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蘇軾惠州詩文之變及其意義

        2008-01-01 00:00:00楊子怡
        船山學(xué)刊 2008年4期

        摘要:蘇軾一生經(jīng)歷了數(shù)次貶謫。其詩文風(fēng)格也隨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嶺?;葜葜H,其詩文經(jīng)歷了由逐客悲歌之凄婉到以謫為游之曠達(dá)的情感之變、由書劍報國到摹水寫山及和陶酬友的題材之變。

        關(guān)鍵詞:逐客悲歌;以謫為游;書劍報國;和陶和友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08)04-0150-06

        蘇軾一生經(jīng)歷了三次大貶謫。一次是宋神宗元豐二年的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一次是宋哲宗紹圣元年因黨禍的牽累而被貶惠州:一次是紹圣四年的繼貶儋州。這三次貶謫在他一生中應(yīng)該是銘心刻骨、沒齒難忘的,是他人生的很重要的三個歷程,他有一首《自題金山畫像》的小詩以調(diào)侃的口氣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彼苡哪匕腰S州、惠州、儋州當(dāng)作他一生的功業(yè)。可見這三處之貶是他人生抹不去的三次巨大的創(chuàng)痛。而在這三次貶謫中。后兩次的嶺海之貶較之黃州更加艱難。這三個時期蘇軾都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作者心路歷程的記錄。關(guān)于這幾個時期的詩作。人們評價不一。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rèn)為蘇軾自黃州以后至嶺海。其詩作特別是和陶之作。詩思大進(jìn)。最早蘇轍就持此說:“自其斥居?xùn)|坡。其學(xué)日進(jìn)。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余。遂與淵明比?!标悜?yīng)相《蘇文忠公寓惠集敘》云:“世人輒以公海外所作,尤稱奇絕?!彼囊环N意見則截然相反,認(rèn)為蘇軾黃州以后尤其是嶺海詩。詩思大退,如晁說就不滿蘇轍把其兄與李、杜相比。認(rèn)為有夸大其詞之嫌:“或以東坡之詩勝李、杜而比陶淵明者。其言大可懼哉!”這三個時期的詩是否大退或是大進(jìn),筆者不想作評議,但認(rèn)為:學(xué)界看法是如此之分歧,足可見出這三個時期的詩與早期確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但如此。即使這三個時期。也各有特點,變化明顯。特別惠州之貶。是蘇軾嶺海遷謫之始,這時期的作品。無論是題材、內(nèi)容、內(nèi)心情感,還是審美人格都明顯表現(xiàn)出與黃州特別黃州以前的不同。本文主要論述其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情感之變:由逐客悲歌的凄惋到以謫為游的曠達(dá)

        蘇軾是一個執(zhí)著于功名的人。黃州以前尤其如此。我們只要讀一讀其早年寫的詩就可以感受到這點,如“早歲便懷齊物志”(《次韻柳子玉過陳絕糧》其一)、“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風(fēng)琴”(《張安道見示近詩》),都以報國奇志自許。盡管他也常以“慎勿苦愛高官職”(《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富貴何啻葭中莩”(《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的清高之節(jié)自勵,并不無急流勇退、歸耕壟畝之念,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報君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正如他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一詩中所說的:“眼看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早年他與他的弟弟蘇轍談古論今,開口經(jīng)史,閉口治亂。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責(zé)任感和參與意識。蘇轍《初發(fā)彭城有感寄子瞻》一詩就回憶起他與蘇軾兒時的奇志:“念昔各年少。松筠盟南軒。閉門書史叢,開口治亂根。文章風(fēng)云起。胸膽渤湃寬。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焙贾萑紊媳徽龠€時。他寫了一篇《杭州召還乞郡狀》。表現(xiàn)出自己的報國之心未泯:“若朝廷不以臣不才,猶欲驅(qū)使?;虺恢仉y邊郡。臣不敢辭避。報國之心。死而后已。”可見,黃州以前,強烈的功名欲望擠占了蘇軾心靈的全部空問。

        期望值越高對于遭受挫折后的反應(yīng)往往越激烈。“烏臺詩案”的發(fā)生徹底打破了他致君堯舜、報效國家的美夢,對他的震動是非常大的。他的情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陷入了“莫須有”罪名后的極度痛楚之中。在此時他的詩文中。他一再以“逐客”、“楚囚”、“放臣”自許:“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xué)楚囚”(《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索漠齊安郡,從來著放臣”(《伯父送先人下第歸蜀》)、“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這些詩中都表現(xiàn)出一種張惶、沉痛之感。另一方面,他又陷入了一種自省自愧的情感之中。他對自己的選擇、對功名的向往常常反省。因此。此時他的詩文中常常流露出一種“失身”之嘆:“塵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過新息留示鄉(xiāng)人任師中’)、“不悟俗緣在,失身陷危機。刑名非夙學(xué),陷阱損積威”(《游凈居寺》)、“吾生如寄耳,初不擇所適?!?《過淮》)。讀這些詩,我們感受到蘇軾在深深的痛楚與反省之中。有一種流落不平之慨;在其“失身”的悲嘆中有一種忠而被謗的怨悱之情和孤獨之感。

