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比喻的功能為標準,將比喻分為“象喻”“情喻”和“理喻”,是一條不同于傳統(tǒng)修辭學的“喻學”研究新路,為“喻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啟示。好的“理喻”可以化繁為簡,將抽象的道理變?yōu)橛行慰筛械捏w驗,其中“化理入喻,以喻說理”,是“理喻”運用的關鍵。在我們的心智都為現(xiàn)代語言——抽象的技術術語所麻痹的今天,對“理喻”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將會對提升思維、開啟智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喻學” “理喻” 語文 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tǒng)的修辭學將比喻定位為一種特定的修辭方法或表達手段。如《辭?!方忉尀椋骸靶揶o學名詞。比喻亦作譬喻,借彼喻此,所以曲達事理,增強 文勢者也,如孟子梁惠王‘猶緣木求魚也’皆是?!雹佟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說:“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雹趥鹘y(tǒng)修辭學認為比喻包含三個要素——本體、喻體和喻詞,三要素的運用決定了比喻的三大分類——明喻、暗喻和隱喻以及其它幾十個小類,如博喻、較喻、否喻、引喻、倒喻、曲喻、回喻和互喻等。這樣分類是基于一種修辭學上的習得而生成的,重點強調的是語法形式,如三要素的在位與缺失、喻詞的形式與運用。但它完全拋開了語義、語用、語境方面的考慮,顯然,這樣的定位對比喻學的研究是過于呆板和狹隘了。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沒有“臭皮匠”(“常人”)、“諸葛亮”(“智者的化身”)、“三”(“多”)這樣的文化背景的儲備,那就完全不能領會其比喻的所指了。再如,“這個小姑娘的眼睛像葡萄一樣”“共產黨像太陽”“初戀是一場革命”,雖說都是比喻,但其中所傳遞的說話人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是全然不同的,其中除了文字的比喻外,背后還蘊藏著豐富的言語信息,而這些信息用傳統(tǒng)修辭學的比喻認知是無法解讀的。
這里,我們試圖以功能為標準將比喻分為三類:“象喻”“情喻”和“理喻”?!跋笥鳌本褪菫槭挛镒餍蜗竺枥L的比喻,如“這個小姑娘的眼睛像葡萄一樣”;“情喻”就是假借外物以喻意的方式表情,看似喻意,實為抒情,如“共產黨像太陽”,實際是以“共產黨”和“太陽”的類比,來抒發(fā)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敬仰、熱愛之情;“理喻”就是講道理的比喻,所稱不全在于形象,旨在揭示、印證事物的性質、關系、本質、規(guī)律等抽象的內在意義,如“初戀是一場革命”,既無形象的(外貌相似的)比擬,也不是科學的概念、判斷和推理,而是通過這個比喻(理喻),將“初戀”和“革命”在所指意義的共同點——“本質的第一次改變”——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極其貼切地傳遞了“初戀”在人生中的意義。正如閻慶生先生所言:“‘理喻’的形式是‘喻’,而其內容是‘理’。作為形式的‘喻’與作為內容的‘理’這兩個因素的連接、滲透、完美的統(tǒng)一,便是衡定‘理喻’優(yōu)劣的標尺?!雹酆喲灾?,即“化理入喻,以喻說理”。
錢鐘書先生是一位比喻大師,他比喻理論上有著獨到而深刻的創(chuàng)見——比喻之“二柄”說和“多邊”說。錢鐘書先生在分析《周易》和《詩經》中的比喻運用情況時,提出了比喻的兩大分野,即說理陳義者之比喻和詞章之比喻。他說,說理陳義之比喻見于說理性文章,詞章之比喻見于文藝作品。閻慶生先生和錢鐘書先生都明確提出,運用比喻說理是比喻的一大功能,而閻先生更明確地提出了“理喻”這一概念。其重要意義在于:開辟了一條與傳統(tǒng)修辭學截然不同的“喻學”研究新路,避免了泛泛論述比喻的功能,同時也提醒人們注意在不同的文體中比喻的實際表現(xiàn)的不同,為“喻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啟示。
二、“理喻”辨析和舉例
一般而言,關于“象喻”和“情喻”較多見,也較易理解,所以這里我們重點分析“理喻”。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卡西爾,從認識論和人類文化的來源著眼,把基于神話和詩歌的象征語言和思維方式,稱為“隱喻思維”,認為它是相對于邏輯概念和表達方式而存在的;美國人萊可夫和約翰遜說:“隱喻不僅僅是語言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概念體系。作為人們認知、思維、經歷、語言甚至行為的基礎,隱喻是人類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雹苓@里所謂的“隱喻”,從宏觀上理解就是“比喻”。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比喻的本源是神話,神話的思維是比喻的思維。維柯說:“人類思想的次序是先觀察事物的類似來表達自己,后來才用這類似來進行證明,而證明,又首先要援引事例,只要有一個類似點就行……”⑤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理喻”的思維過程,人們在展開思維時,就是從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的,在選擇“理喻”時,亦是如此。
