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括停頓、沉默在內的默語既是一種常見的交際現象,也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它必須依賴語境而生存,語境對默語修辭有制約、闡釋和評判的功能。
關鍵字:默語修辭 語境 制約 闡釋 評判
默語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不明確做出有聲表態(tài)而出現的靜默現象,包括話語停頓、沉默。默語是一種常見的交際現象,也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修辭要追求最佳交際效果,如果情勢以不說為宜,那么,默語就是修辭的完成。
1932年,陳望道指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景為第一義”①,這里的題旨情境大致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語境。80年代初,呂叔湘提出一個語言風格的使用原則——“適度”修辭原則。所謂“適度”的“度”,即尺度,而把握這一尺度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語境。20世紀90年代后期,王希杰又提出了修辭學的最高原則——得體性原則。這個“體”實際上就涵蓋了語境中的諸多因素。由此可見,語境已成為現代修辭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可以說,沒有語境,就沒有修辭。一切修辭活動,包括默語修辭,都發(fā)生在特定的語境中。默語修辭必須依賴語境而生存,語境對默語修辭有制約、闡釋和評判的功能。
一、語境對默語修辭的制約
語境的制約功能指語境對語言生成和理解所起的限制作用。在一定的語境里,人們不是任意說話的,相反他們要選擇語境所要求的語碼、言語行為、話語特征和方式、文體風格、禮貌程度等。語境中任一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到交際中的言語意義。語境制約著語言單位的選擇、意義的表達與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辭的真諦就是在那些同義、近義群體中選擇適合語境要求的語言材料,極盡語言表達之功能。人們有了表達欲望之后,大腦這個暗箱就要斟酌情勢,開始“選擇”。就要做出“言”與“不言”的判斷,“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得不慎言。如果客觀情勢以不說為宜,那么“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便是修辭的完成。如果必須“言”,則又要考慮如何借助其他修辭手段盡量把話說好,以取得最佳交際效果。
老舍的話劇《茶館》第一幕最后一場,寫康六為了生計把女兒康順子賣給太監(jiān)做老婆,至此,人物的悲劇達到了高潮,但征服人心的話,卻少得不能再少:
(1)康六:姑娘!順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辦呢?你不找個吃飯的地方,你餓死!我不弄到手幾兩銀子,就得叫東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順子,認命吧,積德吧!
康順子:我,我……
劉麻子:你們回來了?點頭啦?好!來見見總管!給總管磕頭!
康順子:我……
康順子帶著幕后戲上場,氣憤、委屈、悲苦已經使這個可憐的女孩子說不出話來,從“我,我……”到“我……”,吞吐一語比千言萬語更能表達她的復雜心理,一聲沉吟勝似一瀉千里的訴說。此時,高明的表達是“說出者少,不說出者多”,而高明的接受者卻可以從這不說之說中進入審美體驗的王國。
二、語境對默語修辭的闡釋
理解話語往往要看語境,因為語境的解釋力觸及語言交際的任何一個層面:語音層、詞匯層、語法層、語義層、語用層、修辭層、邏輯層、語篇層等。語境的闡釋功能主要表現為解釋情景義和消除歧義。
人類語言都遵循著“經濟原則”或“最省力原則”,都力求以最少的語符表達最多的意義,因此,多義現象是任何語言的普遍現象。一個詞組乃至一句話也會有不只一個意義,加上語言本身的模糊性,含糊和歧義更是難免。語言使用者往往不是直接明了地應用話語形式的表面意義來傳達自己的意思,而是話中有話,這就更增添了語言理解的復雜性。這些現象都表明,語言本身不是像喬姆斯基所描述的那樣“是自足的體系”。換言之,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其解釋力越來越受到懷疑。
在語境中使用的交際工具——語言,必然要依靠語境來闡釋,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脫離了語境,語義便不存在。更何況,對默語這種音量值為零、沒有詞匯形式的特殊語言,交際者要想很好地理解無聲后面的聲音,取得交際成功,甚至是優(yōu)化的修辭效果,必然要依賴語境。
(2)我與她曾八年同窗,期間接觸很少,相遇時也只打個招呼,點點頭。我們都很年輕,躊躇滿志而又矜持驕傲。
后來,我們都踏上了工作崗位。時光悠悠去,我成了大小伙子,偶然的機會我得知她仍然是老姑娘。于是我冒昧地給她去一封信:
小莉:你好!聽說……對嗎?若真的話,我想……
你的同學萌雅
過了15天,我終于收到她的回信:
萌哥:您好!也聽說……對嗎?若是的話,我也想……
你的小妹莉
(萌雅《初戀》,《月老報》1986年第16期)
文中交際雙方利用對彼此境況的了解和大齡未婚青年共同的心理,以四處默語營造了一種字面簡略而含義豐饒的獨特語境,含蓄委婉地傳達了彼此的情意。雙方默語形式的交際,在不了解兩人境況和心理狀態(tài)的外人看來,也許是莫名其妙的,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些默語缺乏必要的語境因素來進行闡釋??梢?,要體會文中“言有盡意無窮”的妙境,語境的闡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語境對默語修辭的評判
修辭評判是對修辭效果進行好壞得失的評論和判斷。修辭只有通過評價才能發(fā)揮作用。修辭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自我評價是修辭者自身對修辭作品的看法和評判。社會評價是修辭進入言語交際之后修辭接受一方所做出的客觀評價。自我評價可以促使話語不斷調整語辭,以更接近最佳效果,社會評價也有這個功能,同時提供新的修辭原則,促進修辭學的發(fā)展。不論自我評價還是社會評價,都應該以語境的適切度為評判的尺度。因為修辭是一個同義手段的優(yōu)選過程。修辭的同義手段獨立地看,無所謂優(yōu)劣好壞,它的優(yōu)劣好壞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顯示出來。這正如王希杰所說的“得體性是修辭的最高原則”, 而“得體性指的是語言材料對語言環(huán)境的適應程度”②。因此,我們說語境作為鑒別、評價修辭的標準,它決定了修辭的優(yōu)劣好壞。
曾經有一場演講,演講的主題是“時間就是生命”,當主持人宣布了演講者出場后,他卻遲遲沒有露面,十幾秒后,聽眾的情緒慢慢騷動了,三十幾秒后,聽眾中有人提意見了,五十幾秒后,聽眾中就有人抗議了,七十幾秒后,演講者才出場。
(3)“親愛的聽眾,你能容忍我這種對你時間的白白消耗嗎?你能容忍我這種極為不禮貌的行為嗎?這種無端浪費別人時間的行為就是在浪費別人的生命。”
聽到這里,人們恍然大悟,原來,演講者就是用這種沉默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的。
這是一場關于珍惜時間的演講,在這樣一個語境前提下,演講人有意地拖延出場,制造沉默,充分醞釀觀眾的不滿情緒,并在這種不滿達到高潮時,出場揭開了謎底,收到了比有聲語言更好的修辭效果。
表達效果的好壞,不在于語言形式本身,而主要是看它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如何運用。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默語修辭研究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因為一旦離開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就無從判斷修辭效果的好壞和修辭手段的優(yōu)劣了??傊?,語境是默語修辭的基礎,修辭效果要結合語境來衡量,離開了語境,就談不上默語修辭。
注釋:
①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②王希杰.漢語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345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建華,周明強,盛愛萍.現代漢語語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希杰.漢語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王占馥.漢語語境學概論[M].??冢耗戏匠霭嫔?,1998.
(陳宏,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