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本文將探討三國故事由歷史進化到小說的過程中。羅貫中截長補短、踵事增華的創(chuàng)作技巧,以及提出《三國演義》中“集團”的概念。
關(guān)鍵詞:三國;集團;歷史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08)-3-91-94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小說中最優(yōu)秀、最流行的一部(劉大杰《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導(dǎo)致有些學(xué)者在討論三國的歷史問題時,不舉《三國志》中所記的史實,反而以《三國演義》的情節(jié)為佐證,對此,章學(xué)誠先生評道:“《三國演義》,則七分事實,三分虛構(gòu),以致觀者往往為其所惑亂,如桃園等事,學(xué)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p>
一、《三國演義》的“七分事實,三分虛構(gòu)”
《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大都是真實的。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官渡、赤壁之戰(zhàn)等等,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事。漢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紹、劉表、劉備、孫權(quán)以及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等等,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這就是“七分事實”。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涉及歷史之時,原則上要符合歷史的真實。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則,就不是歷史小說了。但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又不等于三國歷史,它畢竟是一部小說。所以,其中不少內(nèi)容和情節(jié)是作虛構(gòu)的,夸張的。不但歷史上不存在“吳國太佛寺看新郎”、“獻密計黃蓋受刑”和“七星壇諸葛亮祭風(fēng)”等事件,即使是歷史人物如劉備、曹操、諸葛亮、關(guān)羽和張飛等,也不是從《三國志》里照搬到《三國演義》中來,而是作者依據(jù)“尊劉貶曹”的思想給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則加以丑化?!度龂萘x》中的這些人物,已是藝術(shù)的典型,就是所謂的“三分虛構(gòu)”?!度龂萘x》為如何寫作歷史小說,提供了“七分事實,三分虛構(gòu)”的基本經(jīng)驗,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歷史到小說加工的過程。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提到:“說《三國志》者,在宋已甚盛,蓋當(dāng)時多英雄,武勇智術(shù),瑰偉動人,而事狀無楚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故龍宜于講說。”學(xué)界普遍認(rèn)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將元朝的《三國志平話》加以改編,而《三國志平話》,則是源于宋代說書人講述三國故事的底本。所以我們可以說,《三國演義》是經(jīng)過漫長歷史累積,揉合了《三國志》歷史的真實性以及說書人“說三國”的故事性創(chuàng)作而成。
三國的故事在《三國演義》成書前,早在民間已經(jīng)廣泛的流傳,《三國演義》成書后,更擴大了其影響力。滿清人關(guān)之初,《三國演義》被翻譯成滿文,是八旗將領(lǐng)必讀的軍事寶典。除了在中國,早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日本人湖南文山就把《三國演義》譯成了日文,這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外文譯本。此后三百年來,《三國演義》已經(jīng)被亞、歐、美諸國翻譯成各種文字,其中以日本、韓國受的影響最大。然而《三國演義》的大成功,卻使得三國的正史——《三國志》,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忽略。
從隋唐開始,三國故事就是通俗文藝中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大業(yè)拾遺記》中記載隋煬帝在曲水觀看的“水飾”中,就有三國故事造型。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嬌兒詩》中有這樣兩旬:“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說明三國故事流傳之廣泛,連兒童也相當(dāng)熟悉。宋代蘇軾《東坡志林》中提到:“王彭嘗云:‘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庇纱丝梢姡白饎①H曹”的思想傾向在宋朝已經(jīng)為大眾所接受,而并非是《三國演義》成書后才形成的觀念。元代戲曲的興盛,使三國題材創(chuàng)作有了更大的發(fā)展,著名的劇作家如關(guān)漢卿、王實甫、鄭光祖等人,都創(chuàng)作過三國戲。
