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綠色軍營里出現(xiàn)了一批批英姿颯爽的女兵,從此巾幗英雄們在海陸空各個領(lǐng)域大顯身手,尤其是那些濃墨重彩寫下中國軍隊歷史上諸多“第一”的優(yōu)秀女兵,以她們無畏的開拓和奉獻精神,以她們靚麗的英姿和出色的表現(xiàn),為祖國爭光添彩,贏得了榮譽。
第一批女跳傘兵
1950年9月,我國組建第一支空降兵部隊,雖然這是一支新組建的部隊,但卻是當時我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其中戰(zhàn)斗英雄、模范和功臣占了93%。
由于需要聘請?zhí)K聯(lián)專家當顧問,組織上派沈元珍、李朝旭、凌仲圭、毛鎮(zhèn)夷等4名女學員當翻譯。她們的工作就是將蘇聯(lián)專家的傘兵理論、傘兵操作轉(zhuǎn)述給中國傘兵,并在訓練中幫助蘇聯(lián)顧問糾正指戰(zhàn)員的錯誤動作。
16歲的沈元珍原來就希望成為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雖然她早前從浙江衢州師范學校畢業(yè),但她沒有去教書,反而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一上華東軍政大學??墒牵A東軍政大學并沒有教沈元珍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課程,而是將她選調(diào)到了三野政治部俄文訓練班學習。命運又給了她新的轉(zhuǎn)機,給空降兵部隊當翻譯使她間接圓了當兵的夢。
隨著對空降兵這一新兵種由好奇到了解,沈元珍等4名女翻譯深深喜歡上了這支部隊。訓練間隙,她們總是喜歡問蘇聯(lián)顧問一些有關(guān)跳傘的問題。一次,沈元珍在與一位蘇聯(lián)顧問聊天時,問到了蘇軍傘兵的情況,這位顧問得意地說:“早在10多年前,我們就有了自己的傘兵,并且有了女傘兵。女性跳傘,只有在蘇軍才有這種可能?!?/p>
這位顧問的話,深深刺痛了沈元珍的心:“外國人能做的事,我們也一定能做得到,我要成為一名跳傘員,為中國的女同胞爭光!”
當沈元珍把這一想法告訴另外3名女同學時,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她們一商量,決定去找傘兵長。傘兵長笑道:“別開玩笑了,跳傘是勇敢者的事業(yè),就你們幾個瘦弱的女孩子還想跳傘?從飛機上跳下來后,如果傘張不開,上帝也幫不了忙,更何況跳傘著陸的沖擊力達300多公斤,很容易受傷,許多男同志飛到空中還有不敢跳的呢。不行!”傘兵長一口回絕了幾個女翻譯的要求。
沈元珍和戰(zhàn)友并不服氣,一起辯解說:“蘇聯(lián)早就有女兵跳傘了,我們中國人怎么就不行?”她們接著說:“那我們就向上級請示一下吧?!笨吹綆酌苷J真的樣子,傘兵長終于妥協(xié)了。
那一夜,姑娘們十分興奮,幾個人躲在房間里盡情地幻想著從天而降的感受。誰知,興奮勁兒還沒過,第二天就從上級傳回消息:組織上不同意女同志跳傘。
初次申請受挫,并沒有動搖沈元珍和同伴們要跳傘的決心,她們決定先練好跳傘技術(shù),待時機成熟時再次申請。于是,她們利用課余時間,按照蘇聯(lián)顧問給戰(zhàn)士們上課時講的要領(lǐng),悄悄苦練。從令人暈眩的“虎伏”訓練,到跳平臺、跳模擬機,她們都一絲不茍地去練習。有時,她們還請來蘇聯(lián)顧問作現(xiàn)場指導。
蘇聯(lián)顧問看到幾個女翻譯練習跳傘動作,感到十分不解。姑娘們?yōu)榱瞬恍孤┟孛?,就以“給官兵更好地轉(zhuǎn)述顧問意圖”為由掩飾。就這樣,經(jīng)過幾個月的刻苦訓練,沈元珍和同伴們掌握了空中跳傘的全部動作要領(lǐng)。
1951年年初,沈元珍和同伴們再次向上級申請?zhí)鴤?。為確保申請成功,這一次她們不僅請來了部隊領(lǐng)導和傘兵長,而且把蘇聯(lián)顧問也“搬”到了現(xiàn)場。當姑娘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現(xiàn)場演示跳傘動作后,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蘇聯(lián)顧問更是豎起拇指,連聲夸贊姑娘們勇敢,技術(shù)絕對過關(guān),完全可以跳傘。在姑娘們的請求和蘇聯(lián)顧問的推薦下,部隊領(lǐng)導終于同意沈元珍等幾名女兵的請求。
