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串親戚

        2008-01-01 00:00:00季紅真
        鴨綠江 2008年3期

        少小隨家北遷,遠離家山,親戚的觀念本不十分清晰。最早記憶中的親戚都是母系一族,外婆、舅媽、姨媽、姨夫,表姐和表兄弟們,只有舅舅和表哥是從照片上認識的。和他們的關系,幾乎就像是家人,并不以內外區(qū)別。父系一族的親戚,則只能在照片中辨認,伯父伯母們、堂兄妹們的形象都是平面的,夾在影集里。這很近似于西方人所謂母親的種族、父親的時間。家族的世系以父親的姓氏為標志排列,而種族的記憶則以母親的血緣為紐帶。

        就是母系家族中的親戚,有不少我也沒見過。傳說中美麗出眾的大姨媽連一張照片也沒有,她的女兒未曾謀面的是多數(shù)。父系的親屬見過的則更少,堂兄弟、堂姐妹,加上姑表親,有多少都說不清。盡管父母經(jīng)常談論起他們,關于他們的家事也間接地多少知道一些,但是連信也沒有通過。直到高考之前,在中學任教的伯父寄來了復習資料,其中有模擬考試的卷子,才建立起直接的聯(lián)系。我得以考上大學,伯父寄來的資料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里來往的多是母親的同事,其中以老鄉(xiāng)居多。每當看見鄰居家來了親戚,心里便生出艷羨。要是自己家也有親戚來來往往該多好呀!母親經(jīng)常說的話是遠親不如近鄰,可鄰居們從飲食、衣著、口音到生活習慣都挑剔我們。當?shù)氐耐瑢W拿我們當異類觀賞,就像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看外國人一樣。小朋友們閑聊時談起回老家的見聞,親戚之間的恩恩怨怨,透著結結實實的情感滿足。孤獨的處境強化了鄉(xiāng)土的概念,漂泊的經(jīng)歷也有無根的悵惘。母親接長不短地南行探親,親戚不時寄來土特產(chǎn)品,都在心理上暗示著我們異鄉(xiāng)為客的特殊身份。母親好客,不僅對自己家的客人熱情款待,連鄰居家的客人也多有接待。熱熱鬧鬧之中,尤其透著情感的荒涼。年少的時候,纏著父親回老家。父親不肯答應的原因是用度太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成年之后才明白父親無法言說的隱痛,他在政治上遭了難,大約不愿見親戚故舊。

        我們老家的親戚實在好!他們從來不在乎我們的賤民處境。幼年,在姨媽家的生活,是我空間感覺中最早的記憶。寧靜單純的生活,奠定了我對于人生最基本的向往。母親回家探親的時候,親友們總是熱情款待。妹妹在舅舅家住了十年,受到格外的寵愛?!拔母铩敝幸驗楦赣H的工資被扣發(fā),有一年多母親沒有給他們寄錢,他們誰也沒有一句怨言,以至于幾十年間,妹妹都不知道有這一碼事。他們三天兩頭有信來,照片也寄得很勤。包裹更是一個接一個源源不斷地寄來,多是老家的土特產(chǎn)品。家里從來不買茶葉,長年喝的是農(nóng)民自己加工的土茶,不放香料,但是味道特別濃釅。喝多了,會有茶醉。母親有時會買些茉莉花,摻在里面,自制成花茶。一直到考上研究生,我還是到母親家里化緣,討老家寄來的茶喝。不知道是氣候和水土的緣故,還是精神心理的緣故,我總是口干舌燥,加上熬夜寫作,大碗喝濃茶是每日的必需。后來,經(jīng)濟情況好轉,買茶喝的時候多了。外子是北方人,只認花茶。我原本不懂,也就不挑剔,跟著喝起來。只是每次都放很多的茶葉,濃得近于苦了才過癮。因為忙,閑不下來,沒有品茗的雅興,再好的茶葉,沏得濃濃的也變了味,說得上是暴殄天物。自知沒有喝清茶的福氣,有了好茶葉,趕緊轉送懂行的親友。功夫茶興了起來,濃釅自然可口,香味兒也醇厚,只是少了土茶的苦味兒與清香,反倒不過癮。親友送了老家的云霧茶,是無化肥、無農(nóng)藥的綠色產(chǎn)品。雖然加工過,選料也比土茶精細,但是保持了原味,濃濃地泡出來,喝著特別有勁兒。老家經(jīng)常寄來的,還有香菇和筍干。香菇是名貴土產(chǎn),各地都有賣的。筍干則比較稀罕,連北京的商場都很少見。把筍制成干,是為了儲存。由于部位的差別品位也有高下,最普通的筍干是把春筍里面的肉切成條曬干,大約是因為不入流,南貨店里都不經(jīng)營,卻是百姓的度荒佳肴。用水發(fā)開,和豬肉一起燉,好吃得無法言說。嫩筍皮剝下來曬干,就是筍衣,煮熟切絲配了肉絲炒是至味兒。筍尖最難得,因為物以稀為貴,一個筍只有一個尖,曬干了只有拇指粗、兩寸長。燉熟了,看著粗粗拉拉,嚼起來卻松嫩可口。還有咸筍干,是把鮮筍腌咸以后曬干,北京的市場有時會有得賣。形狀偏于細長,大約是用羊鞭筍腌的。托了親戚的福,從小到大,長年都可以吃到各種筍的制品。每次回母親家,不用張口,母親就會燉一鍋筍干和排骨。手頭的存貨略多,立即分贈好友。有的朋友吃過大為贊賞,問這是什么東西?這么好吃!有的則不屑一顧,看上去像樹皮、木棍兒一樣的東西,連做了吃的興致也沒有。在東北念書的時候,千里迢迢帶給同學一包筍干,她看也不看就扔到了一邊,估計心里鄙夷著我的寒酸。而對于我來說,維系著鄉(xiāng)土情感的莫過于這些土產(chǎn)了。它們是濃濃的鄉(xiāng)情,是親戚最感性的體現(xiàn)。