        與此截然不同,蘇軾南遷嶺?;葜莸脑娮鲄s全然沒有逐客悲歌的情調(diào)。黃州時期的那種遭受挫折之后的悔恨不平之氣消失殆盡,作者心態(tài)平和得多。雖然在南遷之初的一些詩作諸如《臨城道中作》、《過湯陰市》中還有“逐客”、“逐臣”的字眼,但作者心情全然不同,不過是表達(dá)“吾南遷其速返乎”和“何當(dāng)萬里客,歸及三年春”的期待與希望而已,作者并沒有渲泄一種痛楚、悔疚之情。南下途中,朝廷多次改貶,他毫無怨恨之情,心情十分平靜:千里投荒,鞍馬勞頓,艱辛備嘗,集中卻不改達(dá)觀之音:“南行萬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風(fēng)》),“會須一洗黃茅瘴,未用深藏白氍巾”(《贈清涼寺和長老》),逐客的那種凄涼之感一掃而光。面對險灘急浪,境崖削石,他十分坦然?;炭譃@恐萬狀的急流又算得了什么。不就是人生的津渡么!我這個水手經(jīng)歷得太多了:“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八月七日初人贛過惶恐灘》);至于那沿途的泉和那滿眼的山不正可讓人欣賞、慰人寂寥么:“石泉解娛客,琴悅鳴空山”(《峽山寺》);那千古以來曾使多少騷人遷客感嘆傷悲過的大庾嶺竟然沒有勾起他太多的感傷記憶,反讓他產(chǎn)生了塵外之想:“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頂,結(jié)發(fā)愛長生”(《過大庾嶺》)。所以查慎行《初白庵蘇詩補注》卷三八引趙沈《東山集》語不勝感嘆地說:“蓋已信死生禍福。非人所為矣。以垂老之年,當(dāng)轉(zhuǎn)徙流離之際。而浩歌無毫發(fā)顧慮,非此事索定于中,殆未易能。”憂患余生。居然一路浩歌,非東坡不能。更讓人敬佩的是,面對畏途,他神清氣爽。毫無韓愈當(dāng)年南下潮州時的那種惶恐之心,不但如此,他還經(jīng)常從蠼刻的自然景物中悟出人生多險峻的道理:“且并水村欹側(cè)過,人間何處不墁巖”(《慈湖夾阻風(fēng)五首》)。既然人生處處是曩巖,人又有什么理由在自然界的蠼巖面前而驚慌失措呢?見慣不怪,處變不驚。蘇軾把人生、宇宙、自然聯(lián)系起來思考,因而使得自己的解脫得到了融人生、宇宙于一體的哲學(xué)上的升華,進(jìn)入了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

        正因為有了這種以哲學(xué)為支撐的境界,因此他對惠州之貶也就不在意了。他人尚未到惠州,但從朋友的對惠州的極力推介中。對惠州這塊土地早已神往了。在他筆下,惠州是如此地美:“到處聚觀香案吏。此邦宜住玉堂仙。……恰從神武來宏景。便向羅浮覓稚川”(《舟行至清遠(yuǎn)縣,見顧秀才,極談惠州風(fēng)物之美》)?;葜莺喼本褪且粋€“宜住玉堂仙”的神仙之地。其實他的惠州之貶。處境是很艱難的,遠(yuǎn)不如黃州。這在他的一些書信中表現(xiàn)了出來,如其《與林抹》簡十三說:“瘴疫橫流,僵仆者不可勝計,奈何!”蠻風(fēng)瘴雨,很是不適應(yīng),甚至隨時可以斃命。同時痔疾纏身,生活困窘。甚至靠人施舍救濟。貧病交加,以至呻吟終日,其詩歌透露出個中信息來:“可憐鄧道士,攝衣問呻吟”(《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其七)、“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和陶歸園田居六苜)其一)。環(huán)境困蹇已使人十分難堪,同時,作為一個投閑置散毫無簽置公事權(quán)力的貶官。他又不得不提防宵小的構(gòu)陷。他甚至不敢吟詩:“蔬飯藜床破衲衣,掃除習(xí)氣不吟詩”(《答周循州》)。即使偶爾寫詩或與親友論詩,也往往叮嚀備至,切勿示人。如其《與曹子方五首》中云:“公勸仆不作詩,又卻索近作。閑中習(xí)氣不除,時有一二,然未嘗傳出也。今錄三首奉呈,覽畢便毀之,切祝!切?!藭嗽?,只可令之邵一閱,余人勿示也。”(《蘇軾文集》卷五十八)何等的小心謹(jǐn)慎!以蘇軾平素的豪邁率直的個性和磊落慷慨的為人。如果環(huán)境不是十分惡劣,斷然不會如此。

