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譜書等,是記錄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表冊,是以血緣關系組成的家族歷史,家族淵源與發(fā)展的記錄“檔案”。
滿族初無家譜,入主中原以后,受漢族文化習俗影響,為了“明世系,別支派,定尊卑,正人倫”也開始修家譜??滴醭?,滿族立譜之風大盛,并由仕宦流入民間,幾乎每個家族都有了自己的家譜。滿族人對家譜的重視程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漢族。滿族續(xù)家譜一般選擇龍、虎之年進行。續(xù)家譜的儀式隆重,耗資頗多,一般情況下富貴、興旺的家族的家譜是譜書,貧困一些的家族是譜單;譜書為敘述式家譜,條目完備,記錄詳盡,裝訂成冊。譜單為圖表式家譜,質(zhì)地為宣紙、高麗紙或黃綢,只列家族世系表。
滿族家譜有滿文、漢文和滿漢文兩種文字兼用三種,家譜上的名字,大多數(shù)是前幾代用滿名,后幾代則冠以相應的漢字姓,并取漢名排列。
比較完整的滿族家譜有譜序、族源、世系表、移駐、家訓、恩榮錄、官績考、祠宇、墓圖、先世考辨等篇目。如《吉林他塔喇氏家譜》正文共分九篇:第一篇是序例篇,收有滿洲名人的序文手跡,而且將嘉慶十五年、道光十八年、光緒六年的六篇滿文原序漢字對音合璧印出。第二篇為淵源篇,記他塔喇氏始祖貝楞額于明萬歷年間隨同穆坤達羅屯歸清并從瓦爾喀部之“札庫木”地方遷居寧古塔,至康熙十年由寧古塔遷居吉林的經(jīng)過。第三篇是圖譜,系將自貝楞額起的十五世共1225名本家男子用墨線按血緣關系勾勒出來,成為一個龐大的世系表。第四篇是譜表篇,按世系簡述每人的生卒年月,生前官職、配氏姓氏、子嗣數(shù)目、墓葬地點及死后封號等。第五篇是家訓篇,記滿族婚嫁、嗣續(xù)、喪葬、祭祀等規(guī)則。第六篇是移駐篇,記錄了他塔喇氏族由札庫木遷寧古塔、再遷吉林,及以后分遷齊齊哈爾、三姓、阿勒楚喀等地的原因和時間。第七篇是祠宇篇,載其族中祠規(guī)等。第八篇是墓圖,標明在吉林、黑龍江所有的136處墓圖。第九篇是恩榮篇,匯集清廷給其族中的入升官進爵等文獻:
現(xiàn)將《吉林他塔喇氏家譜》第五篇即家訓篇中嗣續(xù)、祭祀、和族的部分條款摘要如下:
嗣續(xù):
1、無子立嗣,直遵宗法。先于同父姻親內(nèi)序立,無則準于從堂兄弟之擇立。若序立擇立均無人,亦準兼排。 2、異姓亂宗,例禁甚嚴。如有抱養(yǎng)異姓之子為嗣者,除將抱養(yǎng)之子勒令歸宗,不準冒姓外,抱養(yǎng)之父母仍各從重懲以家法,以為亂宗者戒。
祭祀:
1、家祭。每歲富者宜按季一舉,中人之家歲二、三舉,即貧者亦應歲一舉。他村酌量前去。同村而居者必舉族以往。其無故不至者,穆坤達嚴詞以責之,以盡敦睦之誼。
2、祭田。現(xiàn)在所捐無多。此后凡吾族富而有力者,或量力捐助,或絕產(chǎn)盡數(shù)撥歸,庶幾集腋成裘,堪資修祠、設塾、祭禮及族中一切公益之事。
3、祠祭以冬至為期。始遷祖之墓及同域各墓即以祠祭之次日為祭期,其余同高曾祖各墓,以清明、七月望、十月朔、歲臘四日拜掃。
4、祠祭始遷祖墓祭各費,均由祭田租糧項下供備,不準遲誤潦草。
5、祭田如有余資,即作為族中婚嫁、喪葬、恤貧、存寡、獎善、旌賢等費,以資補助。
6、冬至祭祠之日,族眾來祠時應立簿三份。一備有生子者以其所生年月日時登簿。一備有娶妻者以其配氏、旗分、里居登簿。一備有身故者以其卒葬行事登簿。按年輪記,至修譜時載人譜表,省事而益大。各穆坤亦直仿立三份,隨時登注,以免歧誤。
7、冬至祭祠日,由總穆坤演說,俾族人聽之,油然而生孝悌之心。
和族:
1、吾族所居,均在船廠北、南、上江、拉法溝等處。仿照選舉法,于船廠北、船廠南各舉穆坤一人,拉法溝舉穆坤二人。又復選總穆坤一人。凡祭祀祠、墓葬、判事析理,各穆坤議之,總穆坤主之。移駐者,辦法與上同。
2、族中有事或犯禁戒,必先由左近穆坤評論是非,以期了息。若不遵(之人)赴穆坤前,公平照家法究治,或在祠堂,或在塋墓均可,以期改過自新,彼此心服,仍敦和好。若理曲者桀驁不馴,總穆坤即令左近穆坤送官懲治。
3、若子犯父母,孫犯祖父母,媳犯翁姑,孫媳犯祖翁姑,但有不顧,致被投訴,男女皆重責。若實系忤逆不孝,男則送官由伊父母、祖父母酌定,女則通知伊母家送官究辦。
4、族有不肖子弟,不遵約束,膽敢兇橫欺凌鄉(xiāng)黨,經(jīng)人投訴,立即扭至祠、墳前,重責不貸。
