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匠張三在一個晴好的初夏來到那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村莊時,已經(jīng)顯出了老態(tài)。雖然在更早一些時候,他也曾如潮汛一般出沒在這個有著喇叭形狀的村莊,但那時我尚不具備記憶。染匠畢生都想改變世界的色彩,致力于挽救某種日漸衰敗的美麗。但歲月是染匠宿命中的敵人,幾十年過去,村莊的色彩一如往日,綠的山岡、清碧的流水、黑瓦黃墻,甚至連那條被染匠無數(shù)次踏響的小路,也還是土黃色的,改變了的只有染匠自己,他的滿頭烏發(fā)已經(jīng)染上了冬天的霜花。
先期到達村莊的是張三拖著長音的外地口音,“染衫染布,包染包送!”它像秋天的樹葉,落到地上打幾個滾,又被風(fēng)吹跑了,它更像一枚鉤子,先是鉤住了女人們的耳朵,然后是眼睛。她們拿眼睛往村口覷著,望見了擔(dān)著挑子的張三,如喇叭口上的一截樹樁。張三只比挑子高一個頭,他踉踉蹌蹌地一路走來,一路吆喝,到了村口,一屁股坐下,靠在老樟樹身上喘息,年歲不饒人,張三不比當(dāng)年了,他一邊喘著粗氣,一邊扯下頸脖上的毛巾揩汗。他扁長的臉上每一道皺褶里都蓄滿了亮晶晶的汗珠,他的蘆花般的頭發(fā)吸引了幾只蒼蠅,它們在他的頭上飛了一圈又一圈,小心而執(zhí)著地尋找著陸的跑道。
老樟樹枝葉繁茂,綠蔭如蓋。它的年齡連村里最老的老人也無法說清,在一輩又一輩人的記憶里,它一直是這模樣,無人見識過它的童年與暮年。它是村莊的祖輩,也是村莊的神靈。只有張三敢在它的身體上左邊拉一條棕繩,右邊拉一條棕繩,拉好兩條繩索后,撿幾塊斷石殘磚,壘一個最最簡易的爐灶,再扒拉一點枯枝爛葉,開始點火煮染料。風(fēng)從四面八方?jīng)坝慷?,聚集在沒有煙囪的灶口,霎時間濃煙滾滾,眼淚從張三瞇著的眼睛里流將出來,如一條渾濁的溪流在他的臉上蜿蜒出一道灰白的溝壑,他矮下身,鼓起腮幫子,對著灶口用力,他的后背好像扣了一口鍋,駝峰一般地聳起……火苗終于從煙霧里長了出來。這時張三才似乎騰出了時間,他開始了劇烈的喘咳,彎曲的脊柱和胸膛都在急速地起伏,讓人心驚。
染桶內(nèi)黑黝黝的,咕咚咕咚冒著泡。氣息漸勻的張三開始了第二輪的吆喝:“染衫染布,包染包送!”他把染喊作(nian),這幾個音節(jié)一喊經(jīng)年,他的嗓音已經(jīng)蒼老,但還算響亮,沿著喇叭往里走,覆蓋了整個村莊。
陸陸續(xù)續(xù)地有人走來,從喇叭的底部一路向外,這是一條色彩斑斕的路徑,它奇妙、高蹈,脫離了庸常,聲音與炊煙是引領(lǐng)。當(dāng)所有的手藝都走進了黃昏的暗影,染匠張三展示的斑斕從染桶里晚霞一般地冉冉升起,將黯淡的黃昏照亮,成為一種即將沉淪的絕唱。
“染衫染布,包染包送”是樸素的廣告詞,也是張三的生活形態(tài)。既包涵了服務(wù)內(nèi)容及售后服務(wù)的部分,又說明了自己有何技藝,以何為生。雖然沒有信誓旦旦地吹噓自己的手藝如何精湛,但是他打出了包染包送的旗號,送到你手里,總歸要你驗貨的。顧客喜歡滿意,銀貨兩訖,遇上愛挑刺或自己一時失了手,走了眼,重回爐灶也是可能的。
其實張三染布的機會少而又少,主顧們送來的大多是蓬頭垢面的半舊衣裳。那些衣裳的瑕疵顯而易見,灑落著植物的漿汁和風(fēng)雨的痕跡,它們經(jīng)過高溫的煮沸,在煉獄中脫胎換骨,給了生命全新的詮釋。
染匠張三總是出現(xiàn)在初夏或暮秋。那樣的季節(jié)雨水少,陽光充沛和煦,他的身影映在濕淋淋的衣衫布帛上,荒誕而怪異。染匠張三染出的顏色并不豐富:墨黑、深藍、草綠與大紅,但這足以為那個貧寒荒瘠的年代鍍上一層稀薄的光華。染匠是一種與衰老、熄滅抗衡的職業(yè),它試圖將美從凋零中拯救出來。這自然暗合了人們的心思。那時的染衫就像今天的染發(fā)一樣的時髦,不僅姑娘、媳婦,連上了年紀的人也有一件乃至多件染過的衣衫,它們既有著新衣的顏色與光亮,又沒有新衣的僵硬與陌生。線腳的行走、紋路的朝向,主人早諳熟于心,它和主人的相逢就像故交在遙遠他鄉(xiāng)的遇合,隔著年代彼此相認,斜陽陌路,內(nèi)心的喜悅與溫暖無法言表。