1951年3月14日上午8時,一架運輸機從中原某機場騰空而起,沈元珍、李朝旭、凌仲圭、毛鎮(zhèn)夷4名女兵坐在艙門旁邊。沈元珍興奮地等待著跳傘的“信號”。因為按照預先安排,她將第一個跳出機艙。
“嘟,嘟”預備跳傘的鈴聲響起,接著綠燈閃爍……只見沈元珍縱身躍下飛機。一陣猛烈的震動,使沈元珍在三四秒鐘內(nèi)腦子里一片空白?!昂簟钡匾幌?,她感到仿佛被人卡住脖子猛地往上提了起來,主傘打開了。沈元珍高興地喊起來,靜下心來后,她操縱著降落傘向著陸點飛去。很快,看見了地上的白色箭頭,她調(diào)整方向,以每秒6~7米的速度向預定著陸點沖去……
“成功了!”著陸場上的同志們歡呼著擁了過來,部隊領(lǐng)導緊握著沈元珍的手激動地說:“你們這一跳,宣告新中國婦女開創(chuàng)了勇敢者事業(yè)的新篇章!”朱云謙師長當場就給沈元珍佩戴上了一枚天藍色的跳傘紀念章。
第一批女飛行人員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決定培養(yǎng)新中國的第一批女飛行員。
1951年初,根據(jù)中央軍委指示,人民空軍從航空預備總隊和華東軍政大學選調(diào)了55名女學員,送到牡丹江空軍第7航空學校學習。這批學員到校后,編在第2期丁班。學校根據(jù)她們的身體素質(zhì)、文化水平以及機組配套的需要,確定培訓女飛行員14名、女空中領(lǐng)航員6名、女空中通信員5名、女空中機械員30名。
14名學飛機駕駛的女學員分別是:來自湖南的周真明、萬婉玲、周映芝,上海的何月娟、黃碧云、施麗霞、阮荷珍、陳志英,浙江的戚木木、邱以群,廣東的王堅、伍竹迪、秦桂芳和河南的武秀梅。14個人組成一個班,湖南妹子周映芝為班長。
4月初,她們途經(jīng)北京時,劉亞樓司令員專門接見了她們,勉勵她們不要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刻苦學習,不怕困難,把自己鍛煉成為優(yōu)秀的人民空軍戰(zhàn)士。
女同志學飛行,這在中國還沒有先例,人們都懷有疑惑是情理之中的事。教員們雖有信心,但也心存懷疑,在他們看來,女人優(yōu)柔寡斷、愛哭、膽小。
吃飯時,男學員也不拿正眼瞧她們。一次,一個高個子男學員戲謔周映芝:“你們女的還學飛行?瞧你那小個兒,飛機的螺旋槳一轉(zhuǎn),就不知把你吹到哪里去了!”周映芝一點也不示弱:“你別神氣,看誰先飛出來才是真的?!?/p>
航校生活條件十分艱苦,14個女學員擠在一間小房間里面,床是用木凳支起來的大通鋪,吃的是東北的高粱米和大白菜。
當時,第7航校的教員主要由起義人員和日籍航空技術(shù)人員擔任(三個教員有兩個是日本人,一個叫長谷川、一個叫宮田)。女學員們分成3個組,長谷川帶第一組,宮田帶第二組,中國教員趙志雄帶第三組。
教練機是繳獲的美制PT-19型和日制雙發(fā)99式飛機,飛機陳舊,加上女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此女學員面臨著比男學員更大的困難。首先是航空理論學習,什么飛行原理、無線電知識,左一個定律,右一個公式,她們簡直摸不著門路,于是有人信心不足了。
針對這一問題,組織上提出了為“婦女爭氣、為祖國爭光”的口號,以“想想長征難不難,想想抗美援朝的戰(zhàn)士難不難”為題,組織座談討論,鼓勵她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日本教員不太會說中國話,常用手比劃,主要靠大家自己理解,這樣學起來很費勁。好在上理論課的是中國教員,有些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問他們。
女學員們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在課外認真復習,星期天不休息,抓緊一切時間努力學習,終于攻克了航空理論這一關(guān)。