        面對如此困窘的環(huán)境。雖然也不無憂戚和不免反省,有時“杜門念咎,不愿相知過有粉飾,以重其罪”(《與吳芘仲秀才》),但其心態(tài)比起黃州以來平和得多。坦然得多。生死禍福,他已經(jīng)看破。對自己的被朝廷忽悠和修理,他已經(jīng)沒早年的那種忠而被謗的憤激之情。也沒有黃州時期的抱美玉而不識的不遇之感,更無怨恨之情。他把這些貶謫看成是理應(yīng)之得,不必耿耿于心,憂憂于懷。應(yīng)該樂而受之。紹圣二年他在《與孫勰》的信中說:“某謫居已逾年,諸況粗遣。禍??鄻?。念念遷徙。無足留胸中者。又自省罪戾久積。理應(yīng)如此。實甘樂之。今北望無歸,因遂自謂惠人,漸作久居計?!彼踔涟炎约嚎闯杀揪褪腔葜萑耍瑧?yīng)該作“久居計”。更不應(yīng)把遷謫之憂放在心頭。在《與程正輔書》中他是這樣向表兄吐露自己胸懷的:“某睹近事,已絕北歸之望。然中心甚安之。未說妙理達(dá)觀。但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逼D難備嘗、幾死道路的千里之貶,被他說得何等的輕松。他不但把惠州當(dāng)作家鄉(xiāng)。甚至以謫為游:“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十月二日到惠州》)、“歸去來兮,請終老于斯游”(《和歸去來兮辭》)。何等平靜曠達(dá)的胸懷!以謫為游,隨遇而安,這正是蘇軾大智量過人之處。韓愈寓潮幾乎是在憂戚驚惶中度過,而他似乎是在這個瘴癘之地享受人生:“海山蔥蘢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yīng)不遠(yuǎn),肯為蘇子浮江來。江風(fēng)初涼睡正美。樓上啼鴉呼我起?!?《寓居合江樓》)“食罷茶甌味更深,清風(fēng)一榻值千金。腹搖鼻息庭花落,還盡平生未足心?!?《睡起》)江風(fēng)醒酒,啼鴉驚夢,食罷品茗,庭花自落,一幅盡享江山之美、忘懷世事的悠悠然心態(tài)表露無遺。這那里是一介逐臣所寫之詩。分明是一個心平氣暢的山水鑒賞家正在鑒賞美景。消受人生。在詩人看來?;葜菔且粋€過老的好地方:“謀生看拙否,送老此蠻村”(《寄虎兒》)。如此好的樂處,還想著著書干嗎:“誓將閑散好,不著一行書”(《無題》);還想著讀書干嗎:“五車書已留兒讀。二頃田應(yīng)為鶴謀”(《贈王子直秀才》)。還是痛飲酣睡吧,醉飽高眠才是真正的事業(yè):“三杯軟飽后,一枕黑甜余”(《發(fā)廣州》)、“醉飽高眠真事業(yè)。此生有味在三余”(《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讀惠州詩,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完全消解了早先的憤懣不平之氣。作者逐客悲歌的凄惋而變?yōu)橐灾啚橛蔚臑t灑曠達(dá)。正如趙翼批沈德潛《宋金元三家詩選·蘇東坡詩選》下卷所說的:“遷謫中無侘傺不平之氣,汗漫九垓。是何等胸次,擺落一切?!边@種不以遷謫為念的胸次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是少有人能達(dá)到的境界,氣勢如潮,文心似錦的韓愈就沒有達(dá)到這種境界。

        二、題材之變:由書劍報國到模水范山、和陶抒志

        早期的蘇軾是一個功名心極強的人。特別是黃州以前。其詩文中充滿了一種書劍報國的思想。比如嘉祐七年初人仕途任職鳳翔時的蘇軾在《九月二十日微雪》一詩中就向其弟蘇轍傾吐了自己的襟懷:“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毕M钍钩鋈鴦髧?。黃州之貶,也不曾消磨其報國之志。即使閑居,他也不忘懷世事,在他的作品中經(jīng)常流露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下馬作雪詩。滿地鞭棰痕。佇立望原野,悲歌為黎元。(《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二首》)。百姓的痛苦常引起他的關(guān)注:“而今風(fēng)物那堪畫??h吏催錢夜打門”(《陳季常所蓄失陳村嫁娶圖二首》);他見新法病民,百姓不堪租稅之苦。他就寫下《魚蠻子》一詩予以諷刺:“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不知魚蠻子。駕浪浮空虛?!奔o(jì)昀把該詩看成是“香山一派。讀之,宛然《秦中吟》也。”(紀(jì)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二一)漫游武昌,看到岳鄂一帶溺殺女嬰的陋俗,他馬上向鄂州太守朱壽昌寫下《與朱鄂州書》。痛陳此事。希望朱鄂州能“告諸邑令佐,使召諸保證,告以法律,諭以禍福,約以必行”,以革除此風(fēng)。可見,盡管蘇軾高唱“一飽未敢期,瓢飲已可必”(《東坡八首》)的曠達(dá)之句,但其憂國憂民之本懷并沒有泯滅。在他的詩文中時時表現(xiàn)出來。

        嶺海惠州之貶,蘇軾詩歌創(chuàng)作題材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盡管他仍能寫出諷刺現(xiàn)實的名篇《荔枝嘆》和包含農(nóng)事建議在內(nèi)的《游博羅香積寺》等詩,表明他并沒有完全忘懷天下。但這已不是他此時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此時的詩既沒有早期少年時代的功名自許感,也少黃州時期的憤懣不平之慨。表現(xiàn)的是一種面對現(xiàn)實,泰然處之的平和心態(tài)。書劍報國的慷慨之音已被悠然瀟灑的江山之詠所取代,忠而被謗的憤懣之情已被知足常樂的平常心所取代?,F(xiàn)實、功名淡出他的視野。他徜徉在惠州美麗的山水之中。陶醉在陶淵明的田園境界里。在這里打發(fā)他的時光。消受他的生命。構(gòu)建他的精神世界。他以一種完全不同于韓愈的態(tài)度和智慧獨標(biāo)于中國士人隊伍之中。成為獨特的“這一個”。其詩歌的變化具體說來。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1、在江山美景的詠唱中忘卻故我

