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蘇州、上海,在“巧帛”21年的奮斗過程里,它們不僅是地域名稱,更是代表巧帛發(fā)展壯大的里程碑。巧帛:巧織衣帛,因衣結(jié)緣的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從白手起家到身家過億,他們一直固執(zhí)的堅持:把衣服做到最妙、最巧、最好。
1999年,上海。
巧帛服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時在北京、廣州等地設立分支機構(gòu),表明巧帛正式開發(fā)大陸市場的決心。望著全新的辦公室,李錦漳和宋愛鈴心里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擔心:注冊成立公司,代表進駐大陸市場的決心,但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市場,該如何操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9年后,巧帛不僅順利打開大陸市場,甚至將版圖擴張到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與地區(qū)。
島上夫妻店
1984年,臺灣。
彼時的李錦漳和宋愛鈴都還是臺灣一家服裝廠的工人,因為相愛結(jié)為夫妻。在為別人打工6年之后,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他們倆辛苦積攢下來的25萬元人民幣全部拿來投資,創(chuàng)辦“巧帛服裝有限責任公司”。
關(guān)于“巧帛”宋愛鈴女士這樣解釋:巧帛,巧織衣帛。力求通過我們的努力,把衣服做到最妙、最巧、最好。
“萬事開頭難”,這話一點也不假?;叵雱?chuàng)業(yè)初期,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相視一笑:很苦,很艱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跑市場,找業(yè)務,一切從零開始。大事小事都要靠他們倆自己去摸索與闖蕩。
想讓市場了解并接受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企業(yè),就得讓市場了解自己的產(chǎn)品,這需要不停地進行適時地推銷和宣傳。而要想讓顧客喜歡上自己的服裝,就要求產(chǎn)品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在經(jīng)過大量市場調(diào)查和綜合研究之后,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決定把“巧帛”的服裝特色定位在手工繡花工藝上,在傳統(tǒng)的刺繡基礎上,加入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觀點的流行和時尚元素。這成了“巧帛”鮮明的風格標志。
除了風格,一件衣服更重要的是質(zhì)量。在衣料的選材上,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倆更是精益求精?!疤烊坏牟攀亲钗说??!币恢睆氖沦|(zhì)量檢測的李錦漳先生說:“人們很容易對天然、自然的材料產(chǎn)生好感?!彼麄儗⒁铝隙ㄎ辉谔烊坏拿?、麻、毛、絲等自然的原材料上,輔以新型技術(shù)的織物素材,又融合細致手工刺繡、蕾絲花邊等細節(jié)的精心設計,使“巧帛”更加典雅和別致,很快便受到臺灣女性的青睞。
“巧帛”順利打開臺灣市場的銷路,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倆的事業(yè)也開始蒸蒸日上,生意日漸興隆起來。沒多久,“巧帛”就在臺灣的服裝行業(yè)站穩(wěn)腳跟,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位。
到大陸去
從1984年~1994年,“巧帛”在臺灣發(fā)展到十年的鼎盛期后,也面臨著企業(yè)經(jīng)營的周期性難題。此時,“巧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zhàn):由于生意越做越大,李錦漳想讓自己的企業(yè)有更大更好的發(fā)展空間,因此,理所當然想到擴大生產(chǎn)。然而,公司雖然有了生產(chǎn)的大場地,卻招不到更多的擁有精湛刺繡手藝的工人進行生產(chǎn)。
面對臺灣服裝市場的日益飽和,傳統(tǒng)繡花人脈資源日漸緊缺,每件衣服的成本價越來越高等諸多前提,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把目光從寶島臺灣,投向擁有更多機會與潛力的大陸市場。
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看中蘇杭刺繡人才豐富,刺繡技術(shù)成熟等優(yōu)點,1994年在蘇州設立巧帛服裝加工廠,單純負責服裝加工。
投資大陸最初,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不太了解大陸方面的市場狀況,也不了解大陸女性的品位和要求,加上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事物繁忙,不能親臨坐鎮(zhèn)大陸經(jīng)營,只能請人代管理,但效果卻不佳,而投入大陸方面的卻資金越來越多,從最初的4000萬臺幣,到最后甚至追加到2億多臺幣。
“錢不斷地往里扔,卻沒有任何的回收,連微薄的效益也沒有見到。”李錦漳現(xiàn)在說起還記憶猶新?!澳嵌螘r期真是巧帛的瓶頸期,真是上上不來,下下不去,簡直是騎虎難下。1999年~2000年的那段期間真是不堪回首!當時大陸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大,我只有不停地把在臺灣掙的錢大把大把地投入大陸公司中。但始終不見回報,而且只要公司開一天,就還要繼續(xù)源源不斷地往里投資金。希望一次次點燃,又一次次落空。當時我們真有些心灰意冷!我倆好不容易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掙來的一點血汗錢,全部賠了進去。手里沒有一點錢,那時我們簡直到了四面楚歌,舉步維艱的地步。最后,我們倆商議倘若真不行,我們就放棄巧帛。”
