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丁] 清代未被選為披甲的滿洲等旗人剩余壯丁,或指佐領(lǐng)所轄額丁以外之壯丁。如《大清會典》云:每佐領(lǐng)編壯丁150人為率,“有余丁及戶口之滋生者另編佐領(lǐng)”。
[伯爵吉服] 清代伯爵官服。多在喜慶場合穿,佩掛朝珠1盤。包括吉服冠、蟒袍、吉服帶。吉服冠質(zhì)料制式皆與公爵同,蟒袍制式與貝勒同,吉服帶制式與皇子同,惟用石青、藍兩色。
[伯爵吉服] 清代伯爵官服之一。包括行冠、行褂、行袍、行裳、行帶,為外出時例著行裝。行冠與侯爵同,余者制式均與親王行服同,惟行帶用石青或藍色。
[伯爵坐褥] 清代伯爵坐具。坐班或施跪拜禮時所用,俗稱“拜墊”。分冬、夏兩式。均襯以紅氈。順治九年(1652)定,冬用方虎皮,夏用紅褐制作。乾隆二年(1737)定,夏用藍云緞,余如舊制。
[伯爵雨服] 清代伯爵官服之一。朝會、隨圍、傳集間遇雨、雪時穿著。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以紅色氈、羽紗或油綢為質(zhì),適時更換,其制式均與皇太子雨服同。
[伯爵朝冠] 清代伯爵官服冠。順治二年(1645)初定冠頂用起花金頂,上街紅寶石1顆、中嵌東珠1顆。乾隆朝定制,分冬、夏兩種,冬冠檐用薰貂皮為質(zhì),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皮冠,周擔上仰,上綴朱緯,長出檐,冠頂鏤花金座,上銜紅寶石1顆,中飾東珠2顆。夏冠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檐敞,上綴朱緯,頂飾如冬冠。
[坤寧宮] 北京故宮中獨具滿族建筑特色的宮室。原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面闊九間,至明末,為崇禎帝與中宮皇后的寢宮。明亡,為清皇室所據(jù)。順治十二年(1655),福臨命仿照盛京清寧宮重建,遂改成滿族的“口袋房”式建筑,即將東稍間作寢宮,后來曾作康熙、同治二帝大婚的洞房。西間則作為清官內(nèi)舉行滿族宗教活動薩滿祭祀的神堂。室內(nèi)陳設(shè)亦與清寧宮同。
責任編輯 蘇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