如果說人們在表達思想觀念時存在著比喻思維的話,那么這種思維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天地萬物中探尋與主觀思維(情感、意識、態(tài)度、心境等)相匹配的客體,在它們相異的表面找出意義層面上的共性,從而表達出兩類事物融合后所產生的新意義。而“理喻”,就是在上述的思維聯(lián)想過程中經“化理入喻,以喻說理”而實現(xiàn)的。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比喻主要是一種形象思維,所以“象喻”的運用最為常見,而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為了抒情的需要,“情喻”的運用也就非常普遍。相對而言,“理喻”似乎就不那么常見了,其實不然?!袄碛鳌笔切蜗笏季S和抽象思維的整合運用,“理喻”的思維是開放型的,特別重視喻體和本體的本質聯(lián)系,并不局限于形象的需要,所以“理喻”的思維更具跳躍性,就是人們所說的“同類不比”。錢鐘書先生在評論宋代詩人忽視對現(xiàn)實生活源泉的挖掘時說:“把支流當本源的風氣仿佛是宋代詩人的流行性感冒?!雹奘聦嵣?,“理喻”的運用的確能起到由易到難、由近及遠、點石成金的作用。在冗長、枯燥的說理議論中加以巧用,不僅可使文章形象、生動,還能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一般地說,西方人更擅用“理喻”來說理議論,如馬克思就有很多精辟的“理喻”,如把“邏輯學”比喻為“精神的貨幣”⑦(《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稱中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動物時期”,中世紀文化是“人類動物學”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世紀“國王的最高國務活動就是他的生殖活動”⑨(同上書)。
到古希臘、羅馬時期,亞里斯多德在《詩學》與《修辭學》中,對比喻做了較詳細的分類,并贊譽: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標志(《詩學》第22章),對比喻的運用推崇倍至。后世如西塞羅、賀拉斯和昆體連也對比喻有深入的研究和運用。當然,在西方文化的另一源頭——希伯萊文明或者說《圣經》中,更是有著大量的比喻。著名的文化學者葉舒憲在其新著《<圣經>比喻》一書中,從比喻的角度給《圣經》做了一個意蘊豐瞻的解讀。他將《圣經》中的比喻,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經文中具有隱喻、象征意義的意象,如“混沌”“禁果”“方舟”“十字架”等,這些意象大多源于遠古先民的神話傳說,其中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比喻象征;二是《圣經》敘述語言和對話語言中所使用的修辭性比喻,如“神吐氣如火”“你的肚臍像圓杯”“性欲乃是一種欲演欲烈的火焰”等,這些比喻均是以一種形象或象征來論理說明,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三是帶有說理、勸戒或諷刺目的的比喻性小故事,如“陶匠弄泥”“兩只大雁”“浪子回頭”等,把深奧的教理或觀念用通俗的故事體現(xiàn)出來。實際上,如此艱澀難懂的時空觀念、生命起源、人生的意義、痛苦與幸福、婚姻與生育、死亡與復活、罪惡與救贖等,怎樣能順利地為那些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早期教民所接受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運用“理喻”,化理入喻,以喻說理,“就近取譬”,以身邊熟事、瑣事來闡釋那些宏大命題,化繁為簡,變生為熟。使那些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貧民、婢女、漁夫、獵人、老人、兒童都能聽得懂、喜愛聽上帝的聲音。下面擷取幾例,加以說明。
(1)“依然活著的人,總懷有希望,因為一只活狗勝過一頭死獅?;钪娜酥辽僦雷约罕厮?,而死了的人卻一無所知。他們不能再得報酬,也不再被人懷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一切都成了過去,世間的事,再沒有他們的份了。”(《舊約·傳道書》第9章)
生命與死亡是人類的終極話題,作為一種宗教,不可避免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并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上述“活狗勝于死獅”的比喻(“理喻”)體現(xiàn)了基督教中的人道主義思想,源于一種珍愛生命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和立場。一個宏大的終極話題,在這樣一個通俗的“理喻”中立時明了了。
(2)“黑人怎能改變他的膚色?豹怎能除掉它的斑點?你們這些慣于行惡的人,怎能行善呢?”(《舊約·耶利米書》第13章)
這是一個排喻的“理喻”,借黑人的膚色、豹子的斑點這樣的天生特點,類比惡人的惡性生而有之并不可改變,語出《舊約》應該反映的是猶太教的道德觀。中國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狗改不了吃屎”大意相當,都是在指出人身上的一些惡性出自天生又不可改變。
(3)“世間有各種各樣的犯罪,都會引起主的憤怒,然而性欲乃是一種欲演欲烈的火焰,怎么也撲不滅,只能任其燒成灰燼。一個人如果沉迷于淫欲之中,那就無可救藥,只能被欲火焚毀?!保ā妒ソ浐蟮洹け阄骼怯枴返?3章16節(jié))
如同中國人所說的“欲火中燒”“欲火難耐”一樣,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共同的“理喻”,這種“理喻”的運用使看不見摸不著的“性”欲念形象化、具體化,并且凸顯了其可怕而巨大的破壞力。
其實,正如在上邊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同樣也有著蔚為大觀的“理喻”運用,如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
