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秋拍,在北京誕生了中國書畫作品拍賣新的世界紀錄:國寶級珍品明代仇英《赤壁圖》以7952萬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下了涵蓋中國油畫、書畫等各類中國繪畫藝術(shù)品拍賣成交價格的世界紀錄。9月3日,它被一對神秘夫婦送到嘉德的前臺,從而令這件稀世珍寶出現(xiàn)在拍賣場上,最初拍賣行估價5000萬,拍賣現(xiàn)場從4000萬起拍,參與舉牌有十多人,舉到近700D0萬時,還剩下2個人,最終這幅作品被一不愿公開名字的內(nèi)地企業(yè)買走。
傳世仇英所作《赤壁圖》,目前所見有三幅:一藏遼寧省博物館,一藏上海博物館,再者便是《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的本卷了。前二幅皆絹本短卷,畫的都是白露橫江,斷岸千尺,東坡與客泛舟中流這一情景。本幅則為紙本而略長,后段多了葦汀淺嶼、石橋曲澗、秋林霜濃、云房銀深等山間夜景。讀者可以藉畫家營造的美景,去想像蘇軾舍舟登岸,“攝衣而上,履服巖,披蒙茸……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一夜游情境。其構(gòu)思立意較前二圖更為豐富美備。
三幅《赤壁圖》畫家都未記年。上海博物館一圖,石骨憎錯,用筆峻健方硬,應(yīng)是他得到周臣指援,力學(xué)李唐等南宋院畫的盛年時作品。遼寧省博物館一圖,與仇英在項元汴家《臨宋人六景》畫風(fēng)相近,應(yīng)是他較晚之作?!妒汅懦蹙帯分浀倪@幅《赤壁圖》卷,畫法細縝,與幾幅可以斷為仇氏早年真跡風(fēng)格相似,創(chuàng)作年代比上海博物館《赤壁圖》要略為早些。
關(guān)于仇英早年畫風(fēng),學(xué)者們都認定他受到文徵明的影響。大家援引的史料,一是彭年所說“十洲少即見賞于衡翁”;一是文徵明《湘君圖》上王登轉(zhuǎn)述文氏自己的話,說他“曾使仇實父設(shè)色,兩易紙皆不滿意”,不得不自己重作之。上述二處記載,一般可以看作是文氏對青年仇英的賞識器重。不過,如對王登題跋做進一步思索,則可以發(fā)現(xiàn)文、仇二人非同尋常的關(guān)系。中國繪畫史上多有老師畫成墨稿后請學(xué)生敷彩的情況,如吳道子的畫作每使弟子翟琰、張藏布色;陳洪綬請弟子嚴湛、陸薪設(shè)色……文徽明是一個謙和溫厚之人,他這么做并如此直言不諱,雖不能因此說明仇英就是他的學(xué)生,但至少可見他們師徒般真率坦誠的情誼。
說仇英受文徵明影響,最可據(jù)的自然是他的作品?,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仇氏《林亭佳趣圖》,畫文人閑適的園林生活,樹石尖細柔韌的勾勒用筆,山頭渾圓秀潤的造型與皴法,淡宕明麗的青綠設(shè)色,與仇英中晚年畫風(fēng)異趣而與文徵明細筆山水同調(diào),畫風(fēng)淵源十分清楚。此圖無款識,所幸有另一幅尚可考識其大致年月的作品可資比較,即《梧竹書堂圖》,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雖然同樣沒有年款,但因為右上有王寵題詩,可見一定作于王寵1533年去世之前。其時仇英三十左右,筆法色調(diào)與文徵明《雨余春樹圖》相近,但已參有唐寅、周臣勾斫峭利之風(fēng)。由于仇英認識文徵明在前,師事周臣在后,《林亭佳趣圖》與《梧竹書堂圖》的創(chuàng)作先后是可以論定的。更為慶幸的是,我們尚能見到仇英自書年款的一幅作品,這幅名為《沙汀鴛鴦》的佳作亦藏于上海博物館,落款為“庚子夏仇英實父制”。庚子為明嘉靖十九年(1540),仇英已到不惑之年,除右方斜出的枯枝已略具宋人筆意外,其坡岸禽水的畫法,仍帶有文徵明以及趙孟叛溫淳的情調(diào)。
