屁影院ccyy备用地址| 亚洲色欲在线播放一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美女爽好多水快进来视频|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 免费观看国产短视频的方法|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优网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专区|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午夜无码亚| 国产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野外亲子乱子伦视频丶| 日日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日韩极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人毛片在线99|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一本本月无码-|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久久熟女精品—区二区蜜臀|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尤物|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91| 免费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姬喷水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