理論過關(guān)后,開始進行飛行、領(lǐng)航、通信、機械等分科專業(yè)訓練。
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她們要在教員的帶領(lǐng)下,自己操縱飛機上天了。要進行第一次飛行,大家都非常高興,凌晨5點就起了床。3個教員各帶自己的小組,當時飛的是日本的PT-19型飛機,學員在前艙飛行,教員在后艙保駕,操縱桿前后連在一起,一桿兩動。
飛行后下了飛機,身體比較嬌弱的阮荷珍把苦膽水都吐出來了,臉色蠟黃,站都站不穩(wěn)。大家一起鼓勵阮荷珍,幫助她攻克難關(guān),繼續(xù)訓練。航校校長魏堅也鼓勵小阮:“只要你自己堅強,克服困難,組織上是決不會輕易放棄一個人的?!痹诮M織的關(guān)懷和姐妹們的幫助下,阮荷珍最終戰(zhàn)勝了身體不適應癥。
身體健壯的上海姑娘施麗霞表示:“男人能做到的,我們婦女也一定要做到。”她們當中有一些人對汽油味敏感,卻偏要把汽油灑在自己的手帕上,用強制的方法磨煉自己的嗅覺神經(jīng)。她們感到力氣不夠,就拼命鍛煉,和男同志一起打籃球、跑步、打秋千、滾旋梯。練習器材少,她們就用掃把、凳腿代替駕駛桿演練,坐在地下手拉手、腳蹬腳地練習拉桿蹬舵。目測不準,她們就在卡車開動時練習判斷運動速度。
困難終于一個個被克服,技術(shù)一點點掌握了,姑娘們迎來了最見功夫的放單飛。飛機一架架飛上去,又一架架安全返回地面。姑娘們圍在一起,興奮地議論著在天空的感覺,似乎有說不完的感受和道不盡的體會,可到底飛得行不行,誰心里都沒底,都不安地等待著上級的裁決。
經(jīng)過嚴格考核,14名姐妹中有13名通過了放單飛這一關(guān),惟獨黃碧云沒有過關(guān)。她非??鄲?,擔心自己不行,難過地哭了起來,還寫了一個條子:“我沒有飛行的天才?!蓖緜兒苤?,領(lǐng)導召集人員開會,為黃碧云“會診”,人多智慧大,黃碧云終于克服了技術(shù)難點,成功地和姐妹們一起在藍天上比翼齊飛。
這年11月,同期學習的女空中領(lǐng)航員、空中通信員和機械員也陸續(xù)畢業(yè)。至此,新中國第一批55名航空女學員無一掉隊,全部學成。
第一批女飛行員來到成都,正式改飛蘇式飛柳。
1952年3月8日,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首批女飛行員在北京作“三八”飛行表演,7000多名中外婦女和50多位各國駐華使節(jié)的夫人以及中外記者來到西郊機場,應邀參加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的起飛典禮。
幾名中國教官有些擔心,要上飛機為她們壓陣。周映芝當即反對:“不行,你們上去,別人會以為是男同志飛的,誰要是上飛機,就把他關(guān)進后艙的廁所里。”
下午1時左右,飛機準時起飛,在機場上空進行了飛行表演之后,從盧溝橋經(jīng)豐臺、三河縣、通縣直飛城區(qū),通過天安門廣場。
正在中南海辦公室開會的毛澤東主席此時也從屋里走到院子,高興地對在場的其他領(lǐng)導人說:“新中國的第一批女飛行員正從我們頭上飛過呢!”
飛機在西郊機場平穩(wěn)落地后,朱德總司令、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鄧穎超以及總政治部副主任肖華,在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的陪同下,接見了女飛行人員。朱總司令熱情地贊揚了全國各條戰(zhàn)線上的婦女同志所作出的貢獻,特別指出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批女飛行人員是新中國婦女的光榮,也是解放的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
女飛行員們都覺得十分光榮和自豪。在合影時,鄧大姐問:“剛才是誰第一架起飛的?”周映芝立即回答:“報告,是我!”鄧大姐拍拍她的肩膀說:“好好努力,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我們女同志也能夠辦到!”
