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五代十國時期其他政權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不同,馬楚政權推行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兄終弟及制在主觀上有維持政權穩(wěn)定,防止外部勢力覬覦的積極意義。但這一制度的長幼原則在推行過程中被破壞。引發(fā)了馬氏兄弟的長期內(nèi)爭和馬楚政權的分裂,加速了它的衰落和滅亡。研究馬楚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對深化認識藩鎮(zhèn)權力的傳承方式,探索馬楚政權迅速衰亡的制度原因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馬楚政權;繼承制度;兄終弟及
中圖分類號:D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08)04-0038-03
馬楚政權是五代十國時期以今湖南地區(qū)為主建立的一個地方割據(jù)政權,躋身十國之列。與同時期的其他政權相比,馬楚政權在王位傳承方式上具有十分獨特的特點,這就是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自周代以來,嫡長子繼承制被視為“百王不易之典”而被歷代漢民族統(tǒng)治者所沿襲,雖然中間經(jīng)常出現(xiàn)兄終弟及的繼承現(xiàn)象,但那一般是作為嫡長子繼承制的變通或補充,沒有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長時期推行的制度。馬楚政權為什么要舍棄歷代帝王奉為圭臬的嫡長子繼承制而推行兄終弟及制?其實際推行情況如何?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給馬楚政權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學界對這些問題至今尚未有專文論述,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探討,不妥之處,切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 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確立及其原因
長興元年(930)十一月,馬殷以遺囑的方式確立了馬楚政權王位傳承的兄終弟及制:“遺命諸子,兄弟相繼;置劍于祠堂。曰:“違吾命者戮之!”,馬殷逝世后,其子馬希聲、馬希范、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兄弟先后接掌楚王之位,盡管在繼承的過程中兄弟由長及幼的順序屢屢被打亂,但王位在兄弟間橫向傳承的總原則在馬楚得到了落實則終馬氏政權滅亡沒有改變。馬殷之所以舍棄父死子繼的垂直傳承方式而遺命王位傳承采用兄終弟及的橫向傳遞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馬楚推行兄終弟及繼承制是當時社會客觀形勢的產(chǎn)物,是動蕩環(huán)境下成年繼承的需要。五代十國是在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紛爭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的擴大和繼續(xù)。五代十國時期又是各種力量的兼并整合時期,弱小力量在長期混戰(zhàn)紛爭過程中不斷被兼并、整合,進而形成新的較強大的勢力。在這樣一種你爭我奪、混戰(zhàn)紛爭的環(huán)境下,各政權之間及政權內(nèi)部的斗爭十分激烈:“方是時,上之人以慘烈自任,刑戮相高,兵革不休,夷滅構禍,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民相視如髦蠻?!币谶@樣一種政權變換頻繁,內(nèi)爭外斗持續(xù)不斷的嚴酷環(huán)境中求得割據(jù)政權的生存,除了維持自身力量的強大,力求“兵強馬壯”以防御外部勢力的入侵之外,在內(nèi)則尤其需要維持政權的穩(wěn)定,防止各種原因導致政局混亂而造成內(nèi)耗。