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而“們”可以算作其中的一個特例?!皞儭笔菨h語中較為常用的一個后綴,和印歐語系諸語言的復數(shù)尤為相似,當然其間也有諸多不同,張愛民(1991)對此論說得尤為詳細精當:“漢語‘們’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人的名詞的語匯意義的一種附加意義。”即“們”大都與人有關(guān),動物名詞或?qū)S忻~后面加“們”有其特殊的意義,即表示某一類事物,但運用的頻率很低?!皞儭敝饕迷趩螖?shù)人稱代詞之后,表示復數(shù)的人稱,如“我們”“你們”“他(它)們”等。本文主要探討“我們”一詞的特殊用法。一般情況下,談話中只用“我們”時,既可以用于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式,前者如“我們都是中國人”,后者如“我們明天再來看你”。這里的“我們”無論是排除式,還是“包括式”,表示的都是復數(shù)意義。但是在一定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單指“我”。黃伯榮、廖序東(2002)認為:“‘我們’有時實際指‘我’,例如一位作者在書中寫道:‘我們認為,可爭論的并不是語法事實,而是語法體系。’這是一種委婉謙虛的表達方式。”劉月華等(2001)也持這種觀點?!拔覀儭北硎締沃冈趯W術(shù)論文以及專著中頗為常見,難道僅為了表示委婉謙虛嗎?其中定有其它因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漢語雙音節(jié)化的傾向使然。“雙音節(jié)化”是漢語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趨勢,即交際時注重表達的節(jié)律。如“我們認為”,這是一個“2+2”式的表達,如果說成“我認為”,則變成了“1+2”式,說起來沒有前者自然。
第二,作者認為他所說的話是不爭的事實,讀者一定也會支持這種觀點,如此一來,他運用這一觀點來說明自己的問題時,論據(jù)更加充分有力,自己的結(jié)論也更能站得住腳。
第三,作者寫出的論文也是和讀者互動的一個平臺。當作者說“我們”時,他已經(jīng)自覺不自覺地把讀者也捎帶進去了,讀者會很自然的進入角色,然后來進行思考,從而很好的實現(xiàn)了二者的互動。如:“如果我們假定有一個‘去動詞化’的過程,那么這個[+V]的特征就要變成[-V]?!币痪渚褪侨绱耍屪x者也持有這一假設(shè),然后才能更好地進入下文來理解作者的意圖。
第四,一般的論文、專著,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已經(jīng)得到了學術(shù)界同仁、專家以及編輯部或出版社的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審稿人(如很多高層次的刊物都有相關(guān)的匿名審稿人)的認可,因此,這里的“我們”還帶有這些審稿人的意見和觀點。他們的看法在某一領(lǐng)域應(yīng)該頗具代表性,論文也更有價值,更有可讀性。
所以我們說,“我們”一詞在學術(shù)論文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如果將“我們認為”改成“我(個人)認為”,并不是說你的表達在語法上有什么問題,更不是說你的觀點站不住腳,只是這種說法使得觀點的可信度不高,難以達到預(yù)期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愛民.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稿[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2]胡明揚.再論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1992,(5).
[3]黃伯榮 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4]劉月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
(華紫武,安徽巢湖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