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片文獻的重要性
歷史曾被人說成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是因為文字可以不斷地改寫歷史。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卻終于使得許多真實的細節(jié)和豐富的側面保存了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照片可以說是形象的歷史,它將逝去的一切定格為一個個永恒而真實的瞬間,讓我們在溫故中重新打量歷史,重新認識我們原來自認為已經認識或熟悉的人和事??上У氖?,這種認識來得晚了一點。很長一段時間里,歷史照片主要僅用作插圖,供學術研究和通俗讀物比較形象地去吸引和打動讀者。這種情況直到今天仍十分通行,照片在出版物中的位置決定于投資方案和生產費用,而不取決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信息。許多學科的研究者都不甚熟悉作為原始材料的照片,因而把它摒棄在自己的研究視野之外。令人欣慰的是,這種現(xiàn)象現(xiàn)在已有了很大改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史學理論的合理重建,史學工作者不斷嘗試從多種考察角度、描述方式去構筑新的“史”的模式,其中,圖史的模式是最引人矚目的,出書數(shù)量也最為豐富。過去,我們也能在一些研究著作中時或看到三、四幅或者十來幅插圖照片,但那通常只是起些點綴、陪襯作用,而圖史模式的史書則不同。這類史書一般收圖片在百幅以上,占全書一半左右篇幅,圖片的數(shù)量之多,使其與同類的純文字著作有著很大的不同。作者們將“圖”作為探索寫史的種新形式,切入史的獨特側面,另辟蹊徑,以史為經,以圖為緯,以史統(tǒng)圖,以圖出史,力求圖有神采,文有情趣,在以生動、簡潔的語言勾勒歷史線索的同時,對圖片加以畫龍點睛的闡釋,將趣味性、知識性、學術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人們常用“難以言狀”這句成語來解釋語言文字功能的固有缺陷,而傳神的圖片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其實,照片也是一種語言,一種直觀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人們重視的并非照片本身,而是那張?zhí)厥獾募埳纤休d的形象信息,信息越豐富,形象越豐滿,題材越重大,細節(jié)越生動,照片的價值就越大。當那些破舊發(fā)黃的圖片穿越時間隧道,拂去歷史塵埃,集中陳列在我們面前時,我們被激發(fā)的感受與誘發(fā)的聯(lián)想絕不是文字描述所能代替的。
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照片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信息源。用具體的圖像來反映一段歷史的進程,一樁事件的過程,一個人物的故事,一家公司的興衰榮哀,一座城市的發(fā)展變化,比起文字文獻來顯然更形象生動,并令人一目了然。它的清晰、明確、真實、細膩的特點,是其它任何載體文獻無可比擬的,因此能更好地為研究提供依據(jù),為書刊出版提供數(shù)據(jù),為社會大眾提供信息,故有著極其廣泛的利用價值。例如,歷史學家往往通過對普通人的研究來探尋歷史,他們發(fā)現(xiàn),在很多家庭照片集和地方文獻照片中匯集了豐富的材料,它們所提供的信息和證據(jù),正是其它文獻所缺乏的。社會學家、民俗學家則把照片當作一種分析工具,用來研究社會結構、社會行為和社會價值模式等,婚喪嫁娶和社會其它傳統(tǒng)慶典的照片,送往迎來及展示其它民俗風貌的社會風情照片,都是可供研究的絕好材料。城市史學家和城市規(guī)劃人員,往往對一些歷史建筑的照片頗感興趣,因為許多被規(guī)劃進城市保護計劃的建筑已經遭到毀壞或者改變了模樣,無法看出原貌,只有在歷史照片的幫助下,才有可能復原。文藝工作者在籌備一部新作品時,案頭常常需要大量的歷史照片,以幫助自己沉浸在歷史氛圍之中,體驗歷史人物的心路軌跡和服飾裝扮,探索那個時代的風俗民情。信息時代,具有多種信息源的歷史照片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歷史原照的價值優(yōu)勢