人們?nèi)绯彼阌苛诉^來,為她們獻花,一睹女飛行員的風采。
當時,大家都有一個心愿,想見見毛主席。3月24日剛吃完午飯,團長于希河來到女飛行員們中間,激動地宣布:“好消息!毛主席要接見你們,趕快準備?!贝蠹腋吲d地擁抱在一起,將帽子拋向空中歡呼起來。
下午3點多鐘,毛主席穿著一身灰色的便裝,在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陪同下,來到女飛行員中間。毛主席問站在身邊的劉亞樓:“她們都成器啦?”劉司令員報告:“都成器了,能夠獨立執(zhí)行飛行任務了。”
站在一旁的周總理告訴毛主席:“這些女飛行員很要強,不要男教員保駕,都是自己駕駛飛機接受檢閱的,還說如果男教員要上飛機,就把他們關(guān)進廁所里?!泵飨牶笮牢康匦α?。
隨后,空軍黨委決定將55名女飛行人員全部留在北京,歸空軍獨立第一團建制(方中英任團政委、楊扶直任副團長)。
1954年,寒流侵入內(nèi)蒙古草原,風雪交加,草原上覆蓋著1尺多厚的積雪,錫林郭勒盟牧場上牲畜不能放牧,有些地區(qū)的牲畜已經(jīng)大批死亡。為處理這次危機,上級決定派飛機空投糧食和飼料支援牧民,搶救牲畜。
女飛行員聽到這個消息,紛紛主動請求執(zhí)行空投任務。最后,領(lǐng)導決定由陳志英和她的機組成員執(zhí)行這個任務。
陳志英和機組成員連夜進行飛行前的準備,第二天天剛亮,飛機就起飛了,越過長城,飛向內(nèi)蒙古大草原。剛進入草原,天氣突然變壞,強烈的氣流和云團給飛行帶來很大困難,飛機顛簸搖擺、上下飄動。陳志英沉著冷靜地操縱著飛機,勇敢前進,同時仔細搜索著下面的地形地貌。領(lǐng)航員首先看到了蒙古包,陳志英按照領(lǐng)航員指引的航向飛去。牧民們從蒙古包里跑出來,手舞著紅旗,向飛機歡呼。一包包糧食和飼料,帶著黨的關(guān)懷和溫暖,投放到牧民的手中。陳志英和同志們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懷著興奮的心情返回基地。
之后,她們多次參加搶險救災,負責保障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專機,一次次都圓滿完成了任務。經(jīng)過她們培訓的一批批飛行員,如今有的走上了師長、團長的崗位,14名姐妹為中國的藍天創(chuàng)造了一片輝煌。
第一代女炮兵
20世紀50年代初,為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從軍熱。一些剛組建的軍事干部學校紛紛到地方學校,招收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青年學生,培養(yǎng)軍事指揮人才。
那時候,青年學生十分向往軍營,誰有一套舊軍裝,甚至一頂舊軍帽,都會讓人頓生羨慕。湖南大學附中的李質(zhì)蘭等十幾名湘妹子報名參軍,很快被批準,成為當時解放軍序列中惟一的一支女高射炮兵。
李質(zhì)蘭、盛玉蓮、吳躍雯等10余名女學員,與來自廣東、江西、河南的近百名男學生,匯集到解放軍鄭州防空兵學院的前身——沈陽高炮學院,他們?nèi)勘痪幵谌箨犉咧嘘牎?/p>
當時學院教學用的火炮全是蘇聯(lián)制造,外形是按照身材高大的蘇聯(lián)人設計的。對于身材相對矮小的中國人來說,顯然不太適應,對這些小巧玲瓏的姑娘們而言,更是龐然大物。難怪一些男學員譏笑著說:“你們要想把這些炮玩轉(zhuǎn),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p>
但是,這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姑娘們沒有被困難所嚇倒,面對高強度訓練,她們不叫苦不喊累,手腳碰傷了,擦擦藥水照常參加訓練。她們還常常與男炮兵同臺比武,訓練成績不斷提高,使男炮兵有了緊迫感和危機感。