        蘇軾是一個酷好山水之游的詩人,所到之處,輒有題詠。南貶途中,本是鞍馬勞頓之苦。但沿途的山水之美景。在作者筆下,往往能?!敖鈯士汀保堋跋此ヮ仭保骸笆鈯士?,琴悅鳴空山”(《峽山寺》)、“巳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浴日亭》)。美山美水讓他一洗凡塵之苦惱。忘卻了遷謫之凄悲。對于自己要赴任的目的地惠州。他更是關(guān)注。人尚在清遠(yuǎn),就迫不及待地向惠州顧秀才打聽起惠州的美景來。剛來到泊頭鎮(zhèn)。還沒來得及到惠州衙署簽到,他就偕兒子蘇過一同游了羅浮山。并寫下了七古《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中他不但陶醉于羅浮山的美景之中,而且臚列一系列仙人掌故。以示向往之情。特別是他把葛洪稱為自己的導(dǎo)師,是前生之交:“東坡之師抱樸老,真契久已交前生。”可見其向道之心久萌。在這樣的詩中。你根本看不出遷客的牢愁。有的是李太白似的仙風(fēng)道骨。

        蘇軾寓惠山水詩極其豐富。他不僅僅為道教羅浮存照,但凡惠州有名的風(fēng)景名勝之地都攝入了他的聚焦之中,在他筆下,有坐擁“海山蔥嚨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寓居合江樓》)的合江樓,有“根株互連絡(luò),崖嶠爭吐吞”(《白水山佛跡巖》)的白水山佛跡巖,有“郁攸火山烈,觱沸湯泉注。豈惟渴獸駭,坐使癡兒怖”(《詠湯泉》)的著名風(fēng)景地湯泉。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江月五首》)西湖皎月。在這些詩中,他或是借嬉游之樂以覓道紓困,如其在《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中所云:“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跡巖,沐浴于湯泉,唏發(fā)于懸瀑之下,浩歌而歸。肩輿卻行。”或是借山水之美紓憂,以期忘卻故我,達(dá)到“相逢莫相問,我不記吾誰”(《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其三)的境界?;蚴墙枭剿辣磉_(dá)一種終老之意,曠達(dá)之懷:“此山吾欲老。慎勿厭求取。溪流變春酒,與我相賓主?!?《白水山佛跡巖》)總之。蘇軾寓惠山水詩,表現(xiàn)出清新幽渺的境界,表現(xiàn)出東坡心性空明。瀟灑曠達(dá)的個性。“花曾識面香仍在。鳥不知名聲自呼”(《惠州近城數(shù)小山。類蜀道?!?。何等誘人的清新幽渺的境界。正是這令人神往的境界冰釋了東坡人生旅途的苦痛。他忘卻了充滿酸辛艱窘的故我,在山水美景中自娛和自新。

        蘇軾不但感受到了惠州的山水美,也感受到了惠州的美好的民風(fēng)民俗。寫于惠州的第一首詩《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就談到了初來乍到的他受到了惠州人們的熱情歡迎的場景:“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弊髡叻路鹗菈粲喂仕橄飾澯?,物色惟舊。雞犬相識。吏民驚怪,父老相迎,濃濃的好客之情,使他忘卻了遷謫之苦。以至于要終老此地:“蘇武豈知還漠北。管寧自欲老遼東”。故《御選唐宋詩醇》卷四O點評說:“貶謫之地,見如舊游。有終焉之志。賢者固隨寓而安?!彪S遇而安正是他得之于山水之娛和人情之美的處世極境。此外象“處處野梅開,家家臘酒香”(《殘臘獨出二首》)的美好民俗和“井水分西鄰,竹陰借東家”(《次韻子由所居六詠》其四)的比鄰而居的生活也常常使蘇軾癡迷和陶醉,使他忘記了自己是受制于人、無簽署公事權(quán)力的遷客。人間的困蹇已不在他的考量之中,所謂“幽人正獨樂,不知行路難”(《次韻子由所居六詠其一)正是他當(dāng)時忘懷自我的真實心態(tài)。

        2、在和陶之中建構(gòu)自己的精神家園

        蘇軾寓惠詩歌創(chuàng)作的又一變化。是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和陶詩。蘇軾和陶詩凡五卷。共109首,起于揚州,大都作于嶺海。僅惠州和陶就有50首之多。這些詩真實地記載了他的心路歷程。清代王士禎《漁洋詩話》就注意到了蘇軾前后期志趣愛好的變化:“早讀范滂傳,晚和淵明詩”。東漢范滂和晉之淵明是中國士林中兩種不同類型的文人。素有經(jīng)邦濟世之志的范滂代表了士林進(jìn)取人格的一類;而采菊南山、躬耕垅畝的陶淵明則是代表士林中追求獨瞢人格的一類。前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民;后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周紫芝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陶令無詩不說歸”(《亂后并得陶杜二集》)就是這兩種人格追求的高度概括。蘇軾從早年的以范滂自勵到晚年的獨鐘于淵明,表明了他的思想、人格發(fā)生了一些深刻的變化。即由早年的刻苦自勵、營構(gòu)功名之殿堂而發(fā)展到晚年的隨遇而安、營構(gòu)獨善的精神家園。