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時代,照片文獻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正以它形象、直觀的優(yōu)勢,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當今市面上所能看到并使用的所謂歷史照片,大部分都是后人從各種文獻上翻拍的,有的甚至經過了多次輾轉,成像清晰度大打折扣,里面內容也已習見不鮮。正是在這些層面上,原照的優(yōu)勢顯現(xiàn)無遺。對歷史原照,在業(yè)界有嚴格的認定標準,即指用當年生產的相紙以原始底片沖印放大而成的照片。由于早期攝影底片一般尺寸較大,且沖洗工藝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銀水藥液,故放大還原的照片質量較好,具有很高的清晰度,且成像均勻,紋路細膩,光線柔和,紙面泛有銀光,具有歷史滄桑感,今天很難仿冒。
和翻拍照片相比,原照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它的清晰度。一張相同場景的照片,如果將原照和翻拍照放在一起比較,原照不但所有人物和場景都清晰可辨,甚至服飾、器物的細部都一清二楚,二者在文獻價值上的優(yōu)劣立判高下。其次,原照有私密性的特點。很多歷史原照由于各種原因深藏秘密,從未公開披露過,猶如座資源豐富的礦藏,一旦開發(fā),其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各行各業(yè)的專家學者乃至普通的研究者和平民百姓,都有可能從中探尋到寶貝。這些寶貝究竟是什么?非整理人員能夠界定。有待眾人從不同角度、不同感知去尋覓。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原照充滿了神秘的魅力,也讓人們對它們寄予期望。歷史原照還有一個特點,即它們往往出自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因此,不但數(shù)量龐大,涉及面也特別廣,除了家族成員,親朋好友、門生故舊、上司下屬等等都可能在同一批照片中出現(xiàn),且往往有相關事主在照片上注明人物名字、身份和彼此間的關系,甚至會有人物、事件背景的詳細描述,有時,一個家族的照片甚至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專題,且通常具有唯一性,故其文獻價值很大,蘊含的信息資源也特別豐富。除此以外,歷史原照本身還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當我們面對一張有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照片,那發(fā)黃變暗今天已難以復制的紙基、獨特不可再生的歷史場景、散發(fā)濃郁時代特色的照片裝幀……一切都給予我們以心靈震撼和視覺沖擊。這種歷史滄桑感是那些百人一面樣式、成千上萬發(fā)行的印刷物所無法比擬的,如果這張照片是經過某政要名人親眼凝視、親手摩挲、親筆題簽過的,那種獨特的感覺會一下子拉近我們與歷史的距離,感覺時光倒流,余韻無窮。
若論歷史照片的文獻、文物價值,業(yè)界一般認為:年代距今愈久、拍攝者的名氣愈響、反映的歷史事件愈重大、展示的民俗民風或名勝古跡今天已經消亡消失,這樣的照片就愈有收藏價值,其增值空間也愈大。但所有這些必須具有一個前提,就是這些照片必須是歷史原照,如是翻拍的,那就得另當別論了。
三、上圖館藏原照的幾項特色
由于歷史的原因,上海圖書館館藏的歷史原照大都長時間沉睡在庫房里,很少有與公眾見面的機會,有的甚至在世上僅存一份,堪稱孤品。各人從不同角度對其畫面景物的觀賞研讀,都是一次原始新鮮的品味,完全有可能激發(fā)起意想不到的觀感,其文獻價值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歷史原照,內容廣泛,時間悠久,品種豐富,數(shù)量眾多,是座難以估值的文獻富礦。筆者在此僅稍加選擇,略作介紹,掛漏萬,在所難免。
人物照片