女班長吳躍雯身體比其他女兵強壯些,毛遂自薦當起了炮手。為了使裝填炮彈的技術(shù)運用自如,她不僅天天搬運30多公斤一發(fā)的炮彈上百次,而且每天熄燈前做100個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拉100下被包帶,作為輔助訓練。
經(jīng)過幾個月的強化訓練,女炮兵在訓練方面達到了炮兵應具備的“快、穩(wěn)、準”的要求,成了名副其實的女高射炮兵。
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朝鮮戰(zhàn)場的情況越來越復雜,前線急缺高射炮兵,她們奉命奔赴朝鮮戰(zhàn)場。
那天清早,車隊浩浩蕩蕩、日夜兼程向朝鮮進發(fā)。剛剛駛過鴨綠江,敵人就發(fā)現(xiàn)了她們,一路上不停轟炸,女炮兵們開始領(lǐng)略到戰(zhàn)爭的殘酷性。到達目的地后,李質(zhì)蘭等人被分到一些兵團司令部當炮兵參謀,其余的直接參加到炮火紛飛的戰(zhàn)斗中。不管是當教員、當參謀,還是當指揮員,女炮兵們都用在校所學的知識,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一些女炮兵還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人民炮兵共殲敵15萬余人,毀傷敵火炮570余門、汽車730余輛,擊落敵機2300余架,這里面也包含著女炮兵的一份功勞。
一天,彭德懷總司令來到李質(zhì)蘭所在的部隊檢查工作,一見到李質(zhì)蘭就笑著說:“小鬼,你好年輕喲,一看就知道是新來的娃娃?!碑斳婇L傅崇碧、政委龍道權(quán)介紹李質(zhì)蘭是這個軍惟一的女參謀并且是高炮參謀時,彭總豎起了大拇指說:“真了不起,這么年輕的女高炮參謀,你們這批女娃來了不少,打敵人的飛機還得多靠你們喲!”彭總的一席話,實際上是對全體女炮兵的夸獎。
第一代女坦克兵
1952年3月8日,在中央軍委裝甲兵大院禮堂里,司令員許光達、副政治委員向仲華等首長和裝甲兵機關(guān)全體女同志歡聚一堂,慶?!叭恕眿D女節(jié)。
忽然,一位女兵起立向首長報告:“請問首長,我國已有女飛行員、女火車司機、女拖拉機手,為什么就不能有女坦克手呢?”
許司令員和藹地笑了起來:“哦,你們也想學坦克技術(shù)?”
“當然想?!迸鴤儙缀醍惪谕暤鼗卮稹?/p>
“好吧,你們打份報告來?!?/p>
幾天后,司令部參謀長遞給許司令員一份報告。
許光達接過一看,微笑著說:“這群女娃娃兵,志氣不小哩!”
通過請示中央軍委,1952年5月,軍委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下令,由第一戰(zhàn)車訓練基地具體組織實施,從裝甲兵機關(guān)各部門嚴格挑選23名優(yōu)秀女青年戰(zhàn)士,組成了北京槐樹嶺基地女生學員區(qū)隊,這是新中國第一批女坦克兵?;厮玖顔T朱鶴云、政治委員劉國輔、副司令員蕭鋒,會同訓練部領(lǐng)導制訂了周密的訓練計劃,并抽調(diào)優(yōu)秀教員擔任培訓工作。
同月,鑒于東北軍區(qū)裝甲兵技術(shù)部的大部分人員都已入朝參戰(zhàn),為了壯大技術(shù)力量,東北軍區(qū)裝甲兵技術(shù)部也在沈陽北陵坦克訓練場開辦了裝甲兵坦克駕駛首屆女生培訓班,11名來自上海的女兵經(jīng)過審查批準,加盟共和國第一批女坦克兵行列。
9月28日,慶賀新中國第一批女坦克手誕生大會在沈陽北陵坦克教練場舉行。在熱烈的歡呼聲中,女坦克手三步登車,起動、掛檔,魚貫而行。鐵甲隆隆,履帶滾滾,掌聲、歡呼聲響徹整個教練場。
這樣,北京槐樹嶺和沈陽北陵兩個女坦克區(qū)隊共34名女學員,填補了我軍陸軍兵種發(fā)展史上的一頁空白。
這些新中國第一代坦克女兵的訓練歷經(jīng)了千辛萬苦。課堂里,姑娘們凝神注目地聽著教員講解坦克構(gòu)造、發(fā)動機工作原理。她們課上認真聽細心記,課下抓緊時間細嚼慢咽再消化,晚上熄燈后又悄悄溜出去,借著路燈學。憑著這股勁,她們硬是闖過了理論這一關(guān),測驗大都是5分。