以上三幅作品,大致可以勾畫出仇英青中年時期畫風(fēng)嬗變的脈絡(luò)。它們有幾個共同特點值得注意:都是紙本,都為小青綠設(shè)色,都帶有文派山水的影響。清人方薰稱:“曾見仇實父畫孤山高士、王獻(之)移竹及臥雪、煎茶諸圖,類皆蕭疏簡遠,以意涉筆,置之唐沈畫中,幾莫能辨,何嘗專事雕繢,世唯少所見耳?!狈睫顾Q世人缺乏認識的恐怕正是這一類早期作品。
我們之所以將《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的《赤壁圖》卷定為他早期作品,正是基于與上述諸圖的仔細比較。同樣是紙本,同樣是小青綠設(shè)色,同樣參有文派山水的筆法,同樣表現(xiàn)著明人向往山林園居的閑散生存狀態(tài)……但若論境界的空靈清逸,此圖比起其他早期作品更加接近方薰所稱的“蕭疏簡遠,以意涉筆”。若論畫法氣韻,則與《梧竹書堂圖》尤為類似。兩幅畫中山石的造型向背,以及短促瘦謹略帶滯澀的勾勒線條,狀如刮鐵、小斧劈般的皴法,細密的綠色苔點都同出一轍。它們的設(shè)色方法乃至迭經(jīng)歲月侵蝕至今呈現(xiàn)的色相也幾無二致。這種先以較淡赭石打底,然后以色階較淺的三綠、四綠罩染的畫法,還見于上述《亭林佳趣圖》,看來是他早年小青綠山水的習(xí)慣畫法。他中年以后的青綠設(shè)色畫就很不一樣,一類為濃麗精致的大青綠,赭色底上敷染的多為厚重亮艷色相較深的頭青、頭綠,富麗輝煌,極有裝飾味,代表作有《桃村草堂圖》、《桃園仙境圖》等。另一類則勾皴粗簡、筆致生動,敷色亦多頭綠、二綠之類,并可能還調(diào)和了墨綠、汁綠,但用色并不濃厚,色相卻比早年青綠山水深沉,所作有《臨宋元六景》、《歸汾圖》等。但不論前期、后期的作品,他嚴謹精麗,作畫時全神貫注一筆不茍的作風(fēng)都始終如一。仇英傳世真跡,幾乎幅幅精美,從未見有草率應(yīng)酬之作,與他這種務(wù)求完美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大有關(guān)聯(lián)。
《赤壁圖》卷與《梧竹書堂圖》的山石坡岸都有褪色泛底現(xiàn)象,但目前的色彩效果幾乎一樣。當(dāng)初應(yīng)該有的綠色基調(diào)如今都變?yōu)榈{色的暖灰調(diào)子。這種情況在仇英畫中還另有發(fā)現(xiàn)。據(jù)徐邦達先生告知,仇英《蓮溪漁隱圖》在建國后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時畫面呈淺絳色,后經(jīng)裱工以雙氧水清洗,原隱入絹底的青綠之色突然泛現(xiàn),至今艷麗如昔。有意思的是,《蓮溪漁隱圖》在歷代著錄中便說法不一,《大觀錄》稱之為淺絳,《墨緣匯觀》稱之為青綠,估計已是經(jīng)過多次“色變”了,這種因個人用色習(xí)慣及歲月侵蝕而引起的泛色狀態(tài),一般來講是極難摹擬的。
世傳仇英的偽作,大多為絹本,或工麗而有匠氣,或“庸俗乏韻”。徐邦達先生在鑒考仇英作品時曾這樣評價他:“真筆不論粗細,無不具有文秀之致?!?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下卷134頁)這種生而致之的雅致,確實浸淫于他的所有作品,臨摹古人如此,自己創(chuàng)作如此;青綠如此,水墨如此;極早期的《亭林佳趣圖》如此,極晚期的《職貢圖》如此,畫風(fēng)蛻變期的《赤壁圖》同樣如此。