權力的平穩(wěn)有效傳承是維持政權穩(wěn)定的關鍵因素,而權力傳承的主要方式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從制度和法理上杜絕了宗室內(nèi)部其他成員對最高繼承權的爭奪,對減少政治繼承中的沖突,維持政權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嫡長子繼承制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公開舍棄了才德方面的要求,完全根據(jù)出身貴賤和年紀長幼這些先定的客觀條件來決定繼承人選,這就使繼承者的人品與能力無法得到保證,由此導致繼位者執(zhí)政無能、昏庸腐朽而招致政權早亡者比比皆是。其次,由于嫡長子繼承制遵循縱向的垂直傳承原則,且“立子以貴不以長”,因而往往在年輕皇帝逝世后出現(xiàn)絕嗣或年幼不諳事者在名義上執(zhí)掌政權,實際權力被權臣或外戚掌控,進而產(chǎn)生干權亂政的現(xiàn)象。在“干戈賊亂之世也,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于是矣!”的五代十國時期,盡力避免嫡長子繼承制下可能出現(xiàn)的無能繼承和幼年繼承成為各割據(jù)政權的頭等大事。與嫡長子繼承制相比,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雖然同樣無法避免無能繼承的出現(xiàn),但古代一妻多妾制通常所帶來的兄弟眾多和由長及幼的原則為避免幼年繼承提供了一定的保證。十國的閩、南漢、南唐都曾推行或試圖推行兄終弟及這一繼承方式。馬殷遺命諸子采取兄弟相繼的繼承制度無疑正是出于這樣一種穩(wěn)固政權的考慮。
其次,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制定與馬楚政權內(nèi)部現(xiàn)實的權力爭奪有關。權力之爭在馬楚內(nèi)部由來已久,早在馬殷確立兄終弟及繼承制度之前,馬楚內(nèi)部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權力之爭,這種權力之爭集中體現(xiàn)在高郁之死上。馬殷入主湖南后,因高郁的竭力輔佐而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馬楚政權因此成為南方諸政權中的佼佼者:“楚王殷用都軍判官高郁為謀主。國賴以富強。鄰國皆疾之?!北M管高郁對馬楚政權功勛卓著,卻在天成四年(929)被馬希聲譖以謀反之罪殺害。高郁之死不僅是馬氏兄弟對異姓的排擠,更是馬氏族屬內(nèi)部爭奪的反映,是馬殷父子權力之爭的體現(xiàn)。高郁是馬殷的得力助手,在馬楚政權內(nèi)部握有部分軍權,鏟除高郁可以獲得其掌握的軍事權力,增強自身的實力,對爭奪繼承權具有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馬希聲多次要求馬殷誅殺高郁:“希聲屢言于殷,稱郁奢僭,且外交鄰藩,請誅之?!痹隈R希聲的連連催逼之下,馬殷不得不罷高郁為行軍司馬,剝奪了他的軍事權力。失去軍權的高郁最終被馬希聲“矯以殷命殺郁于府舍,榜諭中外,誣郁謀叛,并誅其族黨。”嗎馬希聲矯命誣殺高郁標志著馬殷實際控制馬楚的結束,“吾老耄,政非己出,使我勛舊橫罹冤酷!”的感嘆顯露出了馬殷對馬希聲爭權的不滿,但事實則如胡三省所言:“是時馬殷尸居而矣,不復能制其子”。馬希聲的奪權不僅給馬殷以致命的打擊,更重要的是從實際上架空了嫡長子馬希振的王位繼承權,使嫡長子繼承制在馬楚失去了推行的可能。盡管馬殷對此憤懣不已,但也不得不承認馬希聲操控馬楚大權的既成事實,在病篤之際奏請后唐朝廷將己位傳給馬希聲,同時遺令諸子兄弟相繼以平息馬希聲其余兄弟的不滿。可以說,馬希聲實際控制馬楚政權的現(xiàn)實以及子奪父權的痛苦經(jīng)歷與隱藏著的兄弟權力爭奪促使馬殷舍棄嫡長子繼承制度,遺命權力傳承遵循兄終弟及之法。
