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并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宋代的科舉考試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和發(fā)展。元代的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到了明朝,統(tǒng)治者對科舉考試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婆e制度發(fā)展到清代。日趨沒落。1904年3月在開封的河南貢院進行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標志著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
中國的貢院始置于唐代,它是科舉考試的場所。北宋仁宗(1023至1063年在位)以前。禮部還未專門建造貢院,考試時臨時借用試場。到徽宗崇寧(1102至1106年)至政和(1111至1118年)年間,禮部與各州才有了貢院。南宋時,禮部和部分州郡亦陸續(xù)修建了貢院。明清兩代,開封是河南省省會,所以河南貢院就設在開封城內。明初。河南貢院在開封城內的浚儀街。即元朝平章竺貞故宅。到明末時。河南貢院的規(guī)模已十分壯觀?!度鐗翡洝ぴ囋杭o第九》載:周王府(今龍亭)西角樓西,路北牌坊一座。上書“貢院”二字,東坊書“虞門四辟”,西坊書“周俊同登”。大門三間三開,匾曰“開科取士”。
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在開封城北決口,一座宏偉的貢院也毀于一旦。因此,清初的幾科河南鄉(xiāng)試只好在輝縣蘇門山下的百泉書院舉行。這是河南鄉(xiāng)試不在省城開封舉行的少有現象。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原周王府舊址修建貢院,建房舍5000多間,其主要建筑“明遠樓”高四丈有余。因為這一帶地勢比較低洼,加上不斷有人在此挖掘土基,經過六七十年,貢院“東西北三面皆水塘,埒起如環(huán)墻,而以闈中為釜底,凡雨水之匯歸于塘者,復于塘滲入于院,宣泄無由,墊高不易,是此永無涸期矣”。(田文鏡《改建河南貢院記碑》)。有鑒于此,當政者在省城東北隅上方寺南(今河南大學外語樓一帶),購得隙地197畝,于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二十七日開工,十年五月十二日竣工,重建了貢院。除建號舍9000間。規(guī)模比前擴大外,“他無改作……新添屋七十有五。以為各執(zhí)事棲息之所,非若前日之綴以蘆棚葦舍也?!?田文鏡碑)隨著河南應試士子的增加,號舍漸不敷用,考試時不得不編蘆架木為臨時棚號。道光九年(1829年),河南貢院號舍增至11866間,頗具規(guī)模。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黃河在張家灣決口,開封城首當其沖,黃河水圍困開封城長達8個月之久。城內公共建筑大抵被拆。河南貢院在城東北,是水勢洶涌之地,遂以貢院數百萬磚以拯省城危難。水退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興工重修貢院,次年四月完工,經過這次重修,整個貢院煥然一新,使河南貢院與順天貢院、江南貢院、廣東貢院一樣,成為當時全國規(guī)模較大的幾所貢院之一。
辛亥革命后,河南貢院改為河南省參議會會址。今天的河南貢院舊址在河南大學內外語樓一帶,原貢院建筑無有保存,僅保留有兩通貢院碑。一通是《改建河南貢院碑記》,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為河南巡撫田文鏡撰寫;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貢院碑記》,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文為當時河南巡撫牛鑒所撰。兩碑碑首刻有二龍戲珠。碑座四面刻有蟠龍和二龍戲珠,雕刻精細,形象生動。碑文為楷書,字跡工整遒勁。碑文記述了河南貢院遷移和興建情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2002年9月,河南大學90年校慶。為光復歷史文化,校方在原河南貢院舊址上,按照歷史照片修建了兩座貢院碑亭和執(zhí)事樓。恢復后的執(zhí)事樓是當時考官辦公和居住的場所,位于貢院碑東側,為兩層樓房,坐東朝西。上下各6間房。兩通貢院碑與執(zhí)事樓,東西呼應,形成頗具歷史價值的景觀。
河南貢院作為歷代(宋代開始)統(tǒng)治者選拔人才的場所,在科舉考試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清朝舉行的112次會試和順天鄉(xiāng)試中,各有兩次不在京城的順天貢院舉行,而是在開封的河南貢院舉行的。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鑾”途中,路過開封,鑒于“庚子之亂”中京城的貢院被毀,在開封期間,慈禧太后昭示天下:順天鄉(xiāng)試和全國會試地點改在河南貢院舉行。這便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年(1904年)的癸卯、甲辰科會試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的壬寅、癸卯科順天鄉(xiāng)試。這是其他省貢院所沒有的,也是清代科舉制度史上僅有的兩次。壬寅科鄉(xiāng)試。癸卯科會試又是清代科舉試題真正實行改革的一次,它廢除八股文。不再全以“五經四書”為根據出試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河南貢院還是清代科舉試題改革的發(fā)祥地。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光緒三十二年)為始,所有鄉(xiāng)試、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清朝續(xù)文獻通考》)河南貢院也就結束了它的使命。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來稿日期: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