        王文浩在《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中認(rèn)為蘇軾的“和陶,但以陶自托耳。至于其詩,極有區(qū)別”。這正表明蘇軾并不斤斤于計較與陶詩是否相仿佛。其主要目的在以陶自托,“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與蘇轍書》)。在惠州《書陶淵明(東方有一士)詩后》他認(rèn)為“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他之所以以陶自托,是因為他與陶有共同的人生經(jīng)歷和體驗,即子由所謂“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于淵明”(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當(dāng)然,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陶淵明在其詩歌中構(gòu)建出了卓爾不群的精神家園,這正是蘇軾所希慕的。蘇軾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和陶,其實不過是“借君無弦琴。寓我非指彈”(《和陶東方有一士》),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他的精神家園主要內(nèi)涵有如下三個方面:其一。象陶淵明那樣固守窮節(jié)。陶淵明在困蹇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賦》)的精神正是蘇軾所鐘愛的。蘇軾晚年遷居惠州“衣食漸窘。重九伊邇。樽俎蕭然”(《和陶貧士七首并引》)的窘境與陶淵明極其相似!但他沒有效阮籍窮途之哭。他從陶淵明的守窮固節(jié)中得到慰藉:“誰謂淵明貧。尚有一素琴。心閑手自適,寄此無窮音”(《和陶貧士七首》)。蠻煙瘴雨的惠州正是他退修初服、歷煉操守的地方:“豈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同上)。在這里他“一飽忘故鄉(xiāng),不思馬少游”(《和陶酬劉柴桑》)。在這里他也產(chǎn)生歸耕之想?!拔矣骶旁?,獨與淵明歸”(《和陶貧士七首》)、“攜手葛與陶,歸哉復(fù)歸哉”(《和陶讀山海經(jīng)》)。從上面各引之詩可見出:歸耕垅畝,絕去塵想,固守窮節(jié)。其志昭然。這種精神境界貫穿他嶺海所有的和陶詩中。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固窮守節(jié)的精神家園,所以投閑置散而不渦忠義,身處窘境而視若等閑。其二,在和陶詩中他構(gòu)筑了他的高蹈絕俗、超然物外的“東坡界”。江蘇定慧寺有陶云汀聯(lián)語云:“吃惠州飯。和淵明詩。陶云吾云,書就一篇歸去好;判維摩憑,到東坡界,人相我相。笑看二士往來同?!蔽拐Z指出蘇軾在寓惠期間。大和陶詩。徘徊釋氏。構(gòu)建出“東坡界”。什么是“東坡界”。我認(rèn)為它既是同于淵明而又有別于淵明的一種處世境界。蘇軾曾在與其弟的信中說:“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蘇轍《迫和陶淵明詩引》)這表明他對陶淵明為人和其所構(gòu)建的精神家園很是仰慕的,但他們兩人的境界卻又是截然不同。陶氏是主動地從官場退卻,是一種莫可奈何的逃辟,是一種亂世“辟秦”的舉動,因此?!八乇凑埂?,濟世未達(dá)的結(jié)果。必然給他帶來心靈上的拷問和不安:“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陶淵明《雜詩》)。陶的歸隱不過是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固守窮節(jié)而已,他是在田園生活中重新找回自己,尋求一種精神的歸宿和寄托。在他的避世中常常寄存一種“固常在”的“猛志”,因此常常不能平靜。而蘇軾則不同,三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無論怎樣為“獄吏所折辱”,他壓根兒都沒有想到過退出官場。即使嚴(yán)厲的嶺海之貶也是如此,他帶著職務(wù)(盡管是虛職),棲息在他用心構(gòu)建的高蹈絕俗、超然物外的東坡界中。是那樣地平靜,是那樣的舒心,好象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獨覺》)。他甚至認(rèn)為晉之劉伶、淵明這些達(dá)之楷模者都非真達(dá)者。因為劉伶以鍤自隨、死便埋我。仍慮乎“埋我”,真達(dá)不在乎埋與不埋,天地可為棺榔衣衾(見《劉伯倫非達(dá)論》)。淵明以撫無弦為達(dá)。但仍計較有弦無弦,真達(dá)者不在乎有弦無弦。甚至無琴可也(《淵明非達(dá)》)。在他看來“禍??鄻罚钅钸w逝,無足留胸中者”(《與孫志康書》),才是直達(dá)本質(zhì)的達(dá)。樂對生活,笑傲江湖,一齊生死,這就是他超越陶氏境界處。在他的和陶詩中處處表達(dá)出了這種境界。如其《和陶歲暮作和張常侍》一詩中,他對陶氏“亦以無酒為嘆”頗有微詞:“我生有天祿。元膺流玉泉。何事陶彭澤,乏酒每形言。仙人與道士,自養(yǎng)豈在繁”。詩不作悲楚語。是“撫已有深懷,履運增慨然”(陶淵明《歲暮和張常侍》)的陶淵明所不及的。正是這種超然物外的達(dá),使他能樂對逆境??偸且砸环N正面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因此。蘇軾的蕭散陶然境界既源于陶而又非陶所比,其中已經(jīng)融入了釋氏的色空之境。正因他營構(gòu)了這種目空一切的東坡之境界,所以他能始終保持著曠達(dá)通脫、隨緣自適、超然自得的心態(tài):“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追和陶淵明詩引》)其三,在和陶詩中反思人生,構(gòu)建以老莊為骨架的精神家園。黃州前后蘇軾也常反省,但多不遇的憤激之情;嶺海時期也常常自省自悔,但卻心態(tài)平和。其寓惠時所寫的《和陶詠二疏》一詩就是借二疏自悔的作品。二疏是西漢名臣疏廣、疏受二人,他倆正直敢言,功成身退。因而蘇軾十分敬仰:“二疏事漢時,跡寓心已去。許侯何足道。寧識此高趣。可憐魏丞相,免冠謝陋舉。中興多名臣。有道獨兩傅?!笔份d:太子外祖平恩侯許伯薦其弟于宣帝,宣帝征求疏廣意見,廣直言不可,帝又征求丞相魏相,魏相免冠而謝。支吾其言,明哲保身。在蘇軾看來,疏廣的志趣非許伯、魏相之流可比,是名臣中“有道”者。更使蘇軾仰慕的是他們知所進(jìn)退以及對待子孫的獨特的方法:“世途方轂擊,誰肯行此路。是身如委蛻,未蛻何所顧。已蛻則兩忘,身后誰毀譽。所以遺子孫。買田豈先務(wù)。我嘗游東海,所歷若有素。神交久從君。屢夢今乃悟?!痹谑廊塑囕炏鄵?,紛紛奔走于仕途之中,二疏卻主動求退并不為子孫留田產(chǎn),在士林中更是卓爾不群。詩中蘇軾借《莊子,知北游》。委蛻”之典,詮釋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莊子·知北游》云:“汝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弊匀唤缛f物包括人的身體,生育性命,子孫后嗣。不過是天地之所“委”。既然如此,人何必要錙銖必較、貪戀富貴權(quán)位呢?一切非汝有,又何必較真呢?象二疏那樣不是很自在、很舒坦么!作者表面上是詠二疏,其實借二疏說法,反省自己不能及時早退,故紀(jì)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四O說該詩“寓自悔之意”。溫汝能《和陶合箋》卷四引樊潛庵評語日:“可以察公之志矣。謂公處憂患中悔不竭身早退,而有是作可也,謂公平日景行二疏,惟孜孜求去以鳴高。則不可也,識者辨之?!钡拇_蘇軾不是借二疏自鳴清高。而是構(gòu)建以老莊為骨架的精神的棲息地而已。