接著,就是“啃”坦克操作這塊“硬骨頭”。烈日炎炎,她們的實際操作訓練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三步登車,每天要在滾燙的坦克上爬上爬下,兩腿都跳腫了,抬腿的勁都沒了;臉被曬脫了皮,汗水一浸,火燒火燎的;掌心磨破了,血肉模糊,一碰就鉆心地痛。坦克里高溫灼人,早上剛穿上的工作服,不到中午就結(jié)上了一層白花花的堿霜。特別是在障礙物駕駛中,由于精神高度集中,體力極度消耗,一圈跑下來,雙臂腫痛,頭暈嘔吐,吃不下飯。面對苦和累,姑娘們沒有一個打退堂鼓,車場歸來,依然是一路歡歌。
學習期間,許光達司令員多次打電話詢問她們的學習和訓練情況,鼓勵她們克服困難,學有所成。軍區(qū)裝甲兵首長也經(jīng)常深入課堂、教練場,了解她們的學習情況,觀看實車駕駛,給了她們莫大的鼓舞。經(jīng)過半年多的時間,她們終于用速成的方式,完成了訓練大綱規(guī)定的技術(shù)訓練指標,經(jīng)考核成績優(yōu)異,她們高興得一下子蹦了起來。
當年英姿颯爽的女坦克兵蔡秀娟后來回憶說:“我們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政治、戰(zhàn)術(shù)、射擊、通信、駕駛、工兵、化學、地形等。實際操作是我們女兵的一大難題,因為T-34坦克的操縱桿需要25公斤的拉力;蓄電瓶也有60公斤,保養(yǎng)坦克時要將電瓶從坦克里搬進搬出,這對男同志都屬重體力活,女同志就更不用說了。為了增強體力,我們積極鍛煉身體,做俯臥撐、單杠引體向上、雙杠臂屈伸和其它球類運動還有長跑?!?/p>
當年的女坦克兵傅滬芳動情地說:“學習期間,大家的團結(jié)友愛讓人一輩子也忘不了。剛進去學習時,時間非常緊,我的父親卻突然病故了,電報到部隊后,班里的姐妹們每人湊了點錢,一共20元,讓我寄回家安葬父親?!?/p>
悠悠歲月,彈指一揮間。當年的女坦克兵們數(shù)十年后都學有所成,為國效力,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了高級工程師,有的成了醫(yī)學專家,有的當了經(jīng)理,有的當了處長。但最讓她們引以自豪和終身難忘的,是她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寫下了為祖國和人民奉獻的那一段無愧無悔的歷史。
第一支女子空降隊
在中國陸??杖娭杏幸粋€獨生子,名字叫作“中國空降兵”。提起神勇的空降兵,人們自然會想到那些身背銀傘的威風凜凜的男子漢。但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這些云海踏浪的天之驕子中,還有一批和男兒們一起比翼競飛的娘子軍。
1991年7月,為完成某些特殊使命,經(jīng)上級有關(guān)部門批準,中國空降兵組建了第一支女子空降隊。
女子跳傘隊傘訓任務一宣布,空降兵的女戰(zhàn)士們都渴望同男兵一樣伴著傘花遨游藍天。
看到姑娘們這么高興,有的男兵說:“等著瞧吧,當了機降司令就叫你們高興了!”(機降司令是對傘兵跳不出機艙坐視著陸的戲稱)也有的男兵斷言:“地面訓練用不了3天,準叫她們敗下陣來。”
隊里的干部心里也直打鼓,畢竟全隊的姑娘都從未跳過傘。她們年齡最小的只有15歲,在家被父母視作掌上明珠,地面訓練之苦能吃得消嗎?可令人意外的是,傘訓動員大會一結(jié)束,32份決心書、向男兵挑戰(zhàn)書,還有4份血書便“飛”到了隊部的辦公桌上。
應戰(zhàn)的男兵想看看姑娘們到底怎樣來體現(xiàn)她們的決心,訓練在對峙中拉開帷幕。
跳傘訓練的基礎(chǔ)是體能訓練,早上要跑5公里,男兵在前,女兵隨后。第一天女兵們跑砸了,個個呼吸緊促,喘不過氣來;做俯臥撐,男兵們一氣做了100多個,姑娘們十幾個做下來便癱倒在地。這時候,男兵們笑了,姑娘們哭了。