梳理《赤壁圖》上所鈐鑒藏印,可以清楚地了解此卷的遞藏經(jīng)過。目前能確知的最早一位藏家是晚明張修羽,有“覲宸”朱文方印可證,覲宸字仲欽,號修羽,丹徒人,家有“培風(fēng)閣”,藏古籍圖繪極其豐富。其中王羲之《瞻近帖》、盧鴻乙《草堂圖》、杜牧《張好好詩》、楊凝式《草書真跡》、黃公望《秋山圖》、沈周《東莊圖》皆為巨跡。張修羽與董其昌極友善,“文敏每過京口,必館于張氏園亭”(笪重光語),“張氏古跡最多,翁乃臨摹其精粹者與之”(顧復(fù)語)。由此可見覲宸的“博雅好古”(董其昌語)與其收藏之精。他去仇英生活的年代不遠,他的鑒藏,為此圖的可靠性做出了有力的旁證。此卷繼為其后人張孝恙續(xù)藏,孝思宇則之,號懶逸,亦是有名的鑒藏家。此后則歸康熙第三子允祉“誠府”,旋入清宮,被《石渠寶笈初編》定為上等。辛亥革命后被溥儀攜出而散落民間,為天津?qū)崢I(yè)家張重威收得,一直保存在他家屬手中,四百余年,流傳有序,鑿鑿可考。
以上種種,都可證《赤壁圖》卷確是仇英真跡,它的創(chuàng)作年代,大約與《梧竹書堂圖》相近。正是這兩幅作品,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信息:而立之年的仇英,已逐漸越出文派繪畫的樊籬,集周臣及劉、李、馬、夏南宋各家之長,開始形成自己精微俊朗、明艷清新的個人風(fēng)格。與當(dāng)時的院體畫家相比,他顯然溫文雅秀得多;與沈、文為代表的文人畫家相比,則更富于應(yīng)物象形、巧奪天工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能力?!段嘀駮脠D》與《赤壁圖》卷這兩幅畫,一夏景,一秋色;一日上晝眠,一月下夜游。時令特點,環(huán)境氛圍,經(jīng)營得真切而有詩意,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圖中人物畫得都很小,特別是《赤壁圖》,舟中五人細若豆粒,然須屆生動,造型準確。線描瘦如發(fā)絲,而頓挫自如,力透紙背。和他所有作品一樣,這些小小的人物,是仇英山水畫中引人矚目的“景點”,而絕非可有可無的點景。吳門畫家除了他和唐寅之外,大多不擅此道,文門子弟包括文徵明自己,畫人物既拙于形相,又缺乏力度和變化,只能勉強作山水的點綴而已。不像仇英那樣盡善盡美,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因此不得讓他出人頭地,卓然畫壇了。
仇英畫作歷來都受到鑒藏家的珍視。當(dāng)時就有人說他“精妙麗密,備極意態(tài)”(彭年語),“可謂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王世貞語)。蘇浙一帶收藏家陳官、周鳳來、項元汴常年累月地將他請在家里,以上賓待之,作畫亦不相逼促,畫成還給予豐厚的酬金。僅《子虛上林圖》一幅,周鳳來就奉贈酬銀千兩。他的《漢宮春曉圈》,卷后項元汴題記稱“值價二百金”,遠遠超過項氏收購的其他宋、元名作。據(jù)項元汴自己的記錄,他收宋趙孟堅《墨蘭圖》卷,原價“銀百二十兩”;元錢選《山居圖》卷,其值“三十金”;而文徵明《袁安臥雪圖》卷,“原價十六兩”;唐寅《嵩山十景》冊,“計原值二十四金”,都與仇英作品相差甚遠。直至上世紀30年代,仇英畫作的價格仍不比宋元繪畫低,他的一冊《人物故事圖》,曾為蘇州有識者以5000銀元購得。而吳湖帆當(dāng)時買元人張中精作《芙蓉雙鴛圖》軸,僅不過800元而已(見《丑砥日記》)。當(dāng)然,市場價值并不代表藝術(shù)價值。但在封建社會中,仇英從一個低微的畫工而能躋身“明四家”之列,若不是在藝術(shù)上有超凡的成就,絕不可能。他這幅《赤壁圈》卷被《石渠寶笈初編》定為上等也決非偶然。明末鑒定家顧復(fù)評價仇英的一段話說得十分中肯,他說仇英“遠師顧陸閻周,近學(xué)馬陳諸趙,即降筆仿苑中人,必淘汰拙俗而采掇英華。吾見其心師意匠新新不窮,可謂用志不紛乃凝于神者乎。人以其享年不永致惜,而余有說焉……以為實父至今未死可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