        三、蘇軾惠州詩文之變的意義

        蘇軾寓惠期間詩文創(chuàng)作的情感和內(nèi)容題材的變化,如前所述,總的趨勢是情感趨向于平和,少了早年因懷才不遇而帶來的憤悱怨恨,他把自己融入“天地境界”之中;在內(nèi)容題材上,他的審美注意力發(fā)生轉(zhuǎn)變,國計民生淡出他的視野,而山水之美,陶公真趣成為他的最愛。特別是其和陶之作中?!暗锰找饩佣唷?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注匯鈔》,較之以往,他更關(guān)注心靈世界的書寫。這些變化有如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1、蘇軾詩文之變昭示出蘇軾在藝術(shù)上的自覺追求。豐富了他的藝術(shù)內(nèi)涵

        蘇軾晚年嶺南之作風(fēng)格確實發(fā)生了明顯之變化,心態(tài)趨向平和,情感趨向于直率。用筆趨向于粗豪,甚至不避俚俗。正因如此,后期的詩作也遭到了學(xué)界一些詬病。諸如“太激”、“太露”、“傷雅”、“太豪健”之類的評論俯拾即是。如紀(jì)昀評《蘇文忠詩集》中《次韻子由所居六詠》“群囂自披猖”云:“太激,傷雅?!痹u“知有桓司馬”云:“更激更露?!痹u《白鶴峰新居欲成夜過西鄰翟秀才二首》中“甕間畢卓防偷酒”云:“鄙俚太甚。”紀(jì)昀認(rèn)為蘇軾這些寫在惠州的作品情感太激,不合符傳統(tǒng)詩教的溫柔敦厚風(fēng)。特別是一些只適合用含蓄婉轉(zhuǎn)之筆來寫的。如悼亡詩,人們認(rèn)為根本就不宜用直筆。如在惠州寫的《悼朝云》一詩,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一四就批評說:“詩人筆太豪健,往往短于盲情。好征典者,病亦相同。即如悼亡詩,必纏綿婉轉(zhuǎn)。方稱合作。東坡之哭朝云,味同嚼臘,筆能剛而不能柔故也。”紀(jì)昀也認(rèn)為“苗而不秀豈其天”句“起太突,句亦不佳?!壁w克宜《角山樓蘇詩評注匯鈔》卷一九甚至認(rèn)為:“全篇皆率?!痹趯W(xué)者們看來,悼亡之情是人類最傷感的,不宜豪、不宜率。宜乎婉、宜乎細(xì)。而蘇軾的粗豪叫囂是有悖于人們的藝術(shù)審美旨趣的。如何看待這些評論呢?筆者認(rèn)為必須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認(rèn)識:第一,一方面這些評論合符這些作品的實際,評者并不厚誣他;但另一方面。這并不標(biāo)示著他嶺南作品就藝術(shù)低下,并不能說嶺南作品無妍煉之作。其實蘇軾在嶺南之作亦有平淡中出雄奇,俚俗中見雅健者。只是由于他在“夷然不悄中”中溢出奇。故奇而不奇。正因如此,所以人們對在惠州作品亦有不少這方面的評價,如其《聞?wù)o表兄將到,以詩迎之》,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就認(rèn)為:“坡詩不以煉句為工,然亦有研煉之極,而人不覺其煉者。如‘舌音漸獠變,面汗嘗辟羞’。此等句在他人雖千鎚萬杵,尚不能如此爽勁,而坡以揮灑出之,全不見用力之跡,所謂天才也?!闭蛩唤?jīng)意、不刻意為奇。故平淡中見奇,奇而不奇。第二,象《悼朝云》之類宜婉的作品蘇軾卻出之以“豪健”。不情之甚,但適足以說明蘇軾心態(tài)平和,情感趨向于直率,藝術(shù)審美趨向于粗豪。其實他對朝云感情是很深的,對朝云客死惠州,他是很傷感的,這從他為朝云寫的《墓志銘》和其它作品都可看出來。但是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看破禍福生死。已經(jīng)超越生死榮辱之念,表現(xiàn)得十分灑脫,這大概也就是蘇子由所說的蘇軾嶺南之作“不見老人衰憊之氣的內(nèi)涵。也正是這種灑脫。使他不屑出之以委婉之法,打破悼亡之常規(guī),出之以直筆抒發(fā)。第三。蘇軾的這種風(fēng)格之變。表明了他在藝術(shù)上的自覺追求,豐富了他藝術(shù)上的審美內(nèi)涵。惟其如此,蘇軾作品才顯得豐富多樣。蘇軾詩有的感情奔放,氣勢雄渾,粗獷豪邁;有的文筆細(xì)膩。自然流麗,清新雋永,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在于其變。關(guān)于其作品風(fēng)格的多樣性。前人不少人就指出過,如劉后村在《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四云:“坡詩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典嚴(yán)者,有麗縟者,有簡澹者,翕張開合,千變?nèi)f態(tài)。蓋自以其氣魄力量為之。然非本色也?!闭J(rèn)為他的作品風(fēng)格多樣。千變?nèi)f化。但以“氣魄力量為之”非其本色,這正是我前面所說的。其作品平淡中見奇,故不奇為奇。他在惠州及以后在海南寫的和陶諸作,就是一些平淡平和之作,合符他自己所說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薄所畫折枝》1、“新詩如洗出,不受外垢蒙”(《僧惠勤初罷僧職》)的審美要求。如《蘇詩匯評·前言評嶺南和陶詩時說:“和陶詩中那些描寫嶺南風(fēng)光的詩句就有如山水畫一般的形象?!贝送?,如其居惠州所作《和移居》也是這樣的作品,《蘇詩匯評:前言》評論這首詩時就說:“蘇軾贊王維·詩中有畫’,他自己也當(dāng)?shù)闷疬@樣的評價。”不管這些評價是否允當(dāng)?是否過高?但蘇軾暮年嶺海之作,其在藝術(shù)上的自覺追求,卻得到了人們的關(guān)注。