打那以后,男兵早上起床跑步時才發(fā)現(xiàn),女兵們早已起床去長跑了。晚上男兵們?nèi)肓藟羿l(xiāng),姑娘們還在悄悄地練臂力。隊里干部發(fā)現(xiàn)后下令她們休息,她們還要躺在床上練幾十個仰臥起坐。1個月下來,連隊考核,男兵們長跑5000米,姑娘們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竟不短半步,俯臥撐一做就是50個,成績?nèi)吭诹己靡陨稀R姷竭@場景,男兵們愣住了。
進行地面動作訓練時,強度非常大,姑娘們的腿腫得連上樓都困難,但她們硬是挺過去了。一次進行吊環(huán)考核,隊里有言,誰過不了關(guān)不準上飛機。余紅梅手脖子都練腫了,痛得連晾衣服都舉不起手,但她硬是咬牙參加了考核,得了個4.5分的好成績。地面訓練結(jié)束后,上級機關(guān)組織離機、平臺、吊環(huán)、疊傘4關(guān)考核,全隊女兵優(yōu)秀率88%,32名女兵人人過關(guān),男兵們服了。
1995年6月28日,中國女子空降兵向20多個國家的駐華武官展示了她們的颯爽英姿。上午9時,隨著一架架戰(zhàn)機呼嘯著掠過云層,機艙里躍出一個個小黑點,小黑點漸漸變成了小蘑菇,蘑菇越來越大,黃色、綠色、紅色、白色……頃刻間,天幕下綻開了朵朵傘花。全副武裝的女子空降隊的隊員們,靈敏地操縱降落傘,準確地在中心位置著陸。她們迅速解開傘具,取下攜帶的槍支進行實彈射擊。槍響靶落,“熱烈歡迎駐華武官來空降兵部隊參觀”的字樣立即展現(xiàn)在參觀臺正前方的鋼靶上。
緊接著,她們跑步到參觀臺進行抽簽對號,使用各種槍支、火炮,打200米以內(nèi)的空中氣球,全部首發(fā)命中;100米精度射擊,10發(fā)子彈成績都在95環(huán)以上;分別使用重機槍、輕機槍、自動步槍、微型沖鋒槍等7種武器,對不同距離上的7種40個目標實施射擊,發(fā)發(fā)命中。
接下來,表演以擒拿格斗、摔打防護、捕俘動作串編而成的訓練套路,由20名女兵組成的方陣,一上場就出手不凡,散打格斗、徒手與持匕首對抗,攻防有序,招招制敵。女兵們頭、肘、膝、掌、腿所到之處,磚斷瓶碎、壇破罐裂。
以上科目表演將近40分鐘,女兵們個個汗流如注,黑黝黝的臉上蒙上了厚厚的灰塵,可她們就是臉不變色、氣不吁,筆直地挺立在烈日下。
“太神奇,太精彩了!”參觀臺上的外國武官們紛紛起立,一個個伸出了大拇指:“OK,中國女子空降隊!”
第一批女水兵
1991年,走過42年歷程的人民海軍迎來了中國第一批女水兵,從而結(jié)束了中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無女兵服役的歷史。這批女兵經(jīng)過專門挑選,90%以上經(jīng)過海軍正規(guī)院校培訓。登上南海艦隊“南康號”醫(yī)院船艦后,她們經(jīng)常和男軍人并肩進行海上訓練,多次遠航西沙、南沙。她們肩負著海上突發(fā)事件和未來海上局部戰(zhàn)爭中傷員一線救護的重要使命,擔負著南沙傷病員的巡診就醫(yī)工作。她們在南海海域戰(zhàn)風斗浪,進行各種海上救護試驗,航跡遍及南中國海的各個角落。
現(xiàn)代軍事心理研究表明,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女性醫(yī)護人員對抑制病員的恐懼、煩躁、自憫、絕望等情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世界各海軍強國都紛紛設立醫(yī)院船,不少女水兵在現(xiàn)代化戰(zhàn)艦上擔任了重要職務。
1991年3月中旬,南海艦隊司令員高振家、政治委員周坤仕發(fā)布命令,任命422醫(yī)院陳金鳳等17名女戰(zhàn)士為“南康號”醫(yī)院船上的醫(yī)護人員,開赴西沙群島執(zhí)行巡邏任務。
受命參加神圣1號演習時,17名女水兵個個昂首挺胸,站立在甲板上,用軍禮向前來送行的首長和戰(zhàn)友告別,并保證: “我們要像南中國海的男水兵一樣,一定完成這次神圣的演習任務,請首長放心?!?/p>
這是她們第一次出海演練,新奇和興奮的心情流露在每個女水兵青春煥發(fā)的臉上。然而天公卻不作美,船剛駛出港口,8級大風掀起的巨浪,把幾千噸的船顛簸得搖晃不止,傾斜達到31度,她們根本無法站立,紛紛扶住船舷。不一會,她們的臉由嫩白變成青灰,胃里的東西不停地向上涌,頭痛欲裂。晚飯誰都沒有吃,隨船出海的醫(yī)務主任敬德玲來到艙室慰問。