歷史照片中人物照是大宗,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歷史原照有不少是顯赫人物的家屬所捐贈,也有接受相關人物檔案移交的,故人物照更多。這些照片有幾個顯著特點。首先,人物名氣大,很多是各個領域內的著名人物,有的甚至是影響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如孫中山、李鴻章、瞿鴻橫,朱啟鈐、唐紹儀、張學良、宋美齡、葉恭綽、章宗祥、劉承斡、黃佐臨等。其次,這些人物身居高位,兼職很多,和各類重要活動和事件多有關聯(lián),故照片數(shù)量多,質量精,專檔中還夾雜有大量同僚、朋友及家屬成員的照片,涉及面非常廣泛。第三,因照片原系私人收藏,有很多是從未披露的“私房照”,又多涉及名人大事,所蘊含的信息也因此而顯得異常豐富,文獻價值很大。
由于這些照片數(shù)量浩瀚,涉及人物廣泛,時間跨度更長達百年以上,故稍作辨析歸類,就可分理出:清晚期君臣系列、北洋政府系列、國民政府系列、電影戲劇·新聞出版等文化領域人物系列、金融銀行·工商實業(yè)等經濟領域人物系列,以及外國來華人物系列等等,堪稱一個龐大的近代人物照片寶庫。清末民初的這幾十年,勾聯(lián)兩個世紀,承接兩朝紀元,期間東西方文明碰撞,種種思潮涌動,政局錯綜復雜,重大歷史事件頻發(fā),由此出現(xiàn)了英才與梟雄迭出,大師與聞人并進的局面。而這些風云人物的決策言行,不單決定了他們個人的榮辱沉浮,更牽動著國運的興衰起落,因此,與之相關的影像資料也就顯得彌足珍貴,它們在某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史料文獻,可補文字不足。這些照片中,有不少是平時難睹真容的神秘人物;也有部分人物照雖然在近年出版物中屢被引用,但因本非原照,加之輾轉翻拍,因此畫面模糊不清,致使使用價值大為降低,因此就凸現(xiàn)了上圖所藏這部分人物原照的價值;更有一些照片,人物活動的場景、涉及的領域是以往鮮為人知的,因而頗具文獻意義,可稱珍罕。這里略舉幾例:
唐紹儀是清來民初政壇的一個重量級人物。他是中國最早批官費留美學生之一,回國后歷任侍部、尚書、巡撫和對外交涉大臣等妻職,辛亥革命時期,他代表袁世凱參加南北議和,并出任民國第一任總理??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成為各種政治力量爭奪和拉攏的對象,1938年9月,在上海寓所被軍統(tǒng)特務刺殺身亡。唐紹儀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直受到各界關注,出版有不少研究論文和論著,并召開過多次學術研討會,對他的評價也更趨客觀,其晚節(jié)未失的觀點已為學界所公認。上圖收藏有關于唐紹儀生平和活動的大量照片,大部分未曾公開披露,且尺寸碩大,部分照片上還有唐紹儀的親筆題跋,對研究唐紹儀其人及清末民初的政壇,都不乏文獻價值。
宋美齡1942年11月至1943年6月對美國的訪問,是中國抗戰(zhàn)期間一件有影響的大事。在長達7個多月的訪問中,宋美齡通過報紙、雜志和無線電廣播等多種渠道發(fā)表演講,強調中美兩國的傳統(tǒng)友誼,宣傳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意義。同時,她也積極會晤和游說美國政界要人,并直接參與了中美間一些重大問題的交涉和談判;她還出席各種民間外交活動,在美國民眾中留下了良好印象??傮w來看,宋美齡的美國之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喚起了美國朝野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普遍關注,爭取到美國政府一定數(shù)量的軍事援助,以及民間慈善團體的各種捐款。上圖收藏了有關宋美齡這次訪美的全套歷史原照,詳細記錄了這一重要事件全過程。照片全部由職業(yè)攝影師拍攝,抓拍技巧高,動感強,尺寸達到26×20cm,畫面生動清晰,對相關文字記載是一種重要的文獻補充。
