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敦煌變文看“卻”的語法化過程

        2008-01-01 00:00:00楚艷芳
        現(xiàn)代語文 2008年6期

        摘要:本文通過考察敦煌變文中“卻”的用法,結(jié)合歷時語料,對“卻”的語法化過程及其動因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我們認為:唐五代是“卻”語法化的活躍期,連動式是其語法化的決定性動因;“卻”由“卻+V”語法化為副詞,由“V+卻”語法化為助詞;“卻”的語法化過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每一時期都有或隱或顯的變化;“卻”的助詞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副詞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唐五代時,“卻”的助詞用法和副詞用法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成熟。

        關(guān)鍵詞:敦煌變文 “卻” 語法化

        我國傳統(tǒng)的“實詞虛化”研究被認為是最早的語法化研究,但“實詞虛化”研究的范圍卻比現(xiàn)代語言學的語法化研究小得多?,F(xiàn)代語言學的語法化包括實詞虛化、詞匯化和句法化等。

        敦煌變文是唐五代的俗文學,較能反映當時的語言事實。在敦煌變文中,“卻”有動詞、副詞、助詞等多種用法?!皡s”多種用法共存,使用也較頻繁,說明這一時期是“卻”語法化的活躍期,因此,對變文中“卻”的考察是很有價值的。語法化一直是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從歷時方面尋找語言的演變規(guī)律。然而,任何缺少共時分析的歷時研究都是不完整的。近年來,語法化研究開始注重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相結(jié)合,使其逐步走向完善。本文從共時角度入手,考察了敦煌變文中“卻”的用法,結(jié)合歷時語料,闡述了“卻”的語法化過程。

        一、敦煌變文中“卻”的用法及分析

        (一)動詞①

        1.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

        1)表示“返、回、退”義,例如:

        (1)白莊曰:“卻即早來,勿令我怪?!保ā稄]山遠公話》)

        (2)君不索吾身命,猶自與之取賞卻兵,敢相違負。(《伍子胥變文》)

        2)表示“落”義,例如:

        (3)若諸賢不許,愿筆當時卻下。(《廬山遠公話》)

        3)表示“距”義,例如:

        (4)天地相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孔子項托相問書》)

        4)表示“過”義,例如:

        (5)朕無余事惆悵,夫人適來作舞之時,朕見夫人耳邊,有一道氣色,此氣色案于世書圖籍,號曰死文,卻后七日,夫人必死。朕今已見,恐喪夫人,不免心中憂懷惆悵。(《歡喜國王緣》)

        (6)卻后七朝身死。(《歡喜國王緣》)

        5)表示“拒絕、推辭”義,例如:

        (7)今乃仇楚,回軍相見,望同往日,何為閉門相卻,不睹容光。(《伍子胥變文》)

        在這類用法中,“卻”能獨立運用,充當句子的主要動詞,表示實在的意義,是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然而,“卻”一個詞卻承擔了多個義位,這多個義位的形成是由其基本義“返、回、退”等通過隱喻的方式發(fā)展而來。隱喻的方式一般是由具體到抽象,這也是語法化(這里主要指實詞虛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即詞義的由實到虛。例:(1)、(2)、(3)都是表示空間的認知域,例(4)由表示空間的認知域映射到了表示時間認知域,例(5)已經(jīng)由表示時間的認知域演變到更加抽象的認知域了??臻g認知域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域,由空間映射到時間,再由時間映射到性質(zhì),其語法化程度逐步加深。這符合一詞多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符合語法化的規(guī)律。由此可見,單獨用作動詞的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卻”隨著其詞義的發(fā)展,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語法化。

        2.粘合型連動式

        與其他動詞粘合連用,構(gòu)成連動式,表示“返、回、退”義,例如:

        (8)弟子只在西邊村內(nèi)居住,待到村中與諸多老人商量,卻來與和尚造寺。(《廬山遠公話》)

        (9)白莊得錢,更不敢久住,卻至壽州界內(nèi)。(《廬山遠公話》)

        (10)歸去不得,便往卻回。(《漢將王陵變》)