        少小時,因為難得來一個親戚,一有人來,就高興得如同過節(jié)?!拔母铩鼻?,大姨媽家的大表哥到北京出差,繞道專程來探望。本來就人來瘋的我,自然興奮得不得了。他帶來整簍的桔子,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稀罕的。還有一副撲克牌,深藍色圖案,大張,對于兒童來說,算得上奢侈。他和父母徹夜長談,我高興得在床上跳來跳去。父母上班以后,他就獨自聽收音機,問我調臺的方法。這在我的記憶中,是家里第一次來親戚。第二年,“文革”就爆發(fā)了。有一天,一個穿家做軍裝、背著背包,挎著小紅語錄包的大男孩兒突然來到家里。母親生病躺在床上,聽見南方口音的問話,就支撐著坐起來。他叫母親姨媽,母親呼喚他的名字,我才知道,他是小姨媽家的大表哥,是走了幾千里路大串聯(lián)來的。由南面進北京,必經(jīng)我家旁邊的國道。他住了一兩天,就突然不見了,同時消失的還有自行車。過了幾天,他騎著車回來了,說是在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檢閱。他從山地來,本不會騎自行車。一來一回之間,居然已經(jīng)騎得非常熟練。全家人這才松了一口氣。

        還有一個阿姨,從老家到北京的一所大學讀書,也專程來看我們。她短發(fā)、圓臉,上嘴唇右上方有一顆黑痣。不知為什么,老家的親戚生黑痣的很多。那是在冬天,她穿著紅紅綠綠的毛衣毛褲,顯得有些臃腫。第二年的夏天,母親帶了我們姐弟幾個去看她。一大早出發(fā),先乘長途車進城,再坐公共汽車,再轉長途到西郊,然后是步行。我們在坑坑洼洼的鄉(xiāng)間小路上走走停停。右邊是田野,一會兒是水田,一會兒是旱地,野草稀疏,蟲聲密集。右邊的莊稼地高出路面近多半米,用碎磚頭壘起小堤壩,蔬菜和莊稼間作,玉米幾乎都一邊高,整整齊齊列成方陣,大白蘿卜擰著拱出地面,在濃綠的葉子中閃著亮光。不遠處有農(nóng)舍,灰磚灰瓦,結實穩(wěn)重中有著堡壘一樣的威嚴。我一路走,一路玩,采野花,捉螞蚱,還在小堤壩上跳上跳下,東張西望,不時停下來看遠山景色。很快就累了,走一會兒,就要蹲下來歇一會兒,直到母親在遠處招喚,我才站起來趕上去。那一個下午,我們幾乎沒有遇見幾個行人?;\罩著田野的霞光由明變暗,山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終于到達了那所學校。母親是去過那里的,很快就在宿舍中找到了那位阿姨。她帶領我們參觀了圖書館,最上一層的后門直對著灰綠的山崖。我們在她的宿舍里住了幾天,吃食堂的西紅柿燉茄子。因為上火,舌頭尖起了泡,被酸湯一刺激,疼得無法忍受。她為我專門買了咸菜,可以就著吃饅頭和窩頭。這是我記憶中第一次串親戚,雖然到現(xiàn)在我也搞不清楚,那位阿姨屬于哪一系的親戚。

        “親戚”最早指父母兄弟等等,后來發(fā)展為所有的親屬。逐漸分出了內外,所謂“親指族內,戚言族外”?!捌荨钡恼Z義變化,弱化了血緣的關系。這和封建社會政治權力的結構大有關系,外戚專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在家天下的時代,外戚干政是帝王家深刻的教訓,導致了集體無意識中本能的恐懼。漢代的戚里、宋代的戚畹,多是京城中外戚集聚的地方。如此安置既有優(yōu)待的成分,大概也有監(jiān)控的目的。就像政治的聯(lián)姻,既有共同的利害,又有各自利益的沖突。在家與國高度相仿的中國古代社會,所有的男人在家里都是小型的帝王,母系與妻系的親屬自然也就相當于外戚。故內與外的差別,于平民百姓也在所難免。江蘇人通常管橫行霸道的人叫舅舅大爺,隱含著母系親屬的特權地位,也同樣包含了對于外戚,也就是娘家人的敬畏與恐懼。無意識領域中,仍然保留著原始的心理。北京人罵人要罵姥姥和舅舅,兩者都是母系社會中最有權威的人。東北人形容一個人做客時沒有規(guī)矩禮貌,就說像是到了舅舅家似的,意味著母系親屬是親近得可以不拘禮節(jié)的。

