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先生的這一番話,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如何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這是我們班主任工作中的難題。日常生活中,我注重與孩子談心,做到有事盡量不當眾批評,而在日記中給他建議,給他以默默關懷。日子一久,孩子也開始在日記中與我說心里話了。這樣,我便可借此了解學生近期的情緒和思想活動,掌握學生的真情實感,及時發(fā)現他們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并隨時與之溝通,開啟學生心靈之門,拉近師生的距離。
1.在日記中,學生樂于敞開自己的心扉。
我班的小敏同學身材矮小,在排隊或上講臺時通常會引起一陣哄堂大笑。她在日記中用悲觀的語調傾訴了自己的苦惱,認為自己因為身高將會一事無成??戳怂娜沼?,我沒有給她講任何的道理,只是在日記本上寫了:請想想拿破侖、魯迅、鄧小平有多高?在第二天的日記中她寫道:“老師,我明白了,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他的身高無關,關鍵在于自信與不懈的努力,以后我會以微笑面對生活的。”這次,我給了她一個笑臉。同樣,她也會給我一個大笑臉。
2.在日記中,學生勇于指出老師的缺點。
小彤在一篇日記中寫道:“老師,你的缺點真是多得不可數?!彪m說孩子的話有點過激,但文中指出的兩點卻是事出有因。的確,我經常把“小峰”寫成“小鋒”;那一堂語文課,我的確對學生有點霸道,沒讓他發(fā)表意見。面對這樣的一篇日記,我沒有為自己辯駁,而是在班上當眾讀了這篇日記,表揚他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更表揚他,對老師有意見不是在背后指指點點,而是在日記中光明正大地提出。
3.在日記中,學生主動傾訴生活的煩惱。
有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向我訴說:父母離婚9年了,自己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雖然艱苦,卻也安穩(wěn)。如今,母親決定再婚。一方面,她很希望母親重組家庭,另一方面,她又生怕母親不再愛她了,所以就在母親出門談論婚事的一剎那,哭了……
面對這則日記,一方面,我在日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想法來開導她,鼓勵她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現實:要為媽媽多想想——要知道自己是媽媽最好的支柱,自己的祝福是媽媽最想收到的禮物;多一個爸爸,多一份“愛”,不要想得太復雜!另一方面,我與她媽媽談心,讓她在這一段時間里,多關心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和她天天在日記本上聊天,直到看到她樂意接受新的家庭。通過走訪,了解到她繼父一家人真的很關心她,我這才松了一口氣。
默默關懷,讓日記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當孩子們在日記中樂于傾訴、勇于傾訴時,那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已開始架起。
(作者單位:杜爾伯特蒙古族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