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板無趣,是減壓營銷的大敵
作為新世紀的上班族,壓力和上個世紀的上班族大為不同,雖然城市越來越繁華,機會越來越多,但人才更是遍地都是,競爭更激烈,加之物價的漲幅大于工資的漲幅,導致上班族工作負荷重,經常加班,同事、朋友、同學關系疏遠,難求真誠,工作也很不穩(wěn)定,他們每天工作8~12小時,甚至更多,生活時間被大量擠壓,再扣除每天6~8小時的睡覺時間,沒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時間。
上班族生活時間如此少,工作壓力帶來的光源綜合征、電腦綜合征、熬夜綜合征、夜宵綜合征、盒飯綜合征、時間綜合征、星期一綜合征、長假綜合征等,讓上班族有時都會忘記自己是怎么生活的。壓力、煩躁、枯燥感常伴他們的左右,也因此,他們覺得除了工作必需,自己完全沒必要面對、忍受產品或信息的哪怕一丁點兒死板無趣。
他們不吝惜把大量時間貢獻給網絡,為的是逃離現實的無趣,在虛擬世界中找到志同道合者,找到有趣的事物。以動漫為例,兔斯基的表情受到那么多上班族的追捧,是因為兔斯基的表情可愛,同時展現了上班族在現實中無法展現的動作。張小盒作為城市上班族代言人,形象、概念、故事上都詮釋出了上班族的狀態(tài),因此得到大家的認同、共鳴。近年流行的粉絲文化,也要歸功于上班族情感認同心理的助推。一句話,未來上班族消費更需要有情緒、有情感的東西。
洞察能夠引起共鳴的情感交流
什么是有情緒、有情感呢?
商場是購物的場所,咖啡廳是喝咖啡看書會友的場所,酒吧是喝酒的場所,KTV是唱歌的場所,這些經常是上班族試圖減壓的場所,但能否達到目的呢?
事實上商場的物品往往是枯燥的,沒有什么表情,只是滿足了上班族產品功能的需求。就比如說你要穿衣,你就買了,產品的功能是實現了,卻并未實現上班族的心理需求。為什么這么說呢?你可以去商場體驗一下,往往你買件衣服,只會去考量價格、款式、合身不合身,這是最主要的需求。按道理,商家已經滿足了你的需求。而其實你的內心還有更深層次的需求,也是人性最基本的需求。打個比方說,如果我這么做,相信你一定能獲得更大的放松,更多的驚喜。你買件衣服,我送你一本服裝秀手冊,或是如何保管衣服的手冊,或是一本笑話書,或是一個玩具,或是一本食譜,或是一張CD。同樣是促銷,但是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是一種情感的溝通與互動。實際上這里面就會發(fā)現各種商機在聯合、在延伸。
同理,你去咖啡廳喝咖啡,一般桌子上都有一束花,而花僅僅是擺設,對于你的放松、解壓帶來不大的作用。而如果你此時起身埋完單,服務員微笑著把花當做禮物送給你,此時我想你一定會增加對這家咖啡廳的情感印象,你的心情也因此更加舒暢。
針對上班族的減壓營銷,絕不是商場、咖啡廳、酒吧等特殊場所的專利。營銷者只要拋棄浮躁的產品設計、品牌廣告宣傳,讓產品、營銷回到人性本質,在人與人、人與產品、人與品牌之間體現出真誠、真實,就可能獲得上班族的青睞。
看看HENRY組圖。HENRY來自日本,不過是吸塵器,但將它表情化、符號化后,我們會發(fā)現它變得可愛了,似乎在和你交流,傳達一種情感、個性。生產HENRY的這家公司又將HENRY延伸成錢包、衣服、鑰匙扣、玩具等產品,形成了一體化發(fā)展。當然僅僅這些是不夠的,雖然產品有個性,有表情,但還應注重其文化與品牌價值構建,以張小盒品牌和兔斯基品牌為例,張小盒是在構建上班族盒子文化,兔斯基是在引領人性展現文化,這些都直達人的內心,并由此產生情感,產生互動。由此可見,那些以上班族為主要(或重要)消費群體的傳統(tǒng)品牌,需要突破,需要樹立自己獨有的品牌文化,在傳達產品功能之外,更應注重與上班族進行情感溝通,以達到認知、認同、喜歡、擁護。
而隨著科技、互聯網的發(fā)展,針對上班族的“情感化電子商務”、“情感化高科技產品”無疑會有更廣闊的空間。以“不用澆水的植物”為例。現在辦公室常見的綠色盆栽不會再養(yǎng)蚊子,也不勞工友或保潔阿姨幫忙澆水了。只要有光,封在玻璃瓶中的蕨類或蘭花類的迷你綠色植物,就能透過瓶底晶亮的膠狀物得到所需的養(yǎng)分與水分,甚至會開花。三五個月后,等植物長到瓶子裝不下,再移植到一般的盆栽。這種植物在日、韓粉領上班族間已經蔚為風潮,滿足忙碌的工作人士渴望情感陪伴卻無暇付出的心理。
上班族的工作生活已經很單調了,品牌推廣的任務就是化解或稀釋這種單調,湖南衛(wèi)視的快男、超女是如此,百事可樂“我要上罐”的活動也是如此。未來企業(yè)品牌建設不單要考慮品牌自身,更應從上班族的心理出發(fā),來進行品牌建設,讓產品的臉、品牌的臉生動起來。