        (11)凈能奏曰:“與陛下相隨游戲,甚是仙華,不并下方,陛下不用忽忽,且從容玩月觀看,然乃卻回,豈不美哉?!保ā度~凈能詩》)

        在這類用法中,“卻”與其他動詞一起充當主要動詞,“卻”仍然表示“返、回、退”等實在意義。但是,在此連動式中,“卻”的位置較固定,一般占據(jù)前面的位置,即“卻+V”式。在這類用法中,“卻”仍然具有實在意義,可以與其后的動詞一起充當主要動詞,但就以上這些用例來看,“卻”已經(jīng)有將主要動詞的地位讓位于連動式中另外一個動詞的趨勢。與“卻”構(gòu)成連動式的都是與“卻”屬于同一義類的動詞,且后一動詞更具體,表義更清晰。相比較而言,“卻”表義較泛化,這也是導(dǎo)致其語法化的一個動因。所以,綜合其句法位置、句法地位的變化,以及語義的泛化等因素,都可以說明這時的“卻”雖然可以表示實在的意義,但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語法化。由上文可以看出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卻”有多個義位,語法化一般是在一個詞的某一個義位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的。從與“卻”連用的動詞以及句法環(huán)境來考慮,這種語法化發(fā)生在“卻”的“返、回、退”這一義位的基礎(chǔ)之上。

        (二)副詞

        1.范圍副詞。表示“只”義,例如:

        (12)汝即貪于歡宴,染著聲色,蓋緣煩惱種深,卻為無明業(yè)重。(《維摩碎金》)

        (13)此臣正直為心,忠孝成節(jié),非關(guān)惜寶,卻為勤王。(《雙恩記》)

        2.時間副詞。表示“正、恰”義,例如:

        (14)催子玉卻據(jù)□□而坐,檢尋文簿,皇帝命祿歸盡。(《唐太宗入冥記》)

        3.頻率副詞。表示“再”義,例如:

        (15)遠公知契諸佛如來之心,遂乃卻請,其筆空中而下。(《廬山遠公話》)

        (16)丑女卻獲端正身,口過懺除得解免。(《破魔變》)

        4.語氣副詞。表示“必、一定”義,例如:

        (17)只如峻山,卻生毒藥,淤泥之中,乃生蓮華。(《廬山遠公話》)

        (18)為人卻要心明了,莫學掠虛多帝了。(《解座文集》)

        5.語氣副詞。表示“反而”義,例如:

        (19)家內(nèi)長慊父母言,外頭卻羨他人語。(《父母恩重經(jīng)講經(jīng)文》)

        (20)向吾宅里坐,卻捉主人欺。(《燕子賦(甲)》)

        6.關(guān)聯(lián)副詞。表示“就、便”義,例如:

        (21)我今身數(shù)不少,手力極多,卻放你歸山,任意修行。(《廬山遠公話》)

        (22)敬師僧,愍孤獨,卻可剜逃穿地獄。(《解座文集》)

        在上面的連動式中,我們發(fā)現(xiàn)“卻”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語法化,在其副詞用法中,“卻”完全喪失了其主要動詞的地位,讓位于其后面的動詞,發(fā)展成為副詞。當然,連動式的前一個動詞把主要動詞的地位完全讓位于后一動詞后,還可能發(fā)展為介詞,例如“將”。劉堅(1993)認為,“卻”在唐代文學作品里常與“回、返、歸”等同義詞連用,尚未虛化;“卻”虛化為表示“驚訝語氣”,在宋代文獻里相當常見,在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我們認為:“卻”的副詞用法在唐代已經(jīng)相當常見,而且也不僅僅限于語氣副詞一類。

        (三)助詞

        1.動態(tài)助詞。用在單音節(jié)動詞后,表示動作的完成,作用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助詞“掉”或“了”。例如:

        (23)樹神一見,當時隱卻鬼神之形。(《廬山遠公話》)

        (24)除卻牟尼一個人,殘余總被無常取。(《解座文集》)

        (25)單于脫卻天子服,還著庶人之裳,披發(fā)鄰喪,魁渠并至。(《王昭君變文》)

