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泊爾的獨立董事事件并非僅僅是個案,這也反映出目前上市公司在對待相關規(guī)章制度方面的某種現(xiàn)狀
繼法國SEB集團跨國并購蘇泊爾之后,今年1月份蘇泊爾擬新任獨董候選人“尚無資格”一事再次引起關注。
近兩年的大牛市行情,市場中矚目指數(shù)與股價的更多了。但這并不等于說,就可以將制度建設與市場上發(fā)生的某些事件忽視。實際上,去年的“杭蕭鋼構事件”、“帶頭大哥事件”、“基金老鼠倉事件”等,同樣成為熱門話題。
能夠吸引市場“眼球”的還有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問題,如去年謝國忠出任深發(fā)展的獨董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市場上頗有爭議的人物,謝國忠當選深發(fā)展的獨董也被諸多媒體大肆進行報道。盡管對其褒貶不一,但很顯然,獨董問題本身才是個中關鍵所在。
不可否認,自中國證監(jiān)會2001年8月16日頒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以來,“獨董不獨”、“花瓶”獨董就一直遭到詬病。而監(jiān)管層出臺獨董制度的目的,本是希望借助該制度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促進上市公司規(guī)范運作,希望獨董能夠維護上市公司整體利益,尤其要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但事實上,從獨董制度實施后的情形看,與監(jiān)管層的期望還存在不少的差距。
借鑒境外成熟市場的先進經驗引入獨董制度,無疑是國內資本市場的一大進步。但是,在監(jiān)管層搭好“臺子”之后,上市公司能否唱好“戲”則是另一回事。其實,獨立董事的焦點在于“獨立”二字,如果喪失了獨立性,上市公司即使是引入再多的獨董也是形同虛設。另外,對于獨立董事來講,中間還存在任職資格的問題,以及是否具備了上崗的其他條件。獨董制度推出后,上市公司的獨董常常遭到市場的質疑或被證交所出具關注函或異議函的事件日益增多,有的甚至還在市場上引起不小的波瀾。
2005年5月,深發(fā)展的一群小股東就與上市公司發(fā)生了一場“口水戰(zhàn)”。當年5月18日深發(fā)展發(fā)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藍德彰辭去董事長職務,同時擬提議藍德彰為獨立董事候選人提交下月股東大會審議。投資者對此提出三點質疑:藍德彰此前任深發(fā)展董事長,其獨立性不符合規(guī)定;誠信盡責不夠;兼職過多無法充分履行職責。盡管上市公司表示“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應該由職能部門和主管機關進行專業(yè)判斷”,但最終由于深交所對藍德彰的“作為該行獨立董事候選人的獨立性有異議”而不得不放棄。
去年8月份,深交所對康佳集團提名朱武祥為獨董候選人的資格提出異議。此前,朱武祥已在六家上市公司中擔任獨董職務,早就跨越了“獨立董事原則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獨立董事”的“紅線”,而朱武祥也因為監(jiān)管層的異議與康佳集團的獨立董事失之交臂。
此次蘇泊爾亦是因為深交所的《關于對Claude LE GAONACH-BRET、王平心及蔡明潑獨立董事任職資格關注函》而備受關注。今年1月21日,蘇泊爾發(fā)布公告稱,深交所發(fā)審監(jiān)管部對上述三人作為本公司獨立董事候選人的獨立性和任職資格無異議,同意上述三人作為公司獨立董事候選人提交股東大會審核;同時對上述三位獨立董事候選人未取得獨立董事任職資格證書予以關注,并要求公司在股東大會召開前五個交易日披露該關注意見。
話說回來,如果不是因為法國SEB集團收購蘇泊爾而鬧得風生水起,或許蘇泊爾的董事會換屆僅僅只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畢竟上市公司的換屆每年都大量發(fā)生。但正是由于有了SEB的入主,才導致蘇泊爾的換屆有了更多的看點,才更容易引起市場的遐想。