由此可見,滿族宗族組織結構、功能及各項因素一應俱全:舉凡父系血統(tǒng)的嚴格維護(謹防異姓亂宗),圍繞祖墓、祠堂的祭祀,宗法對族內(nèi)倫理秩序和地方治安的維持,穆坤(族長)職能的設置,族田的經(jīng)營,家族的背景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多數(shù)滿族家譜的譜序,包括原序、重修序、再修序、并說明修譜的原因、宗旨和時間等。
族源,即家族的淵源、移居及姓氏來源、旗籍等。如《寧古塔陳滿洲吳氏家譜》記載:“我吳姓原籍系安楚拉庫等處人氏,康熙十三年六月隨同始祖由長白山來至寧古塔,撥歸鑲白旗充差之爾”。
列傳,主要是記錄先祖的生平事跡,特別是先祖中顯赫人物的豐功偉績。如:《寧古塔付氏家譜》中就記有先祖薩布素將軍征羅剎(沙俄)的事跡。
家訓,包括家規(guī)、家訓及婚喪嫁娶的規(guī)矩。如《瓜爾佳氏譜書》中記載:“祖上以來皆以耕讀為業(yè),勤儉治家,教訓子孫,在家以孝悌為本,出外以禮讓為先,親厚九族,和睦鄉(xiāng)里,務農(nóng)勉力,勤勞當差,盡心差徭。倘蒙祖上余德,幸邀一命之榮,當以忠心報國,又宣廉恥自操,方覺光耀門庭,則祖上之訓教,亦云至矣”。表現(xiàn)了家庭的勤儉、孝悌、禮讓及忠心報國的良好家風?!凹矣枴彪m然有些封建宗法思想,但也傳承了家族中一些傳統(tǒng)美德。
世系表,記錄自始祖以來家族世系、分支情況,為了防止族人中分支過多,不按世系取名,出現(xiàn)輩數(shù)混亂,不易族人相認的現(xiàn)象,在世系表之后,對今后世系排輩在家譜中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寧古塔米氏家譜》中對族人排輩規(guī)定為:“德明克復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國教本,勤儉家業(yè)成”。滿族家譜只寫男子,姑娘不上譜,媳婦只載姓氏、族屬。上譜者均以輩分序列,書寫方式無論滿文、漢文都是豎寫。
玉牒,是清朝皇帝的家譜,清朝歷代皇帝每10年修一次玉牒,凡是皇帝的重大活動,皇族成員的生死、婚嫁、封爵、升降、教養(yǎng)、撫恤等都要按期匯編入譜牒。順治、康熙兩朝的玉牒是用滿文撰寫的,雍正以后的玉牒是采用滿漢合璧寫成的。
滿族的家譜與滿族的文化一樣,受到漢族的直接影響。筆者在黑龍江省寧安縣、五??h、吉林省永吉縣等地查看到的家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越是時間靠后,受漢族的影響越多。其一,一些氏族的家譜首創(chuàng)時全部用滿文書寫,重修時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書寫,再續(xù)譜時改用漢文書寫,只是在中間夾雜著幾個滿文字母,后來續(xù)譜時全部用漢文書寫。其二,姓氏首創(chuàng)時都是多音節(jié)的滿語姓氏,清末民國初修譜時都改為漢語單姓。如他塔喇氏改稱唐氏,瓜爾佳氏改稱關氏,富察氏改稱富氏,愛新覺羅氏改稱肇(趙)氏。其三,個人命名家譜首創(chuàng)時全部是滿語命名,清末民國初年全部用漢語命名,并仿照漢族人圍繞吉祥和儒家倫理道德用固定的“字”排輩,使本來屬于某一個人的名字,通過排輩的規(guī)定使個人的名字家族化。寧古塔《瓜爾佳氏譜書》在原序中所記:“……乃于光緒九年五月戊午朔,重修宗譜,詳訂冊書,滿漢對譯,期無訛誤。又恐后世子孫繁衍日久,散居各地,倫次莫尋,乃擬定二十字,用冠名頭,按輩順序延用。庶不致雁行失序,尊卑分茲”。其所列輩字的排列順序是:“裕、聯(lián)、榮、繼、廣;慶、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允、呈、祥”。盡管在譜書上作出了排輩的用字規(guī)定,但多數(shù)滿族人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嚴格按照這一規(guī)定給子女起名。 滿族家譜為研究滿族的家族史、地方史、民族史和研究滿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乃至滿族文化提供了很寶貴的資料,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和學術價值,應當妥善保存,并注意挖掘整理。
[責任編輯 胡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