外交活動是李鴻章洋務活動的重要方面,晚年的李鴻章幾乎參與了清廷所有的重要外事活動。自19世紀70年代起,李鴻章就代表清政府辦理了天津教案、中秘華工教涉、中法新約、中俄秘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等多起對外交涉事件,無論是在生前還是身后,關于他的爭議就從未停止過,研究中國近代史,李鴻章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關鍵人物。2007年8月,安徽教育出版社以煌煌39卷,總共2千8百萬字的浩大篇幅推出了《李鴻章全集》,是為國家古籍整理的重點項目,也是國家清史基礎工程的大型文獻整理項目?!叭卑凑兆嘧h、電報、信函和詩文四部分類編年,幾乎囊括了所有有關李鴻章的文獻,是目前出版的個人著作中篇幅最巨、字數(shù)最多的一部,凝聚了全國30多位專家學者歷時15年的心血。但也仍有遺憾之處,如有關圖像文獻就少之又少。李鴻章的照片很難收集,尤其原照,多年未見新的發(fā)現(xiàn),這方面,上圖所珍藏的李氏家族歷史原照系列很可能就是最大的一座“富礦”了。這些照片記錄了李鴻章晚年外交活動的很多重要歷程,大部分是圖像清晰、尺寸碩大的當年原照,尤其珍貴的是部分照片上還有李鴻章本人的親筆題跋和其兒子李經邁的題注說明,對了解事主心態(tài)和照片背景極有裨益,具有很高的文獻、文物價值,有些照片,外間雖有流傳,但和上圖保存的原照相比,其差距顯然不可以毫厘計。如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全權大臣奕勖、李鴻章與英、美、法、俄等11國駐華公使訂立《辛丑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學歷史課本上也有詳細記載,簽訂條約的照片也因此被廣泛引用。然而,所有文本使用的這張照片都頗顯模糊,有些人甚至全然看不清臉部和身體輪廓,如位于照片右側簽約的清廷全權代表除奕勖、李鴻章外,第三人的頭臉就始終漫漶難辨。但在上圖所藏的出自李鴻章照片專檔中的那張簽訂條約的原照卻顯得異常清晰,不但這第3個代表、外務部右侍郎聯(lián)芳明晰可辯,甚至連后面站立的所有隨行人員和談判桌上的器物細部都一清二楚。這就是歷史原照的權威所在,原照和翻拍件二者在文獻價值上的優(yōu)劣立判高下。
簽名題跋照
所謂題跋,是指在書籍、字畫、碑帖等物品上的題記文字,標于前者稱題,系于后者為跋,統(tǒng)稱題跋。它約始于唐,行于宋,而后代代相傳。如果說,古籍善本和字畫碑帖往往一經名人題跋即身價百倍,那么,歷史原照上名人政要的品題同樣不容忽視,何況這些筆墨印痕還往往見證了一段凝重的歷史。上圖收藏的歷史原照因關涉眾多名人,故簽名題跋照特別多,有的僅有照片主人的瀟灑簽名,有的則上、下款及簽名的時間、地點俱全,頗顯規(guī)范;還有的甚至書寫有大段題跋,其注明的史實、抒發(fā)的情感值得我們重視。
贈人照片并簽名留念是清末民初時期的流行時尚,也是體現(xiàn)贈照人鄭重心理的一種表示。照片是比較私密的物件,非關系密切者一般不會隨意相贈。如在照片上親筆簽名題跋,那就更能顯示出贈、受兩人關系的非同一般。此外,清末民初的消費水平不高,照片是舶來之物,價格遠較一般尋常之物昂貴,一張放大精裱的照片,其價往往可能超過一個普通職工的月薪,故簽名贈照之事一般均發(fā)生在中、上層人物和殷實家庭之間。親戚朋友、門生故舊、同僚之間、上峰下屬以及拜把兄弟,甚至冤家對頭,都有可能通過這一張薄薄的、題有墨跡的照片去傳遞信息、抒發(fā)情感、互通款曲、彌補縫隙,其背后往往會牽涉到一些風云人物,或和一些重要事件有關。
如果略作歸納,題跋照大致有這么幾種情況。首先是照片主人的親筆題跋。一般往往是步入老年、退隱之后,在整理照片、回顧人生時有所感觸,于是情不自禁,援筆題寫。這對研究人物的心路軌跡是一種比較可靠而以前又往往缺少重視的獨特文獻。其次是家屬、親戚、朋友、下屬等相關人物的補注說明。由于他們與照片主人的關系特殊,故這類題跋注明的內容往往具有較強的文獻價值,有的甚至是舍此無人知曉的獨家史料,尤其值得關注。再者是照片主人因人所請而提筆書寫,類似今天的讀者買書后請作者簽名。這類題跋一般較多應景話,但如果兩人關系特殊,則也有可能筆下流淌出真情之語。上圖珍藏的歷史原照中,題跋照片是大特色,幾乎張張背后都有一段往事可述,值得后人去爬梳剔抉,鉤沉索隱。如上圖珍藏有一張孫中山贈尚周的簽名照,經考證,這位尚周先生即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美學生中的一員,姓牛,名尚周,字文卿。他和宋耀如有頗多交往,宋耀如和倪桂珍的結識,他是兩個牽線人之一。牛尚周的妻子是倪桂珍的大姐倪桂清,故他是宋耀如的連襟,也是宋慶齡的姨父。這張照片的發(fā)現(xiàn),對解讀孫中山與宋家親友間的關系顯然大有裨益。上圖這次發(fā)現(xiàn)的孔祥熙、張學良、閻錫山、胡適等政要名人三十年代贈送給胡美博士的批簽名照,對學術研究也頗有價值。胡美是美國人,原名愛德華·休姆(Edward H.Hume,1876-1967)。