        “親”最早的語用只限于父母,這是最直接的血緣關系。生發(fā)開去,才有了以血緣之樹擴散開的繁多親屬關系。這是全人類共同的現(xiàn)象,屬于黑格爾所謂神的倫理范疇,也就是個人無法選擇的自然血緣的范疇。對于錯綜復雜的血緣關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親疏規(guī)范,這就屬于黑格爾所謂人的倫理范疇了。這種差別直接表現(xiàn)在語言中,結構文化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由此入手,研究文明內在結構的差異。英語中兄弟、姐妹、叔伯都沒有專門的稱謂,可見拉丁語系的民族親戚的關系要簡單得多。中國則是無窮繁瑣,表親有姑表、姨表和舅表,相對簡單一點的是堂親,只以父系血緣的遠近為標志,鞏固著父權制的文化正統(tǒng)。而就是在這個制度之內,也有著明確的區(qū)分,嫡出與庶出是基本的分類。在血緣之外的關系中,稱謂則繁多得近于瑣細,親家、連襟、妯娌、姑嫂等等的關系,都是專有的名詞,在基本的詞語之前還常常加定語,親家母、大姑姐、小叔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尊稱,比如,稱岳父為老泰山。在婚姻關系中,辨別不同身份的稱謂也相當細致。一夫多妻的家庭自然就不用說了,夫人、如夫人或妾及姨太太。就是在一夫一妻的家庭中,也有先來后到的差別,續(xù)弦與填房都強調著后來者的身份。這樣等級森嚴的復雜關系,使中國人的親戚觀念尤其繁復。任何一個人,由于不同的血緣關系,都兼有親與戚的雙重身份。血緣之樹交織成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人只是這個網(wǎng)絡中的一個結。

        “親”的原始含義,帶有人文的色彩,銜泥、跪乳與反哺,都是強調與自然之道一樣和諧的親情關系。因此,親由名詞發(fā)展為動詞,發(fā)展出一系列的帶有價值理想的詞匯,親一個人就是愛的表示,親吻是最常用的詞匯。進一步的發(fā)展,則轉變?yōu)樾稳菰~,親昵、親近形容一種狀態(tài)。由名詞而動詞,再到形容詞,詞性的不斷轉換中,又形成新的名詞,親舊、親串、親故,都是親近的人,而親信則是最信賴的人?!捌荨钡谋疽庥杏H近的意思,也通于親的動詞性。兩個戚字連用的時候,如《詩·大雅·行葦》中“戚戚兄弟,莫遠具邇”,則是形容詞的性質,表示相親的樣子。此外還有憂懼的樣子,心動的樣子,也都是形容詞的詞性。如此看來,區(qū)別于內的“親”,標志外的“戚”,語用要復雜一些。前者只是單純的“愛”與“愛”的狀態(tài),而“戚”既是親近又有憂懼,“愛”得拘束謹慎,正好表現(xiàn)了外戚在封建正統(tǒng)文化中的微妙處境。

        “串”的意思最簡單,與親戚相關的只有走動的意思。但是,它關聯(lián)著“串通”、“串聯(lián)”一類詞匯的語義,就使串親戚的意義變得復雜而曖昧。首先,走動意味著聯(lián)絡感情,是親戚之間鞏固彼此關系的重要方式,是自我身份認同的需要?!拔沂钦l?”“我從何而來,向何而去?”這些是所有時代的人都要追問的問題,最直接的解答就是從親族關系開始考察。其次,它也意味著實際的需求,互相幫襯是自然經(jīng)濟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中,家族制度的重要功能。如果不走動,疏遠了感情,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無法開口求援。劉姥姥進大觀園,本是窮親戚日子過不下去的無奈之舉,倒成全了王熙鳳在“呼啦啦大廈將傾”的危機時刻,女兒得以獲救的善緣。至于帝王家的親戚走動,更是政治的行為。門當戶對的婚配,是政治聯(lián)姻的需要,這在世界范圍內都一樣?!都t樓夢》中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婚姻聯(lián)盟,是寶黛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幾個貴族家庭,由于拿破侖的入侵而生變,被法軍一把火燒光了家產(chǎn)的羅斯托夫,只有娶并不漂亮卻財產(chǎn)豐厚的瑪麗亞為妻。此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首先得益的肯定是家族中的人。蕭紅的小說《家族以外的人》,表現(xiàn)階級壓迫主題的時候,是以家族內部為視角,在左翼文學中自有了獨特的文化意味。至于草民百姓,串親戚的行為也有著嚴格的禮數(shù)規(guī)定。特別是在闔家團圓的春節(jié),晚輩要給長輩磕頭,長輩則要給晚輩壓歲錢。如果子侄太多,壓歲錢則是一筆大的開銷。這就難怪,相識的人中不乏錯開春節(jié)回老家的,因為輩分高、子侄多,壓歲錢都給不起。就是平常日子串親戚,禮物也是必須準備的,需要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于封建禮教的沖擊,首先針對的是父權制的家族制度,文化的震動帶來了親戚觀念的轉化,“親”與“戚”幾乎不分。一個現(xiàn)代都市里的人,說到親戚的時候,是無所謂母系與父系的。冰心關注的社會問題中,有一個就是外孫在外婆家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魯迅晚年,向朋友抱怨,一生被親族所累。他所謂的親族包括外戚,除了要供養(yǎng)母親與妻子,幫襯兄弟子侄,還要長年給丈人家寄錢。兄弟失和也是由于金錢,由此帶來他與弟媳關系的種種猜測,正是親與戚之間,難以調和的情感瓜葛。張愛玲的世界里,這樣的矛盾就更普遍了。離了婚的白流蘇,錢被娘家兄弟盤算光了之后,就成了眾人欺負的對象,一無所有的她,只好借助新的婚姻,來解決自己的衣食問題,所謂“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而曹七巧娘家的卑賤地位,更是她在婆家備受歧視的重要原因,每次娘家人來訪,都要引起婆家人的猜忌,以為她盜取婆家的財物送給娘家人。父親與母親的離異,使張愛玲的心靈世界呈現(xiàn)分裂的狀態(tài)。但是五四新文化的洗禮,與“健康的個人主義”的理想,使之在親與戚之間,有了選擇的可能。母親與姑姑,都是她的人生榜樣,是終身惦念的人,和父親與家族中的其他親屬則歷來關系緊張,與母系家族中的其他人也多感情疏遠?!痘ǖ颉返谋臼?lián)f取自她舅舅家的往事,發(fā)表之后引起她舅舅的不滿。她念念不忘的中產(chǎn)階級的荒涼,首先就是來自對親戚之間宿怨的體驗。產(chǎn)業(yè)革命對于傳統(tǒng)家族制度的沖擊,就是在西方也是文化震動的結果,美國左翼作家德萊塞的《堡壘》細致地表現(xiàn)了這個過程。基督教世界所謂核心家庭逐漸縮小,但是在移民中家族的凝聚力仍然很強大,通俗小說《教父》表現(xiàn)的即是意大利血統(tǒng)的美國移民。