        2.結(jié)構(gòu)助詞。嵌于兩個詞素義相同的復(fù)合動詞中間,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例如:

        (26)適看布金事已了,是以如今還卻歸。(《降魔變文》)

        (27)臣僧于大內(nèi),蒙陛下供養(yǎng)數(shù)年,今擬卻歸廬山,伏乞陛下進止。(《廬山遠公話》)

        在以上兩種用法中,“卻”由可以單獨使用的實義動詞語法化,為不可以獨立使用且意義較虛的語法標記。

        二、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卻”語法化的句法條件

        (一)語法化的句法環(huán)境——連動式

        連動式在漢語語音、詞匯,尤其是語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漢語語法研究中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借助連動式這一重要的句法結(jié)構(gòu),本文對“卻”語法化的討論也將借助于此。連動式的兩個動詞都有實在意義,都是主要動詞,充當句子的謂語。例如:《戰(zhàn)國策》:“軍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又并軍而致與戰(zhàn),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逼渲械摹傲T卻”義為“罷兵而退”,連動式充當句子的謂語。然而,人們的認知特點是:在一句話中,如果出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要動詞,那么,在人們的認知習慣上一般只突顯其中的一個。在這種認知模式的驅(qū)使下,連動式很容易使其中一個動詞的意義弱化(甚至脫落)。如果弱化的是前一個動詞,那么前一個動詞就會喪失其謂語的地位,降格為狀語,詞類降格為副詞或介詞。如果弱化的是后一個動詞,那么后一個動詞就會喪失其謂語的地位,降格為補語或降格為詞尾、詞綴等附著成分,詞類降格為助詞。

        (二)句法關(guān)系的重組

        連動式“(V+卻)O”可以分析為“VO+卻O”,當“卻”語法化為助詞后,“卻”就與V緊密結(jié)合,只能分析為“(V卻)O”式,不能再分析為“VO+卻O”了。例如:《呂氏春秋·去宥》:“奸路已除而惡壅卻,豈不難哉?”可以分析為“壅惡+卻惡”。當“卻”語法化為助詞后,例如:《解座文集》:“除卻牟尼一個人,殘余總被無常取?!敝荒芊治鰹椤埃ǔ齾s)+牟尼一個人”了。

        連動式“(卻+V)O”可以分析為“卻O+VO”,當“卻”語法化為副詞后,只能分析為“卻+(VO)”式,也不能再分析為“卻O+VO”了。例如:《三國志·蜀書》:“經(jīng)退保敵道城,維卻住鐘題?!笨梢苑治鰹椤皡s鐘題+住鐘題”。當“卻”語法化為副詞后,例如:《廬山遠公話》:“只如峻山,卻生毒藥,于泥之中,乃生蓮華。”只能分析為“卻+(生毒藥)”了。

        語法化在這種句法關(guān)系的重組中得以實現(xiàn),再通過類推鞏固其語法化的成果。

        (三)語法化的途徑

        ↗副詞(“卻+V”)

        卻→連動式

        ↘助詞(“V+卻”)

        由此可見,“卻”構(gòu)成連動式后,分別由兩種不同的方式實現(xiàn)其進一步語法化。認知是“卻”語法化的先決條件,而連動式這種句法環(huán)境對“卻”的語法化起了決定性作用。

        三、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卻”語法化的語義條件

        (一)語法化的語義條件

        在“V+卻”這種格式中,“卻”的語法意義如果是表示結(jié)果或完成的,這類連動式容易語法化為述補結(jié)構(gòu)的短語,進而“卻”語法化為助詞。從敦煌變文中“卻”語法化為助詞后的結(jié)果來看,“卻”都是表示結(jié)果或完成的。表示結(jié)果的,例如:《葉凈能詩》:“遺卻汗衫子一領(lǐng),搜獲更無蹤由。”表示完成的,例如:《廬山遠公話》:“我今世上過卻千萬留賤之人,實是不曾見有?!?/p>