最后,馬殷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制定還直接受到了周邊政權的影響。為了在五代亂世中避免嫡長子繼承制所隱藏的弊病,馬楚周邊政權在馬殷之前推行兄終弟及繼承的事例不少。十國王閩政權的開創(chuàng)者王審知隨其兄王潮共治閩地,由于王審知有才,故王潮在乾寧四年(897)臨終前舍其子而命王審知繼承己位:“潮寢疾,舍其子延興、延虹、延豐、延休,命審知知軍府事?!蹦蠞h也有類似的例子,乾化元年(911)三月,“清海、靜海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南平襄王劉隱病亟,表其弟節(jié)度副使巖權知留后。丁亥卒,巖襲位?!北M管王閩和南漢后來并沒有將兄弟相繼作為制度固定下來,但權位在兄弟間橫向傳承的事實及所產(chǎn)生的良好作用無疑對馬殷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制定產(chǎn)生了影響。
總之,馬楚兄終弟及繼承制度是適應五代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和馬楚特定的內(nèi)部因素的產(chǎn)物,是馬殷在客觀形勢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種措施。主觀而言,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在五代亂世中具有積極作用,對防止嫡長子繼承制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幼年繼承的弊端,維持政權的穩(wěn)定。防止外部勢力的覬覦具有積極意義。
二 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實施情況及影響
嚴格意義上的兄終弟及繼承制度可以細分為兩個原則:一是權力在兄弟間橫向傳承的大原則;二是權力傳承由長及幼的小原則。馬楚政權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推行情況如何,應該以這個兩個原則作為衡量標準。馬殷是馬楚政權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制定者,同時也是這一政策的第一個破壞者。馬殷嫡長子馬希振“長而賢”,“工詩句,軀吟詠”。舊顯然不是平庸之輩,與越長而立,“既襲位,日殺五十雞為膳;居喪無戚容”的馬希聲相比,無論是在能力還是人品上都高出一籌。但由于馬希聲之母袁夫人有姿色,深得馬殷寵愛,愛屋及烏,馬希聲也因之得寵,其地位因此高于居長的馬希振。天成二年(927)八月馬殷開國時的人事安排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子希振武順軍節(jié)度使,次子希聲判內(nèi)外諸軍事?!雹璧臻L子馬希振被遣至朗州充任武順節(jié)度使,扼守潭州的北大門,次子馬希聲卻留守潭州,控制著潭州的軍政大權,在地位和實際權力上遠高于馬希振。天成四年(929),馬殷因病無法處理繁雜的事務,遂將主要權力交給馬希聲:“楚王殷命其子武安節(jié)度副使、判長沙府希聲知政事,總錄內(nèi)外諸軍事,自是國政先歷希聲,乃聞于殷?!痹谵o世前一個月,馬殷又奏請后唐王朝將己位傳馬希聲:“楚王殷寢疾,遣使詣闕,請傳位于其子希聲。”顯而易見,馬殷在制定兄終弟及繼承制度前已經(jīng)在事實上將居長的馬希振排除在繼承人之列,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由長及幼原則一開始就隱藏著遭到破壞的因素。
馬殷死后,實際掌握馬楚軍政大權的馬希聲并沒有遵從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長幼原則將王位讓給馬希振,而是憑借掌握的權力迅速奪取了繼承權:“殷初薨,長子希振次當嗣立,時希聲以先為副使,方握權,私遣其大將歐宏練矯父命請立為帥,乃自稱留后?!彪m然馬希聲名義上是矯父命而取代馬希振的,但馬希聲實際掌握馬楚軍政大權的事實使馬希振不可能有反抗的條件和可能。盡管有兄弟相繼的遺命。有懸劍于祠堂的見證,有違吾命者戮之的訓示,馬希振對其弟馬希聲的矯命自立卻毫無反抗能力。相反,為了免遭馬希聲的迫害,馬希振只得“棄官為道士,居于家”徹底擺脫政治斗爭的漩渦才得以善終。很明顯,馬殷在制定兄終弟及這一政策前的安排和馬希聲、馬希振兄弟間的權力分配實際上已經(jīng)破壞了兄弟相繼的長幼繼承原則。盡管馬殷之后的第一次政權交接因馬希聲的強大和馬希振的謙讓而勉強得以順利進行,但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長幼原則卻遭到實質(zhì)性破壞,這對馬楚權力的傳承產(chǎn)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馬氏兄弟的內(nèi)爭和馬氏政權的滅亡。