王昱的吊床上傳來輕輕的飲泣聲?!澳阍趺蠢?王昱?!惫x探出頭問。
“我……我想兒子?!蓖蹶耪f完哭聲大作。
一句話勾動了女水兵們心里的情弦,大家都眼淚婆娑。王昱的孩子最小,不滿一歲,她離開時孩子還發(fā)著低燒。這里有必要說一下,由于她們是第一代女水兵,也由于女水兵要有過硬的臨床技術(shù),所以她們普遍年齡較大,多數(shù)已結(jié)婚成家,有的有了孩子。
第四天早晨,醫(yī)院船終于抵達預定的海區(qū),廣播宣布:“全體人員各就各位,準備手術(shù)?!贬t(yī)療隊要組織進行狗脾切除和腸吻合手術(shù)。
聽到命令,她們支撐著從床上爬起來。在這有名的風浪區(qū),船在大浪中忽上忽下,不停地劇烈晃蕩,加上用來代替人體手術(shù)的狗的腹腔被打開后,血腥味刺鼻,站立在手術(shù)臺旁的幾名女兵極度的難受惡心,又想嘔吐,有人實在支持不住,搖搖擺擺想重新回到住艙。
手術(shù)臺上只有王云霞留下來堅持手術(shù)。敬德玲急了,趕忙來到艙室,把姑娘們一個個叫起來,說: “假如現(xiàn)在是在醫(yī)院給病人做手術(shù),能隨便跑開嗎?這點風浪都頂不住,還當什么女水兵!”
姑娘硬撐著回到手術(shù)室,咬著牙頑強地頂著。也奇怪,有了這種豁出去的勁兒,她們一下子清醒了不少,注意力開始轉(zhuǎn)移并越來越集中,暈船的感覺也減輕了。可是,在海上進行手術(shù)是何等不易,海浪一個接一個撲打過來,男軍醫(yī)們用鉗子夾住自己的腰,固定在手術(shù)臺旁;女兵們則一個個將雙腳撐成“大八字”,來回傳遞器械,軍醫(yī)們一針一線不停地忙碌著……
半個多月的航程,醫(yī)院船上的白衣戰(zhàn)士們踏遍了西沙每一座海島,為每一名官兵做了體格檢查,給島上送去藥品,還現(xiàn)場搶救了4名危重病人。女水兵不僅給官兵們帶來了溫暖,還帶來了歡樂。盡管不是專業(yè)的文工團員,有的甚至從未登臺演出過。可到了西沙,她們忘記羞怯,大展歌喉,大展舞姿,和戰(zhàn)士們同歡共樂,將女性的風采留在島上。
后來,這些勇敢的女水兵不知出過多少次海,嘔吐過多少回,不過一次比一次輕,再不會像第一次出海時那樣狼狽了。經(jīng)過幾年的磨煉,她們?nèi)磕軌蛟诖w傾斜30度的情況下,成功地進行胃腸切除、斷指再植、開顱探查等多種手術(shù)。
1998年9月,醫(yī)院船因編制的原因,要調(diào)往遠離湛江的廣州。在醫(yī)院船上生活了10年,她們已經(jīng)熟悉了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想到要離開這個溫暖的小家,大家心里真舍不得。護士長秦海燕忍著心頭的酸楚說: “她們都比我幸運,我常年累月地出海,平時在醫(yī)院還要戰(zhàn)備值班,這次又要調(diào)往廣州,老公受不了了,我是揣著離婚證書來廣州的?!?/p>
盡管心中有著難以割舍的依戀,盡管在口頭征求意見時她們要求下船留在湛江,可是真正填寫志愿時,她們又不約而同地填上了服從組織分配。為什么呢?她們的回答是響亮的:“軍人嘛,就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況且我們這些第一批女水兵伴隨著醫(yī)院船的誕生而誕生,風里浪里相依為命,已經(jīng)生活了10年,我們舍不得離開它啊。”秦海燕說得更好:“最重要的是我們肩負著未來海上戰(zhàn)爭后勤保障的重要使命?!?/p>
在遠離愛人、孩子的日子里,她們備嘗了想家的酸苦。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一想到孩子,大家就會哭鼻子,往往是一人哭,其他人都跟著哭起來。因此,她們都盼望出海,出海一忙,就什么都忘了。女水兵在大海中搏斗,在風浪里成長,有著大海般的胸襟、大海般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