在小說方面,宋代說書人“說三國”的底本未曾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三國故事話本,是元朝至治年間(公元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刻的《三國志平話》,以及在此前后刊刻的《三分事略》。二書的內(nèi)容、風(fēng)格基本相同,應(yīng)該是同一書在不同時期的兩個刻本,而后代都以《三國志平話》為代表?!度龂酒皆挕啡珪s八萬多字,分上、中、下三卷,以劉蜀集團的興衰為主線,全書敘述簡略。文字粗糙,但是它卻是第一本將眾多三國故事串連在一起的著作,它為《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簡單的雛型?!度龂酒皆挕分?,就是經(jīng)由羅貫中的改編潤色而成的《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元年本)?!度龂萘x》面世以來,三國的故事就都以其為定本,后人雖有毛宗崗父子的評改本,但大致上不脫離羅本的《三國演義》。
《三國志》共六十五卷,分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比較完整地記錄了三國時期六十年間的歷史,最初是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行,至北宋始合刻為一,并改稱《三國志》。前人論《三國志》之失,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帝魏及改漢為蜀;二、因索米不成,不為丁儀、丁賡二人立傳;三、因私憾之故,譏諸葛亮。本文不討論陳壽作史時的用心,只看《三國志》書寫之法,《三國志》與前史不同者,即創(chuàng)為“逼護之法”?!度龂萘x》承襲《三國志》之事,遇護方向卻截然不同,《三國演義》極盡能事地“尊劉貶曹”,雖然這種傾向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形成,但也顯示出了羅貫中在創(chuàng)作上的情感傾向。盡管擁護歌頌的對象不同,《三國志》的遇護之法的創(chuàng)作方式,對《三國演義》,已有著重大的影響。
《三國志平話》(以下簡稱《平話》)是講史的文本,是說書人用來簡單紀(jì)要或提示性的文字底本,所以《平話》的篇幅較《三國志》、《三國演義》都要短,分為卷上、卷中、卷下,以時間先后為敘述主軸,人物散落各處。劇情淺嘗輒止,沒有過多詳細(xì)的描述。話本的形式特征對《三國演義》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夾雜“詩曰”來作為串場,“詩曰”有些是前人作品(例如杜甫的《蜀相》),有些為前人詩文所未見,應(yīng)為說書人的即興創(chuàng)作(例如形容呂布的詩:一箭功成定太平,雄兵三萬罷戈庭。當(dāng)時驍勇無人及,至使清名后世稱。);二、平話中帶有濃厚的神鬼宿命思想,如《平話》一開場以陰間審案,說明了漢被魏蜀吳瓜分,實為“來報高祖斬首冤”,來報仇的分別是西漢開國功臣彭越、韓信、英布等人,所以“交韓信分中原為曹操,交彭越為蜀川劉備,交英布分江東長沙吳王為孫權(quán),交漢高祖生許昌為獻帝,呂后為伏皇后……”,而負(fù)責(zé)審理此案的則是司馬懿,象征了因果報應(yīng)及最后的結(jié)果將是三分歸晉。
二、《三國演義》主要人物的塑造
由于《平話》的內(nèi)容過于簡略松散,無章無節(jié),故筆者僅將《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章回做一個簡單的歸納比較:
由以上圖表可見,《三國志》以魏書為重心,《三國演義》以蜀漢的活動為重點,而蜀漢又以諸葛亮為其中心人物。本文就以諸葛亮作為一個范例,來演示《三國演義=》是如何分別截取《三國志》和《平話》的內(nèi)容為己所用,而這又在《三國演義=》中造成怎樣的小說效果。
(一)諸葛亮的登場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
《三國志平話,卷中》:“先主、關(guān)、張三人與徐庶送路,離城十里酌別,不肯相舍;又送十里長亭酌別。先主猶有顧戀之心,問曰:‘先生何日再回?’徐庶曰:‘小生微末之人,何所念哉?今有二人,……先主問誰人?!?/p>
徐庶曰:“南有臥龍,北有鳳雛,鳳雛者龐統(tǒng)也;臥龍者諸葛也,見在南陽臥龍岡蓋一茅廬,復(fù)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可為軍師?!毕戎髀牣?,大喜;與徐庶相別,卻還新野。無數(shù)日,兄弟三人前往南陽臥龍岡去請諸葛有詩曰:“一言可以扶家國,幾句良言立大邦。直北遙觀金鳳尾,向南宜視伏龍岡。話說中平十三年,春三月,皇叔引三千軍同二弟兄,直至南陽鄧州武蕩山臥龍岡庵前下馬,等候庵中人出來。”
與《三國志》、《平話》相比,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出場則頗費周折。一般來說,諸葛亮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馬薦諸葛”,到第一百零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總共出現(xiàn)了69回。也有學(xué)者將諸葛亮出現(xiàn)的部分定為第三十五回到一百零五回,共71回。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中,劉備狼狽逃到新野,遇到隱者水鏡,“水鏡曰:‘今天下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dāng)往求之?!录眴栐唬骸娌虐苍?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略唬骸垺ⅧP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曰:‘好,好?!略賳枙r,水鏡曰:‘天色已晚,將軍可于此暫宿一宵,明日當(dāng)言之?!薄?,隔曰“玄德再問:‘伏龍、鳳雛,果系何人?’水鏡亦只笑曰:‘好!好!”’水鏡的態(tài)度神秘,故意隱瞞姓名,諸葛亮也沒有出現(xiàn),但是已經(jīng)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挑起讀者的好奇心,是十分成熟的小說寫法。