馬希聲在位不足兩年而亡,繼位的是與之同日而生的馬希范。這一任權力的交接沒有出現(xiàn)混亂。兄終弟及繼承制得到了徹底施行。這是因為馬希范早就與馬希聲爭奪過繼承權,在實際繼承之前已掌握了相當權力,本人也頗有才能,又是繼馬希聲之后的法理繼承者,故而在馬希聲逝世后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統(tǒng)治權。這是馬氏政權歷史上唯一的完全遵循兄終弟及繼承原則的權力交接。
馬希范繼位之后,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長幼原則被再次打亂。按照兄弟長幼相繼的原則,馬希范之后應該由馬希萼繼位,馬希萼之后才是馬希廣。依馬楚權力傳承的慣例,即將繼位的后任統(tǒng)治者一般在潭州任武安軍副職,享有一定的處理軍府事務的權力。照此而言,在潭州充當馬希范副手的應該是馬希萼而非馬希廣,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由于馬希范偏愛其同母弟馬希廣,由此導致了馬希廣與馬希萼權力和地位的倒置,使得馬希廣凌駕于馬希萼之上。史言馬希廣“性謹順,希范愛之”,因而高居武安節(jié)度副使、天策府都尉、領鎮(zhèn)南節(jié)度使等職,掌握著“判內(nèi)外諸司事”的權力。本應居中的馬希萼卻被馬希范任命為武平節(jié)度使,掛職知永州事,掌管朗州軍政。從兩人的權力和地位可以看出,實際掌握馬楚軍政大權的馬希廣已經(jīng)對馬希萼的繼承地位構成了逼迫之勢。這一局面的形成是馬希范一手造成的,和其父馬殷提高馬希聲的地位壓制馬希振勢力的做法如出一轍,以致造成居次者掌握實際權力,形成對兄長的逼迫之勢,兄弟相繼繼承制度的長幼原則因之隱藏著被再次打亂的危險。
與馬希聲和馬希振時期的情況不同,盡管馬希廣得到了馬希范的支持,卻未能如馬希聲一樣完全掌握馬楚政局,這既與馬希廣的個人能力不足有關,同時也與馬希萼的抗爭有關。馬希萼吸取當年馬希振被馬殷派至朗州任永順節(jié)度使最終失去繼承權的教訓,在朗州積極籌備力量準備與馬希廣爭奪。盡管馬希萼因為馬希范的居中控制而忍讓不發(fā),但實際上已經(jīng)形成了與馬希廣對立的勢力集團,兄弟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并在馬希范死后迅速爆發(fā)。
天福十二年(947)五月,馬希范薨,馬希廣與馬希萼之間的權位之爭迅速展開。盡管當時馬希廣已經(jīng)控制了馬楚的軍政大權,但馬希萼對此早有準備,并且占據(jù)法理上的主動權。正是由于兩人各有優(yōu)勢,馬楚內(nèi)部也隨之分為兩派,對繼承人的選用產(chǎn)生了激烈分歧:“都指揮使張少敵、都押牙袁友恭,以武平節(jié)度使知永州事希萼,于希范諸弟為最長。請立之;長直都指揮使劉彥瑤、天策府學士李弘皋、鄧懿文、小門使楊滌皆欲立希廣。張少敵曰:‘永州齒長而性剛,必不為都尉之下明矣。必立都尉,當思長策以制永州,使帖然不動則可;不然,社稷危矣。’彥瑤等不從。天策府學士拓跋恒曰:‘三十五郎雖判軍府之政,然三十郎居長,請遣使以禮讓之;不然,必起爭端?!瘡┈幍冉栽唬骸袢哲娬谑郑炫c不取,使他人得之,異日吾輩安所自容乎!’”誠然,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馬希廣軍政大權在握,事實上繼承了馬希范之位,但從法理而言,朗州的馬希萼才是真正合法的繼承者。由于得到了內(nèi)牙軍和天策府主流派的支持,同時又因“懦弱,不能自決”等原因,馬希廣最終被劉彥瑤等假稱馬希范之遺命越長取代馬希萼繼承了統(tǒng)治權,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長幼原則被再次打亂。
馬希廣的越長繼立遭到了馬希萼的強烈反對,他隨即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對繼承權的武力爭奪。乾祐三年(950)。兩者之間的爭奪進入最后階段,十一月,馬希萼命其子馬光贊留守朗州。自稱順天王,悉發(fā)朗州之兵進攻潭州。十二月,馬希萼攻陷潭州,“自稱天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jié)度使,楚王?!瘪R希廣被賜死,馬楚軍政大權落人馬希萼之手,馬楚政權也因馬希萼兄弟的長期內(nèi)爭和隨之而來的政變走向滅亡。
