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越劇戚派藝術(shù)研討會暨演出活動在上海舉行,京滬浙等地戲劇專家匯聚一堂,各地戚畢門生再次上演名作名段。我觀摩之后,感慨萬千。
1988年7月時,上海也曾舉辦過戚派藝術(shù)研討會及演唱會。當時的戚雅仙老當益壯,親率眾弟子登臺。整臺演出劇目豐富,風格各異,加上各劇種的代表人物、同行姐妹齊來祝賀演出,使合作、靜安越劇團的發(fā)祥地瑞金劇場熱火朝天。轉(zhuǎn)眼20年過去,一代宗師駕鶴仙去,瑞金劇場也已物是人非,戚派“大本營”靜安越劇團也不復存在了。戚派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雅歌滿江南”,到八九十年代“無越不戚”的興盛階段一下跌入低谷。戲迷雖能偶見戚派弟子在舞臺或電視上露面,但這并不能改變戚派藝術(shù)下沉的態(tài)勢。
戲曲的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言傳身教。紅紅火火的“越女爭鋒”,觀眾并沒有看到戚派傳人的身影,聽不見那樸實醇厚的戚派唱腔,這顯然是一個遺憾。作為越劇旦行的重要流派,戚派是越劇界最早公認的六大流派之一。而戚雅仙是與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齊名的越劇“四大名旦”,越劇百年舞臺正因有了這些名家、大師,才能如此五彩斑斕、絢麗奪目。
戚雅仙師從著名男班藝人、有越劇“梅蘭芳”之稱的陶素蓮和葉琴芳。從陶葉劇團科班出科后,她進入雪聲劇團,在演出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吸收了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同時,她又根據(jù)自身條件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風格特色,終于自成一派。戚雅仙的嗓音,沙而不啞、亮而不尖、厚而不鈍,唱腔頓挫有致,或似鶴上九天,或似溪鳴深澗。戚雅仙的表演總體趨向于悲,卻不是單純的悲,而是悲中有喜、喜中含悲,十分注重節(jié)制,能夠給人以 悲劇美的情感滿足。戚派藝術(shù)沒有高亢的旋律、華彩的拖腔、炫目的做功,有的只是一腔真情。在演繹人物時,戚雅仙追求的是對分寸的控制與和暖熨貼的風格,力求以最樸素、最真摯、最精煉的唱做展現(xiàn)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經(jīng)過60年的摸爬滾打,戚雅仙將其越劇演唱藝術(shù)總結(jié)為“八字法”——像、搬、寬、專、變、積、化、新,字字珠璣,精辟到位。
戚雅仙所建立的合作-靜安越劇團,是個常年走市場的集體所有制劇團,幾十年下來為觀眾奉獻了許多經(jīng)典劇目。劇團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重視市場和觀眾。由于劇團是自負盈虧的,不演出就沒飯吃,因此須不停地編、不停地演。劇團要求劇場產(chǎn)生加座才叫“客滿”,倘沒有加座,就得換戲碼。就這樣,劇目和演員才真正得到了考驗,真正能在舞臺實踐中成長和發(fā)展起來。
流派藝術(shù)是戲曲發(fā)展成熟階段的產(chǎn)物,是藝術(shù)家?guī)资陫^斗的果實,也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繼承和發(fā)揚流派藝術(shù),是每個戲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如今的戚派藝術(shù)面臨斷層的危險——那些當年與戚雅仙共同奮斗的同仁們,如今有的已近耄耋之年,有的已經(jīng)謝世了。保護、繼承、發(fā)揚戚派藝術(shù)的工作,已刻不容緩。
我們不能讓那逝去的“哭腔”始終停留在唱片里,而是要讓那逝去的“哭腔”流傳在我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