        2、蘇軾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心靈世界的書寫。表明他在藝術(shù)上不自覺地回歸主體性

        如前所述,蘇軾嶺海詩。人們評價不一。有批評者有贊譽者。批評者大都著眼于蘇軾嶺海之作題材較之以前偏窄,國計民生淡出他的視野,徜徉山水成為他的獨鐘,友朋唱和成為他的最愛,淵明境界成為他靈魂的棲居所。與之相適應(yīng)藝術(shù)上溫柔媼藉趨少,直率豪健趨多。這表明蘇軾藝術(shù)注意力發(fā)生了轉(zhuǎn)移,由以往的對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關(guān)注轉(zhuǎn)向?qū)π撵`世界的書寫,由以往的對客體的關(guān)注回歸對主體的自省。而對蘇軾晚年嶺海之作給予高度評價的也恰恰著眼這一點。如宋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卷十四《讀東坡詩》云:“胸中萬卷古今有。筆下一點塵埃無。武庫森然富搞掞,利鈍一從人檢點。暮年海上詩更高。和陶之詩又過陶。地辟天開含萬匯。少陵相逢亦應(yīng)避?!痹谧髡呖磥?,蘇軾之所以“暮年海上詩更高,和陶之詩又過陶”就是因為蘇軾“筆下一點塵埃無”。陶淵明躬耕壟畝。但他畢竟并沒有忘記天下,盡管他“久去山澤游”。但他關(guān)心的始終是蒼生的“死歿無復(fù)余”(《歸田園居》其四);盡管他“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飲灑》其五),但他始終關(guān)注“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他胸中“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jīng)》其十),他始終時存塵念。蘇軾晚年雖然也寫過一些憫念蒼生的詩作,但成份明顯減少。更主要的是,浮沉宦海的他,早年書劍報國的激情明顯減退,居惠期間佛事明顯增多,書佛語,念禪偈,讀陶詩,和陶詩,他想盡力在山水之中忘卻塵世的苦難,在和陶中找到靈魂的避難所。一句話。他由早年對客體世界的關(guān)注,轉(zhuǎn)向?qū)χ黧w世界的關(guān)注。這樣,藝術(shù)上由客觀世界的描繪轉(zhuǎn)向?qū)π撵`世界的書寫成為合符邏輯的發(fā)展。

        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說:“余觀東坡自南遷以后詩。全類子美夔州以后詩。精深華妙,正所謂‘老而嚴(yán),者也。子由云:東坡謫居儋耳,獨善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魯直亦云:‘東坡嶺外文字,讀之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fēng)自外來也?!^二公之育如此。則余非過論矣?!蔽簯c之認(rèn)為蘇軾詩與杜甫夔州以后詩相似,其所謂“精深華妙”、“老而嚴(yán)”云云,并不一定全合蘇軾實際,但如從藝術(shù)注意的轉(zhuǎn)換來看,這種比較是恰當(dāng)?shù)?。杜甫夔州以后,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詩明顯比前期少。抒發(fā)對生命感悟的多,一句話。作者更注重心靈世界的書寫。蘇軾在這方面與杜甫是很相近的。嶺海期間寫現(xiàn)實題材的詩比重明顯減少。更多的是主體作家的情感的抒發(fā)。不同杜甫的是他嶺海期間的詩“不見老人衰憊之氣”,在他的詩中很少有痛苦、落拓、牢愁情感的表現(xiàn)。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dá)心境。故讀之給人一種如沐清風(fēng)之感。而這恰恰是注重心靈書寫的作品之所長。評價蘇軾嶺海前后期作品孰優(yōu)孰劣。是不能以作家創(chuàng)作題材之變作為依據(jù)的。“文學(xué)是人學(xué)”,能真實地傳達(dá)出人的心靈世界的作品仍然是好作品。因此。杜甫夔州以后的作品也好。蘇軾嶺海以后的作品也罷。作家在藝術(shù)上由追求現(xiàn)實客體而回歸主體性。同樣應(yīng)該充分給予肯定。