廣順元年(951)九月,馬希崇發(fā)動政變囚禁馬希萼,奪得了統(tǒng)治權:“戊寅。希萼宴將吏。徐威等不預,希崇亦辭疾不至。威等使人先驅踶嚙馬十余入府,自帥其徒執(zhí)斧斤、白梃。聲言縶馬,奄至座上,縱橫擊人,顛踣滿地。希萼踰垣走。威等執(zhí)囚之;執(zhí)謝彥頤,自頂及踵剉之。立希崇為武安留后??v兵大掠。幽希萼于衡山縣。”政變后的馬楚政權陷入了潭州、衡山多政權并立紛爭的狀態(tài)。南唐中主李瑕趁此機會于廣順元年(951)十月命邊鎬、劉仁贍率兵攻楚。馬希崇無法抵擋南唐的強勢進攻,不得不主動請降。十一月。潭州的馬希崇和衡山的馬希萼先后率族入朝南唐,馬氏政權在湖南的統(tǒng)治宣告結束。
結語
總之,在馬楚政權實際推行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過程中,兄弟間橫向傳承的大原則得到了自始至終的貫徹,自馬殷之后直至馬氏政權滅亡,馬楚的最高統(tǒng)治權始終在馬殷諸子之間傳遞,馬希聲、馬希范、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先后繼承統(tǒng)治權,期間沒有發(fā)生過垂直傳承的繼承方式。但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長幼相繼原則自馬殷創(chuàng)立這一制度之初就已經(jīng)在事實上被破壞,除了馬希聲和馬希范之間的傳承遵循了長幼原則之外,其余各任楚王的傳承都沒有遵守這一原則。因而,馬楚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的推行是部分的,不徹底的。長幼原則被破壞直接導致了馬氏兄弟的長期內(nèi)爭和馬楚政權的分裂,加速了馬楚政權的衰落和滅亡。
對馬楚兄終弟及繼承制度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從制度層面上分析馬楚政權從雄踞南方諸國的前列到迅速衰落滅亡的原因,還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安史之亂以來割據(jù)藩鎮(zhèn)權力傳承制度的認識。自安史之亂以來,割據(jù)藩鎮(zhèn)的權力傳承基本采用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父死子繼又遵循嫡長子繼承原則),這在河朔割據(jù)藩鎮(zhèn)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河北三鎮(zhèn),相承各置副大使,以嫡長為之,父沒則代領軍務?!痹诟杆雷永^因各種原因無法實行時,則輔之以兄終弟及。盡管唐末五代時期割據(jù)藩鎮(zhèn)中兄弟相繼的事例不少,但都是作為個案存在,始終未能成為一種系統(tǒng)、穩(wěn)定的與父死子繼并行的繼承制度。馬楚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確立之后,兄弟相繼在馬楚政權內(nèi)部不再是偶爾為之的權力傳承方式,而成為了一種固定的具有相當約束力的繼承制度。盡管兄終弟及繼承制度在馬楚政權內(nèi)部推行過程中大打折扣,盡管長幼原則未能得到貫徹,但廣義上的兄弟相繼原則作為制度在馬楚得到了確立和實施,馬希聲、馬希范、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兄弟先后執(zhí)掌馬楚權力,盡管這種兄弟間的權力傳承參雜著武力爭奪,兵變威脅等因素,但權力在兄弟間橫向傳承的基本原則得到了遵循。馬楚兄終弟及繼承制度確立之后,藩鎮(zhèn)的權力傳承方式形成了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兩套體系。但是,兄終弟及繼承制度是與五代十國時期混亂紛爭局面相適應的產(chǎn)物,是實力有限的割據(jù)藩鎮(zhèn)為實現(xiàn)成年繼承,維持政權穩(wěn)定所采取的權宜之計。與嫡長子繼承制相比,兄終弟及繼承制在操作上具有很大的含糊性和不確定性,因而一旦推行這一制度的客觀環(huán)境得以改善,兄終弟及制就必然讓位于嫡長子繼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