蘇泊爾欲與法國SEB“聯(lián)姻”,從一開始就招致了國內愛仕達、雙喜等六家企業(yè)的反對。包括愛仕達、雙喜等多家企業(yè)以涉嫌壟斷為由,對并購案提出強烈質疑。而且,市場上對于蘇泊爾的相關股權被收購后是否會違反其大股東的股改承諾也有諸多爭論。如果實施最初“協(xié)議轉讓+定向增發(fā)+部分要約”的并購方案后,蘇泊爾集團持有蘇泊爾的股份占蘇泊爾當時總股本的比例將下降為0-17%,從而違背蘇泊爾集團在股改方案中作出的“在2010年8月8日之前持有蘇泊爾股份占蘇泊爾現(xiàn)有總股本比例不低于30%”的鄭重承諾。其后方案經過變動后,法國SEB集團的要約收購才得以成行。而隨著要約收購的完成,早就任期屆滿的第二屆董事會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法國SEB集團的高層紛紛進入董事會也就順理成章了,與之交往甚密的Claude LE GAONACH-BRET(白露)、蔡明潑等成為獨立董事亦沒什么意外的。
問題在于,雖然Claude LE GAONACH-BRET、王平心及蔡明潑作為蘇泊爾獨立董事候選人的獨立性和任職資格深交所無異議,但他們均未取得獨立董事任職資格證書,這也是深交所最為“關注”的地方。
根據(jù)《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培訓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培訓采取集中授課方式進行;各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必須參加任職資格培訓和后續(xù)培訓并獲得資格證書才能上崗;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上崗前必須參加集中授課,獲得資格證書。任職2年內至少參加一次后續(xù)培訓;每次集中授課不少于30學時。也就是說,即使其他方面都能過關,但如果沒有拿到資格證書這一張“上崗證”,擬任的獨董會在證交所這一層面卡殼,蘇泊爾三位擬任獨董就存在這一問題而遭到質疑。
還是在蘇泊爾與法國SEB集團協(xié)商收購期間,針對SEB的并購面臨著進行反壟斷審查的背景,有業(yè)內人士就指出,任期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的獨立董事張東立,因為同時還是五金制品協(xié)會理事長,很容易造成中國五金制品協(xié)會在反壟斷審查這個問題上出現(xiàn)“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現(xiàn)象。
上市公司擬任獨立董事被證交所出具異議函或關注函的事例不勝枚舉,蘇泊爾因為貼上了SEB的“標簽”才引起了更大的“轟動效應”而已。但是,類似事件難道真的不可避免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無論是《指導意見》、《實施細則》,還是滬深交易所頒布的《關于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任職資格備案工作的通知》、《獨立董事備案辦法》等規(guī)章制度,都對相關條款規(guī)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某些上市公司視而不見。如藍德彰在2004年12月14日至2005年5月16日期間擔任深發(fā)展董事、董事長,其后雖辭去了董事長職務,但仍然是深發(fā)展的董事,與《指導意見》“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屬企業(yè)任職的人員”不得擔任獨董的規(guī)定明顯不符;又如朱武祥,已經跨越了“紅線”,還想“更上一層樓”,當然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
為什么在獨立董事問題上滬深交易所常常發(fā)出異議函或關注函?為什么上市公司會常常發(fā)生如此的低級“失誤”?這些就連一般投資者都能看懂的文件內容,上市公司為什么會出現(xiàn)“誤讀”現(xiàn)象?筆者以為,這與某些上市公司及相關人員對監(jiān)管層制定的法規(guī)漠視不無關系,否則就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
不幸的是,蘇泊爾的獨立董事事件并非僅僅是個案,這也反映出目前上市公司在對待相關規(guī)章制度方面的某種現(xiàn)狀,本質上折射出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這樣的事實也說明,國內上市公司在解讀相關法律法規(guī)方面,在提升公司治理結構方面還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