他20世紀初來華,1914年春在長沙創(chuàng)辦有“北協(xié)和,南湘雅”之稱的湘雅醫(yī)學院,歷任湘雅醫(yī)院院長、湘雅醫(yī)學院首任教務長、雅禮大學校長等職。他是基督教在華醫(yī)療事業(yè)的重要人物,以往學術界對他的研究大都局限于1927年他返回美國之前,而此次這批中國政要名流題贈胡美照片的發(fā)現(xiàn),則對他1934年重返中國后的活動提供了很有意義的線索。再如,1905年12月22日,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勖、瞿鴻禨、袁世凱與日本政府全權代表小村毒太郎和駐華公使內田康哉各率一班隨員,經過二十二次會議近三十五天的談判,在北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又稱《滿洲善后協(xié)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上圖的瞿鴻禨照片專檔中有一張簽約現(xiàn)場的原版照片,上有事件中方當事人瞿鴻禨的一段親筆題跋:“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孟冬,以東三省事,中日議約于練兵公所,十一月二十六日約成,兩國全權大臣簽押既畢,拍照合影。坐者五人,慶邸之右為小村大使,左為內田公使,慰庭制軍居小村之右,予居內田之左,隨同與議者為唐侍郎紹儀、鄒右丞嘉來、楊參議士琦、金檢討邦平、曹主事汝霖五人,日本則山座、落合、鄭永邦、高尾君四人,余不備書。鴻橫記?!边@段題跋將事件的起因及簽約的時間、地點和主要人物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無獨有偶,上圈還收藏了曹汝霖題跋的同一照片。曹是1905年參與中日談判的中方五名隨員之一,十年后,他和陸宗輿、章宗祥因代表北洋政府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而聲名狼藉,1919年還由此引發(fā)了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1948年底,時曹汝霖正在上海,和葉景葵等人時有往來,并應葉之請,在這張拍攝于四十三年前的照片上寫下了如下一段題跋:“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孟冬,日俄戰(zhàn)役告終,中日全權開東三省善后會議于北京。兩國約定列席者各五人,余以末秩忝列議席。袁全權對于東三省權利爭之甚烈,歷一月有半之久,僅允日人繼俄人旅大租借權、南滿鐵路權、撫順煤廿及合辦鴨綠江森林,東三省不修并行線,葷犖數(shù)大端而已。日人以未償其欲,深致不滿,終提甘一條之要求,卒釀“九·一八”事變,浸及于世界二次大戰(zhàn),幸獲勝利,還我河山,曾幾何時,戰(zhàn)火蔓延黑龍江、長白山,以迄山海關內外,東三省前途尚未可知也。戊子孟冬,余居滬上,揆初先生出視議約全權及隨員合影,屬記其姓氏,因就記憶所及者記之,回首前塵,感慨系之矣。戊子冬日,覺盦謹志?!鳖}跋中隱約含有為己辯白之意,從中也能感受到曹汝霖在事過多年之后的復雜心態(tài)。這兩張照片,正典型反映了題跋照片的特色和價值。
總括而言,歷史照片本身的價值,再加上題跋者的顯赫地位和親歷身份,兩者相加,題跋照片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而同僚、下屬以及親朋故友的題跋,則有助于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照片主人的社會關系網(wǎng)。此外,題跋照片一般都有上款,受贈者為何不能保存此照?其散佚流失的經過,背后也往往蘊含深意。題跋照片的文獻、文物價值乃至經濟價值,業(yè)界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衡量尺度,一般只能通過作品在攝影史上的地位,作品的題材和拍攝年代,由何人所攝和曾經何人收藏、題跋,以及作品的存世數(shù)量和尺幅大小等諸種因素來綜合評估。但由于照片題跋者往往是當時社會的名流政要,有不少還在書法上造詣頗高,享有盛名,他們的題跋無疑會提高照片的知名度,增強可信度,提升照片的品味和價值。故總的說來,題跋照片要比一般歷史照片更具文獻價值,也更有觀賞性。然而,與書畫碑帖、古籍善本的題跋相比,長期以來,題跋照片顯然沒有得到人們充分的重視,至今鮮見有人提及,遑論系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了。今天,我們既要充分重視題跋照片具有的多種價值,認真考證,加以研判,努力挖掘它們背后隱藏的故事,又要小心謹慎,甄別真?zhèn)危乐古俪烧?。總之,此一領域,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亟待有識之士善加開發(fā)和利用。