        在“卻+V”這種格式中,“卻”的語法意義如果是表示方式的,這類連動式容易語法化為狀中結(jié)構(gòu)的短語,這時“卻”還保留其實在的意義,例如:《戰(zhàn)國策》:“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而拂席?!痹谶@種句法關(guān)系中的“卻”很容易語法化為副詞,這是語言的象似性在起作用。當“卻”進一步語法化為副詞后,它的實在意義已經(jīng)虛化,表示方式已經(jīng)不再是它的典型用法了。從敦煌變文中“卻”語法化為副詞后的結(jié)果來看,“卻”沒有一例是用作方式狀語的,這與“卻+V”的演變方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用在動詞后,相當于“掉”或“了”用法的助詞一般只能表示結(jié)果或完成;而用在動詞前,修飾動詞的副詞卻有很多種用法。當“卻”語法化為副詞后,依然是象似性原則使“卻”獲得了在那個位置上的副詞的一些用法,例如,它可以表示范圍、時間、頻率、語氣等。

        (二)語法化后的語義滯留

        現(xiàn)代語言學認為語法化是通過隱喻和換喻這兩種模式來演化的。隱喻基于事物的相似性,換喻基于事物的相關(guān)性。如果用我國傳統(tǒng)的語言學理論來說就是詞義的引申。源事物必然與轉(zhuǎn)變后的事物有聯(lián)系,語法也是這樣。這是符合人類認知規(guī)律的,也是我們可以探討一個語言單位的語法化過程的重要依據(jù)。一般認為語法化使一個實詞喪失其實在意義,變?yōu)樘撛~,或一個較虛的語法成分變?yōu)楦摰恼Z法成分。然而,在語法化后的語言成分中還保留源成分的意義在其中,這叫語義滯留?!皡s”在產(chǎn)生之初是個實義動詞,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節(jié)欲也”。王筠認為:“欲字或羨或訛?!稄V韻》:‘卻,節(jié)也’?!庇纱丝梢?,“卻”最初就是一個表示“節(jié)制、退回”義的動詞?!皡s”的這個意義可以分析出兩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語義特征:位移、位移的向后性?!皡s”在語法化過程中,這兩個語義特征始終影響著“卻”可以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隨著語法化程度的加深,其影響會減弱,但不會消失。例如,用作助詞的“卻”很多都可以含有“掉”義,這就是一種語義滯留。例如:《王昭君變文》:“單于脫卻天子服,還著庶人之裳,披發(fā)鄰喪,魁渠并至?!薄睹罘ㄉ徣A經(jīng)講經(jīng)文》:“拋卻龍樓鳳闕,不居王輦帝宮?!钡?。但這時不論用“掉”還是用“卻”從語義關(guān)系上講,都是助詞。曹廣順(1999)談到“像‘卻’在唐五代表示完成,現(xiàn)代漢語完成助詞‘了’可以出現(xiàn)在‘V+補語+了+O’格式中,補語和‘了’同時出現(xiàn),說明其肯定不是補語,‘卻’在唐五代還沒有出現(xiàn)在類似的格式中,因此無法證明它當時是助詞而不是補語……所以,盡管有某些不足,我們?nèi)詢A向于認為漢語動態(tài)助詞產(chǎn)生于唐五代?!闭Z法形式的發(fā)展總是滯后于語法意義的發(fā)展的,我們認為“卻”的動態(tài)助詞用法在唐五代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成熟了。

        四、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卻”語法化的語用條件

        (一)構(gòu)成連動式后“卻”論元的增加

        單音節(jié)動詞“卻”表“返、回、退”義,一般是用作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當表示“退”義時,“卻”用于使動,也可以帶賓語。但其賓語論元一般是表示處于生命度等級最高層次的“人”,例如:《伍子胥變文》:“君不索吾身命,猶自與之取賞卻兵,敢相違負?!钡?,如果在“卻+V”這種連動式中,由于受后一動詞的影響,“卻”由不及物動詞變?yōu)榧拔飫釉~,使“卻”的賓語論元類型增加,而且由表示生命度等級最高的“人”擴展的表示非生命體的“地點”。例如:《廬山遠公話》:“放貧道卻入寺內(nèi),脫此僧衣,在于寺內(nèi),卻來至此,愿隨將軍旌旗?!边@說明“卻”在這時已經(jīng)發(fā)生了語法化,由可以單用表示實在的意義到與另一動詞一起表示實在的意義,而且賓語論元也發(fā)生了變化——由生命度等級較高的層次擴展到生命度等級較低的層次。按照認知語法的普遍看法,生命度等級程度與語法化程度是成反比的,生命度等級越低,語法化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卻+V”這種連動式中,“卻”后的動詞一般都是“至、到、來、返、回”等可以加地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賓語的及物動詞,“卻”也受其影響,在與這些詞連用時,可以加表示地點的論元。