        連年的戰(zhàn)亂與黨派的斗爭,也是家族關系松散的原因。被拉了壯丁,生死不明的大有人在。南征北戰(zhàn),音信全無的也不少。還有各種各樣的逃亡與避難,隱名埋姓是基本的手段。朝氣蓬勃的五十年代,“好兒女志在四方”,支邊的人群由沿海向內地與邊疆擴散,人就像蒲公英的種子被風吹得四處飄散,老鄉(xiāng)的關系通常比親戚更緊密。而“文革”當中對于階級成分的強調,則是非?;蔚臓顟B(tài)。一方面強化著人們的家族意識,查三代是政審的基本內容,社會關系復雜是宿命一樣的判決;另一方面又使親情空前淡薄,“親不親,階級分”,同志的關系高于一切,血緣則是無關緊要的。所謂出身不可以選擇,道路是可以選擇的,劃清界限是自我救贖的主要方式。我很驕傲,我家居住的院子里,受到?jīng)_擊的人家很多,卻沒有一個子女和父母劃清界限。打派仗的時候,一家人分幾派也是常見的現(xiàn)象,母子成仇、兄弟反目,親戚之間互相揭發(fā),區(qū)別于以往時代的財產(chǎn)糾紛,更多的是政治與派別的分歧。加上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臨時戶口的建立,還有經(jīng)濟的窘迫,人們串親戚的興致普遍不高。只是到了“文革”后期,人們終于厭倦了頻繁的政治運動,又不乏膽怯地開始走動。特別是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放到窮鄉(xiāng)僻壤和深山老林里的人們,遠離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風暴中心,也逃脫了嚴密的街道戶籍管理制度,串親戚的興致又高起來。我家住在著名的旅游地,院子里幾乎家家都有親戚來訪。不管彼此之間有過什么恩怨過結,對于客人都很禮貌,而且經(jīng)常是一家的客也是別人家的客,應該算是古風猶存。有一個下鄉(xiāng)時期的好友來訪,看到眾多善意的目光,便對我說,這兒的人對你都挺好的。還有一個原因,是窩在山里,客人們經(jīng)常可以帶來一些外界的信息。他們來自各地城鄉(xiāng),屬于不同的行業(yè),年齡也老少不等,信息量就特別大。關心時尚的人,了解了流行的衣服款式。關心文藝的人,知道了新冒頭的演員……這使閉塞枯寂的山居生活變得豐富有趣,來來往往之中,開闊了眼界、增加了見聞。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時候,人們最熱心的話題是人情味兒。人情與人性,是煽情的重要內容。其中對于親情的呼喚,更是“傷痕文學”最富于感染力的因素。應該說,這股感傷主義的思潮是有著相當深厚的生活基礎的,是幾十年間歷史風云的詭異變化中人們被壓抑了的自然情感的噴發(fā)。也是在這樣的人文背景中,串親戚成了人們日常生活重要的內容。但這有一個緩慢的發(fā)展過程,先是外交方面的解禁,海外的親屬開始回國探親,并因此帶給親友程度不等的實惠,從有形的物質到無形的政治地位,都是令人艷羨的資本,以至于不少人絞盡腦汁,千方百計要挖出一點海外關系。然后,是隨著平反昭雪的一股一股浪潮,復出的人們像出土文物一樣,從歷史的皺褶中爬了出來。社會地位的急劇變化,使親疏關系重新組合。家家都有幾個突然出現(xiàn)的親戚,無論是親還是戚,都增加著熱烈的家族氣氛。只是到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進入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八九十年代,家族意識空前地自覺,財產(chǎn)權被尊重,親與戚的分別才尤其顯豁地表露出來。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的家族歷史逐漸被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敘述出來,填補了照片的空白。先是收到家鄉(xiāng)政府有關部門的宣傳材料,然后又有家族狀況的油印資料。發(fā)了幾篇文章之后,又接到來認宗的信。這使我萬分地惶惑,經(jīng)常要向父母詢問親戚的情況。突然發(fā)現(xiàn),血脈的譜系如此廣大,而且分布也很遼闊。表哥們的大小幾乎拎不清,無法排列順序,除了大致知道是姑表還是姨表之外,只好以他們的所居地點為定語,加以修飾與區(qū)別,江西表哥、深圳表哥……堂兄弟更是多得無法計數(shù),同一個爺爺?shù)?,同一個太爺爺?shù)?。他們的子女,則像雨后春筍一樣生長起來,更是讓我分辨不清。這經(jīng)常使我想起那句著名的唱詞:我家的表叔數(shù)不清。結婚以后,又有了一批新的親戚。雖然都沒有血緣的關系,按照古老的分類,我屬于他們“戚”的范疇,卻也因了東北熱情好客的風俗而來往密切。哥哥有長兄的風度,嫂子更是寬厚仁和,是北方“長嫂如母”的典型。這使我很高興。在娘家是老大,按照大讓小的原則,忍讓成了習慣。到了婆婆家,反而可以以小賣小地放縱一下。