照相館照
在近代傳人中國的諸多西洋文明中,攝影是比較早的一種。大約在19世紀40年代中晚期,中國的一些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就已有照相館開張營業(yè)的記載。因迎合了人們趨時喜新的心理和都會發(fā)展的需求,照相業(yè)在各大城市中擴展很快,據(jù)統(tǒng)計,在19世紀下半葉,僅上海一地開設的照相館就超過了50家,照相業(yè)也因此在當時成為了一門欣欣向榮的時尚行業(yè)。
20世紀初,隨著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對新聞時事照片的需求也愈來愈廣泛迫切,1902年出版的《大陸》雜志、1904年出版的《東方雜志》,都開始較多地采用刊登新聞照片,以后,隨著制版技術的進步,時事照片在新聞報道中得到了更普遍的應用。但當時尚無專業(yè)人士去采訪拍攝新聞,時事照片的提供明顯有著臨時、隨意的特點。中國職業(yè)攝影記者的出現(xiàn)很晚,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后,始有人專門從事這一行業(yè).故中國早期的新聞事件、民俗風情以及政要名人的照片拍攝,一般均由照相館的攝影師承擔;即使在20年代以后,也仍有不少照相館依舊在“攝影記者”這一領域內辛勤耕耘,并拍出了不少足以留傳后世的佳作。這方面,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光緒二年(1876)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灣鎮(zhèn)的吳淞鐵路是我國境內通車的第一條鐵路,定于7月1日舉行的通車典禮成為當時的熱點新聞?!渡陥蟆窞橥癸@自己的優(yōu)勢,特請上海日成照相館拍攝通車時的熱鬧情景,照片刊出后轟動一時,成為我國早期新聞攝影的一個先例。與此同時,上海的一家著名照相館森泰像館的攝影師也走出店堂,拍攝了很多諸如官員出行、罪犯行刑等新聞時事和社會風俗照片,并將此制成明信片向來滬旅游的外國人士廣泛發(fā)售。今天,這些照片已成為再現(xiàn)19世紀中晚期上海風情的寶貴形象資料。創(chuàng)辦于清末的上海同生照像館以拍攝人物照片而著稱,同時,它也拍攝了很多風光時事照片,其中尤以反映1909年中國人自己筑成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新聞照片最為著名,這些照片新司氣息強,攝影技術也達到了很高水準,堪稱我國早期新聞照片的典范。開設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心心照像館在20年代拍攝了很多新聞時事照片,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fā)時,“心心”利用自己地域上的優(yōu)勢,派出攝影師搶拍了很多正面反映事件的照片,并無償提供給《上海畫報》等新聞媒體發(fā)表,為后人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1927年,王開照相館以高價獲得遠東運動會各比賽項目的拍攝權,然后將照片免費提供給各報社,“王開”的名聲也隨之不脛而走,這已成為現(xiàn)代企業(yè)巧于運作的一段經典案例;而1929年孫中山奉安大典時,“中華”、“王開”、“同生”等眾多照相館的積極參與采訪拍攝,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些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對照相館的研究是中國攝影史研究的重要組威部分,也是社會史、城市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遺憾的是,在諸種專業(yè)史的研究中,攝影史的研究一直比較薄弱,對于有著濃重商業(yè)文化色彩、以營利為主的照相館,就更缺少關注了。中國的各大城市中,至今無一家能拿出一份比較完整的早期照相館名錄,對其進行研究就更難以進行了,以致有關攝影史專著中,在敘述早期照相館活動時錯誤連連,而發(fā)現(xiàn)一份20世紀頭十年的遺物就要連稱珍罕了,這些現(xiàn)象正說明了我們研究視野的狹窄。