“想是這樣想,但對于自己喜歡的手工繡花的服飾,自己付出種種辛勞,一手創(chuàng)辦出來的產(chǎn)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是那樣的喜愛,那樣的無法割舍!”宋愛鈴女士回憶?!捌鋵崳瑢τ谇刹哪欠輴?,那份深情,早已經(jīng)融化在我們倆的血管里,并激勵著我們不能放棄巧帛。我們早已把“巧帛”當成生活的全部。所以,即便公司再艱難,我們都一定要堅持!”。
為了走出困境,夫婦倆開始向周圍非常好的朋友進行求助,大家紛紛出謀劃策,解囊相助。李錦漳也一改早期投資時的“兩邊跑”和“電話遙控”的不合理經(jīng)營方法,1999年,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將加工廠與公司剝離,把公司遷移至經(jīng)濟基礎、商業(yè)市場都較為成熟和完善的上海,成立了巧帛服飾有限公司,下決心常駐大陸,與大陸市場做真正的親密接觸。
通過對大陸市場上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調(diào)研,不斷地調(diào)整公司的實際發(fā)展戰(zhàn)略。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慢慢熟悉了大陸的市場,了解到大陸女性的對衣服的口味與愛好,有針對性地進行“量體裁衣”式的設計,“巧帛”漸漸開始受到內(nèi)地女性的關(guān)注與歡迎。沒多久,“巧帛”在大陸市場終于突破瓶頸,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又一個美麗的春天。
花開海外
發(fā)展24年來,“巧帛”的名字被叫得越來越響。尤其近10年大陸市場的辛勤耕耘,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在內(nèi)銷市場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公司發(fā)展頗為迅速?,F(xiàn)在公司總部有100多名員工,在大陸有100多個直營和加盟的銷售點。除了保持臺灣的銷售點外,巧帛現(xiàn)在已成功地銷往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
“巧帛從最初臺灣的民族企業(yè)起家,堅守中國傳統(tǒng)的繡花和蕾絲的婉約特色,在堅持這一民族特色的同時,巧帛將努力地延伸品牌的覆蓋面,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讓更多的消費者知道巧帛,了解巧帛,熱愛巧帛?!边@是李錦漳和宋愛鈴的心里話,也是他們對未來的期待與信心。
巧帛在內(nèi)地受到了人們的喜歡,面對國外的市場,怎樣讓巧帛更好更快地打開國際的舞臺?這是當前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正著手要做的事。繡花雖然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特色,但拘泥于老傳統(tǒng)則是一種停滯,那樣的繡花產(chǎn)品也會顯得與當前的流行格格不入。因此,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不論再忙,每年都會帶著設計師到歐洲去觀摩與學習。
近兩年,巧帛更陸續(xù)與法、英國的最頂尖的服裝設計師合作,深化巧帛的服飾設計風格。正如宋愛鈴女士所說:“在生硬的牛仔服上,繡上一點對比鮮艷的花或跳躍大膽的蕾絲,讓中性的牛仔服也凸現(xiàn)女性柔媚的一面。巧帛的精髓就是‘畫龍點睛’,不需要太多的鋪張。手工繡花的點綴,在凸現(xiàn)女性美的同時,也帶給女性更多的溫馨與自信?!?/p>
巧帛雖然以傳統(tǒng)的蕾絲、刺繡為主,但巧帛從來不拒絕時尚。在巧帛每年的服裝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都會融入當年最時尚的流行元素,古典與時尚相接,浪漫和流行相伴的獨特設計理念,已經(jīng)并得到眾多愛美女性的支持與擁護。
巧帛之本
從最初的25萬元人民幣資金的小廠起家,到現(xiàn)在成為年銷售額達2億元的大企業(yè),是對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多年辛勞最好的反饋與匯報。
面對著當前市場中遇到的問題,面對著刺繡的成本越來越大,面對著市場中的機器繡花的魚目混珠,面對著消費者快餐消費的浮躁心態(tài)。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倆非常憂心手工刺繡的未來發(fā)展和巧帛服飾在市場上將來可能面臨的嚴峻事實。但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深情相視一望,竟異口同聲地說:“不論將來的市場怎樣變化?我們都要堅持巧帛人工繡花特色,因為在為保護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盡一份力,也因為只有堅持的歷史悠久的東西才是最美麗!最永恒的!”
現(xiàn)在的李錦漳和宋愛鈴夫婦倆依然在服飾花園里繼續(xù)辛勤地勞作,用他們那雙藝術(shù)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去釀造美。他們用自己的執(zhí)著,用自己的心血,用自己的滿腔的熱忱與濃濃的愛,讓生命在繡花和蕾絲間華麗地跳舞,讓“巧帛”成為每一位知性女性永遠的追求與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