        東北的開發(fā)歷史不過一百多年,移民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認屯親是早期山東河北移民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方式,維系相互關系的是鄉(xiāng)土情感的紐帶,區(qū)別于從南到北普遍的認干親,也區(qū)別于基督教國家認教父教母的文化制度。

        在一九四九年前后,不少人陸續(xù)到達東北,其中包括東北工作團的干部,院系調整分配到那里的學人,東北招聘團招徠的各類人才,他們改變著原有的風氣。不少當年去東北的人,一開始就是搭伴兒而行。還有的是親戚之間彼此召喚,像拉秧一樣連帶著前后腳地到達。就像南下特區(qū)與出國潮一樣,投親靠友是重要的方式。血緣的網(wǎng)絡彼此交織,因為拎不清楚而統(tǒng)統(tǒng)以親戚來概括。老鄉(xiāng)也不必借助血緣的名義,口音就是同鄉(xiāng)的標志。哈爾濱有一所著名的外語學校,那里的生源主要是東北人和上海人。兩伙人經(jīng)常打架,練嘴的時候,東北人不是對手,惹急了一動手,嚇得上海人抱頭鼠竄。給我講述這個玩笑的,是一個上海籍的老師,可見他對于青年時代由鄉(xiāng)土關系引起的同學糾紛并不介意,他還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上海除了生活方便一點也沒有什么。一直到我讀書的八十年代,學生中的同鄉(xiāng)會還很普遍。東北的現(xiàn)代文明相當發(fā)達,五十年代以蘇聯(lián)為后方,大量尖端的學科設置在這里。許多內地的優(yōu)秀學生,學成以后留下工作,加上其他著名高校分配來的學生,外地人越來越多。六十年代的大饑荒中,河北山東的盲流也大批涌入。對于貧困地區(qū)的鄉(xiāng)村婦女來說,能夠嫁到東北是很幸運的事情,就像現(xiàn)在嫁到美國、日本一樣。“文革”中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更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各大城市的青年,帶著自己的口音和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來到這里。有的扎下根,與早來的各地移民結親,至今在幾次南北通行的列車上,還可以遇到回上海探親的老知青。就是在北京的朋友圈子里,與東北有過關系的也不在少數(shù),或者是插隊,或者是在兵團。移民文化的包容性,顯示了格外的優(yōu)越,親與戚更加不分彼此。加上氣候嚴寒,東北的人情特別厚,即使離開多年也仍然惦念著,只要在東北呆過,就自然地被看做老鄉(xiāng)。串親戚更是比別的地方頻繁,帶來的副作用是家庭主婦的勞累。在日本,遇到不少東北去的女孩兒,她們說,小的時候非??蓱z自己的母親。一到星期天,剛收拾好屋子,成群結隊的客人就來了。近些年,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物質條件的改善,這樣的風俗也有所改變,電話問候代替了走動,來了客人可以在飯館里就餐,減輕了主婦忙于炊事的辛苦。

        改革開放以后,我家的親戚們也開始了遠征。先是小姨媽帶了女兒來,我從長春趕回家和她們相會,聽她們訴說幾十年間的種種坎坷與艱難,看著姨媽花白了的頭發(fā)與明顯彎曲的背影,心里的苦澀無法言說。堂弟從浙西到冀西,希望見上一面,因為在準備考研,沒有回去,只好寫信道歉。大伯父夫婦和女兒從老家來,我已經(jīng)到了北京,借住在一個朋友的房子里,一個女同學專程送來電報,上面有和他們聯(lián)系的辦法。我和外子立即趕去,在鬧市區(qū)一家擁擠雜亂的小客店中找到了他們。伯父比照片上已經(jīng)老了很多,不介紹幾乎就認不出來了。伯母也已經(jīng)不年輕了,想象不出傳說中的儀態(tài)。和堂妹雖然初次見面,卻彼此都很放松,談話也直率,很容易就親近起來。不知道是血緣的關系,還是文化的熏陶,我很快就喜歡上了她。短短的幾個小時,伯父講述的關于祖父的事情,比父親半生中講的還要多。一個家族的秘史,在話語的碎片中漂浮彌散。片斷式的敘述,剪輯出祖父的形象,勤勞、聰敏,一心想為子孫創(chuàng)造富足家園的普通農(nóng)人,卻無法理解時代的急劇變化。