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歷史原照中,清末民初的照相館專題是比較顯眼的一個專題,僅上海地區(qū),就能整理出約百家照相館拍攝的照片,其中不乏公泰、寶記、耀華、光繪樓、英昌、麗華、同生等早期著名影樓;外埠一些著名照相館拍攝的照片,如北京豐泰、天津福生、杭州二我軒、廣州艷芳、長沙鏡蓉室、香港殯綸等,上圖也都多有收藏。在這些照片上,照相館地址、館銘中英文名稱、門牌號碼和影樓電話、老板姓名以及遷移更名記錄等等原始信息,都有可能一一找到。對研究中國早期攝影,這是非常難得的實物,既有文獻價值也有文物價值,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專題攝影集
清末民初,由于受制版條件的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出現(xiàn)了不少用手工方式編印發(fā)行的專題攝影集。當時,一般用玻璃版原底直接曬印成照,然后手工裱貼在硬紙板上,每頁一幅,匯編成冊,留作紀念,以供瀏覽;使用的照相冊,大都經過特制加工,裝幀豪華精美,且往往封面鑲嵌銅牌,三面書頁燙金。攝影集上裱貼的照片,尺寸一般均在20×30厘米之間,這在當時可說是最大尺寸的單幅照片了。這種攝影集由于攝制編印的成本較高,故一般均請攝影名家或著名影樓擔綱拍攝。清末民初,拍照是一件費時費力又費錢的麻煩事,攝影師外出拍照常需帶著幾百斤重的設備,故拍攝之前攝影師大都經過周密謹慎的構思、取景、用光,因此這一時期拍攝的照片,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高峰。我們打開清末民初制作的專題攝影集,其中的照片大都構圖嚴謹,曝光精確,成像清晰,品相完好,代表了當時攝影作品的最高水準。制作發(fā)行這些專題影集的,一般都是大戶人家和著名機構,有時甚至是官府衙門,只有他們才有這樣雄厚的財力打造如此精品佳作。當然,這種純用手工精心制作的影集,在當時往往是作為高檔禮品而策劃的,顯然印制數(shù)量不可能很多,留存至今,就更為稀見了,故無論是照相工藝還是文獻價值,都彌足珍貴。
手工制作專題攝影集在清末民初頗為流行,進入20年代以后逐漸減少,但仍有沿襲舊法制作這類手工影集的,抗戰(zhàn)勝利以后則基本絕跡。從外觀上來說,愈是早期的攝影集,裝幀制作愈是精美考究,因當時限于條件很難將照片制版印刷,而手工制作數(shù)量必定較少,甚至有可能是孤品一份。因此,主事者就是把它當作正規(guī)而有限量的出版物來制作的,非常鄭重,也舍得花錢;而時代愈是晚近的攝影集,裝幀制作則愈顯粗糙,主事者般把注重點放在照片的拍攝取景與選擇上。因為那時照片的制版印刷已普及,非常方便,攝影集中的照片有不少甚至會在挑選后公開出版,故這一類攝影集只是有別于印刷品的原件,在照片數(shù)量、文獻價值上,以及收藏、紀念等等方面要強于印刷品的原件,主事制作者對其的敬畏神秘感顯然要遠遠遜于早期。
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手工制作專題攝影集數(shù)量眾多,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904年的《北京庚子事變照相冊》、1909年的《京張路工攝影》、1910年的《南洋勸業(yè)會攝影集》、1911年的《津浦鐵路南段攝影》、1925年的《紀念孫先生照片之一》、1934年的《雷士德工學院和雷士德醫(yī)學研究院》、1936年的《中國南洋商業(yè)考察團》,以及清末民初的《浙江風景》、《北京名勝》、《香港風光》、《曲阜勝景》等,距今時間大都在百年左右。這些攝影集制作精美,存世稀少,每本內容都堪稱一個精彩的近代史研究專題,不少影集上甚至還有制作者或拍攝者親筆書寫的說明,其重要價值顯而易見。筆者現(xiàn)略選一二,稍作敘述。
1、京張路工攝影
