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師是班主任,同時也教數學,他的課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愛。他經常啟發(fā)學生進行多元思考,告訴學生一條路走不通要學著換別的方法,不能往死胡同里鉆。一道題出來,他要求學生變換思路解決,然后選擇一種最簡便的方法。
班會課上,程老師并未像平時那樣直奔主題,而是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數學題:3的30次方等于多少?然后請學生計算出結果來。學生想:老師準想占用班會課一點時間,教什么簡便方法。于是,大家開始動手動腦。有的在草稿本上計算,有的在思考,有的干脆拿出計算器。
幾分鐘后,程老師詢問結果。數學科代表說:“時間太短,我才算到3的6次方?!睂W習委員說:“我用計算器才算到3的10次方,能不能再加點時間?”一個女生說:“我還沒開始算,在想簡便方法。”一位男生說:“這數字大得驚人,沒法算,即使用計算器,稍一粗心也可能算錯。”
程老師叫大家停下來:“看來想在短時間內計算出結果來,并非易事。正如剛才幾位同學所說,數字太大,過程煩瑣,即便細心也免不了出錯。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換條思路,找找簡便方法呢?再給大家3分鐘時間思考?!睂W生又忙碌起來。
3分鐘時間到,程老師再次詢問結果。沒人舉手回答,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等待老師指點迷津,可程老師的話讓大家大失所望:“實話告訴你們,我也沒算出結果。”
程老師話音剛落,有個女生說:“我知道結果。3的30次方就等于3的30次方,當然也等于9的15次方,或者27的10次方?!彼袑W生都在笑,程老師問:“說說理由?!蹦莻€女生說:“理由很簡單,你要的結果我給出了,這還不夠嗎?”程老師又問:“能說得再具體點嗎?”
那個女生說:“既然答案是個龐大的數字,而且是個令人想到頭痛都難以計算的天文數字,又何必花那么多時間去計算呢?更重要的是這個數字即使準確地計算出來了,對于我們現在的學習,又有什么實際影響呢?”
程老師不住地點頭:“說得好!我同意你的觀點,更贊同你的分析。其實,這就是本節(jié)班會課的主題——不要自尋煩惱。最近我發(fā)現,同學們煩惱不少:什么今后學文科還是理科?考什么樣的大學?能否出國深造?甚至想能否找個好對象?能不能像別人那樣買房買車……”
程老師停頓片刻接著說:“這可不是我憑空想象的,而是‘偷看’了你們的作文《我的煩惱》后歸納出來的。我不明白,你們小小年紀哪來這么多煩惱?當然,既然有了問題,就不能回避,但有的問題不是現在能解決的。做好現在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p>
程老師強調:“一定要記住,解決問題還有一種特殊的簡便方法:不要自尋煩惱,做好現在的自己,過好現在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