        (二)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卻”的被替換與語言的系統(tǒng)性

        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卻”雖然可以表示“返、回、退”義,但是卻不是表示這類意義的原型動詞。經(jīng)濟原則是語言發(fā)展的一條重要原則,然而表義的清楚性也不能忽視?!皡s”一個詞承擔了“返、回、退”這一類義位,符合經(jīng)濟原則,但不符合表義清楚的原則。人類是認知的主體,在要求表義清楚這條原則的驅(qū)使下,“卻”的這些義位逐漸被“返、回、退”等這一類表示更為具體的行為、動作的動詞所替代?!皡s”的實在意義被取代后,它要么在語言中消失,要么在語言中謀求新的語法地位,“卻”選擇了后者,逐漸虛化,進而成為副詞、助詞等。

        (三)“卻”的語法化過程及其不完全性

        1.語法化過程

        本文在唐五代及以前各歷史階段選擇一、兩種文獻對“卻”的使用情況進行抽樣調(diào)查,結(jié)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卻”在各種文獻中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它的意義也比較實在,一般是可以獨立運用的實義動詞。在南北朝時,“卻”開始出現(xiàn)助詞用法,但不常見。“卻”的使用在唐五代驟然增多,僅敦煌變文的選注本就出現(xiàn)了近200次之多(1957年出版的《敦煌變文集》是目前研究敦煌變文的較為常用的版本,然而它也是在綜合了多種說唱文學作品的187種寫本之后,從中選出78種,《敦煌變文選注》選變文44種。如果對變文進行窮盡式調(diào)查,“卻”的使用頻率會更高,當然,它的前提是把“變文”的外延擴展到最大。),而且相比較而言,“卻”單獨用作主要動詞的頻率也降低了,由“卻”和其他單音節(jié)動詞構(gòu)成的連動式、副詞、助詞的用法明顯增多。語法化的發(fā)生與其使用頻率有關(guān),在唐五代“卻”的大量使用促使其語法化,反過來,“卻”的語法化擴大了“卻”的使用范圍,又使“卻”的使用頻率進一步增加,這也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墒牵诂F(xiàn)代漢語中“卻”在單句中一般只有動詞用法和副詞用法,“卻”在唐五代有那么高的使用頻率的助詞用法怎么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反而不常見了呢,這是因為它在南宋時代基本上完成了被動態(tài)助詞“了”的替代(關(guān)于這一點很多人都有論述,例如,曹廣順:1995,等等)。例如,《大宋宣和遺事》①中共出現(xiàn)“卻”39次,有1例為動詞用法:“挽留而不卻”,有1例為助詞用法:“將龍袍卸卻”,剩下的37次都是副詞用法;出現(xiàn)“了”132次,其中大部分用例都是在單音節(jié)動詞后用作完成態(tài)助詞。例如:“小人做了幾項歹事勾當,不得已而落草?!庇秩纾骸八谓恿私疴O,不合把與那娼妓閻婆惜收了?!?/p>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南北朝語料《世說新語》中“卻”沒有出現(xiàn)副詞用法而出現(xiàn)了助詞用法,又一次證明了“卻”的副詞用法和助詞用法是分別由“卻”與其它動詞構(gòu)成的連動式發(fā)展而來。這與認知語法認為的非范疇化降類順序:“主要范疇(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次要范疇(助詞、連詞等)”有些不同。事物的發(fā)展是有其特殊性的,我們允許“卻”的語法化有其自身的特點。

