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參與。品德與社會課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正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因此,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該是關注學生的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下面就教學實踐中的思考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關注學生參與的程度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梢愿惺艿綄W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但并沒有真正參與學習的進程,沒有“卷入”。于是學生在課堂上是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很多老師為此感到苦惱。其實,學生在活動中只有與外界相互作用了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而學生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又因為年齡特征的限制呈現(xiàn)出學生參與能力的層次性。
教學活動只有建立在學生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體驗到的生活基礎上才有意義。教師要關照學生的參與能力,活動所蘊涵的個體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太淺顯,學生就會認為是“小兒科”而敷衍了事;活動所蘊涵的個體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太深,學生又會無所適從,茫茫然走形式;活動僅僅是形式,沒有引發(fā)個體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學生活動只能是沒有真情實感的表演。
如教學《我們手拉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們開展小調查活動。教師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小調查的指導,從調查主題、內容、方法乃至匯報方式都做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提示。其中關于“我們更近了”主題調查活動,在內容上提示學生可以從吃、穿、住、行、玩乃至信息、語言、文化等方面入手開展調查;在調查方法上提示學生可以從生活現(xiàn)象透視,還可以與長輩交流、與現(xiàn)今對比;在匯報方式上提示學生可以“原聲再現(xiàn)”、自己整理歸納、講敘小故事。學生依照提示,思路打開了,心中有數(shù)了,就會很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關注學生參與的方式
過去,我們重視教師教的方式的研究而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關注,但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F(xiàn)在,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調查、實驗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屢見不鮮。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學生有他們自己喜愛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式,不同年段的學生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低年級有些方式可以“百試不厭”,但到了中、高年級以后學生對參與方式多樣性的需求就增強了。
因此,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式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在求新、求變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以往我們重視學生通過言語活動進行參與的方式,現(xiàn)在我們也要重視與學生非語言交流的研究,提倡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到學習中。
如在教學《我和同學》一課時,老師可以設計一個叫“紅花開放” 的游戲,隨機請學生3人一個小組,然后背靠背、手挽手,坐在地上,再請同學們比賽,看哪個小組最先站起來并且手不能松開。學生參與其中,就會從中感悟到交往、合作的樂趣。
三、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
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要處理好結果與過程的關系,我們的老師習慣于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一定要有結論、有觀點,有時為了得出一定的結論、觀點,教師還會生硬地取代學生的參與。殊不知,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喜怒哀樂正是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斷豐富、逐步形成的成長歷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一味追求“結果”,而忽視過程無異于“買櫝還珠”。
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就是要讓課堂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的進程,讓學生參與的過程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避免學生的參與與教師的教的流程脫節(jié)。在這方面,教師要進行科學的預設,教師在準備教的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學,要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成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F(xiàn)在的學生思維很活躍,在參與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教師也沒有想到的問題。這時候,教師的職責并不是要解答問題,而是要與學生平等對話。
在教學《男生女生》一課時,教師可以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我眼中的男生、女生”,不必要求有統(tǒng)一的標準、固定的結論。但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已嘗試從性別差異的角度來看問題了,這就是本課教學活動的落腳點。
(作者單位:訥河市六合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