(4)“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墩撜Z·顏淵》)
用“風”和“草”比喻君子和小人“德”的不同性質,順利得出“草上之風必偃”的結論。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沒有議論說理,但結論卻是不證自明。
(5)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保ā墩撜Z·子罕》)
孔子用堆山平地為喻,實際上是在闡發(fā)一種人生哲理:自己要做自己的主宰,究竟是少一筐土而費,還是加一筐土而成,決定權把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全靠自己。
(6)“世俗之君子借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竊一犬一彘則謂之不仁,竊一國一都則以為義,譬猶小視白謂之白,大視白謂之黑。”(《墨子·魯問》)
墨子用人們對白、黑的不同認識比喻人們在“竊國”和“竊物”的認識上的糊涂觀念,簡潔明了,一語中的。
(7)“假與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保ā盾髯印駥W》)
荀子用“假與馬者”和“假舟楫者”為喻,闡述“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說理透徹,易于接受。
(8)“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秋水》)
莊子用“井蛙不可以語于?!薄跋南x不可以語于冰”比喻“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說明事物受著時間和空間等條件制約的道理,耐人尋味,深刻雋永。其實《莊子》許多篇章都常用“理喻”來論說道理,如用“不龜手之藥”比喻“不識深妙高遠”的作用等,均含義深長,富有哲理。
三、“理喻”的啟示
綜上所述,不僅西方文化傳統(tǒng)和希伯萊文化傳統(tǒng)中,有著嫻熟的“理喻”妙用,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理喻”的運用同樣源遠流長。意大利哲學家維柯認為人類的思想和語言是同步發(fā)展的,人類歷史經歷了“神的時代”“英雄時代”與“人的時代”這三個發(fā)展階段,與之相應的三種語言則是“家族時代的語言”(無聲的語言,如符號和實物等)、“英雄語言”(徽志、類似、比較、意象、隱喻和自然描繪等)及“人的語言”(約定俗成的符號)。人類最初都是借助神話、寓言、比喻來進行思維和交談的,所以也有人把比喻稱為“人類最初的語言”。
兩千多年前,《圣經》和《論語》,先秦諸子和古希臘的智者,不約而同地在自己的著述和言論中,在論辯和演講時,對“理喻”都表現(xiàn)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撇開環(huán)境、時代與語言發(fā)展進程的規(guī)律不談,其顯見的原因就是“理喻”在說理議論時,確實有著化繁為簡、從易入難、變生為熟、由近及遠的效用。
今天,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仍然可以看到原初的比喻語言和思維在古圣先賢們身上的積淀,而這種積淀經由“化理入喻,以喻說理”的形式在比喻的世界里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在此,我們隱約又看到在古希臘的廣場街頭,智者們論辯的身影,聽到亞里士多德的贊嘆: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標志!在為現(xiàn)代語言——抽象的技術術語所麻痹了的今天,“理喻”確是一座“智慧的金礦”,特別是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能夠把握住“理喻”的要旨,以一種全新的視域和方法,撇開傳統(tǒng)的“喻學”概念,將最為原初的比喻意義重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去認知和解讀“理喻”。發(fā)現(xiàn)、學習和運用“理喻”,不僅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有重大的幫助,而且對于鍛煉思維、開啟智力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注釋:
①《辭?!肪幬瘯帲虾^o書出版社,1989年第1版。
②中國社科院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版。
③閻慶生,《鴻影小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④轉引自馮廣堯著《漢語比喻研究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7頁。
⑤維柯《新科學》,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第158頁。
⑥錢鐘書《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7頁。
⑦馬克思《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64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6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94頁。
(張豐年,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河南財經學院文化傳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