第三十六回,徐庶辭別劉備,沒想到又“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玄德曰:“元直復(fù)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笔振R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笔唬骸按巳瞬豢汕?,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侣勑焓Z,方悟司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夢初覺。引眾將回至新野,便具厚幣,同關(guān)、張前去南陽請孔明”至此方把水鏡埋下的隱語寫明。
這一部分,羅貫中取《三國志》一段:“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薄瘉硪r托孔明的身價不凡;取《平話》的情節(jié),踵事增華成“徐庶回馬薦諸葛”一段,寫了劉備愛惜人才的表現(xiàn),徐庶忠孝難兩全的內(nèi)心掙扎,在這些沖突之下。才把諸葛亮正式推到讀者面前,羅貫中對史料與故事結(jié)合的編寫能力,信手拈來。為己所用。
(二)諸葛亮的辭世
作為正史,《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辭世寫的很簡單、準(zhǔn)確:“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p>
《=平話》中對諸葛亮的辭世則一貫地加入話本的玄迷色彩:“軍師附耳低言,說與姜維言:‘我太歲大小運行。’軍師引手下三千軍離街亭約百里……令人喚出一娘娘,當(dāng)面問:‘此處屬那里?’娘娘言:‘祁山祁州鳳翔府,此乃是黃婆店?!謫柦駳q好大雨。娘娘言:‘臥龍升天,豈無大雨?’娘娘又言:‘官人勿罪。豈不聞君亡白帝,臣死黃婆?’軍師思,果有此言。又問西高山甚名?娘娘言:‘秋風(fēng)五丈原也,言畢,娘娘化風(fēng)而去,不知所在。軍師軍屯于上。軍師自思:前者老婦所言,實為不祥?!弊詈罂酌鞴凰烙谖逭稍?/p>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去世的片段集中在第一百零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本回中有著名的諸葛禳星、魏延踏滅七星燈的劇情。既極力描寫了諸葛亮的神通廣大,亦透露出“天命不可違”的道理,比起《三國志平話》的神鬼預(yù)言,在思想及創(chuàng)作手法上皆更勝一籌。
諸葛亮已經(jīng)去世之后,在《平話》中寫了一段“軍師傳書”給司馬懿,說道:“吾死,漢之天命尚有三十年,若漢亡,魏亦滅,吳次之。爾宗必有一統(tǒng)。若爾執(zhí)迷妄舉,禍及爾也”。把司馬懿給勸退,“以此司馬各立邊疆,不與漢爭鋒,還朝?!贝饲楣?jié)被羅貫中編排人《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武侯顯圣定軍山”,對象轉(zhuǎn)換為鐘會。諸葛亮顯靈對鐘會言:“吾有片言相告:雖漢祚已衰,天命難違,然兩川生靈,橫罹兵革,誠可憐憫。汝人境之后,萬勿妄殺生靈。”同樣描寫死后有靈,羅貫中吸取了《平話》的一段,將時間延至蜀漢即將滅亡的時候,更顯諸葛亮至死對蜀漢的拳拳忠心與對蜀漢人民的愛護之情,深刻鮮明地將“兩朝開濟老臣心”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從《三國志》的歷史客觀敘述。經(jīng)由《平話》的民間藝術(shù)加工,再到《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此人物創(chuàng)造注入了自己主觀的傾慕與敬仰,最終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的形象。
三、《三國演義》中“集團”的概念
《三國志》分為魏書、蜀書、吳書,以紀(jì)傳方式,將三國事分散在人物傳記當(dāng)中;《平話》將三國各事籠統(tǒng)混為一談,可以說《三國志》是以人物為出發(fā)點,《平話》是以劇情為重心。而羅貫中則是巧妙地結(jié)合《三國志》和《平話》,以“集團”的方式來描述三國事,這是《三國演義》博采眾家優(yōu)點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新概念。
“集團”的社會學(xué)定義為“集團是為一定的目的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的社會團體”㈠,《三國演義》的“三國”,其實就是劉備集團、曹操集團、孫權(quán)集團,“集團”的含義既概括了“三國”之人、事,還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為羅貫中敘述故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凹瘓F”對《三國演義》而言是最重要的依循,人物不以血緣為親,而以“集團”為依歸。譬如桃園三結(jié)義、曹操與夏侯悖、孫權(quán)與周瑜等的關(guān)系,對整個集團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有血緣關(guān)系的,如諸葛亮與諸葛瑾,分屬不同的集團,雖然為同胞兄弟,但聯(lián)系并不多。人物和故事跟“集團”的密不可分,而“集團”的發(fā)展也與個人關(guān)系息息相關(guān)。這樣的敘述方法使復(fù)雜人物事件得以集中,再層層推開,劇情脈絡(luò)清晰,而又能交互影響,使平白的敘述成為一個有機體。
清史專家楊啟樵曾提到對歷史小說的看法:“令人詫異的是,(作者)一方面依據(jù)史實,做到無一字無來歷,另一方面則完全脫軌,純粹屬于個人想象。當(dāng)然這是小說,并非歷史重現(xiàn),因此添枝加葉、移花接木,自可允許。”其后又提到:“然而歷史小說加工不能不有限度,故事中人物若是虛,容易發(fā)揮;若實有其人、確有其事,便會受到一定的拘束?!睔v史小說不同于一般可天馬行空想象的小說,歷史小說必需受到“歷史中的真實”限制,全部根據(jù)史書的創(chuàng)作,雖有可信度,但卻味同嚼蠟?!度龂萘x》的成功之處在于羅貫中運用靈活的創(chuàng)作手法,利用“集團”的概念巧妙地結(jié)合歷史與故事、人物與劇情,使小說中真實性與故事性兼?zhèn)洌诓挥绊懯穼嵉那闆r下,達到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功,在文學(xué)價值、歷史意義、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