所謂京張,指北京和張家口。這條鐵路全長201公里,始建于1905年10月,1909年9月竣工。整個工程歷時4年,用銀1046萬元,不僅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一年多,還節(jié)省了大約4%的工銀。京張鐵路的意義在于,這是由詹天佑出任總工程師主持建造、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它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成為近代歷史上國人自強不息、科技興國的典范?!毒埪饭z影》為上、下兩冊,系反映京張鐵路沿途各主要路段、車站以及工作場景和通車典禮盛況的留影,共計183張照片,尺寸為27×21cm。攝影集裝幀精美,紫紅絨布覆面,封面上鑲嵌有鐫刻著“京張路工攝影”的銅牌。莊嚴而大氣。影集為1909年京張鐵路修建完工典禮時,清政府特令嘉獎,撥出專款讓詹天佑委托北京同生照相館以玻璃底片拍攝下整個京張路的全程,手工制作成書,以此紀念這一中華盛事。該影集主要作為高檔禮品贈送,制作數(shù)量不多,存世更少,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而名揚學界和收藏界。
2、南洋勸業(yè)會攝影集
南洋勸業(yè)會的舉辦直接受到世博會的影響。1905年,清政府派遣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訪歐美考察。端方等在國外除考察各國政治外,還注意留心各國的博覽會,對博覽會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和認識。端方回國后即奏請在江寧(今南京)舉辦南洋勸業(yè)會。1909年7月,清廷下諭同意開辦南洋勸業(yè)會,同時任命新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張人駿為勸業(yè)會會長。1910年6月至11月,南洋勸業(yè)會在江寧召開,除蒙古、西藏、新疆外,全國22個行省全都呈選了展品,英、美、德、日以及東南亞各國也都有展品送展。南洋勸業(yè)會歷時半年,參觀人次達30多萬,它的成功使社會形成一股倡導實業(yè)的風尚,不少教育和實業(yè)團體也由此而成立。影集以桔紅色絲絨覆面,書頁三面燙金,頗為豪華。共收照片整100張,有三種尺寸,其一為大型照,26.8×20.5cm,共30張,大多系大場面外景照,如南洋勸業(yè)會牌樓、廣場、會場和各專業(yè)館外景等;其二為中型照,20×14cm,共28張,多為各地方館外景照;其三為小型照,13.8×9.8cm,共42張,主要展示各場館內景。無論是外景照還是內景照,畫面均人跡稀少,有的甚至空無一人,顯然是勸業(yè)會開幕前請人拍攝存檔所用,具有鮮明的官方色彩。影集內照片曝光準確,構圖均勻,當出自專業(yè)人士之手,估計應是請專業(yè)照相館所攝。反映南洋勸業(yè)會的圖冊當時出版不少,但無論從視覺上還是質量方面來比,顯然都不及這本影集。
3、紀念孫先生照片之一
1925年3月1 2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終年59歲。家屬遵其遺愿,將他的遺體像列寧一樣保存,并選擇南京紫金山作為安葬地。當時軍閥仍在混戰(zhàn),政局不穩(wěn),要將孫中山的靈柩運往南京顯然頗不穩(wěn)妥,故他的靈柩被暫厝北京西山碧云寺,直到1929年5月始移往南京舉行奉安大典。反映孫中山后事的照片,時人所見大多是展示1929年奉安大典的情景,直接針對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追悼活動的照片則很少見。這本《紀念孫先生照片之一》由北京同生照相館所攝,共收照片46張,比較全面地反映了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北京的追悼活動,如孫中山行館內設的靈堂、宋慶齡等親屬守靈、北京市民迎送靈柩、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移靈碧云寺等。影集內照片大都為26×20.5cm和19×13.5cm兩種尺寸,全部原照粘貼,每張照片下方并有文字說明。不少照片為大場面照,如“靈柩出中央公園時哀送之群眾”等;有的是俯拍照,如“靈柩經西四牌樓時道旁哀送各校女學生”等;也有一些是室內照,如“靈柩發(fā)引前齊集靈堂哀送之家族”等。影集照片場面宏大,莊嚴有序,光線均勻,人物清晰,體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