        3、蘇軾詩歌題材的轉(zhuǎn)變,昭示出他的審美趨向發(fā)生了嬗變。并且由藝術(shù)的審美進(jìn)入到人生的審美

        蘇軾嶺海詩。其題材內(nèi)容之變是明顯的。而這些內(nèi)容題材的變化。也昭示出蘇軾審美趣味也在發(fā)生變化,由以往的豪壯、慷慨、激昂轉(zhuǎn)向蕭散沖淡、曠逸閑適上來。所以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四0認(rèn)為《又次韻二守許過新居》、《次韻惠循二守相會》、《又次韻二守同訪新居》、《循守臨行出小鬟復(fù)有前韻》四詩“乃心閑神適之作,在《惠州集》中,惟見于此?!痹鴩对恼ぷx書錄》卷九《東坡文集》評《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也云:“至末十四句。有飄逸出世之想。”這些變化更表現(xiàn)在晚年所寫的和陶詩中,故溫汝能《和陶合箋》卷二引朱熹語云:“作詩須從陶、柳門中來乃佳。不如是。無以發(fā)蕭散沖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塵埃,無由到古人佳處。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學(xué)他平淡,相去甚遠(yuǎn)矣。公兩詩(指《和陶形贈影》與《和陶影答形》脫盡塵埃,何等蕭散沖淡,何等自然,非深于學(xué)陶者,那得有如此氣味。”注評家們無一不都指出蘇軾嶺海詩審美情緒的變化,這些看法是合符蘇軾惠州以后創(chuàng)作實際的。

        蘇軾詩審美趨向的嬗變,也昭示出他由藝術(shù)的審美進(jìn)入到人生的審美。他的人格也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轉(zhuǎn)換,即由早期的積極進(jìn)取的現(xiàn)實人格一變而為逍遙自適的逍遙人格,再變?yōu)榛葜輹r期的審美人格。蘇軾早期在其立身處世的行為趨向性方面表現(xiàn)出一種對現(xiàn)實的執(zhí)著和韌性,其心理上表現(xiàn)出一種極強的建功立業(yè)的欲望。品行上表現(xiàn)出剛烈敢言、九死未悔的氣節(jié)。這是他現(xiàn)實人格的典型特征。這在他很多的詩中表現(xiàn)出來?;蚩犊ぐ骸;蚶纬顟嵓?。黃州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多次挫折。他的心態(tài)反而平和下來,他既不厭倦現(xiàn)實,也不留戀現(xiàn)實,在追求身心自由的層面上。賦予自由人格以新的內(nèi)涵。即從哲學(xué)上、審美上提升對自由人格的認(rèn)知,賦予它哲學(xué)的、審美的意義。這表明他已超越早期的現(xiàn)實人格而進(jìn)入到逍遙自解的層面。但這還不是他人生審美的極境。惠州以后,他的人格達(dá)到了審美的極境。相較而盲,黃州時期的他還只不過是停留在對生活的描述,即使有反思,也不過是一種淺層次的思考,他所營構(gòu)的逍遙超脫的境界也不過是對人生的自解而已。因為此時的他,對人生還來不及作更深的參悟,兼濟之心并沒完全泯滅。這只要看看他元祐期間的種種表現(xiàn)就可明了這一點。而嶺海時期的他,截然不同,他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功名事業(yè)的羈絆。對榮辱是非。富貴禍福,生老死育有了更深的感悟和認(rèn)識?,F(xiàn)實功名、男兒事業(yè)已不再是他詩中關(guān)注點,感悟人生,探詢?nèi)松攀撬娭械闹黝}。諸如孤獨、悲傷、黑暗、病痛這些讓人難堪的東西,他都可以進(jìn)行審美的體驗。從正面去審視。從哲理的高度去剖析,他總是以一種寧靜淡泊的平和心態(tài)來面對一切。而標(biāo)志著他審美人格進(jìn)入高度的主要的是他用詩化的語言描繪出“無思”和“無待”的審美人生,并把它提升到文化哲學(xué)的意義上來認(rèn)識。在《續(xù)養(yǎng)生論中》,他提出了“元思之思”的哲學(xué)命題:“凡有思皆邪也。而無思則土木也。孰能使有思而非邪?無思而非土木乎?蓋必有無思之思焉?!痹凇端紵o邪齋銘》中,他更把這種“無思之思”當(dāng)作自己“得道”的途徑。他不但重塑了莊子的“無待”,更有了自家面目?!盁o思無待”的提出,表明蘇軾不僅僅是把它當(dāng)作一種暫時的逍遙來看待,也不僅僅是當(dāng)作一種理想人格來追求,而是借此來營構(gòu)他的人生審美的境界,指導(dǎo)人生。因此,可以說,“無思”與“無待”的結(jié)合統(tǒng)一,構(gòu)建了他嶺海時期獨特的精神家園。把他的人格從現(xiàn)實層面、逍遙層面提升到審美的層面、哲學(xué)的層面。這也是蘇軾惠州時期詩文作品之變昭示出來的意義。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蜜桃| 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 人人妻人人澡av| 日本师生三片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久久久久久免费毛片精品| 国产视频最新|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精品|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被欺辱的高贵人妻被中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视频| 蜜桃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的av二三四区|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无东京热| av网站韩日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亚欧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 日本人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区二区三区玖玖玖| 人妻熟妇乱系列|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在线视频色系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不卡| 91亚洲无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本五十路熟女|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成人精品高潮综合久久| 中文在线8资源库|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三级自拍视频在线|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