        定居北京之后,南來北往的親戚也驟然多起來。因為居室逼仄,找旅館、借房子是經(jīng)常的事情。有了房子之后,家里不時有人來住,最多的時候,地上、沙發(fā)上都成為臨時的眠床,七長八短地睡滿了人。有的是出差路過,有的是旅行結婚,還有的是觀光。采購做飯是經(jīng)常的事情,有的時候,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都有客人。甚至,一頓中午飯要招待兩撥客人。一看我在廚房忙碌,鄰居們便笑問,你們家又要大吃大喝了。陪著逛街采購、送站、買車票、辦事情、尋訪故舊,也是經(jīng)常的任務。親戚們來自各地,從事不同的行業(yè),年齡老少不等,他們的身世與經(jīng)歷,對于各種事物的看法,為我打開一扇扇瞭望社會的窗口,豐富著我筆耕的土壤。后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加上通訊方式的發(fā)展,親戚到家里的時候逐漸減少,通常是電話聯(lián)系之后,我到他們下榻的旅館看望,帶回捎來的土產(chǎn)。

        我一開始串的親戚,都是最原始意義上的親戚,也就是血緣最近的親人。以外戚的身份串親戚,最早也只限于公公家。兄弟姐妹們紛紛成了家,而且分散在各地,串親戚的范圍開始擴散,弟弟家、妹妹家,都是走動的去處。幾乎每年春節(jié)探親,都要到哥哥家去吃一頓飯。夫系的親戚有在北京的,最初是隨了公公去認門,那次的身份是外戚的外戚,不但沒有血緣,而且關系也隔得更遠了。只記得那是一個開放的家庭,柜子里擺滿了外國的工藝品。其中有一個裸體的胖男孩兒,他的小雞兒分外銳利,是開瓶子的起子。因為忙于各種雜事,走動得并不勤。而且,耳聞中的許多婆婆家的親戚,多年間竟然沒有來往。父母公婆一代人的鄉(xiāng)土情感,在我們這一代開始逐漸消解,血緣的紐帶也變得松散。母親曾經(jīng)說,姨媽在,你們還可以享她的福,吃到筍干,將來就不會有人給你們寄了。不用等到將來,同一代的親戚來,誰也想不到帶筍干,通常是帶貴重些的瓷器和香菇,進入時尚的消費潮流之后,筍干大概已經(jīng)拿不出手了。

        有機會南行探親,已經(jīng)到了九十年代初。我獨自乘火車,在杭州轉長途汽車,黎明時分,到達了麗水。敲開伯父家的門,他聽說是我,立即高興地招呼伯母。我在熹微的晨光中,打量著他們的房間。客廳兼著廚房、飯?zhí)?,還有一個兩口鍋的灶臺。已經(jīng)有了煤氣罐兒,他們還保留著農(nóng)家燒柴的習慣,不知是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還是由于對柴灶的偏好。濃厚的草木灰氣息,把我?guī)Щ赝甑母杏X。在儉樸的書房里,唯一的擺設是書架上的一尊彌勒佛像,一尺來高,肩上有四五個姿態(tài)各異的孩子,細白瓷著五色,甚為喜氣,精美中透著信手拈來的自然。問過伯母,言出自景德鎮(zhèn)。這樣純粹的民間風格造型,我從來沒有見過。過了許多年,我才知道彌勒佛是未來佛,他形體的原型,是浙江奉化一帶一個著名的布袋和尚。梳著總角的小孩子們,應該是祈求他保佑的信徒們的子孫了。中午的時候,哥哥嫂子們弟弟妹妹和侄子們都來了。還在中學讀書的侄子,居然做出一桌子菜。吃飯期間,大家聊著家長里短。吃過飯,堂弟帶領我在父親當年工作的學校轉了一圈,又到甌江邊上流連。這是我的母親河,岸邊停著木船和木排,炊煙從里面飄出來,一層稀薄的淡藍籠罩著水面。赤膊的工人們站在水里工作,女人和孩子們在彼此招呼喊叫著。遠山在暮色中有著油畫的效果,幽深、寧靜又沉穩(wěn)。父母當年大概就是在這個碼頭上船,駛往外面的世界。甌江也像臍帶,把我們兩代人從鄉(xiāng)土的母體中輸送出來。