        2.語法化的不完全性

        不論是語法化還是替換,都不是原來用法的完全消失,是一個共存與漸變的過程,是在語法化的不同時期哪一種用法占主導(dǎo)地位的問題。例如:敦煌變文中“卻”的動詞、副詞、助詞這三種用法同時并存,在以后各個朝代不論是哪種用法占主導(dǎo)地位,其他用法都沒有完全消失?!皡s”沒有成為一個專門的表示某種語法功能的語言單位,這是“卻”語法化的不完全性。這也可以解釋漢語中詞語的兼類現(xiàn)象。一種新的語法形式產(chǎn)生之后,舊的語法形式不是消失而是與之共存。

        五、結(jié)語

        “卻”的語法化過程是一個復(fù)雜的、漸變的過程。認知、句法、語義、語用等都是其語法化的動因。我們只能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考察,使語法化研究向更加科學的方向發(fā)展。

        注釋:

        ①為了行文方便,本文“粘合型連動式”(兩個動詞直接

        相連)單獨從單音節(jié)實義動詞中分出。本文所提到和討論的“連動式”也都指的是“粘合型連動式”。

        由兩個動詞粘合而成的連動式的出現(xiàn)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普通連動式中間也可以插入其他成分(關(guān)聯(lián)詞語、附加成分等),例如:《周禮》:“鳴鐃且卻。”《戰(zhàn)國策》:“戰(zhàn)栗而卻?!薄秴问洗呵铩罚骸皡s而去,不自快?!贝蟛糠终澈闲瓦B動式是普通連動式語法化的結(jié)果。我們認為粘合型連動式是“卻”語法化的決定性動因。

        魏兆惠2005年在其博士論文中有如下結(jié)論:“在甲骨卜辭中,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的還沒有出現(xiàn),連動式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直接連用。西周金文中連接動詞的有‘以’‘乃’‘用’?!渡袝芬呀?jīng)有連詞‘用’和‘以’用于連動式中,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是相比甲骨文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先秦以后的上古漢語中,連詞用于連動式是非常普遍的表現(xiàn)形式,《尚書》是連動式中沒有連詞到大量使用連詞的重要過渡階段。然而在兩漢時期,連用動詞之間的插入成分,連詞使用頻率降低。其他附加成分也有所減少。這和《尚書》及以前的連動式中很少使用有本質(zhì)的不同。前者是由于連詞系統(tǒng)及其連詞的表達功能不完善造成的。后者因為:兩個動詞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語義關(guān)系和語法關(guān)系發(fā)生變化,導(dǎo)致動結(jié)式、動趨式的產(chǎn)生?!?很顯然,從連動式中有連詞、附加成分等,到兩個動詞直接相連,其語法關(guān)系變得緊密,這一系列的發(fā)展變化正是語法化的表現(xiàn)。

        ②依據(jù)項楚《敦煌變文選注》所選變文44種。

        ③關(guān)于《大宋宣和遺事》的成書時代雖尚有爭議,但并不影響

        動態(tài)助詞“了”對動態(tài)助詞“卻”的替換這一語言事實。

        參考文獻:

        [1]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項楚.敦煌變文選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貝羅貝.漢語的語法演變——論語法化[A].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7]曹廣順.試論漢語動態(tài)助詞的形成過程[A].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8]劉堅.論漢語的語法化問題[A].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9]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A].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0]劉光明,儲澤祥,陳青松.“單音動詞+往”里“往”的語法化[J].古漢語研究,2006,(2).

        [11]劉紹忠,唐建軍.認知、語用與語法化——語法化研究(中) [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4).

        [12]魏兆惠.周秦兩漢連動式的發(fā)展變化[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楚艷芳,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日日天干夜夜狠狠爱|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在线| 日本免费久久高清视频|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三区|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二三四五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 日韩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天堂免费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久久成人麻豆午夜电影|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av|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xxxxx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综合原千岁中文字幕| 丝袜美腿亚洲第一免费| 国产亚洲日本精品无码|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伊人久久婷婷综合五月97色|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饥渴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 性久久久久久久| yy111111少妇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拍av|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三级黄色大片在线免费看|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无码| 国产在线美女| 国产激情视频高清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