尚未長成的孩子因為身高的不斷變化,很少擁有一件自己的染衣,偶爾他們可能遇到一件哥哥姐姐淘汰下來的顏色掉得七零八落的衣服,但那樣的衣服已經(jīng)無法再一次經(jīng)受高溫和顏料的洗禮,所以他們大多只能眼巴巴地圍坐在古樟下,盯著張三手里的木杖,它已經(jīng)有了魔力,在染桶里攪一下,再攪一下,攪著攪著,灰姑娘慢慢成為公主,它們濕漉漉地爬起來,熱氣騰騰,張三把它們帶到溪圳里,它們在清亮的水里舒展開自己的身體,漂啊、洗啊,蕩滌盡煙塵與浮躁,然后回到染桶,如是再三,那顏色就像骨頭一樣長在了布里。
有一年,供銷社來了一批日本尿素,包裝袋是一種類似于綢子的布料,軟、滑,風(fēng)一吹,波浪一般地涌動。大姑娘、小媳婦人人以擁有一條那樣的褲子為榮,她們齊刷刷地把它染成黑色或藍色,我的姐姐穿著那樣的褲子,我細細打量著它,發(fā)現(xiàn)它既不是黑的也不是藍的,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非黑非藍、亦黑亦藍的第三種顏色,日本、尿素,這樣的字跡隱約可見,它們像一幅膏藥,隨著大腿或屁股,前前后后地扭動,讓人感覺怪異。
染匠張三在一個村莊停留十天半月,遇上雨天,他把家什搬到莊戶人家的屋檐下,別的手藝人一般都被請到家里,奉為上賓,好茶好飯招待著,唯染匠張三例外,他的染桶從未進入過人家,三餐飯食都是自己做,裁縫、木匠、篾匠的臉因為缺少陽光的照拂無一例外地略顯蒼白,染匠張三的臉是古銅色的,他的衣褂上有汗水熬出的堿花。除了偶爾吆喝一聲“染衫染布,包染包送”,其余時間他沉默如石。來來往往幾十年,他的身世依舊裹著神秘的面紗,路過的風(fēng)駐足在他的內(nèi)部,想掀起一些波瀾,但是呈現(xiàn)給我們的只有局部,它們影影綽綽,似是而非,更顯得撲朔迷離、語焉不詳。關(guān)于他的駝背的來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一說娘胎里帶來的,二說是被人打的。娘胎說比較平淡無奇,打的就有點說道了。說的是張三那時二十郎當(dāng)歲,孔武高大,有一年為一大戶人家染布,染了七七四十九日,與小姐好上了,其間青春男女的微妙情感與種種曲折按下不表,到了收工的關(guān)口,小姐鐵下心欲與情郎私奔。夜闌人靜,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卻被老謀深算的父親堵在后院。一頓暴打后,張三像一條狗一樣被拖了出去。從此他再也沒有直起過腰板,也再沒見過意中人。他依舊以染布為業(yè),出沒在熟悉或陌生的村巷,但他再也沒進入過一戶人家。聽說小姐遠嫁江西,于是他從湖南輾轉(zhuǎn)到此,幾十年光陰,走了一村又一村,無數(shù)的村莊、無數(shù)的門,洞開又閉合,他的小姐或許在某一處,在某一扇陳舊而強硬的門后,又或者已經(jīng)成了一株野草,隱匿于無邊曠野。面對人們的關(guān)心與好奇,張三從不否認或肯定小姐的存在,他從不提起,小姐或許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他只想把她藏在外人無法進入的地方,一個秘密的洞穴———心的最深處,以此溫暖風(fēng)雨飄搖的漫漫長夜。
當(dāng)然小姐也許根本不存在。張三只是一個殘弱的鰥夫,他把日子漸漸地過成一個老字,那些色彩和被色彩改變了的姿容,在他的手里緩緩流過,流向時間的深處。
現(xiàn)在,這樣的染匠已經(jīng)絕跡,他們被時間拋棄,也被自己鐘愛的色彩拋棄。染衫染布已經(jīng)工業(yè)化,成為流水線上的一道工序,它擯棄了生命的溫度,漸漸染上了鐵的冷峻。
張三成為我見識過的唯一的染匠。
張三后來不知所終。我不知道他消失在哪個季節(jié),桃花灼灼的春天抑或北雁南飛的秋日?他的隱匿自然是沒有人再需要他,需要他的手藝,沒有市場,他只能收住自己的腳步。
一個染匠的消失,也是一種古老手藝的失傳。大地上的村莊漸漸關(guān)上了大門,它把染匠拒之門外,那樣的時候,我不知道張三有著怎樣的眼神,我也不知道他如何安置自己的染桶,那裝著他的青春與愛情,也裝著他的辛酸與苦痛的染桶,要真正地舍棄它,其中必定有著難為人道的掙扎,它的過程,如天光被黑暗蠶食,是一點一滴的凌遲。他在染最后一件衣衫時,心里是淡定還是惶惑?他擔(dān)著空蕩蕩的染桶踏上歸程,是輕松還是沉重?這些都無人知曉與探究。
做了一輩子的一件事情,突然沒有了,踏遍遠山近水,再沒有了這行當(dāng),他兀自佇立天地,茫然四顧,左邊、右邊、前方、后方,帷幕紛紛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