        住了一夜,二哥起早買來了車票,兩個哥哥送我上路,伯父也送出很遠。長途車在不乏險峻的山間公路上起伏而行,時而與甌江并行,時而越江而過。顛簸了三四個小時,我到了被叫做袖珍市的小山城。乘三輪車按圖索驥到達姨媽家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中午。過了一會兒,姨夫回來了,說到長途車站去接我,居然沒有接到,可見多年不見,我的相貌他已經(jīng)辨認不出來了。姨媽家也有鍋灶,但是設在大門旁的小屋里,大概就是江南的灶披間?;ǚN在門廳頂上的平臺中,品種尋常,卻是小型的空中花園??蛷d里掛著大幅的中堂,兩邊是對聯(lián)。長木條案上,有翠綠的弟窯刻花大瓶,形狀接近圓,另有一根樹枝彎曲著盤在瓶口。這樣的形制,我?guī)缀鯖]有見過。表兄弟們都來了,帶來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還帶來了各種熏烤熟食。表妹穿著流行的皮制涼鞋,言談舉止屬于現(xiàn)代都市一派。以后的幾天,是輪流吃席。在姨媽家二表哥兩居室的房間里,第一次吃到了山蛙。在姑表兄蓋好不久的樓房里,吃了什么已經(jīng)記不清了,只是閑聊中得知,他年輕時在沈陽,因為言論獲罪,丟了工作,回到家鄉(xiāng)。不由再一次感慨,鄉(xiāng)土社會的包容性,親戚的關系是他得以度過二十年艱苦生活的主要依憑。二伯父專程從鄉(xiāng)下進城,已經(jīng)等了我好幾天。大堂兄也來了,帶來一籃新鮮的木耳,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剛采摘下來的木耳,淡黑色發(fā)綠。他從鄉(xiāng)下來,借住在一個同村的老鄉(xiāng)家中。那個中年人也隨同到來,說自己的祖父曾經(jīng)為我的祖父幫工,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鄉(xiāng)情超越了階級與時代。隨著姨夫走在街市上,一個扛了柴耙的農(nóng)人與我們擦肩而過,姨夫小聲說,他是你的一個堂姐夫。我回過頭去,他已經(jīng)消逝在人流中。

        表姐讓兒子用摩托車馱著我到她家,那是一棟臨街的大瓦房,隔著一條街就是河水,河床散漫著鋪開,對面有房屋樹木和遠山,視野很開闊。和那里所有的舊式民居一樣,房頂很大,看上去矮趴趴的,用灰色小布瓦蓋頂,線條彎曲,和姨夫家直棱直角的水泥小樓風格大不一樣,說是六十年代建造的。房間很大,主體的部分是三間。一間是她兒子開的美發(fā)屋,生意尚好,現(xiàn)代的風尚早已浸潤到這個連火車也不通的小山城。或許是善于維新的傳統(tǒng),抗戰(zhàn)時期,大批的文化人到達這里,著名的如邵荃麟,曾經(jīng)在這一帶活動。浙江省政府也搬來,還有浙江大學的一部分院系也遷到這里,影響了這里的風氣。暮色中,光線幽暗,她打鐵的高大丈夫、做熏燒的兒子,還有花季就停學開店的女兒都很沉默。吃了她兒子自制的熏燒,聽她訴說了親戚之間的種種恩怨,不但母親家族的歷史被重新敘述了一遍,連自己家的歷史也被敘述了出來。殘酷的時代,苦難的人生,誰又比誰幸運些呢?

        表哥找了車,送我去老家。途徑一個小鎮(zhèn),堂姐在那里等我。親戚們陪我看了父親讀過書的小學校,四壁透風的木結構好像是一個大倉房。走過一座長長的廊橋,也是木結構的。據(jù)說建于明代,但是卻保存完好。老家的小村莊建在一個孤零零的山頭上,分布著青黃色石頭建造的兩層小樓,窗子很小,看上去像方形的碉堡。村民們很熱情,一個農(nóng)婦塞給我一把南瓜子,并且說,你父親來的時候,我們也給他炒了這樣的瓜子。村子里,已經(jīng)沒有了近親,但是我仍然被看作是這個家族的女兒,是真正的親。站在新修的祖父的椅子墳前,我的腦袋里一片空白。有人說,二堂兄曾經(jīng)來掃過墓。一個中年的男子取出一本家譜,上面記載了我們家族的世系,匆忙中來不及細看,連編寫刻印的年代也沒有看清楚。家族離散的過程,在這里得到最具體的說明。想象父親當年,背了簡單的行裝,也背了祖父望子成龍的重托和深愛,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走出古老的傳統(tǒng),進入時代的烽煙,九死一生當中,有多少次回望過這個孤零零的小山村。家山、家山,沒有比這個詞能更準確地概括故鄉(xiāng)的了。回程路過一片平坦的山坳,四周是高高矮矮的山峰重疊錯落。一個姑表姐嫁到這里,丈夫在附近的小鎮(zhèn)上做事,碰巧也在家中。他們熱情地把我讓到家里,這回我是名副其實的外戚。表姐沏了茶,他的丈夫拿出一張我家的照片,指點著每一個人問長問短。這使我很慚愧。比起他們的牽掛來,我對于家鄉(xiāng)親戚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她家也在路邊,對面是稀稀拉拉的莊稼和蒿草一類的長棵植物。房子是新造的,而且是木屋,沒有刷油漆,散發(fā)著新木的清香。門外有廊道,立木支撐著寬大的屋檐。整個房屋的比例協(xié)調,線條流暢,美觀無比,除了嘖嘖探舌,無法表達我對于它的激賞。這是我一路探親,很少看到的民居樣式。就是在附近的農(nóng)舍中,也顯得很突出。許多年以后,在韓國的電視劇中,我看到了形制相近的房屋,而且是那里很普遍的樣式,說不清是誰受了誰的影響。

        最后,是去鄰縣的舅舅家。這是我唯一的舅舅,其他的幾個少年時代就死于日軍的細菌武器,外公也是因此毒火攻心,在憂憤貧困中去世。舅舅家也在高山平陽,但是山更擁擠,植被也更密集,幾乎就是在森林里。村民們沉默著圍在我們周圍,偶爾有一兩個孩子大聲地喊叫。雖然我和他家的所有人都是初次見面,但在母親那里卻經(jīng)常聽到他們的信息,應該說并不算陌生。舅舅正忙于造房子,是在老宅中接出一個房間,地上散亂地扔著鋼筋,看來是以新式的方法建造。一條清澈的溪水,繞著老屋流過。側門外,架著一個小木臺,深入到溪水中。取水、洗衣、洗菜,都可以站在上面就近解決。而且,很奇怪,房子是外公手里造下的,年代應該不近了,可式樣卻顯得很現(xiàn)代?;掖u到頂,沒有屋脊和房檐,整體也不是矩形,出來進去,結構頗為復雜。而且比一般的民居要高,有聳立的感覺。舅舅打開一軸字,讓我辨認字體,說是一個被拉壯丁到臺灣的族親兄弟寄來的。新寡的嫂嫂清秀安詳,打過招呼就去忙炊事。侄孫剛剛結婚不久,新房里擺著的沙發(fā)樣式和我家的一樣,不由再一次感嘆,在商品經(jīng)濟推動下,時尚的潮流傳播速度之快。小夫妻掩飾不住恩愛,躲在人群外不停地說笑。一個當小學教師的侄孫女戴著眼鏡,人淡如菊,看不出她還是個新嫁娘。最小的侄孫女,還是個少女,靦腆得一言不發(fā)。舅舅帶著我去看望外婆,那是后山一處砍削成立面的土坡,外婆的靈柩就存放在一個掏出來的土穴中。在舅舅家吃了一頓飯,就急忙趕回姨媽家。記憶中有一碗牛肉燒芋頭,大約是專門待客的?;爻檀┻^一處森林,看見一伙兒男人,稀稀拉拉地行進,其中有一個還扛著一把舊式的木椅。問過表弟,知是送葬的。來不及細問,他們的身影就隱沒在一片濃綠中。母親當年就是從這片秘不透風的濃綠中出發(fā),走向北方寬廣的土黃。而一生牽掛著她,也是她一生都割舍不斷的,便是這濃得化不開的綠。

        這一次南行探親,說得上是我一生中的壯舉。親戚送來的筍干和茶葉多得帶不了,姨媽打包寄到北京。而親戚們的種種囑托,我則無一能夠承諾。他們各自的困苦使我煩惱,無力相助的遺憾遍布探親的路程,過高的期望也壓得我難以喘息。這常常使我想起魯迅《在酒樓中》的呂緯甫,他為了滿足母親的一點微小的愿望奔走,形容自己像一只蒼蠅,被驚嚇了一下,飛了一圈兒又回到原先的地方。我連他還不如。他曾經(jīng)是反傳統(tǒng)的熱血青年,我則一生都在傳統(tǒng)中掙扎猶疑,生命從來沒有過張揚的時刻。親戚的網(wǎng)絡忽而松弛,忽而緊密,讓我無所適從,緊著周到也免不了破綻百出?,F(xiàn)代中國人的苦惱,并不是被傳統(tǒng)壓抑,而是傳統(tǒng)消逝之后的茫然,是渴望皈依而無所皈依的尷尬與錯亂。此后的許多年,只有親戚們來,我卻無法走動。工作、家務和經(jīng)濟的窘迫,使到遠方串親戚的愿望變得奢侈。直到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我才應家鄉(xiāng)政府的盛情邀請再次南行。安靜的小城變得喧鬧,商業(yè)廣告覆蓋了主要的建筑。十幾年前,住在姨媽家,每日清晨聽到的叮叮當當敲打寶劍的聲音,現(xiàn)已被嘈雜的市聲淹沒了。親戚們多數(shù)變化極大,反倒是幾個老人容顏未改。仍然是為了父親的囑托,隨了姨夫去看望一個一生坎坷的堂伯父。他帶閣樓的房子在昔日的老商業(yè)街,就是著名的西街。街面寬不盈丈,石板鋪面,但是中間有一米寬是木板,估計下面是空的。是否有水流過,還是有其他的功能則未及詢問。堂伯父家的客廳里堆著銹跡斑斑的寶劍,他的兒子是有些名氣的工匠。也是那一次,我脫離同行的大隊人馬,搭車到麗水,看望大伯父全家。大伯父年事已高,帶了助聽器才能和我說話,伯母病重坐在輪椅里。大堂兄下崗了,電話聯(lián)系不上。其他的兄弟姐妹也變化很大。匆匆忙忙吃了一頓飯,就連夜趕回龍泉,會合同伴,乘車去杭州。

        串親戚,串親戚,對于我來說實在是獨特的采風方式。了解了自己來路的同時,也了解了文化習俗,進入了血緣筋脈糾纏著的感性歷史。

        責任編輯 牛健哲

        顶级高清嫩模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在线A免费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三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国产午夜精品美女裸身视频69| 91九色极品探花内射|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 使劲快高潮了国语对白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网|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av片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三级a视频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天堂国产日韩| 日韩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视频 | 狼友AV在线|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无线观看在线视|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国产艳妇av在线出轨|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毛片内射白浆视频|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 国产高清白浆| 久久伊人精品色婷婷国产|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66| 免费啪啪av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选自拍视频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99riav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中文字幕一区| 精品国内在视频线2019| 国产午夜精品电影久久| 操老熟妇老女人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最新福利姬在线视频国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